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從什麼時候開始改稱“皇上”,不再叫“陛下”?

日系車達人


中國皇帝從清朝時候開始改稱“皇上”,不再叫“陛下”。

在清朝以後大家都稱皇帝為“皇上”,因此我們在看清朝電視劇和電影的時候經常看到有的大臣和皇帝稱“皇上”在其他朝代一般都稱皇帝為“陛下”。

其實“皇上”感覺沒有“陛下”那麼正式,從秦始皇始,秦始皇又稱始皇帝。天下一統之後,三皇、五帝的皇、帝稱謂秦始皇表示已經看不上了,於是首稱皇帝,意思是千古一帝。從那時起,皇帝自稱朕,而臣子稱皇上為”陛下”。

為啥叫“陛下”呢,有兩個意思,第一:“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第二:陛下”原來也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也就是說當臣子向皇帝進言時,或者和皇帝說話的時候不能直呼天子,要想和皇帝說話你得和他身邊的人搞好關係,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然後告訴他想和皇帝說話,然後給轉達,才可以和皇帝交流。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陛下”還有層意思,就是表示不敢抬頭,只能看到皇上腳下的臺階表示尊重。

“皇上”的稱呼應該是最常見的了,在清朝出現,只是沒那麼正式罷了,當時滿清入關以後,他們可能無法理解皇上腳下的臺階的意思,還認為“陛下”沒氣勢,覺得加個“皇”字顯得氣勢點,因此改稱“皇上”。

當然之所以清朝改稱為“皇上”,還有一層含義,就是“皇上”的意思有天地萬物之主,至高無上的意思,因為在清朝時期,皇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到達了頂峰。皇帝可以直接越過中央政府插手地方上的管理。可以說是真正到達了“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這個“上”就是指皇上。

雖然皇帝從清朝時期開始改稱“皇上”,不再叫“陛下”可我認為“皇上”稱呼沒有“陛下”威風,“陛下”更有氣場和內涵,你們認為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小聰歷史客棧


中國的皇帝,從秦始皇開始,就稱為“陛下”,那麼,為何要稱呼為“陛下”呢?

其一,“陛下”的“陛”指皇宮大殿的玉階。

其二,“陛下”原來也指的是站在臺階下伺候的太監或者下人。如果臣子想要向皇帝進言,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假借太監之口轉達。久而久之,“陛下”一詞就成了與帝王面對面時的敬語。表示下屬不敢抬頭仰視,只能看到皇上腳下的玉階。

直到滿人入關,建立清王朝後,才開始改稱為“皇上”,不再叫“陛下”了。之所以改稱為“皇上”,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他是擁有天地萬物的共主,至高無上的權力。因為在清朝時期,封建皇帝的專制統治到達了巔峰,天下諸事無論大小,皆決於上。這個“上”就是專指皇上了,也有無上的意思。

但是,滿清朝時並沒有完全廢止“陛下”的稱呼,而只是更多稱呼“皇上”罷了。

個人感覺,“皇上”好像更像一個口語的稱呼,一點兒都不正式,也不威嚴。





文史不假


“皇帝”一詞源於秦王嬴政,御宇內,掃六合,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嬴政自詡“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皇帝”就由此而來,成為天下最高同治者的稱號。

“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

至於“陛下”一詞不再興起而改為“皇上”,應該是滿清王朝建立以後的事情。

畢竟滿族和漢族的文化存在差異,如果清朝要想長久立足下來就必須要和漢文化融合。但融合的過程自然會有的東西保留,有的東西刪除。

因而“皇帝”依舊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不過大臣對皇帝的稱呼卻發生了改變。與皇帝對話時都大臣常常說:“皇上啊!皇上啊!皇上啊!”意思是皇,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

在歷史悠悠的長河之中,很多東西多在改變,因此這就是學習和回顧歷史的價值。

作者:安夏丨history。關注不迷路喲!


