為什麼國外金融排序是保險、證券、銀行,而國內是銀行、證券、保險?這說明了什麼?未來如何發展?

沉默無序


其實,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從風險係數上來排序,保險就是最基本的金融工具之一。

而之所以造成題主有這樣的疑惑,大抵是因為國內老百姓對保險的認知水平普遍低下所致,也與國家的財政政策,社保福利待遇、基本國情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1、宏觀財政政策

中國回看四十年,我們的經濟方針、方向皆以土地開發性金融為主要的發展方向。而開發性金融的核心就是城市建設,把現有的土地換取巨大的財政收入,推動銀行與政府的緊密結合。最初我們的城建貸款的還款來源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財政資產;後來拆遷土地以及拆遷商品房的再賣收入也可以用於還款(大家要有一個共識,房地產公司買到的地塊用來建設商品房,嚴格意義上只不過是一種長期的租用權,70/50/40/30年不等,這個時間過了,基本上就等著收歸當地政府或國有);再後來,土地招拍掛制度的出現,全國各地城市都大力推廣這一個制度,為國家的城市建設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還款保障。

也因為於此,政府就能使用城市建設的資金治理土地、發展城市、再通過土地招拍掛的所得資金進行還款。立足於“農民變市民,土地變資產”這兩個核心點,我國的城市化模式基本輪廓基本成型。

可以看到,連續幾十年的時間,乃至今日,我國的財政政策與銀行功能基本上都仍然是一種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蓬勃的發展階段中必然的手段,也就會造成很多國人對銀行的認知高於保險的原因,但不能說我國不重視保險,只是在發展階段中,追求發展依然是主旋律,而保險工具是一種轉移風險、管理風險的金融工具,在我之前的文章也都指出過,我們每個人面對風險的時候都會有幾種應對方式:

而在中國歷史上我們面對風險的時候基本靠扛,沒辦法,我們的前輩的確受到了認知邊界的影響,再之國家的主要方針並不在保障上,也就是最近這幾年才真正地提出“保險姓保”這種概念,給小布的感覺,就有點與環保建設一樣,認識到了環境破壞的惡劣才會在行為上作出對灰犀牛事件的規避。

2、中國保險市場基本國情

按經營目的的不同,保險分為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社會保險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國民福利待遇。而商業保險是以社會資本為主,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產品。

而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地廣人多,再結合我國國家財政的基本狀況,社保的:”廣覆蓋,低水平”的特點也就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並且還呈現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社保待遇上也有非常明顯的差距,如深圳與內陸地區。而中國保險市場的種種的特徵,也都與英美為主的發達國家的社保待遇有著非常之大的不同。

歐美國家,經濟發達,人口少,注重保險教育,人民的保險意識強,國家財政中投入到社保保險建設的資金佔比龐大。基本上不需要額外的補充商業保險來彌補社保的不足,歐美國家更多的人喜歡購買定期壽險來轉移自身經濟責任最大的時期的財務風險。

而在中國,90年代才重新引入保險制度,中國的商業保險的初始時期,可以說實在監管力度、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過來的,而在這樣的嬰兒級別市場,用利誘導(奶頭樂效應,不懂的百度)就變成了萬試萬靈的手段,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保險業,即做大的規模,但也做臭了名聲。老百姓的各種道德問題,保險銷售員的各種專業失德問題、屢見不鮮,哪怕隨著監管的經驗、力度的升級加強,這些惡意破壞市場秩序的時間在我國部分國民的的劣根性下,依然屢禁不止,想看的可以到銀保監官網查看近期的處罰。

更關鍵的是,我國國民的保險認知教育依然在最初級的階段,與國外的水平,依然差著最起碼的一代人的差距,要想追平,花三代人是保守估計。所以,我們的保險業市場依然需要正確的教育,而我們的老百姓,也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證券方面,不是小布的專長,但建議從證券的發展歷史、風控水平上看出中外差距的。

