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中的韓信真的有謀反之心嗎?有的話他為什麼不反?

戱子畵秋


有沒有謀反之心可能只有韓信自己知道了,後人也只能靠一些歷史遺留猜測而已了。

其實說韓信謀反的依據主要是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韓信與陽夏侯陳豨合謀造反,然後消息被韓信的舍人告訴了他的弟弟欒說,欒說上告給了呂后,之後韓信就被以謀反罪給殺掉了。《史記》是正史,而且司馬遷為人又比較正直,所以說這是一條韓信想要謀反但是沒有成功實施的證據。

但是其實如果仔細想想,韓信是沒有太大的可能性要謀反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韓信死的時候已經被降為淮陰侯,手上沒兵沒權,他已經失去了謀反的資本,就靠著一些家將和未經訓練的囚徒就想謀反,顯然不太現實,韓信作為一個帶兵打仗的統帥不會考慮不到實力差距。

二,韓信其實有幾次可以謀反的機會他都沒有謀反,怎麼可能在自己最弱的時候選擇謀反呢?一次是項羽與劉邦對陣的緊要關頭,項羽派使者武涉遊說韓信反漢,那時反漢就真正的三國鼎立了,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呢。但是韓信為報答劉邦知遇之恩,並未同意。當是齊國有個辯士蒯通也勸他自立,但是韓信最終猶豫了之後還是沒有謀反。還有一次是他被剝奪兵權變為楚王的時候,他其實應該想到劉邦已經開始猜忌他了,但是他也沒反,所以說謀反可能性不大。

三,韓信假如有謀反之心,怎麼可能單人進宮,沒有絲毫防備?他就那麼相信蕭何?我覺得這是不太可能的

四,韓信假如真的謀反,這麼機密的事對韓信有怨意的家將又怎麼可能知道,保密工作也太差了吧?所以說家將告密之事可行度不高。

五,劉邦其實對韓信有猜忌,也有怨言的,當年劉邦被項羽困在固陵之時,急需韓信出兵援助,韓信卻拖拖拉拉,迫使劉邦封他當了齊王,韓信白髮兵救援,這件事如果劉邦沒怨言誰也不信的。而且韓信死後,劉邦也沒有責怪任何一個人,沒有認真查此事。這本身就說明了劉邦已經不信任韓信了。

六,再來說說呂后這個人,這是個毒蠍心腸的女人,劉邦成功有一半功勞是她的,他怕韓信功高震主,殺了韓信,劉邦其實也不敢說什麼的。

七,再說謀反應該殺劉邦呀,攻佔皇宮也沒什麼用的。韓信不知道劉邦死了之後他才有機會嗎?

八,再由韓信死後,各個異性諸侯王全部被殺,劉邦對諸大臣說:“非劉姓為王,天下共擊之”《資治通鑑》可見,韓信其實是必死的。

所以,《史記》所說韓信謀反其實也要分析討論的,畢竟司馬遷不是那個年代的人,而且韓信臨死也沒有承認謀反,韓信的死其實是劉邦不相信異性諸侯王的結果。





輕音雪戀


漢初三傑就是劉邦的後勤部長蕭何,出謀獻策的張良,攻城略地的韓信。論功勞韓信第一,因為韓信是實幹家,漢朝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他打下來的,所以許多人為韓信的死感到不值,也有許多人為韓信鳴冤叫屈。如果韓信真的有謀反之心,他為什麼不反呢?道理很明顯,說明他沒有反心,如果韓信真想造反,可以有N次機會,而且還有決勝的把握,為什麼會坐以待斃呢!更別說韓信率軍去攻打劉邦了,就是韓信按兵不動,隔岸觀火,項羽就能把劉邦收拾的一乾二淨。



