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環球人文、歷史、地理知識待你發現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汶(建文帝)繼位。為壓制藩王勢力,他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廢削五王,結果矛盾激化,藩王與朝廷徹底決裂。

當時是眾藩之首的叔父燕王朱棣(明成祖),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對朝廷發動了靖難之役。但殺進南京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卻下落不明。

於是,明成祖朱棣便派宦官馬和(鄭和)率大批船隊下西洋,開啟了漫長的尋侄之旅。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明朝時期,宦官馬和(鄭和)七下西洋

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宣揚國威,建立華夷秩序,開展海外貿易拿下“海權”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鄭和在七下西洋的過程中,將一批船員留在了航運要塞—馬六甲海峽駐守。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當時定居在馬六甲海峽的明朝後裔開始與當地土著通婚繁衍,然後結合出這個具有歷史研究意義的族群—峇峇孃惹峇峇(男),娘惹(女)】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峇峇孃惹全家福照片

其實早在絲路鼎盛時期,就有華人移民與當地土著通婚的先例,但因為規模太小,沒有形成族群的概念。

開始形成規模是在明朝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發佈的禁海令,斷絕了沿海居民的生計,漁民就都逃逸到海外謀發展。直到鄭和下西洋時期,大規模的華人商民遷居到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後,峇峇孃惹族群才算真正形成。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明朝海禁

但他們不是唯一的海外華人族群,新航路開闢後,西方殖民者為了殖民開發開始招攬華工,所以當時移民南洋的華人開始增多。到了明清鼎革之際,遺民因不滿異族統治逃亡海外,人數更甚以往的朝代更迭。

到了晚晴、民國時期,也就是鴉片戰爭之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契約華工海外遷移現象。雖然契約華工制在民國建立之初被廢止,但也只是名義上的廢止,實際仍在繼續。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1840年鴉片戰爭,英軍集結軍艦入侵廣州、廈門等沿海城市

而一戰時期作為協約國一方的中國北洋政府,還向歐洲輸送了不少勞動力。可以說,就是隨著各種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華人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才為形成華人族群奠定了堅實的人口基礎。

而當時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族群有兩類,一類是純血種華人族群,只跟華人繁衍後代,另一類就是今天要細講的峇峇孃惹族群(土生華人族群)。


一、土生華人的誕生及崛起

峇峇孃惹是華人與馬來人結合的族群,他們大多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等地。峇峇孃惹族群誕生之初在當地崛起速度很快,這離不開經濟財富的積累。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福州長樂鄭和下西洋紀念館

鄭和出使之前,船隊都會在福建長樂的太平港停泊招聘船員。由於這一帶海岸的造船業和航業都很發達,所以居民很早就開始連接海外,向海外謀發展。部分閩粵商人也會隨船到達馬六甲發展當地商業,為後來大規模的商業往來奠定了基礎。

而商賈出身的在馬華人因長期發展商業,物質生活條件很高,其財力的富庶程度也是當地土著無法匹及的。

舉個例子說明,英殖民時期發展出口型農業,需要能幹重體力活的勞動力。由於當地土著不願意到種植園工作,而華人又有自己的產業,所以英方大批量的引渡印度勞工。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攝於檳城食物狂想館,生活在檳城華人的用具嶄新昂貴,馬來人的用具殘舊,而印度人只能端著盤子站著進食,體現了華人的地位

當時,這批印度勞工不僅在種植園為殖民政府工作,還會給富裕的峇峇孃惹擔任傭人,這就奠定了峇峇孃惹族群的貴族身份。

有了財富基礎的峇峇孃惹,需要一層政治身份為族群的權益說話。於是很多峇峇領袖開始投身進英國殖民政府設立的機構裡工作。

再加上受到英國文化的植入影響,他們開始接受英式教育,不僅服裝、生活習慣西化,連政治意識和行為都在向英國殖民政府靠攏,之後還在成立的海峽英國華人公會里把自己定位成英國子民,所以非常受英方的青睞和重視。

正是有了經濟實力,政治地位的加持,峇峇孃惹族群才會在當地迅速崛起,成為社會的上流人士。


二、峇峇孃惹族群的衰退

借明朝的國威及鄭和的名聲,再加上長期在當地從事商業活動,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某種程度上也讓馬來土著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所以華人族群剛開始是非常受當地人尊崇的。

但到了年輕峇峇一代,他們沒有沿襲“商人世家”留下的產業,而是跑去當“白領”,在經商頭腦不知不覺退化的情況下,開始走下坡路,後來還因為宗教信仰問題與馬來人關係惡化,導致族群慢慢走向衰退。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峇峇孃惹文化紀念郵票

族群衰退的首要原因離不開文化傳統的遺失。峇峇孃惹文化屬多元民族文化,是由華夏、歐洲以及當地馬來文化融合而成的。

他們為了順應這個特殊時代的發展,不停的兼容其他的民族文化,導致最後忘了自己的傳承,造成文化傳統的遺失。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藏峇峇翻譯文學書冊

從語言選擇上看,他們的用語是峇峇馬來語,它是由閩南語及當地馬來語融合演變出來的。但峇峇馬來語只能作為家庭用語,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溝通。

