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陸戰十大明星兵器之八——德國MG34

德國的MG34式機槍在80多年前就牛得很,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並最早大規模裝備軍隊用於二戰。什麼是通用機槍?一句話就是輕、重、高射機槍通吃——既可使用兩腳架、彈鼓作為輕機槍隨班排作戰;又可使用三角架、彈箱作為重機槍成為營連的支援火力;還可將三腳架轉換成高射機槍模式,用於對空射擊……而世界上的其他軍工強國搞成通用機槍都是一二十年之後的事,還不一定比這“德國造”好。德國的MG34與其兄弟MG42開創了世界輕兵器發展的新紀元,其火力遠勝於名氣似乎更大的“捷克式”、“布倫式”、“歪把子”等輕機槍,又比“馬克沁”、“哈奇開斯”等重機槍靈活輕便,在製造工藝上更是引領全球,在二戰中一時無二,不愧是一代世界名槍之經典,入選二戰陸戰十大明星兵器理所應當。

二戰陸戰十大明星兵器之八——德國MG34/42式通用機槍

德國MG34式通用機槍參數: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座,口徑7.92毫米(使用毛瑟7.92×57mm步槍彈),容彈量彈鼓50發/75發、彈箱250發/300發,空槍重12.1公斤/帶三腳架19.2公斤,全槍長1219毫米,槍管長627毫米,槍口初速755米/秒,理論射速800發—900發/分鐘(改進型號中射速有達到1500發/分鐘左右的),有效射程兩腳架800米/三腳架1000米。

某種程度上說德國MG34式通用機槍是鑽空子的產物,因為根據1920年1月正式生效的《凡爾賽條約》,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是禁止生產和裝備重機槍的。這協約國(戰勝國)為何將重機槍與其它陸海空重型武器並列對德國加以限制呢?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非也,這德國可是生產和使用重機槍的高手,德軍在一戰中大量裝備國產仿製馬克沁MG08式重機槍,數量大大超過協約國軍隊,防禦正面每一百米就配置1挺重機槍。德軍還率先採用重機槍“超越射擊法”,給協約國軍隊造成重大殺傷,尤其是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重機槍一天就殺傷60000多名英軍,這個戰役英法聯軍傷亡79萬人,基本為德軍重機槍和炮火所殺傷。因此,曾吃過德國重機槍大虧的英法美等國對此耿耿於懷,借《凡爾賽條約》一定要敲掉日耳曼的這一利齒。應該說德國開始還是遵守這一條約的,但隨著納粹勢力的羽翼漸豐,對《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採取漸進式、矇騙式地突破,MG34式通用機槍正是在一背景之下桃僵李代。

MG34式通用機槍由德國天才槍械設計師路易斯·施坦格爾與海因裡希·沃爾默共同研製,路易斯·施坦格爾曾設計過MG30輕機槍,這是一款不錯的武器,稱為MG34的鼻祖,因為他們是在MG30的基礎上,又借鑑了當時優秀的槍管後座式原理的機槍,如丹麥的麥德森M1924、瑞士啟拉利KE7、芬蘭的拉蒂LS26等等,集眾家之所長,於1934年設計完成了這一新型機槍,通過選型測試被命名為MG34通用機槍,由德國毛瑟皇家兵工廠投入生產。MG34通用機槍有許多開創性的閃光之處:設計有兩腳架和活動三腳架,可以方便地在輕、重、高射機槍之間轉換;採用開式金屬彈鏈供彈,既可用50發/75發彈鼓(彈鏈置於彈鼓內),又可將單個彈鏈連接使用250—300發彈箱,且左右供彈都可以;槍管採用氣冷散熱,一旦槍管過熱可以快速更換槍管,只需傾斜槍身扳動槓桿,槍管就會彈脫,不必用手接觸熾熱的槍管,可保持射擊的連續性;一改重機槍的笨重,帶三腳架全槍重不及馬克沁重機槍的40%;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裝卸,操作保養簡單等等。MG34通用機槍面世不久,正趕上德國徹底撕毀《凡爾賽條約》,一切不必遮遮掩掩了,MG34迅速大量裝備德軍,德軍各種裝甲車輛也以此槍為車載機槍,共生產了35萬餘挺;德國空軍還將MG34改型為MG81航空機槍,生產裝備了46000挺。