韓信的死,就是一大冤案,因為他的命運一步一步被劉邦掌握在手中,自己只剩下一條死路。

每當劉邦打了敗仗,第一時間就往韓信那裡跑,然後二話不說就把韓信的精兵帶走,屢試不爽。項羽被滅後,劉邦還是第一時間奪韓信的兵權,這就說明劉邦從來就不信任韓信,而且還是處心積慮的設防。剛打完天下,就卸磨殺驢,太不地道了吧!劉邦有的是辦法,為了不讓功臣“心寒”,劉邦又給了韓信一個楚王當,楚王雖比齊王縮水一大塊,好歹也是一個王,沒辦法韓信也就默認了。思來想去,劉邦還是睡不著,韓信永遠都是他的一塊心病,怎麼都放心不下。於是劉邦又把韓信抓回來,貶為淮陰侯,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監視其一舉一動。



如此一來,劉邦是放心了不少,但馬上又出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韓信太年輕了,比自已小了整整二十五歲。自己死了誰還能制衡的了韓信,這個問題不光劉邦苦思冥想,而且呂后也是耿耿於懷。棘手的問題,劉邦自然沒法解決,因為他沒有韓信的把柄,無緣無故就處死戰功赫赫的開國元勳,怎麼可以服眾。所以,劉邦就讓呂后去編故事,於是陳豨造反就是天賜良機,呂后只許給韓信安一個與陳豨謀反的罪名可以了。


史書上記載,陳豨上任代國相國前,就去與韓信話別,於是韓信與陳豨定下了造反的密約。陳豨造反後,韓信準備用矯詔赦免官奴,然後襲擊皇宮,不料密謀被韓信的家丁的弟弟知道而告發。整個故事編的沒有一點水準,而且漏洞百出,不過韓信註定難逃一死,任何理由都不重要,秦檜害死岳飛的罪名不就是“莫許有”嗎?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我僅僅談我的看法!

韓信是不會反的,蕭何知道,呂后知道,劉邦也知道。

那為什麼要殺韓信,因為對於帝國,他死了比活著好。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韓信不會反?

首先,韓信渴望稱帝嗎?不,不要認為所有人都想當皇帝,韓信的目標自始至終都是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從追隨項羽,到劉邦拜將,到稱王齊地,韓信一直都沒有自己扯大旗的行為!他的定位很清楚,劉邦當皇帝,領導自己;而自己帶兵打仗,多多益善,從打仗中獲得成就感!

其次,還是老生常談的,韓信如果想反,機會多的是!有的人說韓信部下都是劉邦親信,他沒有實權,所以他反不了。拜託這樣想的同志動動腦子,憑韓信的智商,劉邦那些人是對手嗎?憑他在軍中的威信,製造幾個軍隊裡的意外很難嗎?劉邦的部下能配合韓信打仗,就證明了韓信沒有動他們的打算。有人犟說韓信根本掌握不了軍隊,你告訴我,自古以來哪個掌握不了軍隊的將領能打像韓信這樣的勝仗。

劉邦,蕭何知道這一點嗎?我想憑他們的政治經驗,肯定知道。那麼,為什麼韓信不會反,還要殺了他呢?

因為殺了他對劉邦的帝國更好!

首先,韓信是一個隱患,即使他不想反,他也有可能被別人利用;現在不會反,萬一將來變了呢?以後的事誰說的準;而且,劉邦去世了,韓信那高傲的性格,會買新皇的賬嗎?

其次,劉邦早就剷除異姓王的計劃。他不容許國中國的存在,他需要的是統一的中央帝國。那麼韓信也就必須要反了!

那麼,劉邦不可以像趙匡胤那樣,杯酒釋兵權嗎?當然不可以,那麼多封王,如果一看韓信被奪去王位,那還不提前爆發七王之亂那!況且,劉邦也是怕百姓diss吧,立了那麼大功,連個王都不給!出爾反爾!

因此,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就認為韓信是政治犧牲品!誰也不可能說服我!




