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去哥哥家蹭飯吃了閉門羹,後來此人當了皇帝,封一個奇葩侯爵

此人去哥哥家蹭飯吃了閉門羹,後來此人當了皇帝,封一個奇葩侯爵

態度決定高度,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和劉邦因為家庭出生不同,性格有很大的差異,學識上各有千秋,修為上自然也是大為不同的。劉邦歷經風霜,顯得成熟、老練、沉穩。而項羽顯得幼稚、無知、輕浮。

劉邦無論遇到什麼事都可以做到處變不經,這跟他多年混跡於江湖,多年修為有關。舉兩個小例子。

例一:劉邦在幹黑社會時,因為當時是王陵的大哥大,他只能算小小弟,因此,剛出道時連溫飽都是問題,常常是飽一餐,飢一餐,吃了這頓沒下頓,逼不得已,他只好有時還著自己的小弟,如盧綰等人去大哥家蹭飯。親不親一家人嘛,大哥對劉邦這種不務正業雖然反感,但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忍痛奉獻自己辛苦所來的糧食而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吞。但劉邦的大嫂卻不幹了,眼看長此下去,家裡的口糧都會被劉邦等人消耗殆盡,她想出拒劉邦於千里之外的妙招,改變吃飯的作息時間,提前吃飯,然後,等劉邦等人來時,故意敲鍋問底,擺出一副“你來的不是時候,我們已經吃完飯的現狀”。劉邦呢?不是傻子,一看就知道情況不對,但他並不是那麼容易唬弄的,通過揭鍋探底,很快就發現了藏匿剩餘的飯菜,事實已經水落石出了,有吃不給吃,臉面何存,這對於劉邦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但劉邦並沒有因為在小弟面前失了顏面就大發雷霆,大吵大鬧,而是選擇了“默默地走”了,忍氣吞聲,只為家醜不可外揚。但劉邦並沒有因此就忘記這樣的仇恨,多年後,當他搖身一變,成為九五之尊時,對此事依然耿耿於懷,雖然當時大哥大嫂當時已不在人世了,但他還把怒火遷怒到了大哥兒子身上,在對眾親人都封侯時,唯獨對大哥的兒子不封,最後在老父親親自來求情下,才勉強封侯,但還是留了一手,封了一個極具汙辱性的稱號——羹頡侯。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劉邦的隱忍和修為有多深。

此人去哥哥家蹭飯吃了閉門羹,後來此人當了皇帝,封一個奇葩侯爵

例二:劉邦剛開始斬白蛇革命時,他成功拉下沛縣做為出發點後,接著又拿下了附近幾座城池。然後派老鄉雍齒守城,結果這個雍齒是個兩面三刀之人,在秦朝的糖衣炮彈之下成了俘虜,投靠秦朝後,劉邦的革命的基業毀於一旦,第一桶金蕩然無存,這對於剛起革命的劉邦來說無疑於滅滅頂之災,最後靠“歸順”項梁才勉強度過危機。這樣的深仇大恨,劉邦自然莫齒難忘,按理說日後抓到叛徒雍齒應該要把他碎屍萬斷才解氣,然而,劉邦登基後,面對雍齒的“珊珊來歸”,劉邦卻一反常態,不但沒有治他的罪,反而給了他一個別人驚羨不已的侯爵的封號。這種相逢一笑泯恩仇,這種以德報怨,這裡面雖然有政治需要,有治國的策略,但從另一個測面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了劉邦的胸襟和修為。忍常人不能忍之事,方能做常人不能做之事。劉邦的成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此人去哥哥家蹭飯吃了閉門羹,後來此人當了皇帝,封一個奇葩侯爵

接著我們來看項羽的修為。按理說“富二代”項羽比“草根男”劉邦深一層甚至深幾許才對,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整個楚漢爭霸中,項羽體現出來的修為極為低下。同樣舉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例一:項羽在和劉邦同時入關,爭奪“關中王”這場角逐中,項羽佔據天時地利的絕對優勢,再加上數十萬秦軍歸降,項羽擁有的地利優勢可想而知了。然而,項羽的天時、地利最終卻不敵劉邦的人和。劉邦入關的路線因為是繞道而走,因此突出一個遠字,但他卻審時度勢地在籠絡人心上下功夫。以不戰而屈人的戰術,不斷拉攏招集人才。張良、酈食其等人就是他的傑作。能說服能招降的城池,絕不動用一槍一彈——開門納降,不能歸順又易守難攻的城池,絕不多浪費一槍一彈——繞道而走。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勢力也日新月異,而且進軍的速度也是如火箭般的。相反,項羽在得到了秦軍幾十萬降兵後,在人和上非但沒有做好,而且做糟糕了。首先,他沒有把秦軍當人看,而是當豬狗牛馬來使用。這樣的結果是他的革命軍和秦軍降兵格格不入,到最後針鋒相對,橫眉冷對。眼看矛盾不斷升級,項羽為了保全自我的需要,做出了令人髮指的舉動,直接坑殺了四十多萬秦軍降軍。結果他的做法徹底寒了天下人的心,他的人氣雖然隨著入關逼進而高漲,但他的聲譽卻一點一滴地下跌。更讓他懊惱的是,因為自我的擔擱,結果劉邦先他入關,這也為他日後走向滅亡打下了伏筆。這場兔子與蝸牛的賽跑中,勝利的依然是蝸牛,雖然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但一個不容突視的問題就是,項羽在處理人和時表現了修為的不足,甚至可以不恥來形容。

此人去哥哥家蹭飯吃了閉門羹,後來此人當了皇帝,封一個奇葩侯爵

事例二:項羽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王,把劉邦趕到荒無人煙的蜀中後,對不安份的齊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剿匪”行動,結果他在成功幹掉罪魁禍首田榮後,他卻並沒有及時鬆手,放齊地軍民一條生路,幻想著徹底把他們征服,結果激起了齊地百姓的公憤,群起而反之,讓項羽陷入了汪洋如大海的人民戰爭中去了。這給了劉邦喘息和出關的機關,當劉邦攻克三秦之地,順勢而下,直搗項羽的老窩,並且一舉端下彭城時,項羽這才如夢初醒,回過身來對付最大的“情敵”劉邦。雖然最終靠出奇制勝的方式挽回了頹勢,但從整個戰局來看,齊地可能是項羽心頭永遠的痛,因為自己處理不當,弄成了心腹大患,最終使得劉邦得已捲土重來。這個事例,體現的是項羽的暴躁、孤癖、剛腹自用、自以為是,這是他在修為上的缺陷,言行上的冒失,品德上的盲點,也是他人格上的褻瀆。最終自釀苦酒自己品嚐,落得悲慘的下落。

此人去哥哥家蹭飯吃了閉門羹,後來此人當了皇帝,封一個奇葩侯爵

劉邦和項羽在稱雄爭霸、建功立業時,其實就是在“挺”上見出高下、決出雌雄的。這是一種“忍”功的較量。誰能夠“挺住”,誰就得天下,稱雄於世;誰若剛愎自用,小肚雞腸,誰就失去天下,一敗塗地。宋代著名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評論楚漢之爭時就曾說:漢高祖劉邦所以能勝,楚霸王項羽所以失敗,關鍵在於是否能忍。項羽不能忍,白白浪費了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劉邦能忍,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弊端,最後奪取勝利。

劉邦可以成大業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個人享樂,忍一時失敗,忍個人意氣;而項羽氣大,什麼都難以容忍,不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大業未成身先死,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