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無情趣。香港司機的情趣小天地。攝於香港2012年2月26日

為什麼子女成人成才問題是家長最敏感、最焦慮、最頭疼的話題呢?因為今天的中國家庭大都只有一個孩子,作為父母只有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和過程,有失誤甚至有錯誤,再也沒有彌補和改正的機會。如果一個家庭子女教育的失敗,這就意味著父母將要戴上一生都難以擺脫的精神枷鎖,子女也將會在人生的道理上經受著難以想象的磨難。有人說,孩子學沒上好,可以幹其他。文化水平不高,做人沒有出問題照樣能活下去。是的,條條道路通羅馬。當一名環衛工人,做一名快遞小哥,一樣光榮,一樣對社會有所貢獻。但大量事實證明,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如果考上了好學校考上了名牌大學,成人成才、成就一番事業的概率就大得多,路子就會順得多,父母的憂慮也會少得多。如果一個孩子不能成才,甚至成了違法亂罪的人,這個家庭這個家族幾代人都感到悲傷,感到沒有了希望,甚至絕望。

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嬰幼兒時期,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

“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優雅從文明中走來。攝於澳門2012年2月27日

家長打孩子並不是全部處於對孩子好,不少打孩子的家長本身就有人格問題;丈夫打老婆,歸根結底是爹媽給的基因;甚至還有孽子喪心病狂的打父母,那是有著“毒瘤”的家庭癌細胞擴散所致。國家機器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只針對成人犯罪,未成年人即使犯了命案,也不會追究刑事責任。刑訊逼供被視為執法犯法,過去先生對學生的體罰也早已成為了歷史。社會在進步,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家庭教育依然還停留在舊時代、舊思想上面,不能與時俱進。

“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對孩子的精神塑形,家庭、學校和社會一樣重要。攝於韓國2012年4月27日

自己養孩子,看人家養孩子,加上看一些專家的家教書籍,應該說這種不斷研究和探討的態度會從中總結、摸索出一些符合科學的家教心得。然而,家庭打罵孩子現象還是比較普遍。不研究教育方法,又嬌生慣養,肯定是不行,不僅難以成才,成人也比較困難。靠打罵教育孩子,絕大部分都難以成人成才。即使成才,也會或多或少存在人格缺陷。父母的言傳身教、情感感化的教育方法是最科學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孩子成人成才、人格健全的法寶。

“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異國的小朋友和中國的遊客一見如故。攝於泰國2009年8月10日

“棍棒底下出孝子”,說到底是私心作怪,在過去的封建意識下,養兒防老根深蒂固,家規,幾乎就是老子就是老子,小子就是小子,“揉倒的媳婦踹倒的面”,畸形的家規甚至波及到婆媳關係。從小被打怕的孩子即使到了60歲,聽到80歲的父親的呵斥,依然會毛骨悚然。這是“猴子教育”的結果。訓猴子,不用打的方式,哪個猴子也不會聽話。兩三歲孩子的智力也就是猴子的智商。寵物狗為什麼那麼趾高氣昂,那是養狗人寵的,為什麼那麼受寵,那是小狗會討主人歡欣,沒見過主人對寵物狗打屁股、扇耳光。而孩子常常表現不聽話,惹大人生氣,家長就會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讓孩子皮肉受苦,這對孩子的內心傷害是深遠的,是無法修復的。一項調查:在某小學三年級一個班,全班43人,只有一個學生沒有捱過打。實際上,這種所謂的“棍棒教育”的危害是嚴重的深遠的。家長對孩子施以皮肉之苦,會使孩子產生怨恨、逆反、撒謊、畏懼、懦弱、任性、冷漠、人格缺失甚至走上歧途。

“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不適當的家庭教育也許學校可以扭轉和彌補。攝於新加坡2009年8月14日