橫刀剖歷史


韓信對待劉邦的態度可以用孟子的話概括—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仇寇。

從韓信一生的故事中就可以明白韓信對待劉邦到底是怎樣的態度了。

恩怨分明

韓信落魄時,常常蹭亭長家的伙食,亭長可憐他,又見他不是平常人,就讓他來家中吃飯,可亭長的老婆不願意,做好了飯自己先吃了,等韓信來了卻沒有飯,韓信一怒之下出走了。韓信在集市上碰到小流氓,小流氓羞辱他,如果不敢砍了小流氓就從褲襠下鑽過去,韓信心中有大志向,真的從小流氓褲襠下鑽了過去。在河邊快餓死時碰到了漂母,漂母可憐他,不計回報的給了他食物。後來韓信封王,分別給了漂母千金,亭長百錢,而又封了小流氓為中尉,可見韓信恩怨分明而又不同常人的看法。

君之視臣如犬馬

韓信先是投奔項羽,項羽只是讓他做了小官,韓信不死心,多次主動表現,積極獻計獻策,無奈項羽心中自傲,根本不理會他,他只能逃離項羽,投奔當時名頭響亮的劉邦,希望能夠在劉邦這裡一展才華。

但劉邦這邊一開始也只是讓韓信做了一個看管糧倉的小官,韓信仍然不得志,甚至因為別人犯錯被牽連,差點被殺。在劉邦這裡做的也不順心,所以在劉邦被封為漢王開赴南鄭的途中,韓信再次開小差溜了。

從這兩次韓信棄官而走可以看出,當自己的君主不把自己當做棟樑,只是作為一個隨意使喚的手下時,韓信的態度也是一樣,背叛逃離起來一點也不含糊,對待自己的君主如同普通人一樣。

君之視臣如手足

韓信在劉邦軍中時有幸結識了蕭何,蕭何慧眼識英才,一眼看出韓信是劉邦勢力突圍的關鍵,所以蕭何在發現韓信開了小差時,二話不說就去追趕韓信,連跟劉邦打招呼的時間都顧不上。好不容易將韓信勸回來,又對劉邦說需要以國士之禮對待韓信,劉邦遂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自此也對劉邦死心塌地,一心為劉邦奮鬥。

韓信出任大將軍後,成功帶領漢軍出關中,先後擊敗魏國、趙國等,又降服燕國,平滅了齊國,此時劉邦和項羽正在滎陽對峙,韓信覺得自己功勞大,加上齊地剛剛平定,田氏實力根深牢固,就向劉邦討要假齊王,劉邦大怒之下,強壓怒火,封了韓信為齊王,韓信心中更加感激劉邦。在此之後,謀士剻通建議韓信自立為王,和楚漢三分天下。雖然剻通講的很有說服力,而且韓信心中也有所動搖,但韓信最終選擇忠於劉邦,為的就是劉邦對待自己確實沒的說,是真正的將自己視做國士的,自己不能背叛他,剻通說不通韓信,無奈之下自己裝瘋逃命避禍。

君之視臣如土芥

漢朝建立後,劉邦漸漸對諸侯王產生不滿,此時恰巧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謀,假稱遊攬雲夢澤,藉此時機將韓信貶為淮陰侯,從此,韓信對待劉邦的心裡開始變化。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地位和周勃、灌嬰、樊噲一樣,周勃的列侯爵位是在平叛燕王時獲得的,灌嬰曾經是韓信的老部下,而韓信又最看不起樊噲,所以常常感嘆自己竟然落得和這些人地位一樣,慢慢心中變得不平衡。既然劉邦總是懷疑自己謀反,那麼不如自己找準時機反叛,這就有了韓信後來和陳豨的串通,只是還沒等自己發動,就先被呂后聯合自己最信任的蕭何設計殺害了。

韓信是真正的國士,對人恩怨分明。當別人對自己好,自己就會為對方付出對等的忠心和善意,而自己做出了巨大的功勞,也會要求等量的獎賞(要求假齊王,沒有及時出兵配合劉邦攻擊項羽)。當別人對自己不好,自己也同樣不會客氣。

所以說當劉邦以國士之禮對待韓信,韓信對劉邦根本沒有反心,哪怕能夠和劉邦項羽分天下的時候,而當劉邦登基稱帝后,一心想著要消滅異姓王時,韓信對劉邦感到失望,所以才選擇了反抗,只是反抗沒有成功而已。

每日一篇故史,天天一段歷史,歡迎關注!


