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為什麼感覺到蘇聯有很多人,補充兵源為什麼那麼快?

軍武哨兵


這是蘇聯在二戰極為厲害的一個特點,他們爆兵速度非常快,雖然戰爭初期丟失了幾百萬部隊,卻在回過神來以後,吹氣球一樣迅速的拉起一支更大的軍隊。

在談論一切蘇聯爆兵問題前,最好先了解下蘇聯的人口。

蘇聯是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在1939年他們就擁有1.6億人口,且同年就擁有433萬新生兒的增長,是美國同期的1.76倍。可以說這時候的蘇聯是個不折不扣的世界人口大國,那年頭的蘇聯女人能生能養。

然而蘇聯仍在擴張,1939-1941年,蘇聯通過各種強硬手段拿下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比薩拉比亞(今摩爾多瓦)、卡累利阿、以及與德國瓜分的部分波蘭領土,人口瞬間膨脹到接近1.9億。

這些人口資源,為蘇聯日後的爆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包括像哈薩克、塔吉克、還有哥薩克、蒙古人這些少數民族也大量的加入蘇軍,戰爭前10月時就踴躍參軍了50多萬人。

哥薩克人在沙俄時代曾經是俄羅斯的重要戰鬥民族,十月革命後他們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衛國戰爭中,戰爭中英勇的哥薩克人組成了7個騎兵軍和17個騎兵師,獲得金星勳章和蘇聯英雄稱號的有262人之多。

這幫兇殘的少數民族騎兵在歐洲歷史上被稱為“暴力、無知、愚昧,只知道燒、殺、搶,只相信巫術、魔法和賭咒”的野蠻人,結果戰場上他們不僅實踐了自己的英勇,也令德國人飽嘗了徹骨之痛——這幫人不僅在戰場上會揮刀砍掉投降者高舉的手,還會在柏林姦殺擄掠。

一切戰爭歸根結底打的都是人,所以蘇聯儘管在戰爭中損失了866萬軍人和2000多萬平民,卻仍然保持著優於德國的動員能力。戰後還餘下了1.53億人呢。

蘇聯人在整個戰爭中,通過那1.8億人口,動員出了3440萬大軍。相比之下,納粹德國儘管也從接近7000萬人口中憋出了1700萬軍隊,佔總人口的23%,所有青年幾乎全部參戰,但始終無法逾越人口總數的鴻溝。

排開人口因素,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與德三不同,蘇聯的戰爭動員的非常徹底,在蘇共中央的宣傳鼓動以及戰時的高壓政策影響下,絕大部分青壯年被半強制性的投入了軍隊。

當然,實際上那會兒大多數人挺興高采烈的,戰鬥民族視戰鬥為榮譽。類似的情感決不能拿現代人的思想來闡述,在當年參戰國中,這是基本的國民素質。

當然,我們決不能撇開物質空談理想。這裡面“戰時共產主義”功不可沒,蘇聯通過這種特殊制度,在農村施行了《穀物徵糧辦法》,農村生活壓力巨大。城市非農人口則統統投入到“消費公社”中,靠吃配給糧和實物工資為生。

這樣,等到戰時經濟進一步壓縮,想吃飽隨即變成很艱難的事情。然後有人會告訴你軍人的待遇是最高的,再告訴你這一切困苦都是敵人的錯。愛國主義熱情一高漲,蘇聯青年是蜂擁參軍,簡直攔都攔不住。因為參軍就什麼都有了,參軍就能找敵人報仇了,參軍了還有叫喀秋莎的漂釀小姐姐站在峻峭的岸邊看你。

戰鬥民族的哲學就是:戰爭是場悲劇,但既然投身戰火了,可以哭不能慫。

不願去的也沒法,大家都去你敢不去?咱廠長都帶頭上戰場了,他走之前按照蘇聯關於“強制性按勞分配”制度給予的權力,可以要求公民完成任何被分配的工作,現在,要你參軍打仗!

太可惜了,小姐姐們不會在岸邊看你的,因為她們也都參軍打仗了!