二戰前期,德軍的步兵班基本都配備1挺MG34通用機槍,在實戰中MG34以密集的火力和穩定的可靠性,成為德軍步兵的火力支柱。根據德軍的步兵班戰術,基本是以機槍小組為中心展開戰術動作:進攻作戰中,由機槍首先佔據有利的射擊位置,正面開火吸引和壓制敵人火力,步槍小組(衝鋒槍手)由側翼接近防禦之敵,以近戰武器消滅防線或據點中的敵人;在防禦作戰時,班防禦正面會以機槍小組為中心,機槍火力掃射主要方向上的進攻之敵,步槍小組負責兩翼安全以及對機槍的保護,消滅滲透突入之敵。德軍步兵排連戰術基本也是如此,只是集中放大而已。總之,德軍步兵十分重視發揮機槍的核心作用以及對其保護,因為一旦機槍被摧毀,進攻與防禦都會極其困難。蘇德戰爭前期,蘇軍步兵與德軍步兵在步槍、衝鋒槍火力上相差無幾,但蘇軍的輕重機槍火力都比德軍的MG34差很多,加之德軍更加訓練有素,作戰中造成蘇軍步兵傷亡慘重,這也促使蘇軍步兵大量裝備易生產的波波沙衝鋒槍,聊補機槍火力之不足。

德國MG34通用機槍好是好,但也存在較大的問題,主要是製造工藝複雜,需要更多的熟練技術工人,需要耗費更多的原材料,造價一直居高不下,這就制約了MG34的產量,無法滿足前線的需求,德國軍方遂要求軍工部門對MG34進行生產性改進。有意思的是取得改進MG34成功的人並非原創者或者別的槍械設計大師,而是德國金屬衝壓技術專家格魯諾夫博士,他雖然不精通槍械,但熟知標準化批量生產的訣竅。格魯諾夫博士的團隊對MG34的零部件材料和加工工藝重新進行優化設計,一幫兵器外行居然鼓搗出了世界聞名的機槍,即1942年定型的MG42通用機槍。MG42的機匣、散熱套筒等廣泛採用衝壓組件,大量減少了機床切削工序,這在世界機槍製造技術上是開創性的突破。制­造MG42的工時及原材料消耗只及MG34的50%,MG42的造價只有MG34的70%,這對於戰時什麼都缺的德國來說非常實際。

二戰陸戰十大明星兵器之八——德國MG34/42式通用機槍

德國MG42式通用機槍。直觀分辨MG42與MG34主要看槍管散熱套筒上的開孔,MG42是長圓型,MG34是圓形。MG42的結構、性能與MG34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理論射速為1100—1500發(可調)/分鐘;全槍重量減輕了0.6公斤,空槍重11.05公斤;可靠性更好,無論在蘇聯的極寒氣候還是北非的炎熱沙漠基本都不掉鏈子。但MG42的出現並沒有完全替代MG34,之後MG34仍繼續生產主要提供給裝甲車輛,因為MG42的散熱套筒是方形的,MG34則是圓形,在裝甲車輛鋼板上鑽孔安裝更方便,還有MG34在狹小空間中更換槍管也更容易。一般認為衝壓加工的槍械不如精細加工的槍械漂亮,可好看不能當飯吃,支撐戰爭需要的武器都離不開數量,MG42通用機槍在至戰爭結束的近三年時間就生產了70多萬挺,成為德軍的主力裝備,要知道德國同樣大名鼎鼎的MP38/40衝鋒槍共生產了7年多,也不過120萬支。

看看德國MG-34/42式通用機槍要面對的敵方輕機槍:蘇軍主要裝備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即轉盤機槍),口徑7.62毫米,空槍重9.1公斤,彈盤容彈量47發,理論射速600發/分鐘,該槍總體不錯,但彈盤較寬攜行不太利索,1943年之前的產品復進簧易出故障。英軍主要使用布倫式MKI輕機槍,該貨仿製於捷克ZB26型輕機槍的改進型,口徑7.7毫米,空槍重10公斤,彈匣容彈量20—30發,理論射速500發/分鐘,該槍雖久負盛名,但畢竟是1926年的產品,容彈量不多,彈匣在上方遮擋部分視線。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軍主要使用沙捷里拉M1924/29輕機槍,口徑7.5毫米,空槍重8.9公斤,彈匣容彈量25發,理論射速450發/分鐘,與法軍一樣其戰力平平。美軍主要使用勃朗寧BAR1918輕機槍,口徑7.62毫米,空槍重7.5公斤,彈匣容彈量20發,理論射速300—650發(可調)/分鐘,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美國對參加二戰明顯準備不足,這款槍還是一戰的產物,實際屬於自動步槍,當輕機槍用勉為其難,唯一的好處是攜行及行進間中射擊方便。與輕機槍相比,重機槍的火力猛烈而持續,射線高射程更遠,但普遍存在重量較大、移動不便的問題,一挺重機槍需要配備5—6名士兵。如蘇軍的郭留諾夫重機槍、英軍的馬克沁重機槍、法軍的哈奇開斯重機槍,全槍重量均在40.5—49公斤,唯有美軍的勃朗寧M1919A4式重機槍20.46公斤(這貨是二戰最好的重機槍)。以上重機槍的理論射速在300—650發/分鐘之間,一般是彈帶或彈鏈供彈,唯有哈奇開斯重機槍(小鬼子的92式重機槍仿製於此)是彈板供彈,戰鬥射速較慢。

