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海底還有泥巴嗎,泥巴被壓成了什麼?

cys20180309705


海底有軟泥專業一點的名詞叫做深海沉積,它們都是非常疏鬆的微小顆粒,隨著長期的地質作用逐漸的轉化為半固結或固結的沉積岩,也就是變成了石頭。

最深海底壓強有多大?

地球上最深的地方就是馬裡亞納海溝了,深度達11034米(斐查茲海淵),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都能淹沒。根據常識一般水深下降十米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強,那麼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壓強可以達到大約1100個大氣壓強(110Mpa),這個位置相當於在1平方釐米的面積上,需要承受1.1噸的重量,但是為什麼海底還有稀鬆的軟泥哪?繼續來看!

海泥成分與結構

一般沉積在海底的物質來自於很多方面,包括陸源物質也就是從海岸線上帶來的剝蝕產物,再通過洋流等帶到深海;生物物質包括海洋生物殘骸、火山灰、火山泥與火山岩的碎屑等;化學物質主要是經過了複雜的理化作用生成的碳酸鹽等。


不同海域不同深度的環境不同,也導致了海泥的疏鬆程度、顆粒大小的不同。這種沉積物雖然在海底受著非常大的壓力,但是由於其疏鬆的結構加上微小的顆粒,海水是壓不實它們的。

大家看過一些紀錄片都可能知道,有的疏鬆海泥中甚至藏著一些魚類伺機而動等待過路的獵物。

深海探索已經在超過8000米的深海發現新的魚類,它們之所以能承受高壓主要也是因為身體“疏鬆”的緣故,身體裡也充滿液體使內外壓力盡量趨於一致,身體軀幹就可以少承受一些壓力。



科學黑洞


答:深海的泥叫做深海沉積,主要是生物殘骸和非生物沉積物組成,泥土大多鬆軟細膩。


地球上洋海的最深處,是太平洋西部的馬裡亞納海溝,有11034米深,水壓高達1060多個大氣壓,相當於每平方釐米承受1.2噸的重量。

可能有人會想,海底有如此大的壓強,那麼海底的泥會不會被壓得很緊?


這個理解是不對的,深海水壓的確很高,但是海底泥土卻是鬆軟的;組成泥土的物質成分非常複雜,有生物死亡後殘骸的分解物,還有火山灰、礦物沉積、宇宙塵埃等等。

這些物質的分子層面,並沒有鋼鐵的原子結構那樣緻密,於是深海的水分子可以輕鬆浸入泥土中,使得泥土內外壓強始終保持一致;所以海底泥土並不會被水壓壓緊,深海動物也可以輕鬆鑽入泥土當中,來躲避天敵的捕食。

海洋麵積佔了地球面積的71%,每年有數千噸宇宙塵埃落入地球,這些塵埃有的源自於恆星的輻射粒子,有的來自於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餘物,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元素,比如鈾、釷、金、銀、鉛等等。


這些物質絕大部分會流入海洋之中,由於比重較大,這些物質會逐漸沉積於海底,保存在深海軟泥中;經過數億年的積累,深海軟泥成了一種特殊的礦產資源,不過開採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每年都有大量的物質沉積在海底,那些在底部的泥土,會越壓越緊密,上百萬年後就會形成沉積岩;如果其中含有大量的動植物殘骸,經過上億年的演化,還有可能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深海地的泥巴還是泥巴,和陸地上的泥巴沒什麼兩樣。

海水每下降10米,壓力增加一個大氣壓。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馬里納亞海溝,深度達11034米,底部壓力高達1103個大氣壓。如此“巨壓”,按理說應該會把沉入底部的一切東西壓扁。也確實是這樣,對於那些內部是空心的物體來說,其承受的壓力就是這麼大,比如一個燈泡,在這個海底直接就會被壓碎!但是,如果是一個空瓶子,那麼就不會被壓碎!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空瓶子是敞口的,海水可以進入內部,這樣瓶子內外壓力平衡,瓶壁兩側承受的壓力大小一樣,所以壓不碎瓶子。有人說,瓶壁可以承受如此巨壓嗎?答案當然是可以,瓶子壁由二氧化硅組成,想要把二氧化硅分子壓的相互再靠近一點,1103個大氣壓還不夠看!要知道,分子之間的斥力是隨著巨力縮小而急劇增大的,除非像地球內核處的壓力,才有可能使得瓶壁明顯收縮,發生形變而碎裂!



