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崑曲版《百鳥朝鳳》


《似水流年》:崑曲版《百鳥朝鳳》

說到似水流年,文學愛好者會想到張恨水同名小說,想到王小波作品,亦或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歌迷會想到李健同名專輯,梅豔芳演唱同名歌曲,或者是張國榮的翻唱;對於遊戲迷來說,似水流年則是《地下城與勇士》遊戲裡一枚75級領主戒指,在副本“卡勒特之初”領主“年輕的沙影貝利特”處隨機掉落,或者是在NPC西嵐處用領主掉落的銀色隕石兌換。怕是隻有極少數資深戲迷知道它語出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電影《似水流年》正是從湯顯祖的戲曲精髓出發,講訴了浙江遂昌三位成長於崑曲班底的小鎮青年,在時代的大浪淘沙裡沉浮與堅守,歷經艱難終不忘本的故事。影片的影像控制非常青澀,卻承載著一個類如《百鳥朝鳳》的人文內核。與《百鳥朝鳳》中焦三爺及其徒弟的經歷極其相似,《似水流年》裡的師徒一行同樣面臨傳統技藝無處安身,民間藝人吃不上飯的尷尬局面。《百鳥朝鳳》中的嗩吶班底有的外出打工當了泥瓦匠,《似水流年》裡的三位崑曲傳人也一度背井離鄉,被迫幹起了回收舊家電,地產銷售和流浪歌手的營生。

和《百鳥朝鳳》中游父絞盡腦汁要把頑劣兒子的遊天鳴送到焦三爺門下學徒不同,《似水流年》裡的三位年輕人有著更迷離的身世,我們從他們與師父相依為命以及有人將棄嬰放在戲班三輪車上可推測,三位年輕人或許也是無家可歸的孤兒。早年民間藝人雖不是大富大貴的行當,但只要有技藝在身,至少可保衣食無憂,可謂是體制外的鐵飯碗。這也是《百鳥朝鳳》的遊父鐵心要把兒子送去學嗩吶,以及不得已的人會將棄嬰放在戲班三輪車上的原因。

《似水流年》:崑曲版《百鳥朝鳳》

可誰想這民間技藝的鐵飯碗好景不長,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變遷,尤其在各種新文化娛樂的衝擊下,民間藝人生息的傳統文化土壤土崩瓦解。《百鳥朝鳳》裡,嗩吶藝人的要和玩架子鼓的博弈飯碗,《似水流年》的戲臺被搖滾青年霸佔,一度備受尊重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在時代的車轍下快速邊緣化,成了“過氣”、“大老土”的代名詞,甚至是被嘲笑的對象。

生於七零年代的我,恰好是一代民間藝人團體興衰的見證者。小時候經常看戲,只要有人婚喪嫁娶,必請戲班子來唱上那麼幾場。戲臺一般搭在主街道口的小廣場,看戲的座椅自備,我們早早抱上小板凳,佔據前排好位。記得有時是木偶戲,有時是採茶戲,有時是越劇,有時也有崑曲。鄉鎮還有影院禮堂,比《似水流年》裡的要大些,時常有各地的劇團或戲班前來演出,禮堂聽戲是要買票的,往往座無虛席。後來電視普及,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劇團變成了歌舞團,再後來,連歌舞團也被鎮上的霸道青年趕下臺去。我不知道《似水流年》裡的團長把劇團改成歌舞團後的境遇,但江西採茶戲劇團改成歌舞團後在我福建老家那吃的閉門羹,我是目睹過的。

崑曲算是幸運的,雖經歷了九十年代的山窮水盡,卻在2001年柳暗花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位“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可惜的是,《似水流年》故事裡,代表老一輩崑曲藝人的心靈家園的“牡丹亭”戲臺,還是在2003年被拆了,導致了心灰意冷的師傅之死。我不知道《似水流年》裡有多少細節取材於遂昌地方紀事,各地老戲臺等文物在地產熱的面前轟然推到,幾乎是千禧年前後每天都在發生的事。

《似水流年》:崑曲版《百鳥朝鳳》

故事中的崑曲班強調“戲比天大”,尊湯顯祖為祖師爺,並多次將鏡頭對準湯顯祖像,這是有由來的。說來遂昌即是湯顯祖的第二故鄉,同時也是他的傷心地。明萬曆十九年湯顯祖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龍顏,被扁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就是五年,本政績斐然,後因上司和地方勢力擠兌,只得憤而棄官,從此潛心戲曲創作,寫出《牡丹亭》等傳世之作。

片中三位年輕人的迴歸,代表的是傳統藝人的迴歸,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傳承著崑曲文化,並重建了牡丹亭戲臺,想必這也是遂昌地方誌裡值得記載的一筆。影片通過牡丹亭的失而復得,崑曲傳承人的出走和歸來,側影一整個傳統文化體系的迴歸。我們在經歷了粗放型經濟的撕裂式躍進之後,商業社會終於放慢了腳步,等候人文精神一同上路。別小看一個小小的崑曲,這裡藏著匠人匠心,匠人匠心是我們文化建設,以及治家報國平天下必備技能。

《似水流年》:崑曲版《百鳥朝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