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版圖生變!“南北”經濟差距超“東西”,為什麼?


中國經濟版圖生變!“南北”經濟差距超“東西”,為什麼?

近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稱,過去我們經常說中國經濟發展東西差距大,但實際上,經濟南北差距也非常明顯,最北的東北和最南的深圳,經濟發展有著明顯差距。

長期以來,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東中西部地區或內部與沿海地區的發展差距。但如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正從“東西差距”演變為“南北差距”,區域內部分化加劇。

1

“南北”經濟差距超“東西”

區域分化明顯

數據見證了這一直觀變化。繼沿海地區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率先崛起後,隨著2000年以後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相繼實施,中國區域版圖上的橫向差距正日益縮小。

官方數據顯示,東部經濟總產出佔全國的比重在1978年為43.56%,到1993年超過50%,於2006年達到最高點55.49%,隨後開始下降。2017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為52.6%,對比2006年下降了2.8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在迎頭趕上。2000至2017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從1.72萬億增加到17.09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由17.5%提高到20.0%。中部地區也表現出持續上升態勢,2005年佔全國比重為18.8%,2016年為20.6%,2017年上半年為20.7%。

而與上述地區發展差距逐漸縮小相反,中國南北地區則呈現出“南升北降”的態勢。2017年南方GDP實現52.5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61%左右,是1980年以來佔比最高的時期,相應的北方的佔比下降到39%左右。到2018年,這項指標已經下降到38.64%,分化趨勢還在加劇。

從各省市公佈的2018年經濟成績單看,南方省份的表現確實優於北方。增速前十名的省份,只有陝西是北方省份;增速排名墊底的五個省份,分別是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遼寧,全部位於北方。

中國經濟版圖生變!“南北”經濟差距超“東西”,為什麼?

事實上,這一趨勢已持續幾年。2013年以來,中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6個百分點擴大到2017年的1.4個百分點。

從城市經濟總量排名的變遷中也能觀察到南北發展的差距呈現擴大態勢。在中國城市GDP排名前20的榜單上,1978年時,北方有11個城市上榜,南方有9個城市。其中在前十強城市中,北方有北京、天津、瀋陽、大連、哈爾濱、青島6座城市。

但到2018年,Top20城市中,北方只有4個城市上榜,分別是北京、天津、青島、鄭州,南方則有16個城市,數量是北方的4倍。其中在前十強城市中,北方只剩下北京、天津。同時,在17個GDP破萬億的城市中,只有北京、天津、青島和鄭州四座城市位於北方,其餘13座城市都在南方。

另一方面,不同於南方地區有珠三角、長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以及廣州、深圳、上海等多個具有強輻射帶動作用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重慶、杭州、武漢、南京、蘇州、成都等強二線城市,北方能起到輻射帶動的重點城市、省市、城市群本來就少。

而主要由北京和天津兩大城市組成支撐的京津冀城市群近年來在全國經濟版圖所佔比重卻不升反降,從2014年京津冀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0.4%,2015年下降到10.2%,2016年進一步下降到10.02%。

2017年,由於天津出人意料的增速3.6%墊底,河北6.7%,北京6.7%,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也導致京津冀地區在全國的比重進一步下降,下降到9.9%。2018年這一趨勢繼續擴大,佔比降到9.45%。

中國經濟版圖生變!“南北”經濟差距超“東西”,為什麼?

對比南北地區的重點省份的表現,形勢也不容樂觀。東北三省經濟疲軟,山西、內蒙古等傳統資源型省份,面臨著巨大的經濟轉型壓力。河北也先後被四川、湖北、湖南反超,從全國第六位下降到第九位,今年還有可能被福建反超。號稱全國第三經濟大省山東2018年GDP僅為7.64萬億元,與位居前兩位、邁入“9萬億俱樂部”的廣東、江蘇相差甚遠。

雖然在十多年前,山東的經濟總量曾超過江蘇居第二位,但近年來,其與粵蘇兩強的差距在不斷拉大。從經濟總量上來看,山東與廣東的差距由2008年的約5860億擴大到2017年的1.72萬億;與江蘇的差距由50億擴大到1.32萬億。

不僅如此,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方面,山東與粵蘇地區差距較大。比如,2016年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33.8%,分別比江蘇和浙江低7.7和6.3個百分點;國際專利申請量廣東有2.4萬件,山東省只有1399件,僅為廣東的5.8%。

從另一個角度看,目前山東面臨其實就是就以傳統產業為主的舊動能優勢不再,而新動能即新興產業卻發育不足,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不夠的問題,這也是北方不少城市共同存在的短板。

考慮到京津冀地區對年輕人口的吸引力並不佔優勢,國家衛健委發佈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年輕人更愛珠三角,長三角內部的人口流動活躍,相對來說,京津冀則略顯活力不足——流動人口的居留意願呈下降趨勢,增速明顯放緩。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要起到支撐作用也還有待時日。

而南方地區則在近期受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等國家戰略的支持以及科創板、進博會等政策的重大利好,在剛公佈不久的科創板首批9家企業中,南方佔據8席,北方僅佔一席。未來,南北發展的差距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

2

人和錢都在往南流

為什麼“南北”失衡?