在將大量農場、工廠的青壯年男性送上戰場的同時,大量的蘇聯女性被推上男人們空出來的崗位。

這些戰爭年代的蘇聯女性足以令今天塗脂抹粉的老妹兒們汗顏,她們幹著男人的重活,從扛沙包、生產線到鍊鋼爐前擺大釺、礦坑裡面放炮眼幾乎全都包攬了。

如此,蘇聯人才得以在高速進行工業生產的同時,空餘出大批精壯的漢子上陣地與德國人搏殺。

甚至斯大林連妹子們也不放過,有80多萬小姐姐被徵召進軍隊,她們接受了衛生護理、電臺報務、打字錄入、文藝宣傳到步兵訓練、防空訓練乃至坦克訓練、飛行訓練、狙擊手培訓等等,英勇的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洪流當中。

這些小姐姐非常彪悍,普遍得到的讚譽是做事認真、服從命令、勇於犧牲。她們其中的佼佼者足以令男人汗顏。

例如:狙擊手 柳德米拉·帕夫裡琴科,蘇聯英雄,海軍少將。她塞瓦斯托波爾戰鬥中狙殺德軍309名。

坦克手 瑪利亞·瓦西里耶芙娜·奧克佳布里斯卡婭,蘇聯英雄。為了給亡夫報仇,她變賣家產買了輛T-34坦克上陣殺敵,1943年11月的戰鬥中單車突破德軍防線,碾死德軍30人,消滅反坦克炮一門。1944年在下車維修履帶時遭遇炮擊犧牲。

飛行員 莉迪婭·利特維亞克,蘇聯英雄,僅比馮提莫高0.2米的世界第一空戰女王牌,綽號“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從1942年9月到1943年8月,她擊落了12架德機,出動200多次,最後消失在天際,47年後飛機殘骸才在烏克蘭發現。戈爾巴喬夫為她頒發了最後的金星勳章。

這點德國人其實也不差,他們徵召了60萬女性參軍,但漢斯顯然憐香惜玉的多。他們的理念裡,女性是不應該參與到男人們的廝殺中的,所以德軍的50萬女兵被定義為“國防軍女助手”,剩餘10萬人則稱之為“負責戰場相關服務的女工作員”。

德國人並非真的讓女人走開,他們只是動員速度比蘇聯慢,且來不及將大批女兵投入戰場罷了。1945年時,德軍的“國防軍女助手”數量激增,吹氣球一樣的達到50萬的頂峰。然而許多人槍和軍裝都配不齊,許多人被分配到沒有炮彈的防空炮邊。比較搞笑的是,這些“女助手”最後居然佔德軍剩餘兵力的20%。

此外還有些大媽成了“國民擲彈兵”的一份子,成為黨衛軍管集中營的女青年也不少。還有更多難以統計的少男少女們成了“希特勒青年團”、“德國女青年聯盟”、“德國少年團”的童軍和犧牲品。

德軍從1943年開始就開始從“青年團”中拉人上戰場,到1945年連12歲的都不放過。像“武裝黨衛軍黨衛軍第12 希特勒青年團”就是這幫後備組成的。全是十幾歲歲的小鮮肉小毛孩,戰術不咋地,但是打起仗來兇狠殘絕,玩起命來奮不顧死,與盟軍接戰幾仗,被人稱之為“神經病”、“彷彿狂熱的宗教徒”。

但是,即使這樣也爆不過蘇聯,德國動員起步晚了。德三雖然進行的是納粹主義,但實際骨子裡仍是些布爾喬亞思想,所以對元首而言,這個徵兵實在是太苦惱了。要知道,納粹黨的上臺可不是嘴巴說說的事情,所謂的“獨裁”外皮下其實仍然是民主或者說“民粹”。

納粹動不了整個布爾喬亞和小布爾喬亞的階級利益,然後他們還得想辦法維持容克們的妥協與支持。因此當真正現實上的問題爆發出來以後,那些發戰爭財的企業以及一直維持著相對高水平生活的民眾才真正開始動員。

然而1943年再搞這些不嫌太遲了了麼?對面的蘇聯可是一刻也不放棄的“壓榨”著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王司徒原創,感謝大家的閱讀和贊,謝謝!