天天故史匯


大將軍韓信手握百萬雄獅,昨夜蕭何月夜追韓信還歷歷在目,今日韓信就被蕭何用計被呂后砍了頭,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叱吒楚漢爭霸的大將軍到最後死在了一女流之手。

韓信有沒有反心前期是沒有的,後期也沒做出反的事情。韓信這個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從被封淮陰侯回到楚地做的三件事,就可以看出,韓信為人知恩圖報,以德報怨,以情盡孝。被下兵權也沒說什麼,當時陳豨跟他說一起造反時,他就說了,當年我兵權在握,謀士蒯徹勸我反叛,那時如果反,可能現在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但當時我都沒心動。現在天下形勢已定,我不想再鍈這渾水了。韓信說這話當時可能心裡非常委屈,也只是委屈而已。我們的大將軍並無反意,是個忠孝之人。




一恍千年


【韓信的反心是天生的,項羽不能駕馭韓信,劉邦將韓信玩於鼓掌之中。】

歷史真相官:韓信真的是沒有造反,因為劉邦“飛鳥盡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嗎?冷清告訴你歷史真相。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成果,嚴禁抄襲剽竊。如您喜歡敬請加關注。

根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什麼意思?淮陰侯韓信,安徽淮陰人。還是老百姓的時候,韓信的個人品質很差勁,參加了地方公務員考試,但是“政審”沒有通過,被取締了當公務員的資格。韓信又不會做生意,經常在別人家裡蹭飯,大家都很討厭他。

韓信曾經在南昌亭長家蹭飯好幾個月,因為南昌亭長的妻子不滿意而離開;韓信在城下河邊垂釣,漂母可伶韓信給他飯吃,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韓信背劍招搖過市,被屠夫的兒子戲弄:“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韓信鑽了屠中少年的褲襠,被人罵做“膽小鬼”。司馬遷把韓信“胯下之辱”作為“勵志篇”,千古來傳頌,的確是有失偏頗呀。

冷清個人認為這是韓信的性格使然,韓信是一個“有謀而無勇”的人。韓信想出人頭地,又不敢冒風險,豈不知“利益有多大,風險就有多大。”假如,韓信敢於承擔風險,真的拿劍去刺這個少年,一種可能性把少年殺了,犯了命案吃了官司,或者逃跑而流浪江湖。另一種情況是,韓信刺傷了少年,大家都服氣了韓信,韓信的江湖名聲鵲起,有了一群“粉絲”。天下反秦時,有這群粉絲的跟隨,韓信就可以成為一路諸侯,真正的和劉邦、項羽爭霸天下。韓信缺乏的是:“敢於冒風險、敢於承擔後果,振臂一呼的領袖人格。”

韓信的個人的性格,已經決定了他當不了領袖,不可能成為獨立自主打江山的霸主,韓信的一生只能給別人打工,來賺取自己的榮華富貴。偏偏,韓信又不能認清問題的實質,總想著要成就一番偉業,韓信的造反之心害了韓信和他的家族。項羽為什麼不用韓信?項羽不敢用韓信呀,項羽雖然剛愎自用,但是不得不說項羽是領袖之才。項羽一眼就看穿韓信有造反之心,害怕日後駕馭不了韓信,而不敢把兵權交給韓信。一般來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淮陰侯列傳》:“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什麼意思?到了項梁渡過淮河的時候,韓信仗劍加入項梁的軍隊,駐紮在戲下,沒有什麼名氣。項梁失敗以後,韓信又歸屬了項羽,項羽安排韓信當郎中(營長)幕僚。韓信好幾次給項羽出謀劃策,干預項羽的作戰計劃,項羽都沒有采納。注意,司馬遷用了一個字“幹”,韓信不是虛心地給項羽參謀,而是喧賓奪主的“干預”,項羽當然不敢讓韓信帶兵打仗,項羽發現韓信“權利慾”太強,日後必定擁兵自重造反,不如不用韓信免去日後的麻煩。

