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老照片


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巴黎和會”。北洋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

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面對越來越壯大的反帝反封建隊伍,在強大壓力下,北洋政府將交通總長曹汝霖、貨幣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

6月12日以後,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6月28日,中國全權代表陸徵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啟動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與教師、學生為代表的現代知識分子、商人、市民代表,組成了當時中國的先進文化團體。

其不畏強權、不甘落後、不屈服不妥協的鬥爭精神,和為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仆後繼,承上啟下的抗爭精神,直追時代潮流、把握時代命運,使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佈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