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零售+”:發現“小趨勢”

2019“零售+”:发现“小趋势”

兩年間,資本雲湧,無人貨架幾乎已成傳說,無人便利店也悄然褪去光環,資本順著這股退潮流出。2019年,人們在問,什麼才是真正的零售。

ID:BMR2004

今天在商業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不過是將歷史換上了新裝。

第一次零售革命是百貨店的出現。1852年,“Bon Marché”(博馬爾謝)百貨店第一次出現在法國,賣的薄利多銷之物,價格固定,改變了傳統的“作坊式”零售模式。

第二次零售革命出現在1859年,美國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連鎖商店,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茶葉公司(簡稱A&P),由單體店向組合店方向發展,並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獲得高速發展。

第三次零售革命是1930年美國人發明的超級市場。大容量冰箱和汽車的普及為一次性購物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之後,超市的業態分化出綜合超市、社區超市、便利商店、折扣商店等多種零售形態,分別滿足不同社群的需求。

而第四次零售業的革命是無店鋪銷售,郵購、電話銷售、自動售貨機。

在大的趨勢之下,一些小型趨勢又不斷地裂變而出,各自都在當時的消費需求和技術支持下找到了獨特的發展空間。

然而,無論大趨勢還是小趨勢,都緊緊圍繞著消費中的核心需求——便利性和價格優勢展開。因此,當我們綜觀自2017年開始的零售浪潮時,核心需求並未發生改變,不同的是,技術的發展和現有的社區居住形態導致了零售服務方式的轉變。

風口過去,沙塵不再迷眼,零售的本質才得以迴歸。

//

趨勢一:服務離消費者越來越近

//

當我們來分析2019年的零售趨勢時,要說的第一個趨勢是服務離消費者越來越近。

如今的零售服務,可以用縮小包圍圈來形容。盒馬鮮生服務的是三公里生活圈的用戶,叮咚買菜解決的是最後一公里的菜場購物,便利店、夫妻老婆店在消費者邁向購物的路途中,離消費者越來越近,可謂見縫插針。

為了在以消費者為圓點的周邊建立起購物牆,千團大戰正在社區引爆,十薈團、你我您、食享會、呆蘿蔔、鄰鄰壹、考拉精選、叮咚買菜都在加入社區團購的戰團,門檻低,模式簡單(供應商-團長-消費者),但卻能為消費者創造便利,替代了菜場的功能,這些皆以生鮮、農產品等高頻快消品為特色。

食行生鮮是一家立足於家庭生鮮農產品的供應,以生鮮直投站為社區服務點,在談到社區千團大戰時,創始人王一平說,“社區團購的發展一是基於微信生態圈的完善,不僅有微信支付,還有微信小程序,二是二胎政策開放後,一些職業女性辭職在家照顧孩子,她們中的不少人成為社區團購的‘團長’。”有技術的支持,也有閒置的人力資源的支持,這些因素成為支持社區團購的中間力量。

“團長”在社區團購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他們提供末端交付,降低了履約成本,加強了流量,還負責觸達用戶,把輕和快做到極致,具有很強的複製能力。

社區團購在離消費者越來越近的同時,短板也很明顯,團長處理訂單的能力,團購可以支持的品類,以及供應鏈的構建最後也將決定千團大戰後誰是勝者。因此,前置倉的設置也成為這一輪玩家供應鏈部署的重點。

千團大戰過後,勝利的玩家一定是迴歸到零售的本質:成本、效率和體驗,並且能在這三者中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

趨勢二:用戶和消費場景的顆粒度越來越細

//

當社區周邊超市、便利店林立時,如何才能讓客人走進自家的便利店,將取決於對客戶畫像和消費場景畫像描述的顆粒度。

羅森便利店便在進行這樣的嘗試。羅森便利副總裁張晟認為,今天中國的消費者已經處於馬斯洛五層次理論中的頂層,人們已經滿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求,開始走向自我實現。

