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只犧牲2萬人,為何李秀成卻說是“十誤”之首?

用戶64077400


李秀成把北伐失敗列為“十誤”之首,是指北伐戰役失敗的影響深遠,而並非是說發動北伐戰役是失誤。

如果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場運動(不論是革命還是暴動),轉折點在天京事變;如果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場戰爭,轉折點在北伐失敗。

北伐戰役非常必要,是太平軍戰略進攻的頂點:

對於太平天國發動北伐戰役,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理解。彷彿是一向精明的楊秀清等人昏了頭,以為派個幾萬人就能北伐成功。可是,真的是楊秀清昏了頭嗎?呵呵,人家很精明的。

北伐戰役時期,幾萬太平軍轉戰北方各地,牽制住了十萬以上的清軍主力,以至於南方戰場(尤其西征戰場,很大程度上仰仗當時還未純熟的湘軍應付)。就算這樣,大清還數次“京師震動”。

林鳳祥以2萬兵力轉戰各地,牽制了大批清軍主力。

而在北伐失敗後,清廷再無後顧之憂,可以從容部署兵力南下。此後,即使太平軍人才輩出,時不時來幾個“大捷”,可是,清庭作為一個統治者,始終穩如泰山。即使期間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出逃,京師淪陷,太平天國都再沒有威脅過清庭在北方的統治。

發動北伐戰役,並非投入力量不足,只是北伐軍政治動員不力

北伐戰役,太平軍只部署了兩萬兵力(也有十萬之說),不論什麼時候,人們都普遍認為兵力不足。

不過,大家也都承認,北伐所帶的兵將,都是太平軍的精銳。精銳是什麼意思?並不僅僅是能打而已,理論上,很多精銳士兵,都具備了擔任基層,甚至中層指揮的能力。

想當初,金田起義時,太平軍也並無多少人,可是,一路發展下來,很快就發展出大軍,橫掃東南,一舉形成與大清對峙的局面。

金田起義之初,太平軍也以數萬人起事,但很快發展壯大,如果動員得當,北伐軍初始兵力並非絕對不足

因此,部署兵力不足,並非北伐失敗主因。北伐始終“兵力不足”,在於北伐軍在北方一直沒有有效地進行政治動員,導致兵越打越少,逐至失敗。

北伐原部署得當,當領軍者失誤,以至陷入被動

在預備北伐戰役時,洪秀全、楊秀清的計劃是“輕兵疾進”,從徐州快速北上,經山東入直隸,直搗北京。還特意交代,此次行動是突擊,不好打的城就不打,不必糾纏,甚至,攻下的城市,不必留守,集中兵力,一路疾進。

既然是“輕兵疾進”,自然兵力不必太多,但是速度要快。





北伐軍數次貽誤戰機,漸陷被動

可是,領軍者林鳳祥等人,卻從一開始就上當受騙,貽誤戰機。

江蘇按察使查文,揚言北方有十萬大軍前來,讓各縣準備糧食。北伐軍江陵信以為真,修改路線,迂迴到河南方向,貽誤戰役。

而在進軍途中,也在“懷慶”等地長久圍攻,又因計劃不周密,大軍到達黃河時,沒有渡河器材等原因不斷迂迴,改變路線,致使行動緩慢,使得清軍從容部署直隸地區的防禦,重新獲得了戰場主動權。

而北伐軍的援軍,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一度打到臨清,離北伐軍主力非常接近,卻不能繞開堅城。迅速會合主力,卻重兵頓於臨清,貽誤戰機,致使最後的救援機會功敗垂成。

北伐軍辜負民意,喪失北方人心,致使後續機動、救援都十分被動

北伐初期,北方民眾由於不滿滿清統治,對太平軍是持相對歡迎態度的。比如,在李開芳攻略趙城、霍州時,民眾開城備糧,積極歡迎。

但是,北伐軍一路不顧民情的強行實施強硬的宗教政策(如果算是那也宗教政策的話),砸孔廟、毀寺廟,甚至,屠殺滄州民眾。使得北方人民逐漸開始轉變態度。

到了北伐軍作戰後期,再沒有當地民眾的支持。

在天京方面派出援軍支援北伐軍時,一度達到臨清,離北伐軍主力非常近。但是臨清百姓在城破之時,甚至毀掉了儲備糧食等物資,只是援軍攻下臨清後,缺衣少糧。

北伐失敗,太平軍基層骨幹損失殆盡

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太平軍缺的不是人,他們即使到了天京淪陷時,依然擁有海量的兵力。他們缺的是骨幹,政治上可靠,軍事上過硬的骨幹。