未來發展預測

以上說及到的情況,基本上造就了我國對於保險、銀行、證券的認知與排序,但我們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始終都會有一天到達國外發達國家的水平,未來的主流依然會是利用各種金融工具來創造、達到、買到、成本、效用最優的工具。而非常明顯的就是,我國的銀行、保險、證券的監管上會是緊密聯繫,這從銀監會與保監會的聯合就知道,我國的國情不同於歐美,我們要從自身的經濟特點上出發,而未來的中國,投資驅動依然是我們國家的主要方針,以及是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個人認為,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發展會變成銀行+保險,證券的一個方式,或更有可能的就是參照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做法,保險牽頭+銀行+證券的方式挑動金融槓桿,使得資金利用率大大提升,篇幅有限,暫時說道這裡。感興趣交流的請留言或者私信。

我是布蘭特,幫你識別風險,重新理解保險。


布蘭特和歌莉婭


我的一位學生畢業以後,走上保險行業,因為系統學習了經濟學知識四年,他充分地意識到保險行業對金融,甚至是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從實用性和保障性上講,保險比證券更重要,因為保險是保障,而證券重要的是效率。只有了保障,才能去談效率。就像以前的人們,飯都吃不飽了,誰還去考慮發不發財的事呢?


工作三年以後,我再次見到他,他已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保險營銷經理,自己帶領一支30人的營銷團隊,他們的薪資也很不錯底薪8000+提成。同時,他自己也在北京買了房子,還建立了網絡銷售平臺。三年的時間,無論從規模、業績還是創新上,都是可圈可點的。


但是在跟我的聊天中,他對保險現狀還是有很多不滿和擔憂,例如:

1. 保險銷售人員問題。

即便是非常優秀的保險銷售人員,也很難正式入保險公司的編制,基本全是合同制,所以條件好的畢業生是不願意加入的,為了保證業績,門檻一再放低,到了現在幾乎成了沒有門檻。因此員工流失問題、員工素質問題、道德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就都出現了。而在美國、歐洲、日本,他們都是有嚴格的資質標準和良好的待遇保障的。

2.我國的保險在金融主體商發揮的作用不夠。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美國在次貸危機中有一個重要額參與主體是AIG(美國國際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保險巨頭。在次貸危機的一系列傳導鏈中,美國政府沒有救助銀行、沒有救助證券,而是選擇了救助最為重要的保險公司AIG,事實上這種做法足以證明了保險對於美國經濟的重要性。

在國內,保險的作用遠沒有這麼重要,無論是從人身壽命的保障,還是財產的保障,都似乎在小打小鬧。銀行永遠是大哥,國有銀行是大哥中的大哥,其他人都圍著大哥轉。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國情決定的。我國的國情是發展中國家,無法給予公民像發達國家一樣的福利保障。就好比一個工薪家庭養了幾十個孩子,孩子們要求原生家庭給每個人買一套房子(保險),那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個家庭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真想讓孩子們有多的保障,只能拼命掙錢來供給他們,掙錢的方式就是打工(銀行)。銀行是能夠最快最穩健獲得發展機會的途徑;而證券就類似於投資,有賠有賺,不能全部指望。

另一方面,我國的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說政府需要發揮非常重要的宏觀調控職能,銀行、證券和保險三者相比,銀行是最佳人選,可以配合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貨幣政策手段。


(家族財富密碼:金鐮刀)


家族財富密碼


中國人人都交社保,所以保險應該第一。美國人都沒社保,所以保險真是第一。

拋開社保不談,中國銀行的地位遠超其他金融機構的,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的主席全都是銀行出身,可見銀行在中國的地位。

中國的金融機構排序應該是保險-銀行-證券。工、農、中、建四大行都是副部級央企,人保、人壽、太平和進出口四大保險公司也是副部級央企,而最大的券商中信證券,是一個廳級單位,對銀行和保險來說是個弟弟。

我們從市值上也能看到這一點,工行的總市值是2.1萬億,人保的市值是3500億,中信的市值是2800億。

為什麼會這樣,和中國的金融發展史是有直接關係的,中國銀行發展歷史悠久,保險行業1979年才恢復運營,而中國第一家證券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直到1990年才開業。不過明顯看到券商的追趕速度還是很快的,這是因為中國的保險行業一直髮展不快,從業人員良莠不齊,近幾年才有所改善。

而在國外,也沒有保險,證券,銀行這樣的排序,正確的排序應該是保險-銀行-券商,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聯合健康市值2600億美金,美國最大的銀行富國銀行市值2300億美金,美國最屌的券商高盛,也不過730億美金的市值。