從零售業的角度來看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百貨店、雜貨鋪和農貿市場滿足了人們的生理和生存型的購物需求;人們對安全的需求也催生了超市的業態,面對面看到商品自行抉擇,而不是由售貨員放在櫃檯中;到了社交需求的階段,人們追求的是你有我也要有;而到了追求尊重的階段,便是在購物上顯示出自己的實力或是品味;而到了自我實現的階段,則是在追求你無我有的獨特性。

羅森在便利店的佈局中一度落後,20歲-29歲的主力消費人群被奪走大半,而這也是便利店和超市爭奪的主力群體,已是一片紅海。羅森的策略是轉向12-19歲的客群。這些客群的畫像和消費場景與20-29歲的不同。

同樣吃水果,60後到80後的消費者會自己削水果皮,而95後,00後吃的是不用動刀的水果。分享文化在這裡也出現了變化,00後的一個新動向是,他們是QQ的重度使用者,喜歡吃獨食,而不是喜歡分享。

那麼在願意分享的客群中,什麼樣的產品他們才會分享呢?有些產品雖好,但是價格昂貴,這些本就不適合在便利店銷售,羅森總結後發現,只有那些在家中父母或是自己烘焙往往不成功的產品,消費者在門店購買後才會願意分享,比如髒髒包就是一種。

“所以做哪一類的產品,針對哪個人群,這些人群的行為是什麼,這才是關鍵。”張晟說,“這些人是不會為一個盒飯或是一個麵包而分享的。”

因此,在消費者的爭奪中,顆粒度即用戶畫像和消費場景有多精細,決定著能夠贏得怎樣的目標客群。

羅森把12-19歲的客群引入便利店的一個策略是強化甜品戰略,甜品價格不超過15元,保證量足、口感好,有足夠的理由吸引他們前來。而25歲以上的客群卻會考慮甜品對身材的影響。這就是顆粒度清晰之後的產品策略。

而便利店做的又是回頭客的生意,進來第一次之後,還要給他再一次進入的理由,就需要打產品組合拳。張晟說,“我們很清楚,怎樣的產品可以吸引客人第一次來,怎樣的產品可以吸引客人再一次來。第一次進店可以用價格戰或是炒作,客戶進店也是隨機的,但如果第一次沒有服務好,或者消費者覺得口感不好,絕不會來第二次。”

//

趨勢三:消費分級越來越明顯

//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17年消費品進口為1.1萬億,並且每年以15%的比例在增加。在這些品類中,醫療保健品進口1421億,肉類佔663億,水產品及化妝品都是進口產品的領跑者。

2018年上半年,菸酒和食品類進口1829億元,同比上升22%。肉類進口上升10%,海產品、水果、堅果進口持續上升,蔓越莓繼牛油果後成為市場新寵。

進口產品的暢銷滿足了一部分有實力的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願望,而在消費的層級中,下一消費級別的看著上一個消費級別。

在零售業的從業者看來,不管商品做得有多好,都是可以在短期內被超越。最高明的消費升級的方式,就是走進用戶的心中,研究用戶的特性,用價值觀來吸引、聚攏用戶,留住他們。

其實不論消費者需求處於哪個階段,一家優秀的企業都應該引導消費者,告訴他們應該吃什麼東西,該用什麼方式生活,甚至如何做人。做好產品,講好產品背後的心智故事。獲得目標群體的認同,引領目標群體的成長,這才是分級之道。

(本文來自《商學院》雜誌2019年2&3月合刊)

2019“零售+”:发现“小趋势”
2019“零售+”:发现“小趋势”

(版權聲明:“商學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15210618901,商務合作請加微信15210618901。)

獲取商界新鮮資訊、聆聽大佬領導“心經”

揭秘大公司裡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學院校

這是一座開在你身邊的《商學院》

《商學院》已經入駐以下平臺

2019“零售+”:发现“小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