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估計兵力為五十萬之眾,但是,老兄弟(骨幹)不過兩三萬。

從這個角度看,北伐軍幾乎是抽乾了太平軍的骨幹。

沒有合適的骨幹,縱然表面兵力再多,太平軍也就只是一個虛弱的胖子。

因此,到了太平天國後期,經常出現,十幾萬太平軍大軍面對幾千湘軍無計可施。

太平軍,從來不缺人數,缺的是當年能一起同仇敵愾的骨幹

陳玉成、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後期,實際上擁有了相當的自主權。因此,太平天國高層的問題,很長時間內對他們影響不大。

但是,戰略被動,骨幹流失,李秀成縱然天縱神武,也無能為力了。

因此,李秀成認為,北伐的失敗,是“十誤”之首。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李秀成說的天國十大失誤,前三名都是與北伐相關,也就是:“林、李北伐慘敗,曾立場北援失敗,秦日綱北援半路失敗。”

太平軍第一次北伐軍,林鳳祥,李開芳9個軍大約2、3萬人北伐,路上徵收皖北,河南,直隸從軍者四五萬人。近代史資料第1期說過,這9個軍都是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精銳,太平軍最精銳部隊。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等也是太平軍第一等的戰將。

1854年,太平軍又以揚州守軍,天京,安徽部分部隊,在曾力昌,許宗楊帶領下,為北伐軍援軍。太平軍北伐軍資料選編第233頁,說援軍為22個軍,加上皖北新兵一共5萬人,其中精銳老兵1萬多人,這些大軍也是一夜之間全軍覆沒。

1854年5月,燕王秦日綱再次組織援軍,但是在,舒城戰敗。要知道,在北伐戰爭一下子就損失了10萬人,而且還有,3-4萬最精銳部隊。在1853年底,1854年初,太平軍在鎮江,天京剩下的所有野戰部隊也就6萬人。

最重要的是兩次北伐失敗,造成大批優秀將領,大批中級軍官和老兵們損失,而這些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因為那些人都是兩廣土客械鬥的精華部分,在太平天國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軍校和軍士教育的時候,這些中低級軍官是無法彌補的精華部分。

我們也可以發現從3次北伐失敗以後,太平軍的野戰能力是在逐步下降的。通過戰例可以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1萬太平軍越來越難以擊敗1萬清軍,必須要集合數倍乃至十倍人數才可以做到這一點,不僅僅是對抗湘淮軍。


深度軍事


作為太平天國後期重要的將領,李秀成的戰略眼光無疑是很獨到。他所列“十誤”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起義失敗的原因,而把林、李北伐慘敗列為“十誤”之首更證明他名將之號得來不虛。北伐慘敗正是後來導致太平天國衰落一系列事件的導火索,它的後續影響遠超一次軍事失利。

打破權力平衡

在太平天國初期有兩個人是可以和洪秀全分庭抗禮的,分別是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楊秀清可以天父附體,蕭朝貴也可以天兄降臨,這兩人和洪秀全組成一個穩定的三角權力平衡。這段時期三個人都不敢做太出格的事情,維持了義軍的基本盤,所以太平天國蒸蒸日上。

而後蕭朝貴戰死,他的夫人洪宣嬌繼承了西殿的實力,權力平衡還能繼續維持,直到義軍打進南京,開始西征和北伐。北伐的主要將領林鳳祥、李開芳和羅大綱都是蕭朝貴手下的悍將,連翻血戰後,林鳳祥和李開芳都被俘身死,西殿實力大損,楊秀清一家獨大,為天京事變埋下了伏筆。

拖累西征

北伐軍被圍後,西征的部隊無奈分兵北上救援,造成西征軍本就不足的兵力更加捉襟見肘,以致在湘潭慘敗。這場慘敗幾乎就是未來蘇德戰爭中高加索戰役的翻版,直接影響了戰略局勢。正因為湘潭之勝,湘軍才得以壯大,直至徹底覆沒太平天國。這也是李秀成所說二誤和三誤,其實這三次失敗是一體的,都是由北伐失敗引起。

