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氣十足的一代英雄——項羽

太史公司馬遷撰《項羽本紀》,以文采飛揚的得意之筆記下了霸氣十足的一代英雄——項羽。

霸氣十足的一代英雄——項羽

這是一位生性快意,有真本領、真性情、真氣概的英雄。在秦末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用一種狂飆式的精神刺破了歷史沉重的鎧甲。然而,無情的歷史卻給了他一個悲劇的命運。豪邁與溫情相併的性格使他沒有成為歷史的主宰者,而他,用撕破了的生命演奏了一曲英雄的悲歌。他是英雄,是個可愛的悲劇英雄!

霸氣十足的一代英雄——項羽


一、快意的英雄

能出英雄的時代必不安寧。但凡多事之秋,英雄便順時而出,整頓乾坤濟蒼生。時勢造英雄,因為英雄的出現與參與,陰雲慘淡的歷史天空不再那麼沉悶、單調和乏味。

秦統一了六國,但秦始皇的大一統並未使六國的王室貴族安於被統治的命運。貴族們曾經的“自由”如今被束縛在秦的“牢籠”裡,怎可安於“樂不思蜀”?人總是要抗爭的,尤其是失去自由以後。所以,項羽的時代是動盪的、是激烈而不安的。作為楚國將門的後裔,項羽身上更有一種打破規律、傲睨萬物,有如疾風驟雨般的精神。他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學兵法,卻不肯竟學;他“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率八千荊楚子弟,橫掃秦軍,打得劉邦處處亡命逃竄;他烏江自刎更是羞煞世間一切貪生怕死之輩,真顯英雄慷慨本色。用李長之先生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十足的讓人快意的英雄!”

他有“真本領”、“真性情”、“真氣概”,這便是他的快意之處,英雄之處!

項羽有真本領。從斬會稽守殷通、殺宋義,到救鉅鹿、攻彭城、戰垓下,哪一場戰爭不是項羽親自參戰,以身作則,奮勇殺敵?他繼承了楚人那種頑強、堅毅的品格。可以說,他完全是憑著自己的真本領闖天下的。他的出身、他的性格,使得他看不起謀士們的那一套套陰謀詭計;他要做的事,是光明正大的、面對面的,他不喜做暗事,搞小把戲。這一點他與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很是相似,兩個“笨男人”皆以仁義之心丟了命,失了家國天下。所以,張良、韓信、陳平之輩,“謀士無用武之地”,都轉變風向投靠了劉邦,處處向他放冷箭。而他的身邊只有一位亞父范增,他可真是心高氣傲極了,老字輩的他可以尊敬,小字輩的他放都不放在眼裡。這是他的可愛之處,也是他最大的弱點。所以,楚漢割鴻溝為界,疲憊的項羽引兵東歸的途中,張良、陳平以“養虎自遺患”為由力薦劉邦,背信棄義地追擊項羽。項羽實在是想不到這般小人會如此言而無信,氣憤之極的他只好給他們點顏色看看:“楚擊漢軍,大破之”。這一“大”字力度非凡,彰顯太史公之遒勁筆力,寓褒貶於一字之中,人讀之心下不覺爽哉!也讓人不得不為項羽拍手稱快,英雄就是英雄。

雖然從少時的項羽來看,他學書不深,淺嘗輒止,可他行事卻並不魯莽,太史公說他“才氣過人”,實非妄言。如在斬殺宋義處,楚軍目的是救趙,而卿子將軍宋義卻坐視虎羊之爭,收漁翁之利,如此,救趙的意義又何在呢?率真的項羽坐不住了,在建議無效的情況下,他果斷地斬殺了宋義。但宋義是隨便殺不得的,他是楚王任命的將軍,如此擅自行事有抗王命之嫌。所以,在殺宋義前,項羽向兵士力陳其弊:“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蔽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此番言語,絲絲入微,環環相扣,慷慨激昂,有理有據,讓人讀來,覺得這宋義真是死不足惜!也因為他的這番演講深入人心,所以,士卒對殺宋義並無異議,並且很快同項羽站在了一起,戮力齊心為楚國而戰。項羽的才氣、真本領足可以見端。