我小的時候,沒有寵物狗之說,沒有賣幾十幾百元一件的狗衣裳,也沒有賣狗糧的,狗在家沒有被寵的地位,主人打狗,狗嚇得總是眯著眼、夾著尾巴,甚至身體哆嗦。打小孩何嘗不是如此,打一次,就在孩子的內心紮了一針,打兩次,又紮了一針,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也成了“夾尾巴狗”,內心懦弱。小的時候被打怕了,就會膽小撒謊、優柔寡斷、謹小慎微,人性倔強,性格沒有彈性,沒有幽默,何談什麼強大的內心,被打的這種陰影到了自己養孩子的時候就會慢慢有所體會,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會強烈。有家暴傾向的家庭,就更可悲了。我小的時候,鄰居家的父親把自己的孩子吊起來打,孩子像寧死不屈的劉胡蘭,想想將來的命運吧。有人辯解,孩子不聽話,又不是狠狠地打,只是偶爾動手打一下,因為光說不管用。這種人壓根就不可能偶然,只要急躁起來,就不會控制自己。我在遊樂場見一老人一直頭也不抬在玩手機,他帶的四五歲的孩子特別皮,還打別的小朋友,管理場子的阿姨提醒那位老人管管孩子,老人頭仍然不抬一下,回答:“我管不了!”這個孩子奪走人家小朋友從家中帶來的玩具,爺爺這才捨得離開板凳,走過來,奪下玩具,照著孩子的屁股連連揍了幾巴掌,孩子“娃娃”哭起來。這樣的家長應該打自己,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愚蠢,一丁點兒的事就這麼暴躁,很清楚,孩子這麼霸道,這麼任性,這麼不招人喜歡,是家長的問題還是孩子天生的。為什麼西方國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那麼開明、那麼開放,那是因為人家的國民教育的人性化的文明程度比我們高,而我們的家庭教育瞄準的目標大都是將來出人頭地,人生的目標單一而乏味。不少父母有個大學或者更高的學歷就覺得教育孩子沒有什麼了不起,感覺無師自通,其實,你所研究的領域在人生的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侷限得很,知識面狹窄得很,不足以駕馭波瀾壯闊的人生,還需要在專業外其他方面多學習,向別人學習,向社會學習,向書本學習,積澱自己的修養。在國外,家長教育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是有學分,可以獲得學位的專業學科。家長教育被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富裕,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的需求才逐步擺上議事日程。只有家庭擔當教育孩子的全體成員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教育出合格優秀的孩子。合格、優秀的孩子要有合格、優秀的家長。家長不光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導師,不光給孩子獻鮮花,也要給孩子布荊棘,也要有嚴厲的時候,而且還要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還要成為孩子情感依附的“戀人”。家長沒有能力,沒有耐心,缺乏人文關懷,缺乏對人生的想象,缺少教育孩子的心理疏導和循循善誘的方法,還美其名曰“管孩子”。幼小的孩子才只有幾十個月的人生光景,而大人都幾十年的酸甜苦辣的經歷了,卻把孩子當作大人看待,豈不無知、可笑,打孩子不覺得自己可悲、愚蠢、無能、自私、狹隘、無味。歷史發展到今天,如果靠打孩子能成人成才,一定會受到全世界每個家庭的推崇,一定會列入每個國家的基礎教育範疇。打,並不能奏效。打輕了打皮了,自尊心被剝奪了,麻木不仁了。不管打輕打重,孩子就像個起初的嫩黃瓜慢慢裡外都會變枯萎。為什麼我們看到有的孩子十分可愛、天真,那是在理性和溫情的氛圍中孕育出來的。宋丹丹的兒子巴圖3歲的時候,宋丹丹和小阿姨帶他去玩,巴圖要媽媽給買個東西,宋丹丹覺得家裡這東西不少了,不能讓兒子感覺想要什麼就唾手可得,養成驕縱任性的性格,拒絕了他。巴圖“哇”的一聲坐在地上哭起來。宋丹丹讓小阿姨不要理會他,巴圖見大人徑直往前走,頭也不回,巴圖爬起來,止住了哭聲,快步追上他們。到了家裡,宋丹丹給孩子說了一番道理。這才叫嚴而有度,嚴而有法,嚴而有情。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有句名言:“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5歲之前奠定的,它佔整個教育過程的50%。”如果愛打孩子的家長,一氣之下,就會掄起巴掌。其結果,要麼,孩子表面順從,要麼,愈演愈烈,寧死不從。我曾見一個家長,拖著坐在地上的三四歲的孩子,又是吼又是打,孩子就是不願意站起來。孩子的情緒走進了“死衚衕”,愚蠢的家長也跟著走進去,一起在“死衚衕”裡混戰。家長的智慧呢?可以一時不要理會他,孩子的鬧,就想讓家長關注他,滿足他的要求,冷處理一下,他就會感到無趣、無用,緊接著再給他形象地說道理。比如,遊樂場的小朋友都不會撒潑,那裡的阿姨不喜歡撒潑坐地上的小朋友,阿姨不讓你去遊樂場玩多不好呀!孩子眼睛眨巴眨巴會明白道理的。或者把家中的娃娃找出幾個,即興編個故事,模擬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讓孩子明辨是非。