通過對比技術參數,德軍MG34/42通用機槍如作為班用輕機槍使用,比對手具有更加持續的火力優勢,重量上基本差不多;如作為重機槍使用,射速仍大大超過對手,但重量基本只有對手的一半左右。敵方的輕重機槍與MG34/42通用機槍對射的話,是佔不了一點上風;敵方重機槍轉移陣地也比MG34/42慢許多,這一點在實戰中是非常重要的。德軍在使用MG34/42通用機槍還是有所區別的:通常作為連屬重機槍使用的MG34/42,才配備三腳架以及加重槍管,機槍小組4—5人,因為需要更多的人攜帶彈藥;作為班用輕機槍使用的MG34/42,一般只配輕型槍管及彈鼓,以方便隨班作戰,機槍小組為3人。

凡在戰場上碰到德軍MG42通用機槍的人,無不對它的高射速及殺傷力刻骨銘心。當機槍射速超過每分鐘1000發以上,人耳就無法分辨出“噠噠噠”的單個槍聲,而是聽到一種類似電鋸鋸木頭或撕開大片亞麻布的“呲呲呲”聲。對於蘇軍和盟軍的前線官兵來說,MG42通用機槍這個特別的“呲呲呲”聲就是死神的聲音,因為德軍MG42的射手就算是打一個短點射,也能射出七八發子彈,誰倒黴被招呼上了小命就難保,更別提長點射和齊射了。因此,美國大兵稱MG42通用機槍是“希特勒的電鋸”,蘇軍士兵稱其為“亞麻布剪刀”。在諾曼底登陸作戰中,德軍大量暗堡中的MG34/42機槍造成登陸盟軍的重大傷亡,灘頭上一時屍橫遍野。因此,MG34/42通用機槍還落了個恐怖的綽號,叫“人肉收割機”,有人說在二戰中的所有槍械中,MG34/42通用機槍是殺人最多的,但未見具體數據支持,只能算是一種推理判斷吧。

二戰陸戰十大明星兵器之八——德國MG34/42式通用機槍

MG34/42通用機槍是厲害,但過分誇大甚至杜撰其威力則不足取,比如網絡上就有MG42的“神勇”段子廣為流傳,一個是:“1943初突尼斯的凱瑟林隘道戰役中,MG42首次投入實戰就令2400名美軍士兵立刻投降,被俘的美軍士兵不停地說:‘這挺槍好厲害!’”這是二戰中美軍地面部隊與德軍的首次交鋒,菜鳥慘遭老鳥修理,這一仗美軍死傷6000餘人,被俘4000多人,美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戰鬥經驗,訓練不足,裝備滯後,協同不暢,指揮混亂,一些部隊被德軍包了“餃子”。可要論武器厲害,德軍的虎式坦克、88毫米火炮、俯衝轟炸機等更厲害吧?當德軍的戰俘不死也要脫層皮,美軍不到彈盡糧絕是不會輕易投降的,單一個機槍就能讓這麼多美軍投降顯然只是一個“傳說”。另一個段子也相當誇張:“1944年6月6日,諾曼底,一名叫海恩·塞夫羅的德國士兵和他的一挺MG42成了盟軍的夢魘,這名士兵操著他的MG42機槍,在短短的9個小時之內,大批美軍倒下,據稱,當時這名士兵一共造成4184名美國士兵傷亡。後來海恩·塞夫羅被美國人稱為奧馬哈海灘怪獸。”但據史料記載,在奧馬哈海灘防守的是德軍一個加強主力團4900多人,其中有兩個炮兵營,機槍火力點碉堡就有80多個,海灘上還遍佈地雷;6月6日在奧馬哈海灘登陸的美軍傷亡9000餘人,其中陣亡2500人。可這天上地下海里都打成一鍋粥了,誰給塞夫羅計算戰績還精確到個位數?美軍傷亡的近一半怎會是一人所為(連塞夫羅本人都不認可),數千德軍都睡覺去了?奧馬哈海灘長6公里多,美軍再傻也不至於都擁向塞夫羅防守的一個點競相送死去,這謊扯得也太離譜了,完全有悖軍事常識。