對於海底的泥巴也是一樣,海底的泥巴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只不過泥巴是顆粒物,很細小。這點壓力根本無法使得泥巴產生明顯的形變,所以海底泥巴和陸地泥巴一樣,沒啥變化。




當然了,如果是壓力巨大無比,就和地心哪裡的壓力似的,那麼這些泥巴歲不至於壓的發生核聚變,但體積會明顯縮小,密度有所增大。如果形狀不規則,受力不均勻,可能會碎裂或者再次結晶為其它形狀。就像給於碳巨大壓力,其可以結晶為金剛石一樣。


科學探秘頻道


海底當然有泥巴,這個泥巴有個專業名詞叫深海沉積!至於這些深海泥巴會被壓縮嗎?我們來好好討論下。



在前面的幾個回答中,我們說過浮力的問題,也就是一顆實心鐵球是否會被壓扁的問題!實心鐵球當然不會被壓扁,因為鐵球的密度足夠大,足夠堅硬。但是泥巴卻很軟是不是就意味著泥巴會被壓縮的很厲害嗎?


如果仔細看《人與自然》的朋友會發現海底並沒有那麼堅硬,因為許多生物會藏在泥中躲避或捕食獵物。答案很明顯海底的泥巴並不會被壓縮的很堅硬。

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泥並不是非常緻密的,它不像其它物質一樣,水難以混入其中。正是因為淤泥內部充滿了海水,所以根本就不會再被壓縮!有人說海底的岩石是淤泥被壓縮的證據,其實並不是海底岩石的形成是因為長時間的堆積理化作用形成的。


科學認識論


最深海底還有泥巴嗎,泥巴被壓成了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能迷惑人的問題,畢竟泥巴那麼鬆軟,而在最深的海底有高達1000多個大氣壓,甚至我們鋪路用的壓路機都遠遠達不到這個壓力,那麼能否想象一下,在馬里亞納的海溝底部是不是比柏油路還要平實?會有可能是這樣嗎?

最深的海溝底部照片,但事實上即使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仍然還存在的軟泥巴,唯一的區別是這些海底沉積物的礦物粒徑、含水量、孔隙系統等與陸地沉積物還是能區分出來的,但用軟泥巴這個名詞大意上並沒有多少區別,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該是泥巴它還是泥巴!

這是因為在一個開放式的物體內外壓力是平衡的,只要水壓沒有超過這種物質抗壓強度,那麼這種物質即可在水底基本保持形狀不變(當然您可以可計算下一個杯子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形變程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一個開口杯子是不會被壓裂的!

而海底的泥巴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其顆粒抗壓強度是極高的,並且海水可以滲入其周圍,因此這些顆粒所受到的壓力是平衡的,只要這個水壓沒有超過這些顆粒的極限抗壓,這些泥巴將會在海底繼續存在,當然海底壓力不夠,但地球內部壓力足夠,在極限高壓下,物質會變成另一種心形態,別的物質變化形容起來不太明顯,但碳在地球內部形成鑽石這個過程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

這是壓力改變物質形態的典型代表,當然地球上的壓力還不足以使物質聚合形成另一種物質,因為這不但需要足夠的壓力,還需要有夠高的溫度,比如恆星內核即可達到,比如太陽,它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將氫元素生產成氦元素,再從氦元素生產成碳氧元素,不過以太陽的能力,到碳氧就無法繼續下去了,未來它將形成一顆碳氧白矮星!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海底自然是有淤泥的,但淤泥由於結構疏鬆,內部充滿了水,海洋水壓再大也無法將淤泥壓扁,但經過長時間的理化作用,海底淤泥可形成岩石。

淤泥指的是在靜水和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並含有機質的細粒土,是由上層水體中的細微成分如粉塵顆粒、有機物殘渣等懸浮物沉澱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海洋中由於海水很深,而地球生命種類很多,從淺海到深海不同的海水深度處都有不同的生物,它們死後的殘渣一部分被魚類等生物消耗,未被消耗的部分就沉入海底。同時河水中也會攜帶大量的有機或者無機懸浮物,還有風出來的細微粉塵物質、火山灰等,進入海洋後也會有部分沉降到海底,和有機物殘渣逐漸堆積在引起形成淤泥。

通過淤泥形成的過程也可以知道,淤泥內部是多孔隙、較為疏鬆的,呈明顯的棉絮狀,顆粒間有絲狀物相連成網絡狀,因此可以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同時由於這樣的結構特點,內部也會充滿水,水壓水不會出現什麼結果,所以淤泥受壓的部分其實是組成淤泥的細微顆粒,在深海強大的壓力下,淤泥的細微組成成分的結構會稍微變化,但畢竟它們太細了,兩側海水形成的壓力差很小,也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淤泥中由於富含有機物,可以成為某些海底食腐動物的食物來源。

