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集體反對之下,忽必烈為何還能當大汗?

史文廣


蒙哥死前蒙古帝國的版圖

歷史背景

1259年8月蒙古帝國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線死亡,死前沒有留下關於繼承人的遺命。由於蒙古帝國通常是採用召開忽裡臺大會的形勢推舉大汗,因此蒙古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均對汗位虎視眈眈,一場針對蒙古帝國汗位的爭奪蓄勢待發。1260年4月,忽必烈先發制人,在開平召開忽裡臺大會稱汗;隨後,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召開忽裡臺大會稱汗。雙方爆發奪位大戰。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雙方基本情況分析

阿里不哥是幼子,也就是蒙哥和忽必烈最小的弟弟,在奪位中也打出自己符合蒙古人的“幼子守灶”習俗(即幼子繼承父母輩的財產)的旗號。再加上按照這個習俗阿里不哥一直駐守蒙古帝國的“王庭”哈拉和林,和留守在哈拉和林的蒙古貴族關係密切,也是堅定的“反漢化派”。因此得到大部分蒙古貴族王爺的支持。

忽必烈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在大哥蒙哥汗在位的時候,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即管轄原金國、西夏兩國的領土,並負責攻擊南宋的事宜。因而長期控制蒙古帝國東線攻擊南宋的軍隊,同時接觸了大量的漢族貴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積極主張“漢化”。但是忽必烈的漢化政策得不到哈拉和林的貴族王公的支持,同時他在漢人的地盤召開的忽裡臺大會是不符合法統的,因為蒙古帝國的規矩忽裡臺大會必須在哈拉和林一帶召開才能視為有效。所以忽必烈在奪位之爭開始得到的支持是較少的。

1596年的中亞美術作品,取材於阿里不哥與前支持者阿魯忽反目後將其擊敗的史實。


那為什麼忽必烈最終擊敗阿里不哥成功登上汗位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忽必烈在戰場上擊敗了阿里不哥

這是最直接的理由,草原上信奉強者為尊,什麼制度習俗都不如戰爭勝利來的直接有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奪位戰爭中,早期阿里不哥率先發起攻擊,兵分兩路,一路進攻在開平的忽必烈大本營,一路越過六盤山出擊關陝。兩路大軍都被忽必烈擊敗,後來忽必烈率兵攻擊哈拉和林,阿里不哥又一路敗逃。連續的失敗使得阿里不哥的支持者逐漸轉而支持強者忽必烈。

忽必烈的戰爭潛力比阿里不哥強大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黃金家族成員,手下的主要兵馬都是蒙古鐵騎(當然因為職位的原因忽必烈手下有不少漢族步兵),雙方的在戰場的實力相差不大,但是忽必烈因為倚重漢人,推行漢化,得到漢族貴族階層的支持,獲得了漢地的巨大戰爭潛力,從後勤保障方面,人口,錢糧都比阿里不哥強大不少。而阿里不哥控制的蒙古高原是草原地帶,人口較少,錢糧更是稀缺,只能主要依靠中亞的察合臺汗國支持,不僅道路較遠,而且沿途多數被忽必烈一系的人馬控制。導致阿里不哥在奪位戰爭屢次因為後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逃亡,甚至主動放棄哈拉和林並允許當地的蒙古王公向忽必烈投降。

對待其他蒙古王公的態度和政治手段忽必烈比阿里不哥要高明

雖然早期蒙古王公和其他汗國支持阿里不哥,但是這些王公的支持不一定是堅定如一的。首先忽必烈不是沒有支持者,蒙古汗國的東道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們的後裔)是支持忽必烈的。其次忽必烈在戰爭中的勝利使一部分蒙古王公開始轉而支持忽必烈;第三阿里不哥的政治手腕有欠缺,作為阿里不哥最堅定的支持者,察合臺汗國的大汗阿魯忽(因為他的汗位是阿里不哥支持下才坐上的)是阿里不哥最大後勤提供者,但是卻因為自己把阿魯忽推上汗位就對他頤指氣使,粗暴無禮,最終導致阿魯忽轉向支持忽必烈,並扣押阿里不哥的後勤物資,氣的阿里不哥退出哈拉和林,血洗伊犁,但是從此也徹底的失去了察合臺汗國的支持。反觀忽必烈的手腕就高明許多,不僅積極穩住東道諸王的基本盤,同時積極拉攏哈拉和林的蒙古貴族,在攻下哈拉和林後不僅沒有大肆清算原來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同時連阿里不哥都沒有窮追猛打,政治作秀滿分。同時為得到西道諸王的支持,幾乎公開化的承認他們的汗國地位,事實上承認他們從大蒙古帝國的版圖中獨立出去,這使得四大汗國的大汗們轉而支持忽必烈。典型是忽必烈的另一個弟弟旭烈兀。