韓信脫離項羽後投奔了漢軍,因為當逃兵被問斬,夏侯嬰救下韓信,並推薦給劉邦。劉邦是何等高人呀,項羽能看出韓信腦後有反骨,劉邦當然也看得出來,不敢用韓信呀!給了韓信一個“治粟都尉”,相當於蕭何的後勤部長下屬的管糧食的“師長”,韓信作為師長,當然有資格和部長蕭何天天打交道了,韓信就打動了蕭何,“蕭何月下追韓信”再次推薦給劉邦,並且蕭何保證“韓信不會造反”,如果韓信造反蕭何就連坐,這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來歷,日後,韓信造反,蕭何將韓信剷除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劉邦高明的“馭人之術”,在於“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劉邦給韓信立規矩制約韓信,給韓信身邊安排親信來監督制衡韓信。韓信作為大將軍,只有自己的司令部,擁有指揮權,而沒有直接的帶兵權。分配給韓信的漢軍的帶兵權,都在樊噲、灌嬰、曹參、周勃等劉邦的親信手裡,營級以上的軍官中的一半,都是劉邦從豐縣、沛縣帶出來的老鄉,韓信就是個“光桿司令”。彭城之戰後,劉邦又把自己的老戰友張耳安排在韓信的司令部當政委,其實就是監視韓信的。

公元前205年二月,劉邦率領漢軍出潼關討伐項羽,打敗韓王、收了殷王、魏王豹等等,劉邦在洛陽發表“討項羽檄文”,在商丘和韓信分兵,韓信帶領精銳漢軍集合齊國、趙國等國軍隊30萬,攻打齊地的楚軍;劉邦集合五路諸侯兵26萬直取彭城。彭城10萬楚軍不戰而逃,劉邦進入彭城後,項羽和龍且在齊地分兵,龍且領兵10餘萬繼續和齊國對峙,項羽領兵20萬回援彭城,途中收攏彭城10萬敗兵,項羽以30萬兵攻打劉邦的26萬諸侯聯軍,司馬遷拔高項羽只說楚軍精銳3萬。根據原計劃,項羽回師彭城後,韓信應該帶兵夾擊項羽,但是,韓信來晚了。

《淮陰侯列傳》原文:“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漢二年四月,韓信才帶兵到達彭城,劉邦已經失敗退回滎陽了。韓信就收兵到滎陽和劉邦會合,半路上在京索之間狙擊了一下楚軍,暫時阻止了楚軍的攻勢。韓信到滎陽和劉邦會合後,天下的形勢變了,章邯佔據廢丘又造反了,司馬欣、董翳、魏王豹、趙王歇等等諸侯,也一起脫離了劉邦反楚聯盟。

彭城之戰,韓信夾擊項羽來晚,是不是故意的不太好說。劉邦在滎陽制定新的戰略規劃,劉邦率領一半漢軍堅守滎陽,吸引項羽的主力來圍攻。韓信率領10多萬漢軍主力,開闢第二戰場,攻打趙、魏、代等諸侯國。劉邦對韓信已經起了疑心,為了監督制約韓信,劉邦把自己的老戰友張耳安排在韓信的司令部,下面帶兵的將領是樊噲、灌嬰、曹參、周勃等人,指揮權在韓信手裡,漢軍精銳全在劉邦親信手裡。張耳比劉邦大八歲,張耳在趙國、代國的影響力非常大,既可以監視韓信,又可以幫助韓信平定趙、魏、代。