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西征和北伐都徹底失敗,太平天國的戰略縱深沒有足夠拓展,更沒能席捲全國,推翻滿清的統治。義軍高層也在失敗後失去進取之心,日漸糜爛,直至被徹底消滅。

精銳難補

在北伐和西征之前,太平天國真正的精銳不過8萬之數,都是從廣西等地打出來的老兄弟,意志堅定、戰力強悍。決定出兵時北伐2萬,西征4萬已經是能拿出家底的極限,畢竟還需要留下守備力量的。

所以那兩萬人其實相當於曹操的虎豹騎、李世民的玄甲軍,是死一個就少一個的王牌,是未來中層軍官的搖籃。和後來動輒就十幾萬、幾十萬被打散的新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北伐的慘敗和其導致的湘潭慘敗等於讓太平天國的骨幹折損過半,這樣的損失是任何政權無法承受的。

戰機難覓

北伐前期的成功其實是有突襲的意味,如果順利甚至可能直下北京,上演李闖舊事。可正因為這次如同兒戲的北伐,讓清朝警覺北方防線漏洞,連調重兵防備。讓以後的北伐只能存在於理論上,甚至形成了圍點打援的局面,讓秦日綱幾乎陷進楊家店。

綜合以上,老朽認為李秀成把北伐慘敗列為“十誤”之首並無不妥,這次失敗確實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導火索。


奉天老朽


李秀成能判斷出太平軍北伐是十誤之首,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後方基地建設不完善,卻派遣主力精兵外出

太平天國北伐是在太平軍剛剛攻克南京就派出的。而當時的太平天國在南京其實尚且立足不穩。清軍主力部隊很快就在南京南北建立兩個防守大營,將南京團團圍住,使得太平天國對於根據地的建立始終沒有形成而且穩固。

但是參與北伐的林鳳祥和李開芳以及其率領的兩萬多太平軍戰士,可是實打實的百戰精銳,是太平軍的一個核心力量。在後方需要他們的時候,太平軍核心沒有將他們留下在南京附近鞏固統治,而被派遣去北伐,可謂錯誤至極。

北伐的目標性和機動性未體現

太平軍的北伐,主要目的是要攻克清朝的首都北京城。但是其實在整個北伐過程中並沒有直搗黃龍。在整個戰線上過於消耗時間在攻城掠地上面,雖然花費四個月時間不夠長,但是從實際情況看,確實是讓清朝政府清楚的認識到了北伐軍的目的地。最終讓曾格林沁組織清軍主力部隊將北伐軍阻攔住並消滅掉。

北伐的支援不夠

太平軍北伐,雖然派出了林鳳祥和李開芳的兩萬主力部隊,但是幾大首領,不論天王,還是東王西王都沒有帶領主力部隊參加。後期派遣北伐支援部隊也只是形式上的派遣,而且當時時機已經晚了,北伐軍主力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清軍對北伐軍後援部隊的阻攔已經形成。

而太平軍北伐部隊處於孤軍奮戰,無糧無人的狀態。戰死一人就少了一人,打了一發子彈就少了一發子彈,怎麼可能持續下去?

北伐對於太平運動的宣傳不足

北伐北伐,只是把消滅清政府當做目標。但是卻失去了農民運動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不斷運動和發動群眾,讓起義變成滾雪球一樣不斷髮展壯大。

所以太平軍的北伐軍經過之後,更多的人把他們當做土匪,二普通民眾也不能因為他們獲得什麼好處,自然也就不會參加其滅清運動了。

太平軍北伐,不但自斷一臂,而且因為其破壞性,激發起更多人的反抗。最終也導致革命失敗了。實在是“十誤之首”。



阿慶還是阿慶


李秀成早在金田起義時就加入太平軍,因功逐步升遷,直至被封為“忠王”,在太平天國後期李秀成、陳玉成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苦撐危局,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李秀成掩護幼主突圍時被俘,在獄中寫下了數萬字的自述,講述了太平天國的經歷,其中有十條內容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前三條都和北伐有關,林鳳祥李開芳掃北更是被李秀成定義為敗亡之大誤,而太平天國內訌的“天京事變”僅排在第四。

我們先大致回顧一下太平天國“北伐”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奉東王楊秀清之命,太平軍分兩路出擊,一路西征一路北伐,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領兩萬太平軍北上。