他們的社交語言是英語,所以長期下來華文漢字慢慢被遺忘,而族群語言也因溝通限制失去市場,慢慢走向消逝。

從穿著服飾上看,他們主要以娘惹服飾文化為主。娘惹服是在馬來服飾的基礎上,將華夏及歐洲服飾的元素融合而成的。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博物館裡的娘惹服飾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作為娘惹文化符號代表的服飾並不被峇峇孃惹的後裔所喜愛。他們沒有固守祖輩留下的傳統,反而將服飾轉變的越來越現代化,最後失去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娘惹菜全席及具有民族專屬特色的器皿

從飲食習慣方面看,峇峇孃惹將馬來飲食和華夏飲食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娘惹菜系。它是中式食物配合馬來、印度等香料烹飪而來的,口味甜酸辛辣。

舊時代娘惹的職場舞臺就在廚房,大家閨秀出嫁前都會在家裡跟著母親學習烹飪。但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角色的變化,會做娘惹菜的人越來越少,這道母系氏族代代相傳的傳統菜系將逐漸走向失傳。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又見馬六甲》舞臺劇中的結婚場面

從婚配製度方面看,內婚制的瓦解加速了族群的衰退。由於多民族價值觀的迥異,峇峇孃惹和當地土著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

從大規模遷移到現在,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一直處於二等公民的位置。有的華人為了爭取政府福利,與當地土著通婚後改信伊斯蘭教。

始於財富潰於財富,族群的衰退脫離不了“棄商從政”的干係。英國政府殖民地時期,峇峇受英式教育的影響,開始摒棄祖輩留下來的產業,紛紛投身進英國政府統治下的政治舞臺。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日軍侵略馬來西亞

之後還經歷過被日本侵略的戰亂時期,整個家族的產業受到重創,經濟實力大不如前。再加上他們的思想西化,家族意識淡薄,族群之間還相互爭奪財產,使得本來就日漸薄弱的家底被掏空,人財兩空的局面給曾經輝煌的產業時代劃下句號。

對自己的民族身份產生認同困惑,是加速族群走向衰退的最後一根稻草。在1989年的南洋商報《馬六甲歷史城系列》中,有一段話是這麼形容他們的:

“早期的峇峇人是矛盾的一群,他們脫離華人社會,卻又不能真正融入馬來社會,成為兩頭不著岸的人。”

這種尷尬的社會角色讓他們既不被流著同樣華夏血液的華人認可,也不被當地馬來土著居民所接納。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馬六甲古城遺址

由於峇峇長期處在上層階級,當地的土著居民對其不滿已久,他們覺得自己的生計都掌握在這群人手裡,所以一直把自身置於“被害人”的角色之中,將峇峇視為經濟上的剝削者。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馬六甲荷蘭紅房基督教教堂,基督教傳教士曾經來過馬六甲宣傳,而馬六甲是華人族群最聚集的地方

尤其在信仰主張的問題上,馬來人與峇峇無法做到和諧共生。因為最開始峇峇孃惹族群並沒有皈依伊斯蘭教,而是選擇堅持祖輩的道家信仰,雖然馬來人不太高興,但還是對他們的宗教傳承表示尊重。

結果到了英國殖民文化盛行時期,受英式教育的影響,峇峇開始認為英國才是自己的宗主國,所以他們在族群特性和民族意識混亂的情況下,選擇皈依基督教,這種信仰的轉變讓馬來人難以接受,所以兩個民族間的矛盾隔閡越變越大。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馬來西亞獨立廣場

到了馬來半島獨立時期,馬來人又通過推行各種抵制政策,去改變峇峇孃惹族群的生活習慣及政治經濟活動。因為深知政權都掌握在馬來人手裡,他們又將自己的政治效忠對象轉為當時的馬來半島政府。

而從小接受華文教育的純種華人,認為峇峇孃惹數典忘祖,不僅將母體文化發展成了“四不像”,還在國家認同這個嚴肅問題上搖擺不定,最終迷失自己。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娘惹們


三、後代難覓蹤跡的真相

新加坡建國初期,峇峇孃惹族群打算去中國化,將種族名改為娘惹,結果遭到南洋華人的強烈反對。

然後,他們又改變主意,意欲加入馬來族,但馬來族長期排斥厭惡他們,並沒有同意通過。所以他們的種族名稱至今都沒有更換成功,依舊還是華人種族。

更讓人感到絕望的是,在南洋多次屠華反華的事件中,他們充當著反華勢力的間諜,而當華人被侵害流亡之後,他們又會馬上成為當地土著的發洩對象。

雖說是特殊時代造成的特殊結果,但也因為他們的國家認同、族群認同出現問題,才會把自己置身於狹縫生存的尷尬境地中。

馬來西亞: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小娘惹》電影中峇峇孃惹族群的劇照

社交圈西化,內婚制瓦解,傳統習俗遺失都在加速這個族群的衰退,他們的思想被滲透進越來越多的異族文化,把自己最寶貴的文化傳承及信仰棄之,才會發展到支離破碎的局面。

現代社會幾乎找不到有純正血統的峇峇孃惹,如今再提起峇峇孃惹,想到的只剩下博物館裡的收藏擺設。

—(End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