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畫事君說

淺 顯 有 趣 的 深 度 藝 術 美 學 幹 貨


前幾天吐槽大會,瑜老闆王佩瑜來上節目,為的是推廣京劇。但是遭到了李誕的吐槽。

“王佩瑜瑜老闆推廣了這麼久的京劇,大家提起京劇還是隻能想起一個梅蘭芳,並且在想起梅蘭芳時,浮現的都是張國榮的臉,想著想著,悲從中來,然後就忘了自己最開始在想什麼。”

真是笑死我了,可是說的真的都是實情。如果說沒有梅蘭芳,那今天想起京劇,會是個什麼樣子?

我跟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趙珩先生吃過一次飯,他的曾祖父趙爾豐是清末四川總督兼駐藏大臣,曾伯祖是民國時的清史館館長,領修過《清史稿》,趙家和梅家是世交,趙先生小時候,常見梅蘭芳先生來家裡。那次吃飯,我問趙先生,對梅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他說是梅先生有一次在他家裡,並腿稍微歪一點兒坐在椅子上,對父輩祖輩的朋友們說,咱們這些老朋友啊,現在就別去戲園子裡看我了,留點好念想吧。言下之意,梅先生覺得自己現在年紀大了,扮相和唱功都不如年輕時候了。

趙先生說,印象最深的,是梅先生的謙虛和教養。而那些好念想,不僅留在了朋友的腦海中,也留在了鏡頭裡,讓我們今天的人能夠看到。

恰好,11月就要預展的銀座拍賣,推出了一個“聲聞振雅——梅蘭芳曁師友故物”專場,我們從這些老照片、故物中,可以看到,那個芳華年代,梅蘭芳的給大家留下的好念想。


中正平和,梅派藝術的範本之美

1990年,為了紀念徽班進京200週年,燕山出版社要出一個很大的圖冊。出版社收到的是很散的稿子。當時對誰應該佔多大比重,大家爭執不下,憑著自己對戲曲的熟悉和了解,趙珩拍板決定,梅蘭芳佔8頁,程硯秋佔6頁,荀慧生和尚小云各佔5頁。後來,大家對此心服口服,沒有人對此有異議。

四大名旦,梅先生毫無疑問,居於首位。

京劇大師王瑤卿先生曾這樣評價四大名旦:梅蘭芳的樣兒,程硯秋的唱兒,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梅先生在京劇舞臺上的“樣兒”,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美!

唱腔上的醇厚甜潤之美,身段上的優雅曼妙之美,感情上的細膩含蓄之美,氣度上的平靜從容之美,而這些美的根本精髓,就是梅蘭芳先生的性格所致,儒家所講的“中正平和”。

梅先生做事從不走極端,很少大聲說話,也從不亂髮脾氣。

有一次演《貴妃醉酒》,管道具的師傅把畫了牡丹花的金扇子給落下了,當時急得直冒汗。梅先生說彆著急,一看旁邊有人用一把帶金字的黑扇子,他就拿過來用了。結果那天到場的觀眾紛紛在臺下議論,說梅蘭芳換扇子了,這場可來值了!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Lot 021梅蘭芳 《貴妃醉酒》戲裝照銀鹽紙基 三張尺寸不一RMB: 無底價


還有一次演《遊園驚夢》,原本應該飾演小春香的梅葆玖先生一著急把杜麗娘的身段做了出來,當時也是嚇得汗都出來了!梅蘭芳先生一看,趕快把小春香的身段做了下去,急中生智救了場。當晚回家也只是語氣平靜地提醒梅葆玖先生下次注意,並沒有發脾氣責怪。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Lot 019梅蘭芳《遊園驚夢》戲裝照銀鹽紙基 一張出版:《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述許姬傳記,平民出版社,1952年。插圖出版“轉過這芍藥欄前”—驚夢。說明:《 遊 園 驚 夢 》 梅 蘭 芳 飾 杜 麗 娘 , 俞 振 飛 飾 柳夢梅。10×13 cm 4 7/8×5 1/8 inRMB: 無底價


因此,梅蘭芳在京劇表演上,不做過多誇張處理,也不走偏門窄巷,自然優美,以少概多,就像謙謙君子之為人,筋骨在內,外圓內方。

有人說梅派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因為梅先生不主張強調突出某一部分的特點。他的美不是特徵美,是一種範本之美。

