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可以说,没有曹操,就没有三国这段历史,没有三国这段历史,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演义。那么在各个诸侯当中,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袁绍?在这里,小编结合曹操的一生,做了一个简单的论述,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教。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自从曹操讨伐董卓失败后,可以说败得相当惨,只剩数百人而归。虽然孙坚也遭遇了损失,但至少还拿到了玉玺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要说此时诸侯中实力最弱的应该是曹操。所以在后董卓时代,诸侯乘机相互兼并的时候,袁绍攻占冀州,刘表与孙坚拼得两败俱伤,而唯独曹操所做的事就是招兵买马、广纳人才、养精蓄锐,皇天不负苦心人,机会终于来了。不久青州黄巾军又起,聚众数十万,头目不等,掠夺良民,此时朝廷下旨平定叛乱,当时的朝廷还掌控在李傕、郭汜的手中。贾诩力荐曹操镇压,这可以被认为是贾诩给予曹操的一次机会。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那么贾诩为何要推荐曹操呢?可能不外乎下面几个原因:首先,曹操的驻军离青州最近,调动方便;其次,曹操早年镇压过黄巾军,应该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最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是唯一一个敢于追杀董卓的部队,所以他敢打。还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可能是当初董卓对曹操恨之入骨,如果曹操此次出征失败的话,正好为李傕、郭汜二位将军的主公董卓报仇。

因此,曹操无论输赢都对自己是有利的。贾诩使出这条计谋,对曹操而言是一个借此壮大自己实力的机会,但同时也是对方给自己设下的一个陷阱,是机会还是陷阱,关键在于曹操如何把握。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虽然黄巾军数量众多,但是兵力分散,而且战斗力又弱,再者黄巾军经常掠夺当地,可想而知,他们在当地的群众基础是比较差的,而曹操虽然兵不多,但精。在讨伐董卓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曹操既没有对外用兵,也没有与其他诸侯争夺城池,而是养精蓄锐,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又有曹洪、曹仁与夏侯兄弟的辅佐,在这种有利的事态下,对黄巾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是不可能的,通过对黄巾军的镇压,曹操招到降兵三十余万,将其中的精锐者编为青州兵,其余的都回乡务农,曹操采取这样的措施,首先是获得了在人数上的优势。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落后,再加上地广人稀的原因,劳动力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之一,因此在招降黄巾军之后,并没有将他们杀害,而是让他们回乡务农,既稳定了人心,又发展了当地的生产,这样可为曹操今后发动战争提供足够的粮草,此时虽然曹操兵源数量比以往已大大上升,但总体战斗力还比较差,这没有关系,以后可以加强训练,假以时日,必然会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况且曹操的军队大多来自北方,民风比较彪悍,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从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事实正如曹操所预料的那样。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在平定黄巾军后,曹操以兖州为大本营,不断地招贤纳士,一时间文有荀彧、程昱、郭嘉等,武有于禁、典韦等,人才济济,相比较其他诸侯而言,这次曹操的发迹是一笔风险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投资。有了实力后,曹操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在这个时候,上苍似乎又给了曹操一次机会。

当时曹操的父亲曹嵩路经徐州,但被徐州太守陶谦部将张闿所杀,于是曹操便以报父仇为名,出兵征讨陶谦。事实上,张闿杀害曹操父亲后,只带了五百余名士兵逃亡至山中落草为寇,可谓兵微将寡,相比较徐州而言,攻打张闿比攻打徐州要简单得多,曹操断定各诸侯绝对不会对张闿施以援手,首先,曹操的实力已经日渐强大,许多诸侯怕斗不过。其次,张闿所做的事的确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与帮助。最后,当诸侯相互抢夺城池的时候,曹操却身处局外,因此各诸侯与曹操之间的关系,虽非为友,但也没有发展到敌对态势。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纵观曹操的发展历程,首先,他“柿子先拣软的捏”,假设将整个中原战场比作一个市场的话,当各诸侯之间在相互竞争,抢夺中高端市场的时候,曹操的目光却与其他人不一样,盯住的是一个低端市场,即黄巾军所占据的地盘,先将低端市场占据并稳固后,再考虑争夺中高档市场。