兩點爭議

一是關於阿里不哥的失敗是因為他是頑固的蒙古守舊派,忽必烈的勝利是因為其是“漢化派”的觀點。個人認為這是不全面的,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政治態度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子所決定的,假使阿里不哥獲得勝利,他的勢力挺進漢地,即使他一開始不推行漢化政策,到最後漢人的反抗也必然會促使他改變政策。因為不管是蒙元之前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還是後來的滿清,為了穩定在漢地的統治,無一例外都推行了漢化政策,只是程度不同罷了。而且蒙古帝國在其他地方建立汗國也無一例外的都與當地的文化進行融合,比如突厥化或者伊斯蘭化。

二是關於阿里不哥因為“幼子守灶”習俗就是法定繼承人的問題。其實“幼子守灶”只是習俗,並不是政治制度,同時也只是說在其他兒子分家出去後,幼子繼承父母的私產,並不是指國家權力或者汗位。比如成吉思汗死後,雖然他的大部分兵馬、財富都是幼子託雷繼承(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託雷的後裔實力強大,把汗位奪走),但是他的繼承人是三子窩闊臺。而且託雷家族奪取汗位時,也不是託雷的幼子(阿里不哥)上位,而是長子蒙哥登上大汗寶座。再著即使按幼子守灶的原則,蒙哥死後,他的幼子也在哈拉和林,為什麼就一定是幼弟阿里不哥才是正統繼承人呢?

一家之言,不妥之處,多多包涵,歡迎評論


圍爐品茗人


滿蒙各族素有“幼子守灶”的傳統,即家業傳給幼子。但在踐行中,往往和“親中選賢”並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亂。

成吉思汗當年也想過把汗位傳給幼子託雷(就是射鵰中的華箏她哥),但慮及其年少恐難當大任,轉而遺命傳給在兄弟中人緣不錯的三子窩闊臺。

託雷監國兩年後(不解既然年少為何又監國……)交權給窩闊臺。

窩闊臺暴斃,遺命孫子失烈門即位。此時冒出兩個女人攪水——窩闊臺的妃子乃馬真與長媳海迷。

先是乃馬真越過失烈門,立自己兒子貴由為汗,且臨朝稱制。她之後,貴由皇后海迷氏也想在貴由死後效仿婆婆。這一下,蒙古宗親不幹了:不能老由女士們胡來,開會開會,另選賢能。

這一選就又選出託雷長子蒙哥來。又有人不幹了:他又不是小兒子,也不是窩闊臺那邊的!

這時,忽必烈登場了:我哥咋不行?什麼幼子守灶?早從窩闊臺汗那兒就不興了……力舉阿哥上位。

蒙哥感念忽必烈排眾挺他,因此對這個弟弟很不錯,放手讓他經略南方。忽必烈由此羽翼漸豐,他招募漢人知識分子為助攻,數下城池,聲望很高。

蒙哥戰死後,眾人準備推舉其幼弟阿里不哥坐位。忽必烈立馬與南宋和談,提軍北上,要爭汗位。


這時宗親諸王反對也沒效了——忽必烈拳頭大且硬,又橫在蒙宋之間,切斷了阿里不哥的經濟命脈,未幾,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一統。


錢多多368


沒有集體反對,只有一部分想把統治中心放在和林的蒙古守舊貴族,蒙古東道諸王全部支持忽必烈,西道諸王中與中原有經濟來往的窩闊臺之子合丹、察合臺孫子阿只吉也支持忽必烈。

公元1258年,蒙古蒙哥汗決定分三路大軍攻打南宋,但在四川釣魚城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命喪於此。此後圍繞著大汗問題,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開了長達四年的爭奪戰。

在政治上,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各有優勢。蒙哥出征前安排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旭烈兀西征,忽必烈南下。阿里不哥是蒙哥指定的監國,同時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傳統,他又是託雷家族的“灶主”,所以蒙哥的皇后、皇子都支持阿里不哥。