淤泥不斷地堆積,底部的越來越“瓷實”,經過複雜的理化反應,最後可形成岩石,但由於本身就是在高壓環境中形成的岩石,且貼和海水流動,難以再被海水壓力壓縮。


來看世界呀


泥巴當然是有的,而且並沒有想象中的由於海底高壓而被壓的很實很硬(看過相關探索海洋科教片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海底的泥巴還是非常鬆軟的。

隨著海水深度的不斷加深,水壓也會持續升高,這是大家都熟知的物理規律,就如地球上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深度達到了十一公里左右,那裡的水壓也達到了驚人了一千多個大氣壓,而這樣的壓力就連絕大多數的潛艇都無法承受。

一個例子,如果你把一個極限下潛深度是五百米的潛艇,強行轉移到十公里深度的海底,那麼強大的水壓就會直接把潛艇壓扁、破碎一地,而這就是因為內外壓差導致的。

但對於海底的泥土來說,這樣的內外壓差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們本身就是“碎”的,是鬆散的,所以海底的壓強再高都無濟於事(除非壓強能達到恆星內部級別,但那樣的話,早就不存在正常分子原子結構了)。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


賽先生科普


最深海底的泥巴會被壓成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和“破鏡重圓”有些相似,雖然泥巴在最深的海底,卻和我們的常識是一樣的。


柔軟的泥巴主要成分是固體,是很多固體組成的小顆粒。把這些小顆粒壓在一起,小顆粒還是小顆粒。這就像在生活中,把杯子摔碎了,除非用上了結合劑,單靠壓力不可能把碎片粘接到一起。

破鏡不能重圓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這和海水的壓力沒有關係。不過,我們把碎片緊緊壓在一起的時候,碎片之間會有巨大的摩擦力,不鬆開壓力,彷彿碎片還是一個整體。


海底的泥巴在本質上還是泥巴,但是海水的壓力已經讓泥巴顆粒之間產生了巨大的摩擦力,它不會像陸地上的泥巴一樣鬆軟,更接近固體。


不過,這是暫時性的,只要時間足夠長,固體也能表現出液體的性質,泥巴中還有天然的結合劑。在巨大的海水壓力下,海底的泥巴在數百萬後會真正的粘結在一起,成為新的岩石。


飛魚科普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咱們是地面上,人家在深海自然有人家存在的方法,深海處當然有鬆軟的泥巴,當然也有軟體動物,人家祖祖輩輩生存在那裡,自然生來就適應。

你所不知道的,一個標準大氣壓數值是100kPa,這相當於在你的肌膚上每平方釐米的面積都承受著一公斤力,乍一看,天吶!豈不是要被壓死,咱們不生活的好好的嗎,隨便的走動跑步都沒問題。

深海處10000米深相當於1000個大氣壓,相當於每平方釐米的面積要承受約1噸重的力,咱們人類到那裡肯定是會被壓扁的,但是原本生存在那裡的生物就不一樣了,它們內外壓強平衡,這就是它們存在的環境。

深海處的泥巴不僅沒有被擠壓的相當硬,反而還很鬆軟,大家不要想當然的理解為水壓就是壓縮作用了,由於深海沉積物是比較鬆散的,物質間的孔隙比較大,水可以充斥其中,這樣都是水了,沒有壓力差了,也就沒法壓了。

個人的淺見,你們有什麼要補充說明的嘛?


科幻船塢


一般來說,越靠近大陸的海底,沉積物往往都是沙質。而越遠離海岸的海底,沉積物主要是泥質。

對於靠近海岸的區域,由於陸地的河流會攜帶者大量的沙子進入海洋中,所以近海的海底大都是顆粒相對較大的沙子。而到了遠海,海底主要是顆粒較細的海泥,那裡受到河流的影響較小。

在海洋中,生活著各種微生物,它們的生物化學作用會產生很多有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物不斷在海底沉積,它們最終就成為海泥,主要有硅質軟泥(比如硅藻軟泥)、鈣質軟泥(比如孔蟲軟泥)。除了生物沉積物之外,還有一些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沉積物。另外還有褐粘土,它們之中包含著氧化鐵,因而呈現為紅褐色。

那麼,深海沉積物在巨大的水壓之下會被壓成硬物嗎?

事實上,深海沉積物還是泥狀的,並不會被壓成像石頭那樣的堅硬物質。有不少的海洋生物生活在這些沉積物中,例如,能夠生活在1千米海底的海鱗蟲、能夠生活在1萬米深海溝中的片腳類生物。

當年,卡梅隆乘坐潛水器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他操縱機械臂能夠在地球海洋的最深處挖起沉積物。因此,即便是在深達11公里的海底,那裡極其巨大的水壓都沒能那裡的沉積物壓成硬物,更不用說其他比馬裡亞納海溝更淺的海底(全球海洋平均深度約為3.7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