只要家長的內心不荒蕪,也有著孩子般童話一樣的世界,調整好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向健康的、正確的方向發展並不是難事情。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情況下,再好的道理都難能奏效。孩子的情緒好了,家長的道理才能讓孩子入腦入心。只要家長有足夠耐心,用柔軟的道理,把孩子的情緒調理好,一切都不是問題,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懂道理了。那些以我為中心、自私、驕橫、任性的孩子,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大都是家長的壞作風造成的。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莊和完善上。”古語:“3歲看大,7歲看老”,孩子3歲時,就已經形成了成年後的基本素養。一個3歲的孩子有好人緣,人見人愛,對孩子以後的人格發展會產生積極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而85%則要靠人際關係和他的為人處世的能力。”人見人愛,並不是沒脾氣,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學會拒絕,面對小朋友的欺負敢於反抗。我們講孩子聽話,聽話是要有條件的,不是動不動就讓孩子聽大人話,那種無知的要求孩子,是不對的甚至是危險的。比如,節儉是好品質,但今天的物質生活與“憶苦思甜”的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培養孩子適度的消費意識也很重要,家長在孩子面前過度渲染節儉,過度吝嗇,孩子將來再有錢都容易摳門、吝嗇,把錢看得很重。父母自私沮喪、牢騷滿腹,孩子就無法健朗熱忱;父母斤斤計較,覺得誰都對不住自己,孩子就偏執狹隘,無法寬容大度。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對孩子有所感染。家長在處理事情時,表現出驚恐不安、鬱悶消極,孩子也會吸收其弱點;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孩子遇事沉穩冷靜,樂觀向上,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一出生,都是一張白紙,通風好、有陽光,白紙會描繪出曼妙的圖畫。如果處在昏暗又潮溼的環境,白紙就會變汙、變髒,父母再好願景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孩子都會犯錯,從來沒有遭受過打罵的孩子,當父親或母親嚴肅起來,孩子就會害怕,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就好比一間屋子,沒有進去之前,讓人有些忐忑,真的進去了,也就安然、踏實了。被打,就好像進了屋子,打吧,不就這兩下嘛!有什麼了不起,慢慢人格就打了折扣。那種表情生硬、不招人喜愛的孩子,總讓人覺得不是那麼嫩,像鹽醃的鹹菜疙瘩,怎麼看都覺得有老氣橫秋狀。我從小到參加工作前都是住的平瓦房,一道房的人家誰家長誰家短一清二楚,前前後後一排排平房,誰家的孩子怎麼樣,我都很清楚。相對而言,那些教育有方、溫和厚道的家庭的孩子大多數將來混得都不錯。那些隨意性由著長大的孩子,家長沒有個家長的樣子,孩子長大後幾乎都碌碌無為,有的還成了“問題”。那些動不動不是打就是沒完沒了嘮叨,印象中沒有混得可以的,常年在這種氛圍里長大的孩子嘴角幾乎都是往下撇的,“像由心生”,一幅苦難像。即使棍棒下成了孝子,沒有才幹,生活自顧不暇,拿什麼孝敬父母呢?被罵怕了打怕了的孩子,在老子面前永遠都卑躬屈膝。在外面膽小怕事,遇事難拿得起放得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企盼社會對自己尊重,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而且非常渴望被別人尊重,只有獲得足夠的尊重,人的自信才能夠逐步建立起來。倫敦大學的羅伯.伯哈利博士教孩子們學習時說:“想一個你認識的很聰明的人,然後閉上眼睛,想象你就是那個聰明人。”孩子們照做後,接下來的測試結果顯示孩子們的分數都有顯著提高。這項實驗證明,美好的想象和充滿自信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何談自尊心,所以,對孩子大呼小叫,橫加指責。孩子只要有自我意識就有了自尊心,渴望得到家人的關注。所以,任何過分粗魯的言行都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傷害,對他們的成長埋下隱患,這樣的孩子長大很難有強大的內心,很難有快樂、幽默的人生,很難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很難不被精神抑鬱所困擾。孩子的智商再高,而情商低下,他的人文精神就差,人文關懷就差,這樣的人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有可能出現偏差甚至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生活中很多悲劇和災難的產生,都是因為情緒失控、情商低下造成的結果。情緒失控不僅傷害別人,更傷害自己,帶給自己的後果可能是毀滅性的。

