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可以說,沒有曹操,就沒有三國這段歷史,沒有三國這段歷史,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演義。那麼在各個諸侯當中,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袁紹?在這裡,小編結合曹操的一生,做了一個簡單的論述,有不到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教。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自從曹操討伐董卓失敗後,可以說敗得相當慘,只剩數百人而歸。雖然孫堅也遭遇了損失,但至少還拿到了玉璽作為精神上的補償,要說此時諸侯中實力最弱的應該是曹操。所以在後董卓時代,諸侯乘機相互兼併的時候,袁紹攻佔冀州,劉表與孫堅拼得兩敗俱傷,而唯獨曹操所做的事就是招兵買馬、廣納人才、養精蓄銳,皇天不負苦心人,機會終於來了。不久青州黃巾軍又起,聚眾數十萬,頭目不等,掠奪良民,此時朝廷下旨平定叛亂,當時的朝廷還掌控在李傕、郭汜的手中。賈詡力薦曹操鎮壓,這可以被認為是賈詡給予曹操的一次機會。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那麼賈詡為何要推薦曹操呢?可能不外乎下面幾個原因:首先,曹操的駐軍離青州最近,調動方便;其次,曹操早年鎮壓過黃巾軍,應該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最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是唯一一個敢於追殺董卓的部隊,所以他敢打。還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可能是當初董卓對曹操恨之入骨,如果曹操此次出征失敗的話,正好為李傕、郭汜二位將軍的主公董卓報仇。

因此,曹操無論輸贏都對自己是有利的。賈詡使出這條計謀,對曹操而言是一個藉此壯大自己實力的機會,但同時也是對方給自己設下的一個陷阱,是機會還是陷阱,關鍵在於曹操如何把握。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雖然黃巾軍數量眾多,但是兵力分散,而且戰鬥力又弱,再者黃巾軍經常掠奪當地,可想而知,他們在當地的群眾基礎是比較差的,而曹操雖然兵不多,但精。在討伐董卓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曹操既沒有對外用兵,也沒有與其他諸侯爭奪城池,而是養精蓄銳,軍隊的戰鬥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又有曹洪、曹仁與夏侯兄弟的輔佐,在這種有利的事態下,對黃巾軍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不是不可能的,通過對黃巾軍的鎮壓,曹操招到降兵三十餘萬,將其中的精銳者編為青州兵,其餘的都回鄉務農,曹操採取這樣的措施,首先是獲得了在人數上的優勢。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落後,再加上地廣人稀的原因,勞動力成為當時重要的經濟發展因素之一,因此在招降黃巾軍之後,並沒有將他們殺害,而是讓他們回鄉務農,既穩定了人心,又發展了當地的生產,這樣可為曹操今後發動戰爭提供足夠的糧草,此時雖然曹操兵源數量比以往已大大上升,但總體戰鬥力還比較差,這沒有關係,以後可以加強訓練,假以時日,必然會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況且曹操的軍隊大多來自北方,民風比較彪悍,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從此後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事實正如曹操所預料的那樣。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在平定黃巾軍後,曹操以兗州為大本營,不斷地招賢納士,一時間文有荀彧、程昱、郭嘉等,武有于禁、典韋等,人才濟濟,相比較其他諸侯而言,這次曹操的發跡是一筆風險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投資。有了實力後,曹操的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在這個時候,上蒼似乎又給了曹操一次機會。

當時曹操的父親曹嵩路經徐州,但被徐州太守陶謙部將張闓所殺,於是曹操便以報父仇為名,出兵征討陶謙。事實上,張闓殺害曹操父親後,只帶了五百餘名士兵逃亡至山中落草為寇,可謂兵微將寡,相比較徐州而言,攻打張闓比攻打徐州要簡單得多,曹操斷定各諸侯絕對不會對張闓施以援手,首先,曹操的實力已經日漸強大,許多諸侯怕鬥不過。其次,張闓所做的事的確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與幫助。最後,當諸侯相互搶奪城池的時候,曹操卻身處局外,因此各諸侯與曹操之間的關係,雖非為友,但也沒有發展到敵對態勢。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縱觀曹操的發展歷程,首先,他“柿子先揀軟的捏”,假設將整個中原戰場比作一個市場的話,當各諸侯之間在相互競爭,搶奪中高端市場的時候,曹操的目光卻與其他人不一樣,盯住的是一個低端市場,即黃巾軍所佔據的地盤,先將低端市場佔據並穩固後,再考慮爭奪中高檔市場。

