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國醫大師陳可冀的血瘀證辨證七法(附血瘀證常用方劑)

1.

“十瘀論”

“十瘀論”系統總結了十類血瘀易患人群:

慢瘀,是指久病入絡而為瘀;

急瘀,係指暴病、急症多瘀;

寒瘀,指各種寒凝血瘀證;

熱瘀,指溫熱病重症多瘀;

虛瘀,因氣血陰陽虧虛所致的各種血瘀證;

實瘀,因氣滯、痰濁等實邪所致的血瘀證;

老瘀,指老年患者、衰老性疾病多瘀;

傷瘀,指跌打損傷等創傷外症多瘀;

潛瘀,指舌紫暗而臨床無症狀者,或臨床症狀與體徵不明顯而表現為高黏滯血癥或高凝血功能狀態者;

毒瘀,指因毒致瘀,或瘀久釀毒導致的毒邪與血瘀互結。

2.

注重審因辨治

血瘀的成因雖多,但概括而言,不外邪實與正虛兩個方面:

實者為寒、熱(火)、風、痰凝滯血脈;

虛者為陽氣與陰血不足,失卻溫運、榮養功能。

臨證時當知其原因,知常達變,靈活變通。其中虛實寒熱是反映人體病理表現的基本類型,臨證時需首先加以辨識。

3.

重視舌診和問診

舌象能真實地反映疾病的病性、病勢,舌象的變化與疾病的預後、轉歸密切相關,提出舌質紫暗診斷血瘀證“但見一症便是”的觀點。

非誘導式的問診能幫助醫生了解疾病的特點、程度,尤其強調問診疼痛和病史可以幫助辨血瘀證的虛實寒熱。

臨證時當重視問診和舌象變化,見微知著,治病防變。

4.

重視臟腑間關係

應重視臟腑間關係,遣方用藥要順應臟腑之性。

他認為整體觀念是中醫藥學理論的精髓,臟腑之間既通過經絡相連,又因“生剋制化”相聯繫。

因此,臨床辨治應重視臟腑間關係,遣方用藥要順應臟腑之性。

5.

辨識證候輕重

血瘀證有輕重之分,臨證應注意區分。

主要根據疾病症狀,舌象,面色或口唇,舌下脈,脈象等來區分證候輕重,並結合患者體質情況,針對性地應用不同強度的活血化瘀方藥。

6.

結合分期分型

疾病的不同時期,本虛標實的輕重緩急常不同,臨床症狀變化難測,表現極其複雜。

強調按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根據疾病的病因、病性、病勢進行論治,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7.

關注證候演變

證候並非靜止不變的,應注意動態觀察,防止其轉化、演變。

他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大量基礎與臨床研究,提出了“瘀毒致變”理論,認為“瘀毒轉化”在冠心病患者再發急性心血管事件中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他還並建立了冠心病穩定期因毒致病辨證診斷及量化標準,對於早期識別干預冠心病“瘀毒”患者,減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陳可冀院士血瘀證常用方劑:

「学术」国医大师陈可冀的血瘀证辨证七法(附血瘀证常用方剂)

注:

愈梗通瘀湯:黨參、生黃芪、丹參、當歸、延胡索、川芎、藿香、佩蘭、陳皮、半夏、生大黃;

冠心II號方:丹參、赤芍、川芎、紅花、降香;

愈心痛方:人參、三七、琥珀粉;

急救回陽湯(《醫林改錯》):黨參、附子、乾薑、白朮、甘草、桃仁、紅花。

內容來源:《十七位名老中醫特色經驗臨床應用規範》

轉自:人衛中醫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您投稿,收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