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起第二人稱,三國時期有哪些對稱?

曹操:說起第二人稱,三國時期有哪些對稱?

正心誠意語猶奇,誰識忘形相爾汝。前面三篇文章涉及的都是第一人稱代詞,那麼聊完了這些自稱也該進入下一個話題了,三國時期的第二人稱代詞,或者說對稱代詞。

第二人稱代詞,顧名思義,這是用來指代說話者對面那個人,因而第二人稱也叫“對稱”。與自稱相仿,對稱一般也都出現在對話中。在三國時期比較常見的對稱有:汝、爾、乃,不是說對稱代詞就這麼幾個,還有“女”、“而”、“若”等,只是斷代到三國時期,就消弭無蹤了。當然,像“你”、“您”這種用法那是以後的事。

先從這幾個未見於三國時期的開始,“女”與“汝”都曾作為對稱,在西漢時期這兩者一度被混用。如王孫賈的母親教育他的時候,用的對稱就是“女”,順便還有個成語典故“倚門而望”。

“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處,女尚何歸?’

”——《戰國策·齊策六》

至於“而”與“若”作為對稱,引用伍子胥一句話就足夠證明了,就是夫差要賜死他時那句感慨,功過不用留與後人說了,飛鳥已盡。但在《三國志》中未見“女”、“而”、“若”有此種用法。

“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汝”,這是《三國志》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自稱。曹操裝病時,父親曹嵩來關心病情時就用的“汝”。劉備在安排後事時,就囑咐自家兒子“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以後他就是你相父啦。有時,還會在“汝”後邊加上“輩”、“等”,話語中的感情色彩會更激烈些,有一定輕蔑的感覺。順便,就想提一下,“由,誨汝知之乎”。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三國志·曹操傳》注引《曹瞞傳》

“爾”,孫皓為司馬炎演繹的那首《爾汝歌》還記得嗎?

“爾”作為對稱時,基本上都會帶有蔑視,長輩說也就說了,要是其他人來直呼其名,或者用上“爾”、“汝”,都是不禮貌的行徑。如曹操在教育曹彰時,就告誡他父子、君臣是兩件事,“爾其戒之”,你一定要引以為戒吶。而吳質在吐槽曹真時,不僅把人家比作案板上的肉,還表示自己吞嚼毫無壓力,用的對稱就是“爾”,這話茬容易勾火......

“乃”,顏師古在為《漢書》做註解時就提到了“乃,汝也”,同樣屬於對稱。陸游有一句經典詩句就用乃作為對稱,“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美好的期望。曹操的遺令就以“乃”為對稱,想要施行薄葬,相應臣子要各司其職。

“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有司各率乃職......’”——《三國志·武帝紀》

這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