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店還是到家引爭議,零售業態如何找到平衡點?

到店還是到家引爭議,零售業態如何找到平衡點?

生鮮傳奇的董事長王衛最近表達了一個觀點,他以前認為把門店開到小區門口,只要離小區足夠近就沒有必要送貨上門,後來他通過觀察發現很多消費者已經習慣了網上下單、在家等收貨的模式。所以到家業務的必要性還是很強的。

這個觀點引起了一些討論和爭議——到底是要做到家業務還是到店業務?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表達一下我自己的看法。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看。

第一,從消費者端來看,消費者一定希望馬上下單、直接送上門,因為這是最便利的購買方式。隨著90後、95後逐漸開始主導消費,這個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因為90後和95後有個很強的特徵,他們會宅在家裡,會在家裡玩遊戲,他們不願意出門,他們甚至不願意社交,所以到家業務的必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第二,我們從供給側角度看,所有公司來線下開店其實本身已經是一個非常高昂的成本。當門店離小區足夠近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增加一個成本來做線上化呢?這是供給者的一個困境。

實際上供給者也開始意識到另外一個問題,他們的經營將不再以線下門店為主,而是將以線上APP下單為主,這需要前置倉的配合,而不是一個重度運營的門店。所以從這個消費趨勢來看,我們會發現線上經營的重要程度已經高於線下經營的重要程度。

而線下經營的重要程度將在末端體現出來,也就是說供應鏈的配送能力要增加。這將是供給端將發生的一個改變。發生了這個改變之後,到家和到店將在什麼時間點上達到一種平衡?

我們知道,電子商務發展非常快,電子商務現在主要是把商品送到樓下的快遞櫃裡,這是這兩年中發生的一個巨大的趨勢。這就直觀的顯示了到家和到店業務的分水嶺,消費者去店鋪中購買商品的距離是否大於消費者下樓去取快遞的距離。

也就是說到店業務的距離如果和消費者到小區快遞櫃的距離是差不多的,那麼到店業務依然是有競爭力的。如果到店業務的距離超過了消費者和快遞櫃之間距離的兩到三倍以上,到店業務的競爭力就會下降。我想這將是所有到店業務在選址的時候一個必須要考量的因素。

那什麼時候我們會重新以到店業務為主呢?除非這個店是一個體驗式場景的店,比如像盒馬鮮生,既能在店裡購買,又能在店裡就餐。它將是未來消費者願意走出比快遞櫃更遠的距離的一個重要選擇。

有大量shopping mall就是這樣一種特徵,所以這也說明了到家業務和到店業務的關鍵的分水嶺,一就是距離和便利性,二就是綜合的服務和體驗。

如果單純是商品的購買,到店必須和快遞櫃競爭。如果增加了體驗,那它的購買就不僅僅是和快遞櫃競爭,它將是和shopping mall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