忽必烈的地盤在漠南,漠南的漢族地主是忽必烈集團的核心。塔察兒是蒙古東道諸王之首,他的領地在蒙古最東北部,與漠南和漢地在經濟和軍事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塔察兒對忽必烈的支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土諸侯民翕然歸心”,忽必烈在政治勢力上並不弱。

在軍事上,阿里不哥在最初時佔據優勢。蒙哥留在漠北的所有軍隊都歸阿里不哥統領,同時蒙哥帶往前線的部隊,如東川的乞帶不花、西川的明裡火者、京兆的劉太平、霍魯懷等也都聽從阿里不哥的調遣。

忽必烈只有鄂州前線的4萬部隊,和漠南的漢軍,實力上明顯弱於阿里不哥,但是塔察兒兵強馬壯,“阿里不哥小有侵軼,則塔察國王一旅,足以平蕩“。

軍事和政治上,阿里不哥略佔優勢,但在軍事才能和政治經驗上差得就太多了。作為幼弟,阿里不哥長期留守和林,從未參加過大戰,且指揮作戰中優柔寡斷。

蒙哥去世後,阿里不哥沒有令前線將領互相配合,直搗關中,而且迅速返回漠北。這樣阿里不哥不僅痛失川蜀、關中財稅重地,還給了忽必烈調兵遣將,穩住中原的時間。忽必烈長期在外帶兵,善待漢族能臣,征服雲南大理後實力已經大到讓蒙哥都忌憚。

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包括蒙古在內的所有草原帝國都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粗放的畜牧業無法實現物資的自給自足,部落要想強大就必須不斷髮動對外擴張,以獲取足夠的物資與財富。

忽必烈的主動漢化,出現了“邢州大治”,“關隴大治”和“河南大治”,中原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為忽必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漠北多沙漠、戈壁,物資歷來都是漠南供應。雙方開戰後,漠南的供應隨即中斷,雙方四年的大戰全部在漠北進行,漠南生產卻未受影響。

漠北從鐵木真時代積累的財富很快被耗盡,隨之出現了大饑荒和物價飛昇。為解決困境,阿里不哥出兵攻打察合臺汗國的阿魯忽,迫使阿魯忽倒向忽必烈。

隨著內部矛盾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離開,窮途末路的阿里不哥最終在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爭實際上是蒙古統治階層“改革派”與“守舊派”的鬥爭,先進的生產力必然戰勝落後的生產力,而不是幾個王爺反對就能改變的。


史料不輯


1259年,全蒙古大汗蒙古在四川釣魚城前線死亡,新的大汗需要召開忽裡臺大會推舉。蒙哥的是3個弟弟一接到消息,個個眼放精光,虎視眈眈著汗位。

阿里不哥作為幼弟,被蒙哥留守蒙古本部,有著“幼子守灶”的意味(繼承家業),佔有天然的優勢。忽必烈南征途中,沒有急於返回草原,而是繼續征戰鞏固自身威望,然後才急急忙忙返回草原。旭烈兀正在西亞打仗,自己帶著軍隊主力急忙回撤,暗藏著爭奪帝位的野心。

旭烈兀最終沒有參與進來,因為當他來到大不里士城的時候,使者帶來忽必烈即位的消息。旭烈兀放棄爭奪帝位,轉而留在西亞,構建自己的勢力範圍。當然,這裡提一下很多人的觀點,旭烈兀回軍是為幫助忽必烈,你怎麼看呢?

1260年3月,忽必烈先發制人,在開平稱汗。他的庫裡臺大會,大多數的蒙古貴族沒有出席,從而合法性遭到蒙古人的異議。

但阿里不哥不同,稱汗速度沒有忽必烈快,但是在本部的哈拉和林召開庫裡臺大會,並且他全權操辦前任大汗蒙哥的葬禮。當時的蒙古貴族眼裡,忽必烈在外地稱漢,又沒有參加蒙哥的葬禮,簡直就是1名叛亂者。

道理歸道理,蒙古草原最終講究的實力,看誰的拳頭硬。忽必烈南征帶著蒙古強大的軍隊,又佔據著富庶的中原漢地,經過4年的作戰打敗阿里不哥,後者選擇投降。

蒙古帝國自崛起以來,從來沒發生過汗位爭奪戰,忽必烈、阿里不哥的自相殘殺讓蒙古人傷透心。

然而,阿里不哥的可汗正統,依然被大多數草原人所接受。死忠弟弟旭烈兀,也只能對忽必烈表示政治上的支持,而無法抹去阿里不哥“在位”的痕跡。旭烈兀的伊兒汗國史書《史集》,在寫了《忽必烈紀》之後,按照同等標準為阿里不哥寫紀。