為啥國外保險這麼牛?這是因為國家不給交社保,而美國看病太貴,掛個急診就幾千美金,不買保險看病都看不起,所以美國的保險公司能不牛嗎。連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都是一家保險公司。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國外是混業經營,就是一家公司既可以幹保險也可以幹銀行,而國內必須分開,一家公司要麼是銀行,要麼是保險,必須分開。


問保必答


其實保險分散風險也好還是是社會責任也罷,都是在保險事故發生以後才有的。在風險未發生的時候,和其他金融行業相比,保險最大的不同就在於。

保險作為金融的分支之一,不同於其他金融板塊的地方在於其他金融板塊是以資本為主,保險是以負債管理為主,通過大數法則,槓槓作用,時間的調劑,幫助個人,家庭,企業在發生風險事故時減少負債帶來的損失,這也是保險姓“保”的作用之一,負債管理和槓槓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負債管理,沒有槓槓的那是儲蓄,不是保險。


保險經紀人張鑫


因為國人的眼裡,保險和傳銷是一個性質,都是騙人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一個行業一開始就做爛了,國內保險的問題主要在人壽保險,好多保險最後莫名其妙就成了理財了,當然也不能一杆子全打死,我們國家財產保險、車輛保險還是不錯的。

證券感覺國內也不規範,比如券商,本來是高端的行業,結果一些研究人員的投資業績連普通人都不如,基層營業部吧,就是拉客戶開戶,但是也是開張吃三年,趕上行情好了,躺著掙錢,趕上行情差了,冷冷清清,勉強度日。

最好的就是銀行,因為銀行有國家撐腰,而且咱們國家利率沒放開,國家保護的很好,並沒有充分競爭,而且銀行牌照很難取得,不是誰想開銀行就可以開,所以存貸利差這種傳統模式一直可以進行,當然銀行是老大哥了。

這說明了不同國家不同的金融政策。

未來的方向,分情況,大的銀行就像平安銀行,把所有金融牌照拿全,然後混業經營,中小銀行主要做出特色,服務小微企業和居民個人,提供定製化的精細服務。


洞明哲人


保險保什麼,保疾病與意外,然後呢,都要去-醫院-

那麼問題來了

保險率比較高的國家,醫院相對於保費太貴了,保費相對於去醫院太便宜了

國內呢,性價比很一般,然後呢,買不買都行

國內與保險覆蓋率高的國家的區別在哪呢?

人均收入差別,8萬年收入,1萬買保險,只能剩7萬

人均收入擴大4倍,32萬的年收入,4萬買保險,還能剩28萬

俗話說,人在富也不過一日三餐,睡一張床,,,,,,,我編不下去了


我是吳星星


說到保險就要從他的名字來看,保險的意思就是他的字面意思,穩賺不賠,這在西方國家,尤其是老牌西方國家,保險和保險的衍生體系發展的相當完備,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無時無刻不在同保險打交道。而在中國,這種與保險打交道的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這也與國內保險業的發展有很大關係,很多人對現有保險體系不滿意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國的保險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於證券,在很多發達國家,證券是人們投資的產品,而在中國,不需要熱錢湧入股市,而是需要他們發展實體經濟,從國家層面講就註定了中國股市的瘸腿,無法與發達國家的證券業想比,而銀行的作用在哪個國家都不可忽視,這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金融機構,他控制信貸,在引導國民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顯得更重要。當然未來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以銀行業為主體,證券業保險業補短板,慢慢發展。




華耀談天下


因為中國的傳統觀念,錢要存起來,這樣風險小,先過好現在,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中國人的保險意識之薄弱,非常令人震驚,比如去買車票或者飛機票,好多人都不會買那個安全險。

國外的保險從業人員都是專業的金融專家,而國內保險業卻是良莠不齊。

我們現在已經不窮了,但是我們的思想還是沒轉變過來。

一遇到大病,第一想法就是:“我不治了,把錢省下來吧”

希望我們國家以後越來越好


長沙邁籤簽證辦理


日本排序應該是,銀行、銀行、銀行....本質上,是金融體制決定的,究竟是直接融資導向,還是間接融資導向。


靳論金融


銀行是國有,

保險是私有。

社會主義國有強。

資本主義私有強。

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