王司徒老百科



其實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與戰後蘇聯把大量的德軍,日軍俘虜押蘇聯的事情聯繫起來就可以看清問題。二戰之前,蘇聯曾經經歷了大清洗以及大饑荒,所以人口大量下降,二戰開始後,蘇軍大量擴充軍隊,但當德軍向蘇聯突然襲擊,蘇聯方面損失了超過200萬的兵力。但是戰爭還在繼續,德軍向莫斯科推進,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決定在莫斯科與德軍決一死戰,就從東線調集了大量的軍隊,把蘇聯在遠東的軍隊全部調到西線。蘇聯剩下的只有老弱婦孺。雖然蘇軍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打敗了德軍,但是本身也是傷亡巨大,能夠動員的男性幾乎全部動員。這對蘇聯國內的經濟建設造成很大的困難。


蘇軍運動政治動員把勞動力全部動員進軍隊,在1945年8月的遠東作戰時,蘇聯已經沒有更多的兵員,最後把監獄中的刑事犯,以及很多有問題的人都補充到軍隊中,雖然依靠強大的火力打敗了日軍,但在東北,蘇軍的紀律差也是非常出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蘇聯的人員緊張現實。換句話說,如果戰爭再繼續下去,或許蘇聯將人員枯竭。


德國,日本投降以後,為了填補在戰爭中失去的勞動力,蘇聯把大約150萬俘虜押往西比利亞進行經濟建設,以彌補二戰中從這裡大量徵集人員後的空白,這裡的條件艱苦使得俘虜大量死亡,死亡比例超過40%,這也是戰後蘇聯遭到指責的地方之一。表面上,蘇軍人員補充快,但這就等於對國家經濟的殺雞取卵,最終長久危害了蘇聯的經濟基礎。


橋本看日本


悟空問答上還有另一個常出現的問題“俄羅斯為何女人那麼多“,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二戰蘇聯補充兵員快”的原因。


為何二戰時期蘇聯補充兵員快?


回答就是因為俄國在二戰中透支了未來的男性人口,使得俄國的性別男女結構變得越發偏激,這個狀況甚至到今天還沒扭轉過來。


有人奇怪了,二戰結束那麼久了,為啥還能影響到今天?


我打個比方你就明白了。


假設一個蘇聯村莊,1940年有30個小夥子和30個女性,平均每年都有6個孩子出生。


可二戰開始了,有20個小夥子去參軍,於是接下來幾年,村裡沒有年輕男人,出生的孩子肯定會減少,再加上國民經濟變成戰時狀態,出生的孩子營養也肯定不夠,於是最後發現之後的幾年,每年只有1個孩子出生並且活下來。


然後戰爭結束了,去的20個小夥子只有10個回來,然後又出現了10個終身未婚的女性。接下來幾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僅僅達到每年3個。



上圖是俄國在2015年的人口結構調查,藍色是各年齡段的男性人口,紅色是女性人家偶,棕色部分是女性比男性多出的部分-----用中國話說就是剩女和寡婦。



從2015年的俄國人口結構調查圖表上,我們可以看到二戰的影響還是看得到:出生在1943年的的(75歲)男性人口非常少,少到不自然的程度。而出生在1940年的俄國女性,有一半以上是寡婦或者終身未婚。


那麼就有兩個解釋:

一,蘇聯人在1943年很少生孩子。

二,或者蘇聯在1943年嬰兒死亡率特別高


不管解釋是哪一個,都反映了在1940-1945年間,俄國的很多年輕男性不在妻子身邊。


蘇聯政府組建軍隊的效率是二戰中最高的。1939年,蘇聯正規軍不足300萬,但是為了應付德國的威脅,斯大林開始大力擴充軍隊,到開戰之前,蘇軍僅正規軍已經接近600萬。

而到戰爭結束時,蘇軍總兵力接近1200萬,為戰時最高值。而在整個戰爭中,蘇軍的傷亡竟然高達2600萬。加上軍事輔助組織,整個戰爭期間,蘇聯軍隊動員的人數就高達4000萬以上。(等於近一半的男性人口參與戰爭)


而當時蘇聯有多少男性人口呢?1940年蘇聯人口為1.94億,在戰爭中估計有2000萬人以上死亡,俄國1億男性人口損失二成,還多是15-45的壯年人口。你可以想象下,你的同班同學有一半以上在這幾年死亡的感覺。