兩萬人看似不多但都是清一色的廣西兵,這些人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身經百戰,更關鍵的是他們都是拜上帝教的狂熱教徒,作戰勇猛戰鬥力強悍。

北伐軍在清軍圍追阻截下依然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兩萬人兵臨天津威震京師,但終因孤軍深入沒有保障陷入了清軍重圍,奉命救援的太平軍曾立昌部也在山東被擊潰,北伐軍陷入絕境最終全軍覆沒,兩位主將林鳳祥、李開芳被俘後在京城英勇就義。

北伐雖然失敗但是對於太平軍卻有很大的意義,首先、牽制了大量清軍,打亂了清軍圍攻天京的計劃。其次、太平軍北伐深入清政府統治核心,對清廷造成了極大的震動。

那麼北伐為何會被李秀成稱為“十誤”之首呢?我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太平軍最擅長流動作戰,北伐對清廷來說是一次出乎意料的突襲,區區兩萬兵馬攪得大清惶惶不可終日,京城聞風喪膽很多人甚至開始逃離,如果太平軍能夠傾盡全力北伐或許真的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可惜北伐失敗太平軍失去了閃擊清廷心臟的機會。

其次、兩萬革命意志堅定,身經百戰的廣西老兵陣亡,常言道“兵貴精,不貴多”,這兩萬太平軍是太平天國新募兵勇無法比擬的,再加上戰鬥經驗豐富的林鳳祥和李開芳兩位主將陣亡,對於太平天國造成了極大損失。

再次、北伐軍主力皆為西王蕭朝貴舊部,再加上蕭朝貴夫人洪宣嬌又是洪秀全的義妹,雖然蕭朝貴早已陣亡,但是其勢力卻是楊秀清的障礙,借北伐消耗西殿力量導致楊秀清一家獨大,甚至威脅天王統治,為將來“天京事變”埋下伏筆。

綜上所述,李秀成將北伐定為“十誤”之首並非沒有道理。


一點點歷史


北伐說到底是犯了軍事冒險主義錯誤。1.戰略上錯誤:南方都沒平定,就北伐,連朱元璋都不敢。朱元璋北伐也要平定南方,最後獅子博兔,全力一擊。兵分三路,迂迴包抄,終克大都。太平天國孤軍犯險,林李也不是徐達,常遇春,焉能不敗。2.思想上錯誤:林李從金田起兵一直擔任先鋒角色,手下兩萬廣西老兄弟,是全軍精銳,由於太順利打到金陵,以為清朝不過如此,楊確實膨脹了輕易作出同時北伐和西征決定,主力分散加上清朝蒙古黑龍江兵力南下,失敗是必然的。


A股魯迅


林李都是天朝名將,就是後期的東西二成李秀成\\陳玉成也不可替代的,如果活到後期地位必不底於陳李二人,林(鳳翔)李(開芳)二人敢率兩三萬北伐,後期天朝再無人敢北伐。比林李位高者秦曰綱不是不敢北伐嗎?援軍曾立昌、許宗揚等四人位丞相一入山東就被山東地方清軍擊敗。天朝還有誰人能帶兵兩三萬孤軍苦戰兩年沒有後援兩年不被消滅呢。


手機用戶崇儀使


李秀成將林李北伐定為太平天國“十誤”之首,這有李秀成的用意。太平天國的北伐,意在推翻清政府,再不濟就是打擊清政府的統治。所以,北伐是將矛頭直指清朝最高統治者。李秀成被捕後,向曾國藩投降了,供述了自己的“罪狀”,意圖獲得清朝最高統治者的饒恕。因此,在其供述中必須將“北伐”定為首誤。


歷史馬老師


北閥並不失誤,南京稱帝,作威作福才是最大的失誤。既然要推翻清庭,就要北閥,而且要主力北閥,才能鼓舞士氣;一部進川以為後方,若成,則漸移師轉戰陝甘;江浙為錢糧之倉,百姓平順,宜守而穩,不宜稱都。稱都江浙則墮氣生,銳氣減,敗是必然。


欲戀卿身


李秀成的觀點是錯誤的,北伐失敗是太平天國領導層的戰邏錯誤,孤軍深入後方沒有保障和支援,肯定是會失敗,在北伐的過程中應該佔領城市開闢根據地,後方提供強大的後備軍隊,才有可能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