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到底怎麼樣?

歷史大變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水滸這部小說,表面上是寫宋代,實際上就是明朝。

明朝初期和中期,人民生活都是很不錯的。

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1.9251億人。

這個數字大大高於宋代鼎盛時期的1.2億,唐代的8000萬和漢代的6000萬。

在海外作物還沒有在中國大面積種植的時代,這種人口數量相當了不起了。

至於滿清人口增高,主要是因為新式農作物的引進和大面積推廣。

明朝是非常發達的時代。

一個朝代是否發達,可以通過城市化規模來判斷。

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比後來的滿清還要高。

據伊懋可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末佔總人口的6%至7.5%。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高於清代城市化率的7.4%,晚明城市人口約達1536萬人。

《宛署雜記》一書記載了很多數據,大米是在0.99元一斤,上等的豬肉在13.2元一斤,牛肉是9.9元一斤等等。

那麼,明代城鎮居民收入如何?

明代縣官的俸祿並不高,年薪大概在45兩,就是30600元人民幣。一個月差不多就是2500元左右。

這個數字算是城鎮收入中流。

最底層的街頭小販,年收入在20兩左右,就是13600元人民幣,月收入是1200左右。

那麼,即便是街頭小販,一個月可以買上千斤大米或者接近一百斤豬肉,這還不肥死了。

難怪水滸傳裡面,哪怕鄉村酒店也有肉食賣。孫二孃的黑點都必須用人肉包子作為主打招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賣油郎獨佔花魁。那裡面的賣油郎是街頭小販中的最底層,1年多也就存夠了10兩銀子的嫖資和2兩銀子的小費。要知道賣油郎自己還要吃飯和住宿,也有必要的開銷,說明他的收入至少是1年20兩左右。

那麼有人說了,會不會明代和今天一樣,雖然物價不高但房價貴。最終老百姓手上還是沒錢,錢都用來買房了。

萬曆時代的地契,一線城市的大宅院,連房子加院子佔地5畝地,房間很多,總價不過二百多兩銀子。

也就是說,最低收入的街頭小販,花費最多10年的收入也能買到這種高檔住宅。

而且這房子從土地到屋子都是你的,世世代代可以傳下去。

放到今天,這樣一套房子不要說在北京上海,就算在薩沙所在的南京這種二線城市,也屬於別墅,沒幾千萬根本買不下來,土地產權還不是你的。

吃和住費用都不高,那麼其他的呢?

也不高。

書內還記載一個人結婚,一張很好的木床(古人非常重視床),不過1兩銀子,10張凳子才0.4兩銀子,10床被褥才0.55兩。

這一套結婚的傢俱和其他用品準備好,充其量不過幾兩銀子就搞定了。


薩沙


一兩銀子,可能大家還沒什麼概念。按照《明史·食貨二》所記載對銀子的換算。明代前期一兩銀子可以買二石大米,就是377.6斤大米。所以一兩銀子就是680元人民幣。後期物價飛昇,可能一兩就是374元左右。

那麼680元人民幣放到現在能幹嘛呢,可能是去豪華型餐廳吃一頓,或者是一個月的伙食費,再或者是一張打折的機票。而374元,可能是逛個街買點小東西的錢,一張火車票,半個月的伙食費。

而在明朝,工資收入問題又是怎樣。縣官就相當於咱們現金的公務員,他們的俸祿年薪大概在45兩,就是30600元人民幣。一個月差不多就是2500元左右。街頭小販年收入在20兩左右,就是13600元人民幣,月收入是1200左右。而農民的收入就稍微慘淡了一點,南方還好,年收入人均16650元,而北方年收入一年才8325元。所以農民的生活可謂是得節衣縮食。

看看物價,首當其衝是房價的問題。其實明朝的房價還是很便宜的,一張明代的地契,寫的是萬曆十五年的時候。大宅院佔地5畝地,樓房三間,平方有28間,地加房總價是106兩銀子。這樣的房子,放到現在,在一個二線小城市,少說都是幾千萬。可是在當時,106兩就買到了。這還是豪宅。

普通人的小平房,50兩便能購買,大約是150平方米的房子,算下來也就227元一個平方。

再說說日常開銷,表中肉類整頭算是一至八兩,有勞動力的牛最貴之外,而雞鴨魚的價格與現在我們的物價相比也是差不了太多。除開肉類,大米是在0.99元一斤,上等的豬肉在13.2元一斤,牛肉是9.9元一斤等等,其實在吃的花銷方面,應該說尋常百姓這些吃食是完全可以的。這些數據都是根據《宛署雜記》中換算而來。我們可以看出主副食品價格水平比我們現在可是低廉許多的。