在中國抗日戰場上,也曾出現過德國的MG34/42式通用機槍,有文章說德國曾將MG34賣給過國民黨軍隊,這恐怕是誤傳。由於德日同盟關係,1939年德國對中國禁運軍火,而之前正是德國大力擴充軍備的時期,德國不可能將先進而有限的MG34通用機槍外銷,倒是賣給中國一些老型號的MG13與MG30輕機槍(所謂德械師的裝備),因這三種槍外形都差不多,可能使人誤以為是MG34。進入中國的MG34/42式通用機槍實際是由蘇聯政府提供,繳獲於蘇德戰場,由於德制子彈不在蘇軍後勤供應範圍,算是做個順水人情,數量也不多。還有一種說法,1942年北非阿拉曼戰役即將結束前,蔣介石曾派次子蔣緯國率團到北非,向英軍索要了一批繳獲的德軍武器,其中有少量MG34機槍。當時中國大量使用或仿製德國毛瑟步槍,各兵工廠也仿製生產毛瑟7.92毫米步槍彈,MG34/42式通用機槍在中國倒也不愁沒“飯”吃。

凡事有利就有弊,MG42通用機槍最大的短處也正是其長處帶來的,就是高射速造成子彈消耗量巨大,需要德軍後勤能夠及時補給,實際上又較難做到。於是,一方面德軍要求步兵班儘量多攜帶步機槍子彈(每個班增加到3000發左右),可士兵負重大了又會影響戰術動作;另一方面德軍要求MG42通用機槍的射手由射擊技術好和有作戰經驗的老兵擔任,以控制好長短點射、齊射之間的切換以及耗彈量,這也限制了高射速的發揮。所以,高射速對於機槍來講是柄雙刃劍,並非越高速越好,如果後勤保障不夠強大的話,使用低射速的機槍則是更明智的選擇。

二戰陸戰十大明星兵器之八——德國MG34/42式通用機槍

美國勃朗寧M1919A6式機槍,實際是一種偽通用機槍。美軍的後勤保障無疑是二戰中最強大的,MG42通用機槍的耗彈量相對美軍可能就不是個事。於是,對德軍MG42通用機槍又怕又愛的美軍打起了仿製的主意,欲用與敵人一樣的利器去打擊敵人。美國的兵工廠將繳獲的MG42通用機槍大卸八塊,照葫蘆畫瓢很快仿製出一款與MG42一模一樣的通用機槍,只是口徑改成美軍的制式子彈標準,試製編號為T24通用機槍。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美國佬忽略了一條鐵律——槍的設計必須按照子彈的規格走。美軍的斯普林菲爾德7.62×63毫米步槍彈比德軍的毛瑟7.92×57毫米步槍彈裝藥量大得多,這漢斯的小身板扛不動山姆大叔家的大麻袋,T24的結構裕度根本頂不住大威力子彈以及高射速的衝擊力,T24通用機槍在試射中不僅時常發生卡殼,打齊射時更像野馬一樣亂蹦亂跳無法控制,最後這款不成功的山寨貨也只能進入陳列室。可美軍高層還不死心,又瞄上自家的制式重機槍勃朗寧M1919式,在加裝了槍托、兩腳架、提把等搖身一變成了通用機槍,1943年2月定型命名為M1919A6式。可依然是子彈的原因,M1919A6式槍身結構無法大動,“減肥”有限,這貨在重機槍界算是“瘦子”,可要是劃入輕機槍界又成了“胖子”,作為班用輕機槍使用近15公斤的重量仍顯笨重,輕型槍管又易打熱,更換槍管則需要兩分鐘左右,“魔改”得極不成功,以致頻遭美國大兵吐槽,僅生產了43487挺。美軍直到1957年,才擁有第一款真正的通用機槍M60式,比德國的G34通用機槍晚了整整23年。由此來看,提出通用機槍的概念或製造它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子彈、輕機槍、重機槍之間拿捏分寸,合理取捨,這方面德國的MG34才是真正的祖師爺。

二戰結束後,聯邦德國(西德)國防軍好歹於1955年成立(反對國家不少,可是老美的主意更大),庫存的MG42通用機槍又成為西德軍隊的制式裝備。為了配合北約軍隊統一採用美製溫徹斯特7.62×51毫米步槍彈,1959年西德萊茵金屬公司(毛瑟公司被其兼併)在MG42的基礎上改型出MG1式通用機槍,好在這種美國子彈與MG42使用的子彈裝藥量差不多,新槍的結構不用做大的改變,只是調整一下口徑和供彈裝置即可。後萊茵金屬公司又對MG1進行優化改進,1968年形成MG3式通用機槍。MG42血脈延續的MG3依然是一款經典之作,在國際軍火市場十分走俏,被十幾個國家軍隊列為制式裝備沿用至今,各國眾多的地方軍閥、“山頭幫”、“拖鞋軍”更是將德國MG系列機槍視為幹仗的好傢什,在當今軍事衝突的熱點地區,仍不時能看到德國MG系列通用機槍老而彌堅的火爆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