而這還不算什麼。這幾年嬰兒夭折率和兒童死亡率大幅度上升,據蘇聯人口學家估計幾年內共損失了2600萬兒童。


蘇聯合計損失了4600萬人口,比人口數量高出2.5倍以上的中國損失還要多。


說到這裡你或許明白了“戰爭對人口結構最深遠的影響其實是 未成年人口的損失“,而未成年人的損失,會影響到未來幾十年。



蘇聯的戰爭動員體制非常有效,為了戰爭他付出了巨大代價,一直到蘇聯解體,男性人口比例仍然未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


閉家鎖的紅楓


兩方鏖戰中 ,軍事科技實力旗鼓相當,經濟不相上下,想要取得勝利,人口也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一大因素。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

二戰期間蘇聯國土面積22422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94億人。

蘇聯大清洗運動使軍隊骨幹死傷殆盡

蘇聯在1934年由斯大林領導下展開了肅反運動,130萬人被判刑,68萬人被殺。

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捲入其中,布柳赫爾元帥,葉戈羅夫元帥,和一大批高級將領被槍決。

蘇聯紅軍中內部也進行肅反,蘇聯紅軍5名元帥槍決3名,4名一級集團軍司令槍決3名,12名二級集團軍司令全部槍決,67名軍長槍決60名,190名師長槍決136名,397名旅長槍決221名,紅軍基層指揮員4萬人被槍殺。

大清洗為日後對德作戰不利埋下了隱患。

蘇聯在二戰初期的損失是相當大的,徳國發動的突然襲擊使眾多基層蘇軍指戰員驚慌失措,成建制的投降,德軍的攻勢勢如破竹,才有了斯大林提出的衛國戰爭,莫斯科閱兵,從後方西伯利亞等地區匆忙補充損失的兵員裝備。

蘇聯採取的措施

1.增調預備兵,預備兵中有退伍的軍人和剛成年的男人,主要徵18-35歲從全國各地緊急開往前線,這些人中退伍的直接發槍上火車,沒當過兵的簡單教以下怎麼開槍就完成訓練了。

2.釋放政治犯從軍,政治犯發槍戴罪立功,其中有大量的因肅反運動關押的紅軍基層指戰員,士兵充當現役開往前線。

3.發佈戰時動員令,大量的女兵加入現役,充斥在各個戰場,蘇聯女兵總數在80萬人,出現了眾多的女兵英雄。

4.鼓勵婦女生孩子,英雄母親為國生育。製作了母親獎章,一級母親獎章得生6個孩子,二級母親獎章得生2個孩子。

5.解放區增兵,蘇聯在進入反攻階段也從徳國人佔領區徵兵,雖然佔領區里人民生活不易,只要到18歲一樣要當兵,俗稱抓壯丁,主要集中在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內。

蘇聯經過大清洗運動和德國發動的突然襲擊,初期補充到前線的部隊傷亡慘重。

德軍幾乎所有的部隊在組建之後都是在後方經過足夠的訓練才派上前線作戰。

蘇聯補充的部隊基數大,後勤沒有足夠的槍支彈藥供給,往往是2個人一條槍,一個倒下了另一個撿起槍繼續戰鬥。也有因在戰場上保命兩個人爭奪一條槍發生不必要的傷亡。

總之蘇軍採取這些措施後及時補充了前線的損失,穩定了戰爭局勢並逐步向有利蘇聯的方向發展。反觀徳國戰爭的後續持久力不如蘇聯,損失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最終走向失敗 。


川軍雄起1937


1941年蘇聯人口在1.96億+,但是蘇軍補充兵源快並非是因為人口多。

由於蘇軍在戰爭初期損失慘重,急需補充大批兵源,所以蘇聯一方面在人力方面實施了總動員,一方面動員大批婦女加入了軍工和工業一線生產,以便騰出成年男性人口加入軍隊,同時也大批徵召婦女加入軍隊甚至擔負一線戰鬥任務(這在當時世界各國是少見的)。