而現代最擔心的結婚問題,在明朝,也是輕輕鬆鬆解決的。尋常百姓家,除開花銷一年能攢20兩左右,而且生活還是過得比較溫飽的。等到孩子長大,婚房買個50兩左右的民間小房,婚禮必備紅燭0.02兩一對,絲綢0.3至0.6兩一丈。

而傢俱,就像床1兩一張,凳子0.04兩一個,被褥0.055一件等等。下聘那些,尋常百姓一些絲綢幾十兩銀子也是富足的。明朝可以說是幸福感最強的一個朝代,物價水平平衡,價格不高。僅僅從衣食住這三個方面來看,水平是超過現在許多地方。


又又又木一日立


具體的文獻資料我手頭上是沒有了,所以只能憑以前看的文獻印象來說了,如果大家有什麼質疑,可以去參考一下《明代管理思想》、《明代的衣食住行》、《明實錄·經史卷宗》、《明史·食貨》這幾本書。

首先明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明初、明前中期、中後期、末期都是不一樣的,總體而言,它是一個縱向進步的過程。明初因為剛剛結束了戰亂,整個大明的民生處於一個復興階段。所以這段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並不高,尤其是浙江地區,出於對張士誠的憎恨,朱元璋對浙江地區採取重賦稅,使得百姓的生活很辛苦。而且從洪武到宣德年間,逃籍人數越來越多,最後到了政府不可控制的地步。逃籍者多為軍戶和農戶,他們有的流亡國外,有的落草為寇。可以說整個明朝的前中期,雖然政府很給力,但是民生真的不咋地。

明中期孝宗和武宗時,百姓相對而言比較安居樂業,至少不用過的太辛苦,像東南地區的經濟已經恢復到了往日的輝煌。但是西南和西北尚處於開發階段,尤其是西南地區,新遷往的客家人和當地的原住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像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方的治安非常混亂。中原地區,正德年間明朝迎來了一次乾旱,可以說對百姓的生活影響是蠻大的。不過在正德晚期到嘉靖年間,可以說老百姓過得並不輕鬆,尤其是根據傳教士的描述,明中期開始社會分型已經很明顯了,中產階級的人可以生活的比較愜意,但是底層的人就如同各個時期的底層人一樣,是仇視政府、麻木不仁的。不過從嘉靖年間開始,已經壯大起來的藩王皇莊和大貴族地主對商人和中產地主的剝削愈發的嚴重,這個勢頭雖然在隆慶年間和萬曆前十年有所緩解,但是隨著張居正的死和萬曆的不斷揮霍,上層人士對中層人士的剝削達到了明朝的最高峰,也是在這個忍無可忍的條件下,東林黨才會出現去捍衛中場階級的利益。一直到明末,整個東南中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鬥爭就沒有停止過。所以從表現看起來明末民生非常繁榮,實際上百姓們頂著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至於北方地區,那就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從萬曆十四年開始,接連不斷的乾旱、瘟疫、蝗災、寒潮衝擊著北方的民生,在本來就被政府的高壓政策打壓的基礎上,再有天災的這麼,這個軍隊譁變、農民起義也就成了家常便飯。尤其是天啟和崇禎年間,河南、陝西有個浮屍遍野都是很正常的事。

所以不要相信什麼《明朝那些事兒》裡面萬曆年間百姓過的多麼多麼好,裡面描寫的奢華生活和富餘生活也就只有中上層地主可以做得到,一般的貧民,也就是流民圖最為貼切了。再一般的老百姓,頂多就是將將吃飽就不錯了。


火器工坊


不管是秦漢、唐宋還是明清,沒有哪一個朝代是真正為了農民,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時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中國古代的農民,或許是因為農耕經濟的影響,忍耐力是最強的,普通民眾早已適應了上層的各種壓迫,只要這種壓迫沒有突破某個臨界點,就不會爆發。

但凡有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無非就是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只有揭竿起義這一條路可走。


洪武年間,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相繼爆發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這可以反映出明初的某些政策對百姓損害很大。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土地兼併,明初的一些新貴族,也就是和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批軍人,明朝建立後,大量兼併土地,導致了很多農民土地被剝奪。

古代,對農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而明清兩朝,土地兼併達到了一個頂峰。

在明中後期,新出現了這樣一批人,叫“流民”,由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出逃的賤籍人口組成,這些人沒有沒有固定工作,沒有生活收入,四處流竄,其生活狀況可想而知。