安夏丨history


談及皇帝的稱呼,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皇上”,在前幾年的影視劇,不論什麼朝代,只要是古代,對皇帝都統一稱呼“皇上”,其實“皇上”這個稱呼出現得有點晚,遠不如“陛下”要早。

眾所周知“皇帝”這個稱呼是秦王政創立的,統一六國的秦王政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同時建立了專制主義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制度的一大核心,就是“皇權至上”。

為了表彰自己一統天下的豐功偉業,秦王政結合“三皇五帝”的稱呼,創立了“皇帝”的稱呼,他是第一個皇帝,即始皇帝!

“皇帝”這個稱呼是有講究的,皇為上天,有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上古有三皇;帝為大地,生物之主,“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上古有五帝。皇為上,帝為下,始皇帝合二為一,意指天地是萬物之主,而皇帝則是天子。

創立了新稱呼,始皇帝順便也改了其他規矩,比如皇帝自稱朕,不過始皇帝沒改別人對他的稱呼,仍然是陛下。

“陛下”中的 “陛”指的是帝王宮殿的臺階,《戰國策·燕策》載:”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講的就是荊軻刺秦時,秦舞陽拿著地圖匣走到秦宮臺階下,而秦王的護衛和近臣也在臺階下。

君主威嚴,群臣進諫時不敢直接稱呼君主,就說一聲”陛下“,請臺階下的近臣代為轉告,久而久之,陛下就成了對君主的稱呼。

另外還有一個稱呼跟“陛下”幾乎同時,那就是“上”,“上”也有表示君主的意思,《呂氏春秋·察今》載:“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上”是國君的意思,因為這時候還沒有皇帝。

到後來有皇帝了,“上”就成了皇帝的稱呼,從秦朝至清朝,“上”的身影跟“帝”差不多密集。

而“上”逐漸變成“皇上”是在明清時期的事情,在明朝時,“皇上”成為一個非正式的稱呼,用以在私下稱呼皇帝,當面仍然稱呼“陛下”。

滿清入關後,“皇上”逆襲“陛下”,成了皇帝的主要稱呼。


平沙趣說歷史


一,先要搞懂,何為陛下?

“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蔡邕《獨斷》

當臣子與皇帝交談時不敢直呼天子,須先把話傳給臺階下的內侍,再由內侍告訴皇帝。

故稱天子為陛下,意思是卑微的臣子向高貴的皇帝進言!


二,陛下是一種稱呼,皇上是官方頭銜。

簡而言之,臣子當面向天子陳述時稱陛下、聖上、萬歲皆行。

而文字表述時,稱皇上或皇帝。

再舉個例子,比如

某公司的負責人,見面了肯定不會稱其為某CEO,一般都是以某總敬稱。

三,天子名稱的來源。

周立天子;漢稱陛下;唐始有萬歲,五代十國至兩宋,都稱其為官家;明清才有皇上一稱。



喜歡小編的話記得加關注哦!😜有什麼疑惑或不解的問題發私信哈!😊


小小歷史學


乍一想,秦始皇幾乎脫口而出。

只不過稍加思索,事情並不是醬嬸兒的。

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帝國。但是,他自稱為朕,而不是皇上。

在五代十國,南北兩宋時期,也只是尊稱為陛下。

皇上這個詞語,明顯的口頭化、隨意化了些。

在明清時期,皇上這兩個字才真正意義上運用開來。

所以,當看大秦帝國或古裝劇時,某些扮演天子的人張口閉口就是皇上,是極不嚴謹的。

【新人不容易,尤其是歷史頻道的新人,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小生在此謝過。每天持續更新頭條問答,不負大家所望。】


蝦仁兒談歷史


沒這回事,一直都是陛下,雍正時期,翰林院庶吉士的徐駿在奏摺裡把“陛下”的“陛”寫成了"狴”,證明那時雍正還是認可“陛下”的,所以即使有這回事也是雍正之後的皇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