劉邦在滎陽堅守了一年零三個月,把項羽的30萬楚軍主力牢牢的吸附在滎陽,使得項羽不能夠分兵去援助趙、魏、代,使得張耳、韓信帶領的漢軍主力精銳,能夠沒有干擾的搞定趙、魏、代,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韓信被劉邦封為丞相。張耳、韓信搞定趙、魏、代後,應該分兵救援滎陽,完成合擊項羽楚軍主力於滎陽。但是,韓信藉口楚軍游擊隊騷擾趙地,趙地沒有完全安定,拖拖拉拉的發兵救援滎陽。漢三年6月,滎陽糧盡城破,劉邦出南門,紀信出東門替劉邦死。韓信遲誤出兵救援滎陽,韓信有“借刀殺人”的重大嫌疑。

《淮陰侯列傳》原文:“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復急圍之。……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

韓信知道自己沒有親信大將,是很難造反成事的,韓信也想培植自己的親信集團。韓信滅趙之後,就把名將李左車收在身邊,李左車是戰國名將李牧的後裔,給趙王歇出奇謀而趙王歇沒有采納,舌辮之士蒯通也被韓信收在自己的麾下。劉邦奪取韓信兵權後,把韓信手下能打的降將都調走,李左車被劉邦任命為太子之師,只給韓信留下一個不能帶兵的蒯通,韓信的親信勢力始終無法培植起來。劉邦派酈食其下齊地七十城,韓信從蒯通之計突然攻打齊國,造成酈食其被齊王烹殺。

垓下之戰時,蒯通建議韓信造反自立,為什麼韓信沒有采納呢?其實很簡單,漢軍的帶兵大將樊噲、灌嬰、曹參、周勃都是劉邦的親信,營團級以上的軍官中的一半是劉邦的老鄉,這些人是不會跟著韓信造反的。齊國、楚軍龍且被打敗後,能打仗的龍且等人戰死了,有的被漢軍殺死了,有的逃跑了,比如鍾離昧,齊國、楚國投降的兵卒,年老的釋放回家去了,大部分被重新編入漢軍,指揮他們的軍官基本都是劉邦的老鄉,韓信是沒有辦法鼓動這些士兵造反的。

垓下之戰後,劉邦迅速的奪去了韓信的兵權,免去韓信的齊王,改封韓信為楚王,既兌現自己的諾言,又將韓信調離了漢軍。韓信到楚國下邳就任後,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培植自己的親信,重賞漂母千金,把讓韓信蒙受“胯下之辱”的人,都提拔成“中尉”,漢代的中尉是中高級軍官,並非今天的中尉排長,相當於一個城市的公安局長。鍾離昧是項羽的愛將,是劉邦通緝的戰犯,韓信難道不知道嗎?韓信卻把鍾離昧窩藏起來,目的很簡單呀,就是培植自己的親信帶兵大將,楚國地域廣大招兵很容易,韓信手裡缺乏的是帶兵的親信集團。

《淮陰侯列傳》:“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詔楚捕昧。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韓信被人告發謀反,劉邦率領大軍準備圍剿,陳平獻計“偽遊雲夢”,詔韓信前來。韓信明知道是計,韓信為什麼不和鍾離昧一起造反,而是逼迫鍾離昧自殺呢?這是韓信的性格決定的,韓信這個人天生不敢冒險一搏,在鑽別人褲襠的時候,就已經證明了。殺了鍾離昧獻給劉邦,我韓信確實沒有造反,就是想矇混過關。劉邦雖然把韓信枷了,走到洛陽的時候,就又放了,降封韓信為淮陰侯。