然而這就像寫書法,越是沒有特點的字體,越難寫好,越難寫出自己的味道,需要極其深厚的功力和悟性才可以,這一點上,梅蘭芳的京劇,和趙孟頫的書法,異曲同工。

移步不換形,改革京劇,旦角戲從此變得非一般的好看

高山流水遇知音


在梅蘭芳大師改良之前,京劇是這種趕腳: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Lot 041《琴挑》 陳德霖與王楞仙合影照蛋白照片 一張出版:《陳德霖評傳》扉頁插圖,陳志明編著內部資料,1993年。說明:《琴挑》陳德霖(左)飾陳妙常,王楞仙(右)飾潘必正。26.5×21 cm 10 3/8×8 1/4 inRMB: 無底價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Lot 042晚清 戲曲《翠屏山》等劇中人物合影照蛋白照片 一張10.5×15 cm 4 1/8×5 7/8 inRMB: 無底價


那時候的青衣演員過於強調女性角色的莊重內斂,在臺上沒有多少動作,有人管這種表演方式叫“抱著肚子傻唱”,而那時候的觀眾大多也是來“聽”戲的,戲迷們會搖頭晃腦地閉著眼睛聽,聽到好處就睜開眼睛叫好兒。

傳統戲曲中存在的問題,被一位獨具慧眼的人發現了,他叫齊如山。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照片中這個人,是電影《梅蘭芳》中,孫紅雷扮演的邱如白,這個人物原型就是齊如山。

就像提到齊白石不得不提陳師曾一樣,提到梅蘭芳就不得不提齊如山。梅蘭芳得遇齊如山,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齊如山憑藉他淵博的學識、歐洲留學的眼界和當代戲劇家的獨特視角,為梅蘭芳編創了許多新戲,包括時裝戲、古裝戲及改編的傳統戲。可以說沒有齊如山的鼎力相助,就不會有梅蘭芳的京劇改革和梅蘭芳美學體系的形成。

載歌載舞,旦角戲從此好聽更好看


梅蘭芳先生京劇改革的宗旨是移步而不換形

移步說的是不同流派、不同行當、不同劇種的融會貫通,是外在形式的改革創新。

不換形說的是唱唸做打的嚴格規範不能改,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和文化精神不能丟。換句話說,無論怎麼改,京劇還得是京劇。

比如《霸王別姬》中,虞姬身披斗篷,腰佩寶劍的半戎裝打扮,與霸王扎靠的威武扮相相得益彰。梅先生特地加入了虞姬舞劍。

為充分表現劍舞,梅先生專門從師學習太極劍,將太極劍的形化入戲舞之中,雙手舞劍,載歌載舞,把這出戏改編得觀賞性很強。虞姬對霸王的柔情似水與拔劍自刎的忠貞剛烈,透過青衣的沉靜端莊與刀馬旦的武打工架,完美地融於一身。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Lot 004梅蘭芳《霸王別姬》戲裝照銀鹽紙基 八張尺寸不一說明:梅蘭芳飾虞姬的如意冠是參考繪畫《列女傳》虞姬的小冕旒。RMB: 無底價


梅先生創造的這種不同於傳統正工青衣的行當,叫做花衫。

再比如在《天女散花》中,為表現天女凌空飛舞的飄逸效果,梅先生認為傳統的水袖已經不能滿足表演需求了,因此在“雲路”和“散花”中取消水袖,改用風帶,直接用手來舞動兩條長綢,像體操運動員那樣。

但是梅先生的風帶,為了美觀,又不像體操運動員那樣有個小棍子,所以要舞的漂亮,必須苦練手腕功夫。為此,梅先生特意加入了“三倒手”、“鷂子翻身”、“跨虎”等武戲中的身段,使風帶隨著身體上下旋轉,翻花齊舞。

梅先生曾說:“我在演這出戏使用的技巧與勁頭,和演一出武戲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Lot 020梅蘭芳各式戲裝扮相照一組銀鹽紙基 八張說明:_x0007_該組照片曲目有:《天女散花》、《金雀記》、《游龍戲鳳》、《春香鬧學》。7×4 cm×8 2 3/4×1 5/8 in×8RMB: 無底價


人物造型突破傳統,搖身一變唯美小清新


梅先生還對服裝和髮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改革。

還請看上面這組《天女散花》劇照,天女身穿仙女衣,舞動著兩條長長的五彩帶,是不是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呢?