項羽有真性情。鉅鹿城外,項羽受不得宋義的“承其蔽”而斬殺宋義,可見其真性情。而當劉邦搶先一步進入咸陽城,且有“王關中”的念頭時,他更是怒不可遏。他打敗了秦國多少軍隊才得來的戰利品竟被劉邦“得來全不費功夫”,更可氣的是劉邦竟然派兵駐守函谷關,阻止他進入。於是,項羽擊關入駐鴻門,他要看看手下“常敗將軍”劉邦還有幾分能耐。憑著他的才氣、英勇善戰,此時攻下劉邦根本不在話下,他這麼做,也分明顯示出他對劉邦的極度蔑視。劉邦果然急了,只不過因他有一個好參謀,幫他化險為夷。不會打仗,卻會用人,這是劉邦的法寶。而鴻門宴,只不過是項羽戲弄劉邦的一場遊戲罷了。他若真有殺心,劉邦豈能逃得易如反掌?可惜他的仁義之心並未換得相同結果。垓下之圍最顯他的真性情。四面楚歌聲裡,他念起了遠方的故鄉;冷冷的沙場,卻只有愛姬與烏騅馬相伴;他想家,他舍不下她和它;他淚流滿面,哭得也是那般傷心、悲壯、撕人心肺,“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常言道:英雄流血不流淚;流血又流淚的不僅也是英雄,更是性情中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真英雄!是愈加讓人愛憐的英雄!想想劉邦逃跑時棄父拋妻,竟然氣急敗壞地三次從車上推下自己的親生兒女於不顧,只想著自己如何逃脫,天下哪裡有如此為子、為夫和為父者?在以孝義治天下的封建時代,劉邦的行為實在荒唐滑稽可笑,和項羽相比,就莫怪天下人都恥笑他了。可這歷史也真陰晴無定,最後奪得天下的竟是劉邦,而非項羽,天意弄人?造化弄人?歷史弄人?孰能道得明、說得清?無論如何,項羽是真性情的英雄。

項羽有真氣概。“力拔山兮氣蓋世”,這不是真氣概又是什麼?《史記評林》中凌均言曰:“羽殺會稽守,則一府懾伏,‘莫敢起’;羽殺宋義,諸將皆伏,‘莫敢枝梧’;羽救鉅鹿,諸將‘莫敢縱兵’;已破秦軍,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勢愈張而人愈慎,下四‘莫敢’字,而羽當時勇猛可想見也。”這氣勢一陣勝過一陣,直要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而這其中尤有一事更使人震驚,即救鉅鹿而破釜沉舟。“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少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這一‘大’字勇猛氣勢皆現)。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很難想象當時項羽是下了多大的決心使用這種毫無退路的極端戰術,但從這一戰術運用的效果來看,足見項羽的剛毅果斷,他的才氣、他的勇猛、他的信心十足。所以,他的軍隊在各種交戰中勢如破竹,連戰皆勝。

項羽的氣勢還可殺人。他與樓煩對陣,“樓煩欲射之,項王嗔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此時,我們腦海中定會有這樣一副圖畫:威風凜凜的項羽騎馬執槍,目圓睜,發直豎,髭盡張,不怒而危,以氣壓人,嚇得樓煩灰溜溜地躲了起來,令人忍俊不禁。再看看劉邦,項羽一箭射中劉邦胸口,劉邦急忙捂住自己的腳大喊;“中吾足矣!中吾足矣!”他可真是狡猾極了。後代史學家論及劉邦,說他是痞子皇帝,非誕語,事實如此。兩廂比較,這真氣概當屬誰,自不待言。

項羽就是這樣一個天馬行空,不拘不束的人。他的真本領、真氣概成就他為英雄;真性情使他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但這也註定了他的悲劇,要知道,戰爭從來是不講情義的。這正如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所說的:“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前進。”