如果遇到實力較強的對手,例如呂布等,則聯合其他諸侯共同討伐。所針對的目標是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在不斷兼併的過程中逐步壯大自己的力量。最後,總是尋找在對手實力最弱的時候出手,例如一舉剷除李傕、郭汜的時機就選在雙方內鬥的時候,而攻打呂布則在呂布與劉備交手,劉備被打敗後走投無路的時候才出手,同樣,攻打袁術也是選在其實力最薄弱之時。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還有一點就是曹操出兵大膽,而且善用謀略,在諸侯爭鬥的時候,互相搶地盤,是個很常見的現象。曹操善於抓住時機、打時間差。所以曹操每次出征,都是傾巢而出,力求速戰速決,在其他諸侯出兵攻佔自己的老巢之前,儘快結束戰爭,以便班師回防。這一點與前面所提到的又有著緊密的聯繫,因為只有在對方實力最弱的時候,曹操才能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避實擊虛,各個擊破,這也是曹操慣用的手段,官渡之戰發生之前,袁紹的實力仍然比曹操強許多。當袁紹向北發展進攻公孫瓚的時候,曹操立即表示支持,其目的是使袁紹無暇顧及曹操勢力的發展,在此期間,當劉備佔據徐州後,曹操數次挑唆袁術與劉備火併,後來呂布又趁劉備領兵在外時,星夜領兵奪了徐州作為他的大本營。當劉備兵敗於袁術與呂布兩路諸侯後,走投無路之際來投靠曹操,曹操欣然接受,藉此機會與劉備合兵一處共同滅了呂布、袁術兩大諸侯,以此擴大與袁紹叫板的實力。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曹操勢力的壯大還與他本人有著密切的關係,縱觀三國人物中,數曹操是最善於利用人才的。這個世界上有三種領導人:第一種是有才,又會用人,這種人作為領導是最合適的,自己有主見,同時又願意聽取下屬正確的意見。第二種是自己無才,但會用人,自己可以沒有主張,但可以讓下面人替他拿主意、做決策,只要下屬對他忠心耿耿,也可以成就大事。第三種是自己有才,但不會用人,這種人在初期階段,依靠自己的才能,事業可以發展得非常順利,但是到了後期,由於自己剛愎自用,聽不得他人的建議,最終不得不夭折。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在這三種人當中,曹操無疑屬於第一種,不僅自己熟讀兵書,很有謀略,而且還願意聽取下屬的建議,不管是錯的還是對的,只要是建議,基本上不存在是錯還是對,只能以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標準來評定,或者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但最終還要曹操自己來做決斷,尤其當謀士對某一件事情展開爭論的時候,此時領導的決定就顯得更為關鍵與重要,因為他必須擁有縱觀全局的能力,而曹操在這方面的能力恰恰又很強。

就曹操手下幾大謀士而言,分別是程昱、郭嘉、荀彧與賈詡,就拿程昱來說吧,這個人好像最會出“餿”點子,以三件事為例,當劉備來投曹操的時候,他主張殺,其次,他也是第一個勸曹操廢除漢獻帝、自立為帝的人。再者,當關羽離開許昌的時候,他也竭力勸曹操追殺關羽,如果曹操聽了他的話,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但為何曹操還非常信任程昱呢?這就是曹操的明智之處。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首先,程昱提出這些建議,其本質是為了曹操好,這一點曹操是非常清楚的。其次,程昱提出上述建議雖然沒有被曹操所採納,但並不表示其是錯誤的,事實上,還是有它的合理性。曹操想除掉劉備嗎?想,但是時機未到。想做皇帝嗎?也想,但時機也沒有到。留不住關羽,想殺關羽嗎?其實還是想,他比任何人都想殺關羽,但是不能殺,因為當初自己答應過關羽,如今若是毀約的話,那麼自己在群臣中的地位會一落千丈,所以在許多情況下,曹操更願意採用郭嘉與荀彧的建議,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此剝奪了程昱作為曹操核心智囊團成員的資格。

善於聽取謀士的建議,又能夠做出獨立的判斷,這些特點為曹操打贏官渡之戰奠定了基礎,而袁紹與曹操恰恰相反,他沒有曹操所擁有的優點,最終導致了不可避免的失敗。

為什麼是曹操一統天下?而不是劉備、孫權?這幾點缺一不可!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最為關鍵的一戰,同時這次戰役又是一場賭博,因為它決定了北方最後兩大諸侯的最終命運,其結果可能是贏者通吃,而輸者可能會傾家蕩產,從此退出歷史的舞臺,對於袁紹這樣的勁敵,以往的方式已經走不通了,因為以前曹操通過走低端路線來擴大自己的地盤,對手的實力由弱到強,而如今所剩的地盤已經越來越小。

當競爭對手的數量越來越少,但實力變得越發強大的時候,這就演變成一場雙方實力的對拼,雖然袁紹與曹操都知道這次決戰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戰略與戰術運用上,雙方始終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最終曹操一統天下,以上幾點缺一不可,一直到三國曆史結束,曹操始終是最強的諸侯。反觀劉備、孫權,一個底子太薄,一個想保存實力,即便是聯盟,也是面和心不和,怎有不敗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