另外一方面,蘇軍極大壓縮了對新兵的訓練,大批根本沒有經驗的步兵只經過基本隊列和射擊訓練就被分發部隊,技術兵種往往也只經過基礎操作訓練就被下發戰鬥部隊,下級軍官往往也只是經過軍官短訓班幾周培訓就被授予少尉軍銜分發部隊,即使正規軍校往往也把學制壓縮到一年甚至幾個月時間。蘇軍的這種做法,雖然實現了兵員的快速補充,但是卻造成了部隊戰術素質低下,尋找損失慘重的問題,即使到戰爭後期,分發部隊的坦克駕駛員往往也只有三五小時的實車駕駛經驗,戰鬥部隊不得不消耗實戰裝備寶貴的摩托小時去給他們回爐。而德軍方面,在戰爭後期訓練體系崩潰前,戰鬥兵種都要經過相關的戰術訓練,比如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中,從其他兵種和後方單位抽調補充一線戰鬥步兵的人員,也要先進行步兵基本戰術訓練之後才會分發部隊,這也是為何蘇軍即使戰勝,往往也要付出比德軍大的多的傷亡代價的重要原因。


DDG的老船塢


蘇軍徵召能力確實強大。僅在1941年6月22日—7月1日的9天時間內,就徵召了530萬士兵與65萬預備役軍官。無非就是那幾點。

首先,你自己得人多,要不兵員哪來。戰前蘇聯擁有1.8億人口,是德國人口的兩倍還多。二戰時期還主要是志願兵和義務兵呢,而且也主要是自產自銷,畢竟關鍵時刻,還是自家國籍的部隊保險、聽招呼。那時也不像現在有僱傭軍和保安公司、甚至幹私活的所謂恐怖分子。哪個國家的人口基數大,可徵適齡人員就多,就能夠承受一定人口損失,不致元氣大傷。

其次,戰爭動員體制厲害。一是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斯大林政府,相當倔強專治,政府的決心得以無條件執行。二是蘇聯後備軍制較好,戰前就按人口分佈等要求建有相當數量的基幹部隊,相當於現在的預備役,就是有基本骨架,補充兵員後能迅速形成一定戰鬥力。戰爭爆發僅一個月,蘇軍就成立了近1800個新編營,擁有了300多萬新生軍力。三是訓練基地多,為大量新兵提供了必要基礎訓練。四是波波莎衝鋒槍的廣泛使用也可算一個因素(也包括可快速生產大量武器裝備),因為該槍使用簡單,上手容易,新兵很容易保持必要戰鬥力。

再次,各種手段綜合運用。一是大量允許婦女進入軍營、進入一線服役,整個作戰期間約有百萬婦女進入一線軍隊服役,還不包括其他保障及服務等力量婦女,這也無形擴大了可徵人數。二是放寬年齡,適齡放寬18到50歲,覆蓋了一半以上人口。三是一些不重的罪犯也被快速送到了前線。四是國際援助多,助力蘇軍戰鬥力提升。僅美國就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各種軍事物資,其中包括小到罐頭大到坦克飛機,有力支援了蘇軍國防建設。

這些都是蘇軍得以快速補充兵員的依靠。


下雨啦16


相對西歐那些發達國家來說,已經完成了現代國家的構建。戰爭動員能力比較強。

蘇聯繼承與沙俄,屬於後發工業國,並帶有很大的農業國屬性。地域廣泛人口本來就很多。蘇俄的獨特體制,國家能力對社會的滲透更強。所以說能夠組織源源不斷的兵源。

還有一方面提出可能沒有注意到,就是蘇德戰場基本是在蘇聯本土。這也加強了蘇聯的本地優勢!

蘇德戰爭的時候,外界對蘇聯是沒有進行顛覆的。加上他自身的能力,所以說蘇聯可以放心的組織人員進行抵抗,而不擔心歐美這些國家對它進行顛覆。

國家體制和大清洗之後,在思想上也統一了。雖然東東歐很多人很討厭蘇聯。不過在那時候能夠討厭她的人本身就是他的敵對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國際上也不可能支持這些人!

所以說本身的能力本身的資源產生了這種結果!





TIME007FM


前蘇聯國防動員體制有幾個特點:

一是有歷史傳統。蘇聯最早是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民族,利用蒙古統治集團的衰敗,在基輔羅斯立國並向東向西擴張,幾百年來都處於對外武力擴張狀態,人民好勇善戰,亦兵亦民,軍隊在國家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沙皇獨裁權威很高,國家也相應建立和完善了獨特的動員體制。一戰時期俄國總兵力達1500多萬,比英、法、德三國總兵力之合還要高。

二是有蘇聯舉國體制保障。蘇維埃建立政權後,破除了剝削階級,實行公有制,國家意志不受私有階層的干擾,黨的組織覆蓋社會方方面面,掌握社會各種資源,為國防動員力提供了政治、經濟、法律等堅實的保障。