因此,關於蒙古大汗的排名,很多國家是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阿里不哥、忽必烈,當然中國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忽必烈。


子屠龍


按照蒙哥汗的安排,旭烈兀率軍西征現在的中東地區,忽必烈的任務是進攻南宋,徹底征服中國。

忽必烈受命之後,先到金蓮川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錫林浩特一帶建立自己的小班子,其中包括大量的漢人,比如郝經、劉秉文等,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入了忽必烈的小團隊,成為智囊。

忽必烈在金蓮川選址,按照漢人的設計,建築了一個城,也就是開平。地理上,開平在當時的蒙古帝國中心和林的東南方,又在現在的北京的西北方,位於北京與和林中間,是兩地之間往來的必經之地。

之後,忽必烈又到關中,在關中建立根據地,進行了一次戰略大迂迴,沿著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南下,先佔領了現在的川西地區,進而南下滅了大理國,也就是現在的雲南的西北部。

滅了大理之後,忽必烈回到開平,留了兩萬人的蒙古軍隊在大理。

蒙哥汗對忽必烈一度有所懷疑,所以他決心親征南宋,下令東方三王族南下進攻江淮地區,忽必烈進攻襄陽地區,蒙哥汗自己率主力圍攻釣魚城,並命令在大理的蒙古軍隊從雲南進攻南宋的後背,也就是湖南地區。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

按照之前蒙哥汗的部署,進攻南宋的時候,東方三王族的軍隊歸忽必烈指揮。此前木華黎在華北地區的軍隊,也歸忽必烈指揮。還有金國滅亡前後在華北地區崛起的軍閥勢力,都屬忽必烈指揮。

這就意味著,蒙古勢力中的東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個弟弟控制下的東北亞的蒙古勢力都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蒙古已經征服的華北地區也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忽必烈能夠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東方三王族的軍隊,以及華北的各地的軍閥勢力。

蒙哥汗死在前線的時候,消息是對外封鎖的,軍中準備把他的遺體帶回蒙古草原之後再公佈,以免因為爭奪汗位而發生動盪。但忽必烈意外得到了消息。忽必烈和他的智囊們商量了一下,決心返回開平,爭奪汗位。

阿里不哥也得到了蒙哥汗的消息,很快就把這個消息通知了當時在亞歐大陸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子孫們,準備召開選汗大會,也就是忽裡勒臺大會。當時成吉思汗的直系孫子們大多數都支持阿里不哥。

這時候的蒙古宗王都已經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輩在當家,旭烈兀得到消息後沒有繼續大舉進攻埃及,準備返回蒙古本部,但並沒有馬上出發,而是先觀望事態發展。欽察汗國的拔都此時已死,當家的是他的弟弟別兒哥,別兒哥也支持阿里不哥。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也支持阿里不哥。

不過,看上去支持阿里不哥的人不少,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尤其積極,但最主要的支持者欽察汗國並不能給阿里不哥提供什麼直接的支持,別兒哥這時候的主要想法是越過高加索山,進攻旭烈兀汗國的阿哲兒拜佔也就是現在的阿塞拜疆地區。

阿里不哥在蒙古西部靠近中亞的地區舉行了忽裡勒臺大會,宣佈繼位為蒙古大汗,忽必烈也不示弱,在蒙古東部地區,在東方三王族的支持下,也宣佈繼位為蒙古大汗。

蒙古出現了兩個大汗,戰爭就在所難免了。這也是蒙古歷史上第一次內戰,而且是發生在兩個親兄弟之間。

阿里不哥方面的軍隊主要是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以及蒙哥留給阿里不哥的留守軍隊,蒙哥代領到釣魚城的軍隊本來也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但是在返回蒙古的路上,在六盤山附近被忽必烈強行解散了。

阿里不哥方面的軍隊一開始攻勢很猛,佔領了和林,但在往東進攻,就沒用什麼進展了,被支持忽必烈的東方三王族以及華北軍閥的軍隊阻擋住了,阿里不哥始終沒能進攻到開平附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因為蒙古本部已經習慣了依賴華北地區長途運輸而來的物資,這時候因為戰爭,忽必烈切斷了道路,和林沒有華北地區的物資供應,也難以維持,阿里不哥只好撤回蒙古西部和中亞地區。後來在中亞地區又受到排擠,也站不住腳,只能向忽必烈投降。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爭,其實也是蒙古發展方向之爭,也就是傳統上所說的所謂草原本位主義和漢化之間的發展方向的鬥爭,最後以忽必烈的漢化路線勝利而告終。這個說法這些年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客觀來看,這個解釋問題不大。