再來看下面這組《洛神》: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洛神》中神女身著白色繡裙,肩披蟬翼五彩薄紗,在左肩打一個綵球結,裡面另有一襲白色輕紗橫覆胸前,系繞腰間,飄曳於地。

這種飄飄欲仙的裝扮是不是很符合《洛神賦》中對神女的描繪:“披羅衣之璀璨兮,珥瑤碧衣花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難怪泰戈爾在看了梅先生的《洛神》之後,寫下一首如此優美的詩贈送給他:

“親愛的,你用我不懂的 語言的面紗 遮蓋著你的容顏, 正像那遙望如同一脈 縹緲的雲霞 被水霧籠罩著的峰巒。”


梅蘭芳還改革了京劇的髮式。

傳統的旦角髮式,除老旦、丑旦以外,基本上只有兩種,一是青衣梳的“大頭”,二是花旦梳的“抓髻”。比如這個就是傳統青衣梳的“大頭”: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Lot 020 局部圖3.《金雀記》梅蘭芳飾覓花·庵會中的井文鸞。圖4.《游龍戲鳳》梅蘭芳飾演李鳳姐。


造型單一、厚重古板的髮式,顯然無法表現各類女性角色的千姿百態,於是梅先生以古代仕女畫為靈感,又結合了人物所處的時代和身份,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的髮式——“古裝頭”,包括“呂字髻”、“品字髻”、“海棠髻”等各種造型。

還是以《天女散花》為例,天女的髮式為“海棠髻”,在平滑的珠翠頭面中間,裝飾著一個粉紅色絨球,表現出了天女的嫵媚。是不是新穎又時尚,唯美又清新?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Lot 020 局部圖5.《天女散花》梅蘭芳飾天女。圖6.《天女散花》梅蘭芳飾天女。


髮式革新後,頭飾也隨之有了變化。傳統的的女性頭飾,飾品多而濃豔,有時甚至看不到頭髮。而“古裝頭”的頭飾數量大大減少,使用頭飾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突出髻形的美觀。

說到頭飾,本次專場有一套點翠頭面,非常吸引眼球!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Lot 028點翠頭面材質 K金款識:丙、慶和、興、泰、足赤。說明:1.藏家1983年得自許姬傳先生本人。2.一套六件。點翠鑲嵌有:碧璽、珍珠、瑪瑙、紅藍寶石等。3.許姬傳(1900-1990)為“梅黨”主要骨幹,梅蘭芳劇團秘書,戲曲評論家。尺寸不一RMB: 無底價


這套造型精美的點翠,由真正翠鳥羽毛製成,鮮活靈動,永不褪色。翠鳥的羽毛隨光線強弱和觀看角度不同,層次分明,富於變化,尤其在燭光下,能折射和暈散出一種朦朧的珠寶光。旁邊配以朵朵梅花,其間鑲嵌有:碧璽、珍珠、瑪瑙、紅藍寶石等。

因此,點翠在古代是非常貴重的飾品。看過《甄嬛傳》和《延禧攻略》的親,對點翠首飾一定不會陌生。娘娘們頭上bling bling的藍色飾品正是點翠!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放下張國榮,記住梅蘭芳|畫事


點翠雖美,但是必須活生生從翠鳥身上拔下羽毛,實在殘忍!據說一頭點翠頭面,需要幾十只到幾百只翠鳥翅膀下面的那一點點羽毛,光是想一想,心就在滴血……

所以,為了保護可愛的小動物,這門技藝現在已經基本失傳了,戲曲舞臺的點翠頭面都用“點綢”替代了。而最精美的點翠髮飾,恐怕也只能去博物館裡觀賞了。

或者,您可以來銀座拍賣的預展現場。這套點翠頭面是藏家於1983年得自許姬傳先生本人,許姬傳先生作為梅蘭芳先生的秘書,一生都與梅家親如一家。

梅花,暗合了梅蘭芳的梅字,不由使人聯想到這套頭面極有可能是當年梅蘭芳先生演出時佩戴過的!

每一支點翠簪背後都鑄有“慶和”款識,據說鑄有“楊慶和”印記的金銀器物無不足金實兩!

未完待續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於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評論區留言,和畫事君聊天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