三是全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區別於西方國家的志願兵或募兵制,這種兵役制除軍官、軍士服役時間較長外,士兵普遍服役時間較短,但能使大量社會青年接受軍事訓練,應對大規模戰爭的需要。

四是充分利用社會和民間組織培養和儲備軍兵種技術人才。如:二戰前,蘇聯允許和支持社會組織成立航空俱樂部、飛行學校、少年航校等,培養了眾多飛行愛好者,為蘇軍航空兵部隊提供了大量的飛行員後備人才。

五是軍隊從軍至班實行洐生制。如:步兵第3師平時超額配備一名副師長、副參謀長,所屬各團超配一名副團長、副參謀長,這樣一直到班都超配一名副班長。戰爭發生了,步兵3師出征,但超配副職全部留下,升為師長、師參謀長,團長、營長直到班長,而後補充兵員,形成新的步兵師。這個師各級也是超配一些軍官、戰鬥骨幹,經訓練後奔赴戰場,留下超配軍官、戰鬥骨幹再形成一個新的師,這樣源源不斷,洐生出眾多的師。


靜水深行


二戰時期蘇聯基本上一個國家扛著德國,最後實現了大逆轉,把德國打敗。其實戰爭初期德國俘虜了很多蘇聯的士兵和人口,但是怎麼感覺蘇聯的士兵怎麼總是打不完?其實以下幾點我們可以看出:

一是蘇聯人口本身就很多。二戰爆發的時刻,蘇聯已經把自己的領土推向了波羅地海沿岸,佔領了芬蘭國家,此時蘇聯的人口大約有1.6億。龐大的人口基數構成了兵源的基數,因此蘇聯可動員的士兵人數本身很多。

二是不同尋常好用的舉國戰爭體制,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優越性。社會主義國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而像徵兵這樣的需要依靠全國力量來做的事兒,這個時候就顯得非常管用,自上而下,政令統一,能夠最大限度的凝聚國力。據說最誇張的傳聞是蘇聯用一個星期的時間發佈徵兵令巔,峰時能夠徵到500萬人。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舉國上下協同一致的朝著戰場開去,使得蘇聯的兵力彷彿源源不斷。

三是釋放囚犯,進行參戰。有一句話叫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面對自己祖國馬上就要被納粹德國所佔領這些囚犯,雖然在不同的領域存在著犯罪或者是政治上出現的問題,但是他們都有一顆赤裸裸的忠誠的愛國之心。而且囚犯的戰鬥力相對來講也是比較強的,因此這上百萬的囚犯補充到蘇聯和德國的戰場上就成為了一股可靠的兵力來源。

因此蘇聯面對強大的納粹,蘇聯戰勝納粹德國最重要的法寶之一便是源源不斷的兵力來源。擁有一個上億國家的人再加上強大的動員能力,納粹德國恐怕也吃不消吧。






飛翔的歷史


因為蘇聯是工業化的國家,工農業都很現代化,進入戰爭狀態後可以把儘可能多的平民從為生活生產中解放出來,省下更多的人力去當兵,同時美國大量援助,最重要的是糧食和肉類,可以解放出大量的農業人口去當兵,改變兵民比例。相反情況的是中國,中國雖然有4億多人口,但實際能動員當兵的人數並不多,因為中國農業落後,需要相當多的人去種田才能維持4億人口吃飯,工業也落後,維持一支500萬的軍隊就需要大量的工人生產武器生產糧食,如果動員5000萬人去當兵,將無法供應士兵吃飯,無法供應士兵軍火,只能保持相當低的兵民比例才能維持。如果美國能給中國的物資到達蘇聯的量,中國將能動員3000萬軍隊,打挎日本不成問題,一個工業國家和農業國家的兵民比例是不同的,美國在二戰時只有2億人口,向盟國提供了天量的物資,動員了500萬士兵,兵民比例遠高於中國,低於蘇聯,因為蘇聯全力動員,將動員的人數發揮到極限,美國離極限相當遠,但中國卻已達到兵民比的極限了。所以保衛祖國不是靠人口,而是靠強大的工業,中國空有4億多人口,士兵的動員人數還如日本和德國,就是因為生產能力不行,必須有相當大比例的人口從事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