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出土一青銅器,講述3000年前的河南故事,10億元都不賣


文物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遺蹟、遺物,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狀況。所以,從整體來看,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此圖是位於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西周利簋壁畫

西周利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省臨潼縣零口鎮,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利簋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並不算十分精美的器物,但是,卻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

該簋最為重要、也最有價值的是該器腹內底部所鑄4行33字銘文: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文字間接簡略記述了發生在河南新鄉武王伐紂“牧野大戰”的故事。

文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

“牧野之戰”是中國重大的戰役,千百年來,具體時間一直存在爭議。天文學家依據銘文中所記天象,參照歷史文獻,計算出武王伐紂的確切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為商周兩代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這就是文物的一個價值,講述我們從哪裡來。


據說,利簋出土後,有古董商出價10億元徵集,但是不可得【《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感謝您的評論、收藏、點贊、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