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奮戰——抗戰軍隊步兵槍械圖譜


本圖展示的毛瑟C96型自動手槍就是一款極其經典的抗戰手槍,由德國毛瑟公司於1896年設計定型,7.63mm口徑,10發彈倉,起初由於射擊不穩定,槍口容易彈跳沒有被德國軍隊採購,而在中國戰場卻因為創新性的採用側位射擊方式而非常容易的化解了這一問題,從而受到歡迎。毛瑟公司累計向中國市場出口了70萬支C96,並且還配置了20發彈匣改進款,專供中國市場。當時報價可是58兩白銀一支C96,並不便宜。

本圖展示的漢陽八八式步槍,清政府引進當時毛瑟1888式步槍的生產技術和知識產權在漢陽兵工廠進行仿製生產的一款栓動式步槍,採用無煙彈藥,7.92mm口徑,彈倉配置5發,以漏夾形式裝填。當年受限於國內工藝和原材料,仿製的槍管容易炸膛,因此在槍管外部還額外包裹了一層鋼管,這種早期型號仿製品又被稱之為“老套筒”,隨後漢陽兵工廠進行了改進,不再包裹套筒,後續產品就稱之為漢陽八八式步槍,又俗稱為“漢陽造”。

本圖為中正式步槍,鞏縣兵工廠在毛瑟1924式步槍基礎上進行仿製生產,採用7.92mm口徑,五發彈倉,單發單射,栓動式槍機,精度比較高,射擊穩定。但是命令為二四式步槍,隨後定型時改為“中正式”步槍。這種槍和98K算是近親,槍管長度一致,不過中正式的槍栓為平直型,槍帶後部接口在木質槍托的下方。


MP-18/28衝鋒槍,這是德國在一戰時期研發的衝鋒槍,戰敗之後受到《凡爾賽條約》限制大量這種衝鋒槍被轉銷往國內,成為當時國內軍隊中最有效的步兵班支援性火力。該槍配置20彈匣或者32發彈鼓供彈,採用9mm口徑彈藥,射速高,射程150米,由於槍管散熱孔比較多,國內俗稱為“手提花式機槍”,這種衝鋒槍也應用到之後的抗日戰爭中,用來打擊倭寇。

哈奇開斯M1922式輕機槍,這是中國軍隊在抗戰期間使用的一款法制輕機槍,槍管口徑比較怪異為8mm,導致後勤補給相當困難,況且這種輕機槍使用非常特殊的彈板供彈,配置15發和30發兩種規格,結構複雜,保養相當麻煩,尤其是在戰爭期間彈藥補給極其困難,國內兵工廠不生產8mm規格彈藥,只能從國外進口。隨著戰爭進程推進,這款輕機槍很快就被拋棄了。

除了哈奇開斯M1922式輕機槍之外,中國軍隊當時也從比利時FN公司進口了一批M1930型輕機槍,其實這就是勃朗寧BAR自動步槍在比利時FN的代工版本,7.62mm口徑,20發彈匣供彈,自動槍機,國內基本上都是將其當做輕機槍來用,在這一點上,當時中國軍隊和美軍一致,只不過裝備數量要少的多。


還有一款很小眾的輕機槍,這就是芬蘭LS26型輕機槍,7.62mm口徑,採用20發彈匣供彈,全自動或者半自動方式射擊,射程400米,不過問題就是該槍太重了,高達9.3kg,此外射擊過程中容易卡殼,穩定性比較差。但是國民政府進口了3萬支LS26,不過由於倭寇政府的干預,最後到港的數量只有區區1200支,基本上算是聊勝於無了。

抗戰中國內抗日武裝最核心的輕機槍實際上是捷克設計的ZB-26式輕機槍,7.92mm口徑,配置20發彈匣供彈,彈匣位於槍機上方,瞄準標尺則調整到彈匣左側,有效射程1000米,結構可靠,性能穩定,戰前進口了3萬挺ZB26,之後國內各軍工廠開始自行仿製,累計產量超過十萬挺。

重機槍方面依然是以進口+仿製為主的裝備模式,戰前早期從歐洲進口的馬克沁MG08型水冷式重機槍,國內兵工廠進行了仿製,定型為“民二四式”重機槍,在抗戰初期面對倭寇九二式重機槍時具有壓制性火力優勢,在淞滬會戰中往往兩挺民二四式重機槍在街頭形成交叉火力,就可以完全壓倒倭寇的衝鋒。


除了MG08式,國內當時還進口了美國勃朗寧M1917型水冷式重機槍,並且同樣進行了仿製,命名為“卅節式重機槍”,仿製過程中冷卻水箱使用了比較貴的黃銅材質,因此這種仿製版本又被前線戰士稱之為“老黃牛”。不過黃牛雖老,但是噴起火來,相當犀利,比倭寇手中的92式要猛的多。

其實在初期的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步兵輕武器與倭寇差距並不大,但缺乏炮兵、空中火力的支援,一旦遭受倭寇支援型火力打擊,就會承受大的人員傷亡。如果所有抗日軍隊能夠像遠征軍那樣在印度得到全套美式裝備,M1加蘭德+湯姆遜衝鋒槍+M2通用機槍+巴祖卡,那戰果就完全不一樣了,論戰鬥精神、戰術修養、戰場指揮能力,就會對倭寇形成全面性壓倒優勢,可惜當年國力比較差,要不然絕對幹倒倭寇,不讓倭寇踏入國門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