韓信的悲劇就是,造反之心是天生的,但是,不敢冒險一搏,總是心存幻想。韓信被降封為淮陰侯之後,整日的不上朝,到處串門挑唆他人造反。絳候周勃、樊噲等人都不願意和韓信來往,為啥,這些人曾經都在韓信手下帶兵,韓信不止一次的挑唆他們造反,所以,韓信對外聲稱“羞與絳、灌等列”。一次,韓信到了樊噲的家裡,樊噲知道韓信會說什麼,就趕快給韓信跪下了:“什麼風把大王送我家來了”,一下子就把韓信的嘴給堵上了。“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陳豨被劉邦任命為鉅鹿太守,臨行前向韓信辭別,韓信拉著陳豨的手說:“我有話給將軍說呀!”陳豨說:“請講。”韓信就說:“你所去上任的地方,都是天下的精兵所在之處呀!而你,是陛下信任的臣子呀!如果,有人說你有謀反之心,陛下肯定不信。假如,再有人說你有造反之心,陛下就會有疑心呀!假設,第三次有人說你有造反之心,陛下就會發怒帶兵打你呀!我與你約定裡應外合,天下就是我們的了。”公元前197年,陳豨果然造反了。

陳豨造反之後,劉邦親率大軍前往鎮壓,韓信託病不去。韓信和陳豨書信來往“裡應外合”,原文:“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韓信和家臣謀劃帶領家奴,偽造詔書釋放官奴而起兵,然後截殺太子和呂后,部署完了,等待陳豨的回應。韓信的一個家臣不願意跟隨韓信造反,被韓信囚禁起來。這個家臣的弟弟就向呂后彙報說:韓信要起兵造反截殺太子、呂后。呂后就和蕭何商議對策,蕭何出主意說:“詐稱劉邦有書信來,就說陳豨已經死了,諸侯大臣都得來祝賀。”韓信是蕭何推薦的,蕭何曾經為韓信作保,要剷除韓信,解鈴還需繫鈴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知道有詐不來,丞相蕭何就給韓信寫信說:“即使有病也得前來祝賀。”韓信來了之後,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綁了。在長樂鍾室殺韓信之前,韓信突然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韓信這個人有奇才,是個當CEO總經理的料,但絕對不是當董事長的料。韓信有反心,但是不敢冒險,總是心存幻想,做事不乾脆利落,結果落得身死族滅,從韓信受“胯下之辱”時,一切就已經註定了。韓信造反之事總想矇混過關,劉邦兩次不殺韓信,俗話說:“事不過三”,韓信第三次謀劃造反,呂后殺了韓信而且被滅族。








冷清先生


即使韓信真要想反,也不可能戰勝劉邦。

原因如下:

一、時代背景下的認知。自戰國到秦帝國時期,士階層亦或貴族階層,既為服務君王,同時也為個人名利而奔波,進而實現榮華富貴的人生理想,韓信正是處於這樣的認知環境。

二、如果韓信真的想謀反,為何在手握重兵時,屢次拒絕蒯通勸他叛漢自立的建議?為何在劉邦巡狩雲夢時,韓信提著鍾離眜的人頭去向劉邦表忠心?

三、連年戰火,天下苦久,人心思定,既沒有謀反的實力,也沒有謀反的團隊。謀反可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韓信雖然用兵如神,但是個人政治幼稚、短視、戀權。

四、謀反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直接幹掉皇帝,搶奪政權。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不懂嗎?但在這個謀反過程中,放著皇帝不殺,卻去殺他的老婆孩子。當年項羽差點要煮了劉太公,劉邦眨眼了嗎?這算是什麼謀反?