霸氣十足的一代英雄——項羽


二、悲劇的英雄

項羽的悲劇在於他在烏江畔邊把自己的生命毫不猶豫地撕碎了給人看。先前我們看到的是他的英雄氣概,為何他突然就自刎了呢?這隻能怪太史公的筆法極好,他把項羽的性格和悲劇的命運全都埋伏在了項羽的英雄氣概裡,若有若無,似隱似現。項羽在一次次走向勝利的同時,也在有意無意地一步步走向悲劇。在這一步一步的過程裡,充滿了“悲劇的情調”,他生命的軌跡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有遠及近,墨由淺入深,漸趨凝重,直至項羽烏江自刎時,一切都定格於永恆的一剎那。

“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這少時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學而不精,不知深究的孩子脾氣成了他一生命運的引子,而且,這種性格在他身上終其一生也未能改變多少。所以,這“性格決定命運”之說在他身上是絲毫不差的應驗了。

他一生中兩次關鍵時刻都被這種性格特點耽誤了。一次,“項羽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收其貨室婦女而東。”他為了報秦滅楚國之恨、祖父及叔父之仇,濫殺無辜,把繁華的咸陽城付之一炬,令人扼腕心痛。人言:“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他卻嫌棄此地焦土一片,沒有他的家鄉楚國好,他要回去稱王。於是,好好的一座城池被他破壞,被他放棄,此後分封諸王時把它分給了劉邦,本想用一片破爛兒土地羞辱劉邦,不曾想卻為他人做了嫁衣,成就了劉邦的一番基業。二次,劉邦為答謝項羽還其父、妻之義,決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項羽根本料想不到劉邦以此條件換回父親和妻子,是為了沒有後顧之憂地與他決戰,更想不到劉邦會背信棄義地追擊楚軍,而他滿心歡喜地在“和平協議書”上“簽字”、“蓋章”以後,竟毫不懷疑地“引兵解而東歸”去了。雖然後來多次擊破漢軍,但他彼時的實力已遠不如劉邦,每況愈下了。所以才有了此後的垓下之圍、烏江自刎。他性格中的半途而廢,不知深究使他根本意識不到楚漢劃鴻溝為界背後的隱患。這性格成了他致命的要害,而殺義帝、封諸王、失范增等諸多客觀因素更是加劇了他走向悲劇的速度。因此,我們也不會懷疑他二十四歲起事,三十一歲便逝去的短促一生的原因了。

李長之先生說,項羽是楚文化的最後一位代表。我想,這多是源於他有情有義的性格和特立獨行的氣質。楚人是極重情義的,他們愛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捍衛它,屈原便是如此。於是,有了垓下之圍裡“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不甘的嘆息,有了烏江畔邊含笑的自刎。項羽的祖父項燕是自刎而死,項羽的骨子裡滲透著乃祖的風格精神。作為將門之後,他是不會辱沒先輩的榮耀的。所以,他從容,很坦然地,在失敗的時候選擇了橫刀自刎,而不是苟且偷生,那麼決絕,那麼義無返顧。好在這英雄身邊有愛姬與烏騅相伴,讓他不顯孤獨寂寞與淒涼。虞姬先他歿於靈壁,烏騅馬過江後看到主人自刎,多情的畜牲竟也跳入江中隨他的主人一道去了。項羽是不會寂寞的。尼采說:“個體的解體是最高痛苦,然而由這痛苦卻解除了一切痛苦的根源,獲得了與世界本體融合的最高快樂。”想必項羽也有此同感。

項羽的一生只有戰爭。他的生命只能在戰場綻放出異樣的光彩,而不是在帝王的寶座上。他做不來帝王,他敵不過劉邦。古人云:兵者,詭道也,以詐立,無常形,屬陰謀學範疇。他善戰,但不善治人、治國之術,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有此心思,玩弄權術與陰謀不是他的長項。他那麼的善戰,決定了他終將決勝於諸侯而成霸王。然,他的為人,他的性情亦決定了他的霸王做不長久,他的命便是丟在了這“王”上,丟在了他孩子般的性格上。可見,項羽的悲劇終將會成為必然,從他與我們見面的第一面起,就註定了他一生的命運。他最終只能做撕裂歷史者,而不可能做劉邦那樣的一個朝代的締造者。

參考文獻:

[1]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武漢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三聯出版社,1984年版

[3]張大可:《司馬遷一家言》,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韓兆琦:《史記通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5]尼采:《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三聯出版社,1986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