“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人生不管幹什麼都有一顆快樂的強大的心,什麼原因?攝於馬來西亞2009年8月15日

社會發展到今天,作為父母不應該再有養孩子讓孩子將來孝敬自己的封建意識,孩子一路走來,只要家庭充滿正能量,父母以身作則,孩子的問題及時抑制在萌芽狀態,培養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對家庭對社會有責任心,懂得感恩,自愛自尊自強,孩子一定會成人成才。誰都懂得,幼小的孩子在父母懷抱裡,父母的一個“疏忽”,都有可能沒有孩子的未來。正因為如此,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養育孩子不能有功利思想,養孩子是一個生命美好的體驗過程。有“我老了,讓孩子照顧我”的想法,“棍棒底下出孝子”思想就會作祟。鳥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一個愛生活、愛他人、愛社會的人,豈有不愛父母之理。我有兩個同學,一個女同學說她小的時候父親經常打她,語言中帶著忌恨。有個男同學提到自己的父母非常怨恨,痛哭流涕。即使棍棒底下出了孝子,那麼父母體會到孩子的內心的無助和痛苦嗎?

“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同道的一家三口遊客,孩子乖巧,媽媽安靜,爸爸溫文爾雅。攝於越南2017年8月29日

梁啟超曾說:“國人都知道我是個學者,卻不知道我是一個情感極為豐富的人,我對祖國、對兒女都有深深的眷戀,我同樣要教育我的子女,做一個好性格好情感的人。”梁啟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由於梁啟超的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他的9個子女都成為了傑出的人才,個個意志堅強,性格開朗,情感豐富,多才多藝。這一切首先來自於梁啟超先進而又靈活的教育思想。教育家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幾十代,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幾十代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一個家族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不是一個優秀,而是一個群體,這裡有智力的因素,更有家風、學風的因素。

家庭的溫情、陽光、充分調動孩子的自主性讓現代文明、有教養的家庭找到了一條成功的家教之路,而不是用“管或打”讓孩子內心產生牴觸的方式。成功的教育不僅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知識豐富的人,更要注重他們的自信心和情感培養,正如梁啟超所說“對兒女有深深的眷戀”。一個充滿自信心和情感的人是個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的人,這種幸福會輻射到家庭和社會。一些名門望族的家教家規很嚴,那是嚴而有度,嚴而有法,嚴的背後有著強大的豐富的情感支撐。

“打”字應該從家庭的詞典中抹去

作者近照

褚煒,本名褚福義,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大學本科學歷,畢業於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經濟法專業、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

他曾在國有大型企業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多年,先後進修於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新聞專業、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曾在國家級報紙雜誌上發表攝影、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新聞、畫作、論文等500餘篇(幅),數十次獲獎,多篇(幅)作品入選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專集。由國家一級出版社出版的專著4部,並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任何媒體與其他公眾號如有使用請務必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