忽必烈之所以能夠在汗位爭奪中能夠勝出,是因為他所控制的地區雖然面積遠不如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們控制的面積大,但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繁榮程度和人口數量而言,就完全顛倒過來了,忽必烈佔據壓倒性的優勢。

支持阿里不哥的主要是西部蒙古,尤其是中亞地區,在人口結構上是以突厥系民族為主的,而忽必烈所依靠的現在的內蒙東部地區、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漢人佔絕對優勢,其中也包括女真、契丹等民族。

在阿里不哥投降之後,窩闊臺汗國逐步被察合臺汗國吸收,中亞地區陷入混戰狀態,元朝雖然也曾試圖重新徵服中亞地區,但都沒有堅持下去,蒙古各汗國之間只保留著鬆散的聯盟,忽必烈則堅持征服中國,並始終把中國視為根本。

按照杉山正明的觀點,正是依靠中國地區發達的經濟生產能力,忽必烈才能夠以賞賜的形式讓其它幾個汗國也至少在表面上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帝國的大可汗,並在此基礎上大幅提高了絲綢之路的效率和物資流通的體量,並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堅持蒙古人應該以草原遊牧為根本,但他們最後都被中亞的突厥人和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民族同化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仍然保留著蒙古人的民族特徵。

而堅持征服中國的東方三王族為主的蒙古人,同化了金朝時期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反而在元朝滅亡之後有相當一部分回到了蒙古草原,成為後來的蒙古人的主體,一部分被蒙古軍隊裹挾到草原的漢人,之後也逐步被同化為蒙古人。


蕭武


第一,從當時的局勢上看,忽必烈在蒙古宗室、貴族中的支持數量,不如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基本上,蒙古政權中的漢族官僚階層,都站在了忽必烈的一方,而蒙古少數民族貴族則大多數站在了阿里不哥一方。不過,比較有政治智慧的是漢族官僚階層,從智囊團的質量看,忽必烈是質量大於數量,阿里不哥是數量大於質量。

第二,從宗室實力上看,四大汗國中,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支持的是阿里不哥,而伊爾汗國支持的是忽必烈,很顯然3:1的汗國實力對比,忽必烈的支持數是佔下風的。但是,四大汗國到了蒙哥時期,就已經各自為政,開始出現脫離蒙古大國大一統體制的桎梏,帝國的離心讓四大汗國的支持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口頭支持。

第三、戰爭是件實實在在比拼拳頭大小的事情,阿里不哥當時鎮守的是漠北,而忽必烈卻早在蒙哥時代,就鎮守中原大地,富庶的中原為忽必烈提供了極其強大的戰略資源,打戰就是打錢, 軍餉、武器補給哪一樣不需要錢?打了四年的大戰,基本拖垮了阿里不哥的政權,加上忽必烈的漢族官僚很會做統戰工作,最後忽必烈以持久戰的優勢,打敗了阿里不哥


文史包袱鋪


蒙哥汗去世後,蒙古帝國分裂為元朝(主要為中國),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蒙哥為託雷長子,忽必烈為次子,旭列兀為三子,阿里不哥是四子。旭列兀遠在今伊朗地區,爭多汗位鞭長莫及,忽必烈率兵打敗阿里不哥,在內蒙和林召開庫裡勒臺會議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忽必烈封旭列兀為伊爾汗掌管波斯等國,元朝成為宗主國,忽必烈為蒙古帝國的大汗。


荊棘叢生的沙漠


故事很長,簡短的說,忽必烈在劣勢情況下,取得漢族大地主的支持,成功幹翻競爭對手,當上大汗,也因此,在忽必烈之後,漢人地位大大改善。


博恩瑞麒


首先忽必烈佔有資源豐富的漠南中原地帶,又掌控啦蒙哥汗去世後留下的精銳部隊,其次漠北自然條件惡劣,很多物資都依靠漠南補給,忽必烈還得到漠南漢族地主武裝人力財力的支持,短期漠北阿里不哥還可以和忽必烈抗衡,長久下去,忽必烈切斷物資補給,漠北是無法和忽必烈抗衡的,所以忽必烈根本就用太考慮漠北的反對意見


阿剛2982


軍隊在忽必烈手裡,有資本才有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