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為什麼拒絕幫助清朝打甲午戰爭?


劉銘傳是臺灣首任巡撫,亦是清朝名將,早期身為李鴻章淮軍四大將軍之首,率領所部“銘字營”接連戰勝太平起義軍和捻軍,曾因軍功獲得戴花翎的榮譽(我曾在昨天的問答中解答過關於清朝頂戴花翎的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看),一個大臣尤其是漢族大臣能獲得頂戴花翎的榮譽是非常難得的,由此可見劉銘傳確實很厲害。



太平天國起義被剿滅後,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年僅28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後來劉銘傳率部參與鎮壓捻軍,然戰爭過後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對此他也心灰意冷,回到家鄉閒賦了十幾年直到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中法戰爭爆發後,清廷不得已再次起用他,後他率部在臺灣基隆擊敗法國艦隊,並取得淡水大捷。

1885年劉銘傳出任臺灣首任巡撫,1890年遭到朝中守舊派大臣的彈劾,後憂憤交加下被迫辭職,就這樣劉銘傳離開經營了七年之久的臺灣。

以上就是劉銘傳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的經歷,不難看出劉銘傳算是李鴻章的嫡系愛將,而且自身軍事水平也極高,幾乎未曾一敗,所以甲午戰爭爆發前,李鴻章首先想到的軍隊統帥是劉銘傳,而且劉銘傳也確實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然而當李鴻章給劉銘傳發電希望他能擔此重任的時候,劉銘傳拒絕了,且是多次拒絕!

那麼劉銘傳為何如此堅決呢?也許劉銘傳因為兩次離職而對朝廷心灰意冷,也或許他和北洋將領丁汝昌不和,更看不起能力平庸的葉志超,所以才不想出山,但我認為這些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



劉銘傳不僅是一個很愛國的人,更是一個有遠見的人,他不會因為一些個人原因而至國家危亡於不顧,就像當年中法戰爭爆發之前,已經閒賦十幾年了的他接到朝廷指令後依然毫不猶豫的重返沙場一樣,如果他真的能再次為國殺敵的話,他一定不會拒絕,所以劉銘傳多次拒絕抗擊日軍只有一個原因—身體真的不行了。

劉銘傳曾在回覆李鴻章的電文中如此說道:“傳兩耳聾閉,左目早廢,僅剩右目一線之光,左邊手足麻木,難以行動……”,所以甲午戰爭前後的劉銘傳生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樣一個被疾病纏身的劉銘傳如何再能披甲上陣呢?


1896年1月12日,劉銘傳去世,此時距離甲午戰爭結束僅過去八個月,據說他是聽到自己當年苦心經營的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之後,悲憤之下吐血而亡的。

所以劉銘傳不參加甲午戰爭不是個人鬧情緒,而是身體真的不行了……


鹹魚閒聊


劉銘傳不參加甲午戰爭,不是他不愛國,也不是他高傲,而是此時的他已經躺在病床上靠著藥物續命,不能為國效力了。

他給李鴻章的電報是這樣寫的:“傳兩耳聾閉,左目早廢,僅剩右目一線之光,左邊手足麻木,難以行動……”。

為將者最重要的是什麼?思想的敏銳、身體的強健,才能指揮軍隊作戰,但此時的劉銘傳,因為重病纏身,已經不具備作為統帥的條件了。

這位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一位滿腔熱血的愛國英雄,最終還是等來了英雄遲暮,相必當他把電報發出去的這一刻,心中也是泣血的吧。

汪郎相信,如果身體允許,劉銘傳一定會主動挺身而出,為國請戰,這一點在中法戰爭中就已經很明顯了。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經解甲歸田,在合肥鄉下老家隱居十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重新出山,殺敵報國。

為此,他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並摒棄了自己對湘軍的偏見,先後得到了李鴻章和左宗棠兩位重臣的支持,於1884年奔赴臺灣抗法。

1885年,臺灣單獨設省後,作為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為臺灣的近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樣的功績就是,一直到1895年的《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時,臺灣已經是大清國當時最先進的幾個省份之一。

劉銘傳一直就有憂患意識,也是洋務運動的最堅定的支持者,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全部奉獻給了臺灣。

他認為在臺灣修建鐵路,不僅可以加強海防,還可以提高國人的自信心,滿足近代化的工業需要,並在1891年建成了臺灣第一條鐵路,臺北至基隆線。

在鐵路修建的過程中,劉銘傳認為洋人可以提供技術支持,但拒絕洋人壟斷,這也使英國人試圖利用鐵路控制檯灣經濟命脈的想法被打破了。

當然,在晚清那個時代,頑固、守舊勢力還是很大的。

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 年,因為涉及到臺灣通商口岸稅務,以及基隆煤礦招商承辦等,他遭到了頑固派的激烈反對,又被清政府嚴厲申斥,無奈之下不得不在第二年辭去了臺灣巡撫的職位,回到了安徽老家。

但即使離開了自己苦心打造的寶島臺灣,但他還是始終關注著臺海的一切。

甲午戰爭後,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得到這個消息的劉銘傳,一怒之下口吐鮮血,暈撇了過去,於1895年底與世長辭,留下了一生中最大的憂愁!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哪裡是拒絕哈?甲午戰爭爆發時李鴻章早年組建“淮勇”時的宿將班底已經凋零了,潘鼎新吳長慶等人先後去世,劉銘傳體弱多病無法出征,李鴻章委派資歷老一點的葉志超率領聶士成左寶貴這些後起的淮軍悍將去朝鮮。因甲午戰敗,清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澎列島,遭到了臺灣省軍民的強烈抵制和反抗。1895年,日本鬼子血腥殘暴的鎮壓屠殺臺灣軍民的抵抗佔領了臺澎列島。這位在1884年保衛臺灣重挫法軍的名將,素有“淮軍諸將之冠”和“臺灣近代之父”曾經的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得知消息後病情加重臥床不起,1896年年初含恨去世。


立志成蟲


首先,甲午海戰時,清朝的鐵甲艦太過老舊,雖然護甲強,但火力較弱、射速慢、航速慢,和日本的快速戰艦存在速度差距。真是打不過跑也跑不掉。其次,因為北洋艦隊艦船火力較差,不得不採用艦首對敵撞角迎擊的戰術。海戰時搶佔T字陣位這種方式並不算落後,直到二戰時還在使用這種方法。而北洋艦隊因為火力原因無法運用這種戰法,反倒是日本艦隊可以從容應對。再次,戰時北洋艦隊炮彈不靈。實際上,北洋艦隊不止炮彈數量不多、質量也不好。有很多炮彈射到了日本船上卻並未爆炸。這對於火力弱射速慢的北洋艦隊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再再次,北洋艦隊不能同仇敵愾。戰爭中臨陣脫逃、謊報軍情、對友軍遭攻擊置之不理等情況都有發生。這些都不是臨時啟用一個劉銘傳就能夠解決的。


閩鄉小志


最高統治者慈禧不想打,實權大臣李鴻章想保存北洋水師和淮軍實力,敵人是如狼似虎的日本,這樣的戰爭,諸葛亮都打不贏


梅花五弄


明知會失敗的結果,誰願意丟人


學海無涯圖個明白


心知肚明巳是失敗者,但還要想保保名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