如果遇到实力较强的对手,例如吕布等,则联合其他诸侯共同讨伐。所针对的目标是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在不断兼并的过程中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总是寻找在对手实力最弱的时候出手,例如一举铲除李傕、郭汜的时机就选在双方内斗的时候,而攻打吕布则在吕布与刘备交手,刘备被打败后走投无路的时候才出手,同样,攻打袁术也是选在其实力最薄弱之时。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还有一点就是曹操出兵大胆,而且善用谋略,在诸侯争斗的时候,互相抢地盘,是个很常见的现象。曹操善于抓住时机、打时间差。所以曹操每次出征,都是倾巢而出,力求速战速决,在其他诸侯出兵攻占自己的老巢之前,尽快结束战争,以便班师回防。这一点与前面所提到的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只有在对方实力最弱的时候,曹操才能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避实击虚,各个击破,这也是曹操惯用的手段,官渡之战发生之前,袁绍的实力仍然比曹操强许多。当袁绍向北发展进攻公孙瓒的时候,曹操立即表示支持,其目的是使袁绍无暇顾及曹操势力的发展,在此期间,当刘备占据徐州后,曹操数次挑唆袁术与刘备火并,后来吕布又趁刘备领兵在外时,星夜领兵夺了徐州作为他的大本营。当刘备兵败于袁术与吕布两路诸侯后,走投无路之际来投靠曹操,曹操欣然接受,借此机会与刘备合兵一处共同灭了吕布、袁术两大诸侯,以此扩大与袁绍叫板的实力。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曹操势力的壮大还与他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三国人物中,数曹操是最善于利用人才的。这个世界上有三种领导人:第一种是有才,又会用人,这种人作为领导是最合适的,自己有主见,同时又愿意听取下属正确的意见。第二种是自己无才,但会用人,自己可以没有主张,但可以让下面人替他拿主意、做决策,只要下属对他忠心耿耿,也可以成就大事。第三种是自己有才,但不会用人,这种人在初期阶段,依靠自己的才能,事业可以发展得非常顺利,但是到了后期,由于自己刚愎自用,听不得他人的建议,最终不得不夭折。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在这三种人当中,曹操无疑属于第一种,不仅自己熟读兵书,很有谋略,而且还愿意听取下属的建议,不管是错的还是对的,只要是建议,基本上不存在是错还是对,只能以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标准来评定,或者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但最终还要曹操自己来做决断,尤其当谋士对某一件事情展开争论的时候,此时领导的决定就显得更为关键与重要,因为他必须拥有纵观全局的能力,而曹操在这方面的能力恰恰又很强。

就曹操手下几大谋士而言,分别是程昱、郭嘉、荀彧与贾诩,就拿程昱来说吧,这个人好像最会出“馊”点子,以三件事为例,当刘备来投曹操的时候,他主张杀,其次,他也是第一个劝曹操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帝的人。再者,当关羽离开许昌的时候,他也竭力劝曹操追杀关羽,如果曹操听了他的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为何曹操还非常信任程昱呢?这就是曹操的明智之处。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首先,程昱提出这些建议,其本质是为了曹操好,这一点曹操是非常清楚的。其次,程昱提出上述建议虽然没有被曹操所采纳,但并不表示其是错误的,事实上,还是有它的合理性。曹操想除掉刘备吗?想,但是时机未到。想做皇帝吗?也想,但时机也没有到。留不住关羽,想杀关羽吗?其实还是想,他比任何人都想杀关羽,但是不能杀,因为当初自己答应过关羽,如今若是毁约的话,那么自己在群臣中的地位会一落千丈,所以在许多情况下,曹操更愿意采用郭嘉与荀彧的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剥夺了程昱作为曹操核心智囊团成员的资格。

善于听取谋士的建议,又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这些特点为曹操打赢官渡之战奠定了基础,而袁绍与曹操恰恰相反,他没有曹操所拥有的优点,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失败。

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天下?而不是刘备、孙权?这几点缺一不可!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最为关键的一战,同时这次战役又是一场赌博,因为它决定了北方最后两大诸侯的最终命运,其结果可能是赢者通吃,而输者可能会倾家荡产,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于袁绍这样的劲敌,以往的方式已经走不通了,因为以前曹操通过走低端路线来扩大自己的地盘,对手的实力由弱到强,而如今所剩的地盘已经越来越小。

当竞争对手的数量越来越少,但实力变得越发强大的时候,这就演变成一场双方实力的对拼,虽然袁绍与曹操都知道这次决战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战略与战术运用上,双方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终曹操一统天下,以上几点缺一不可,一直到三国历史结束,曹操始终是最强的诸侯。反观刘备、孙权,一个底子太薄,一个想保存实力,即便是联盟,也是面和心不和,怎有不败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