事實上,對於南北發展失衡的情況,市場已作出選擇,人和錢都在流向南方。

據媒體報道, 2015年~2017年,南部地區城市新增人口占全國的比重為78.7%,而北方僅為21.3%。本外幣存款餘額,反映了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2018年1-10月份,全國各城市本外幣存款餘額前十中,北方城市依然只有北京和天津,其他8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京和蘇州,均位於南方。從本外幣存款餘額增速看,南方城市增速普遍高於北方城市。

實際上,中國經濟重心過去長期都在北方,歷史上黃河流域一直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由於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人口大量南遷,推動南方地區開發,自東晉開始,經濟重心才開始南移。

到了隋唐,大運河開通促進經濟發展,南北經濟幾無差距。唐朝“安史之亂”後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再次經歷長期戰亂,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在此期間南方經濟又獲得較大發展。之後到南宋時期,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當時的泉州、廣州、和明州成為著名的海外貿易港口,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北方地區由於自然資源,尤其煤炭、鐵礦石、石油等能源資源的豐富,加上本就有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使北方地區成為建國初期重化工產業佈局的集中地,東北地區還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當時蘇聯的援建項目也佈局在北方,北方的發展一時風光無限。在1999年至2008年期間,全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一輪重化工業化,受益地區依然是北方,尤其以環渤海地區為主。

直到近年,北方經濟才開始大幅度放緩,東三省等地甚至出現衰退。尤其2013年後,同時出現了經濟增長速度“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的雙格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中國經濟版圖生變!“南北”經濟差距超“東西”,為什麼?

有觀點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以此對照南北方的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模式,原因顯而易見。

比如,北方“產業結構本身不合理,長期以來以資源能源和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難以短時間改變”,“國有經濟比重較高,環境容量較小,經濟發展限制要素較多”等,而南方“不少省市積極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大力推動人工智能、互聯網、智能製造發展,不少地區,如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產業已經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城市就業崗位增多,特別是在高端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進而形成了產業的良性循環”。

從產業結構看,北方資源依賴型的重化工業在工業化初期能起到打基礎的作用。但一旦走過了這個歷史階段,產能過剩、環境汙染、結構老化等問題就會日益凸顯,而且容易受國際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影響。

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全球資源價格下跌,資源型省份普遍陷入困境,2013年隨著宏觀經濟下行進一步低迷,如依靠煤炭資源優勢的山西經濟就遭遇了“滑鐵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北方省份的PPI(生產物價指數)下降幅度就遠超過南方地區,嚴重影響了北方工業企業的生產利潤。

另外,在去產能背景下,製造業投資需求萎縮。工信部數據顯示,2015年,北方地區完成鍊鐵、鍊鋼、焦炭、電力去產能任務分別佔全國的64.5%、73.6%、83.8%和78.9%。

從經濟發展模式看,早期中國經濟主要是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在北方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但當前,創新驅動正在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而北方在這方面並不佔優勢。以科研支出經費為例,數據顯示,

1998年,北方研發支出經費曾是南方的122%,2012年下降為73.8%,2016年進一步下降至64.1%。

中國經濟版圖生變!“南北”經濟差距超“東西”,為什麼?

對比來看南方,由於自然資源並不豐富,南方最早發展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輕工業、服務業、對外貿易等。2008年金融危機後,南方地區推動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經濟,這就讓南方的經濟產業結構更具發展活力和抵抗經濟風險的能力。有分析就認為,南北差距拉大的背後是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比拼。

除了以上,南北地區商業底蘊、營商環境的不同也是導致南北發展分化的原因之一。

北方過去多年的經濟發展、產業佈局主要由國企主導,生產要素的集聚更多依靠於“有形之手”調配,市場缺乏活力,行政干預較多,民營經濟發育不足,甚至有“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

而南方不僅是歷史上最早開埠的地區,經商之風盛行,商業底蘊深厚,自改革開發以來,更成為引領中國開放發展的前沿地帶,比如四大經濟特區全在南方,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更成為中國吸引外資,對外經貿的重要窗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通過發展外向經濟,南方沿海地區很快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同時,由於南方地區民營經濟發達,商業競爭更加激烈,資源要素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場,因此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更能敏銳把握到市場需求、供給的變化,這就有利於及早佈局,做出應對,以在國內外市場保持競爭力。相反,北方則顯得有些僵化,應對存在滯後。

要改善南北發展失衡的問題,縮小南北發展差距非一日之功。但透出上述南北地區發展的比較,給我們的啟示是,地方經濟的發展,資源稟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創造高效公平、有利於市場要素優化配置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如何改變人們的選擇,讓更多人和資金願意流向北方,北方地區的經濟轉型和產業調整才有可期待的未來,這是政策規劃需首要考慮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