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戶口和夢想,只能選一個?

01

北京市終於公佈了很多人期待已久的積分落戶政策,讓很多擁有北京夢的人終於有機會可以拿到戶口,“名正言順”的留在這座城市。

在此之前,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應屆畢業生身份落戶可能是唯一的機會,對於很多想留在北京生活的人而言,畢業季找工作的時候,戶口無疑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馬上就要畢業的學妹給我發來信息說,她最後還是簽約了一家國企,很大的原因在於能夠為她解決北京戶口。

她說,自己不知道做出這樣的選擇對不對,很害怕以後為了戶口就被牢牢的拴在這裡,因為要籤一個五年15萬違約金的服務協議。當然,比籤“賣身契”更重要的是,總是聽周圍的人說呆在國企人都會慢慢廢掉的,自己更害怕五年後再也趕不上週圍人進步的步伐。

我問她說,那既然你有那麼多擔心,為什麼還是最後選擇簽約呢?

學妹說,因為她喜歡北京這座城市,以後也想留在這裡生活,剛好這家企業可以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不想錯過了以後想起來會感到遺憾。

北京戶口和夢想,只能選一個?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如此,既然有得就可能會有失,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機會成本,如果你在當下的確很渴望拿到戶口,那麼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其實,在此之前,我已經收到過很多學弟學妹發來過類似的問題:要不要為了戶口而找工作,為了戶口放棄了心儀的企業到底值不值得,如果高薪和戶口不能兼得又該如何取捨,選擇了戶口是不是真的就意味著以後真的就困住了......

02

我理解你們,因為我曾這樣走過。

就像有人問我,你是因為戶口選擇當初的工作嗎。其實我的回答也只能是模稜兩可,是也不是。

說是因為畢業的時候我也的確跟很多人一樣把戶口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說不是因為當時的自己也很困惑和茫然,除了鐵了心的不願去銀行做櫃員之外,自己好像也沒有找到一個特別想去的地方。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這樣在不斷權衡中最後做出的選擇。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都和過去的我,和這個學妹一樣,有同樣的困惑,選擇戶口是不是真的意味著我們與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是不是就真的意味著一輩子就這樣牢牢地被拴住再也不能動彈。

北京戶口和夢想,只能選一個?

正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文章或者故事:一些人畢業之後為了留在大城市選擇了戶口,原本是名校畢業的他們,就在穩定和安逸中一步步走向了平庸,反而是身邊那些原本很普通的人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人生的逆襲,走得更高更遠。

最後得出的結論無非就是:選擇了戶口,便失去了夢想,人生也終將平庸。

也有很多人總是在各種各樣的故事裡告訴你們:忍受不了那個曾經在體制內渾渾噩噩的自己,終於下定決心離開,感覺人生從此明媚開來。然後通過自己的故事告訴每個年輕人,不要為了戶口背叛自己的夢想。

03

可是,我想說點和他們不一樣的。

無論你選擇哪一種工作,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沒有錯。就像是一個圍城,有的人想要戶口,一旦拿到了又開始埋怨工作環境不好,這個世界永遠都沒有辦法平衡。

誰年輕的時候沒走過彎路,選擇當下你最想要的又有何不可,但一定要自己學會負責任,哪怕選擇錯了,也要學會承擔結果。

年輕或許就是應該遍體鱗傷的成長,或許你只有錯過才能更加深刻,只有走過彎路才看清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所以,你總要給自己一些時間來去試錯,才知道適不適合。

還那麼年輕,為什麼要這麼畏首畏尾?

如果這份工作剛好是你喜歡的,那你就認認真真的做下去。

如果你真的發現,這份工作只是讓你擁有了戶口,而在其他地方一無所獲,也不要四處抱怨。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時間認真去打磨自己,等到羽翼豐滿自然還能展翅高飛。


北京戶口和夢想,只能選一個?


04

小胖是我的好朋友,研究生畢業之後去了一家中字頭央企的上海分公司。一開始,他拿到了好幾個能解決北京戶口的工作offer,不過後來他還是毅然決然的放棄這些offer選擇去上海工作。

上海是積分落戶,由於小胖屬於非滬211學校,最後在積分上要比其他人低一些,只能很遺憾的與戶口失之交臂。

我問小胖,你會有遺憾嗎?

北京戶口和夢想,只能選一個?

小胖笑著說,沒有什麼可以遺憾的,上海也是一線城市,一樣可以奮鬥。最重要的是,沒有留在北京而來上海的原因,就是因為這裡離家近。從上海到我家,高鐵也不過1個小時,可以隨時回家看看父母和老人。以後工作幾年,也可以在家鄉城市買房,離得也近,生活肯定也會很好的。

我聽完之後,默默的低下了頭,總有一些人不會看重這些“世俗”的東西。他們心中有愛,有溫暖,也有方向,這已經比其他所有的東西都重要。

心若無處安放,到哪都是流浪,不是說給你一個戶口,就意味著你真的能在這裡生活的很好,最重要的還是要為自己的靈魂找一個棲身之處。

05

無論是哪種選擇都好,遵從自己當下內心就好。不要擔心走錯路,不要害怕失去夢想,堅定走下去,總有正確的道路。

人生是自己的,不要只聽別人說,只有自己經歷過才能成長的更快,不是嗎?

讓你失去夢想的,不是戶口,而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