此外,明朝的藩王對百姓的剝削也極為嚴重。

拿福王朱常洵來說,他在河南有兩萬畝的田地,其中很多是從農民手中巧取豪奪來的,同時,他還享有河南等地的徵稅權。

大臣們作威作福倒著這種地步,以致簡直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自己的財產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膽,唯恐受到誣告而被剝奪他所有的一切。正如這裡的人民十分迷信,所以他們也不大關心什麼真理,行事總是十分謹慎,難得信任任何人,出於同樣的恐懼,近世的皇上也廢除公開露面的習慣,即使在以前,皇上要離開皇宮禁地之前,不採取成千種防範措施,他們就不敢外出。在這種場合,整個朝廷都處於戒備之下。沿皇帝經過的道路以及與之相同的路上,都密佈著便衣警衛。不僅人們看不見他,而且人們也無從知道他行列裡很多轎子中他到底乘的哪一頂。人們會以為他是在敵國中旅行,而不是在他自己的子民萬眾之中出巡。……號稱皇家血統的人都有公費供奉。目前估計這類人約在六萬以上,而且由於他們還在不斷增長,所以不難想象他們構成多麼大的公眾負擔。由於他們不擔一切公職和行政,他們變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階層,沉迷於逸樂的生活而且蠻橫。皇上防範這些人就像對待私仇一樣。……一個不相信自己的人民和親屬的民族,對於無論從四鄰或國外來的外國人都心懷疑懼,看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上是利瑪竇所著《中國札記》中對明朝的一點描述,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不止明朝,古代的其他朝代,底層的民眾,其生活水平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差。


金兔歷史


下文都摘自明代文人謝肇制的《五雜俎》,描寫的是大明首都北京的百姓生活,明粉勿噴。

京師住宅既逼窄無餘地,市上又多糞穢,五方之人,繁囂雜處,又多蠅蚋,每至炎暑,幾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瘧痢瘟疫,相仍不絕。攝生者,惟靜坐簡出,足以當之。

燕雲只有四種人多:奄豎多於縉紳,婦女多於男子,娼妓多於良家,乞丐多於商賈。至於市陌之風塵,輪蹄之紛糅,奸盜之叢錯,駔儈之出沒,蓋盡人間不美之俗,不良之輩,而京師皆有之。

京師多乞丐,五城坊司所轄,不啻萬人,大抵遊手賭博之輩,不事生產,得一錢即踞地共擲,錢盡繼以襦褲,不數擲,倮呼道側矣。荒年飢歲,則自北而南,至於景州,數百里間,連臂相枕,蓋無恆產之所致也。

京師婦人有五不善:饞也,懶也,刁也,淫也,拙也。餘見四方遊宦取京師女為妾者,皆罄資斧以供口腹,敝精神以遂其欲,及歸故里,則撒潑求離,父母兄弟群然囂競,求其勤儉幹家,千百中不能得一二也。

京師風氣悍勁,其人尚鬥而不勤本業,今因帝都所在,萬國梯航,鱗次畢集,然市肆貿遷,皆四遠之貨,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土人則遊手度日,苟且延生而已。


遠處吹來陣風


多說無益咱比較吧!比清朝:清初跑馬圈地,別說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了連人都是奴才!比元朝:人是三等公民,土地變成蒙古貴族牧場,老百姓生活要說好鬼都不信!比兩宋:除了北方宋遼戰爭、靖康之辱、南宋初年對遼戰爭之外,老百姓除了幾次、反覆大規模遷徙之外生活過的不錯!比唐朝:生活可能有不如,但唐農耕生產力應該不如。比秦漢:不用比了不抓去修長城建漢墓就滿足了!明後期小冰河時期和黑暗的官場影響了百姓幸福生活!


justing


論老百姓悲慘的朝代,明朝肯定入前三。


野渡獨釣


好的很,天天觀音土窩窩頭,過年來頓野菜糰子,嚐嚐鮮。


明粉的祖宗


應該是在中國歷史上明朝時期,明朝的百姓與歐洲大陸的民眾之間,實際生活水平哪裡的更好一點些?不要老是用現代社會的眼光來衡量自己的歷史!用現代的眼光與水準去評價歷史的好壞、成敗!是一種十足的野蠻人的做派!所謂有文化的野蠻人或者是自以為是的文痞!


喜歡說說事兒


我來說吧!真正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苦哈哈的,年成好點,還偶爾買點肉吃。如果年成不好,甚至吃油鹽都成問題。所謂的繁華只是城市裡。但是城市裡真正活的好的只有那些商人,官寮集團過的好。農民老百姓在那個朝代都是苦,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