五、韓信作為無雙國士和軍神,不直接勾結漢朝衛戍部隊將領?而去勾結一個外地的太守,能幫什麼忙?他會不知道漢軍的戰鬥力?率領家丁和囚徒去和正規軍作戰,這種謀反計劃太缺智商了。

“秦亡於政而非制”,劉邦的政治認知能力和建立的漢就是一個承襲秦朝的中央集權帝國,而不是分封制的鬆散聯邦國家。權力無法集中,就無法禁止戰爭。而韓信的思維,卻是要裂土封王,這觸犯到了帝王的禁忌,臣子只能等待帝王的獎賞,任何討要與威脅都是取死之道。

綜上所述,最後的事實就是,韓信死於蕭何和呂后之手,死於謀反的罪名之下,並且被滅了三族。


閒雲去處


我是韓信,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文/牛在看你)

我韓信從小貧困,但是我有志向。我的志向常常被同鄉們看做笑話,可我不在乎,我要向他們證明自己,我不會忘記給我飯吃的漂母以及給我胯下之辱的屠夫的。

從軍多年中,在我最困惑之時,我遇到了漢王。

漢王重用我,讓我展示自己的才能。

自從打下齊國之後,我的勢力已經很大,北邊的燕國向我投降,趙國的張耳和我一起帶兵打仗,最後還是因為我的推薦做了趙王。

可以說山東子弟多半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諸侯也聽從我的調遣。

謀士蒯通始終沒有說服我,並不是我不開竅,而確實這是一個很難決定的事實。

劉邦和漂母一樣,他給了我一切,我必須要做到感恩,不能在背後捅他一刀。

況且,這個時候劉邦還在和項羽苦苦對峙。即使我要叛變,也要等到除去項羽之後,才能公平地與他較量。

可是,我萬萬沒想到,一除去項羽劉邦迫不及待地趁我不備趕到我的軍營,來奪我的兵權。

齊國、趙國、燕國這個強大的聯盟從此破裂,我在這裡苦心經營的一切毀於一旦,我的勢力已經不再了。

劉邦將我封在楚國,楚國的人心目前還不穩定,楚國人都知道我的軍隊殺了項王,他們該怎麼樣遵守我的命令呢。我做了很多努力,我驕傲地賞賜了漂母千金,對給我胯下之辱的屠夫,我也給他官做,給他百錢,這樣我就能得到民心。

這個時候,鍾離昧找到了我,他是楚國的大將,他告訴我他要光復大楚,我沒有殺死他,我們有交情,我聽從了他的想法,留下了他在楚國來幫助我。

然而,這些事情被劉邦知道了,他懷疑了我。

為了表示忠心,我殺掉了鍾離昧,把他的頭顱獻給漢王。但是漢王還是不信任我,竟然假借巡守的名譽把我抓了起來。我的緩兵之計失敗了,而且楚國的兵權也沒有了,更談不上聯絡各地諸侯了。

劉邦雖然將我抓了,但是他沒有證據,他只是將我捉到長安,剝奪了我的兵權罷了,再來看諸侯國的異動。

我變成了淮陰侯,不是楚王了。地位竟然和樊噲、周勃一樣了,我的功勞這麼大,漢王竟然一點也不顧情誼,真是”狡兔死,良弓藏。“

罷了,不管怎麼樣,漢王沒有權利殺了我這個功臣。我就在此等待良機吧。

聽說陳豨合去了我的故地,這個人以前在我麾下,對我忠心耿耿,可以信任。我要託付他東山再起,裡應外合,重新割地封王。

聽說劉邦除去討伐陳豨了,後方空虛,不如再上演一次征服趙國的遊戲吧。由我韓信拿下這座都城。

我沒想到我的一個門人想背叛我,我將他抓了起來,但我不曉得這傢伙已經把事情告訴了他的弟弟,他弟弟又告訴了呂后。

呂后覺得散播劉邦獲勝歸來的假消息才能平息我的這場禍亂,她叫來了蕭何,蕭何一臉萌逼說,“韓信背叛還沒有十足的證據,殺了他,誰來被這個鍋。”

呂后就說我“殺人不需要理由,我來背這個鍋。”蕭何說:“好吧。”

我韓信聽說漢王已經回來了,陳豨沒有給消息就敗了。正好蕭何請我去宮裡見漢王,這種慶祝是不能推辭的。然而,沒想到早有人埋伏好了。

我韓信一生過於驕傲,認為別人都是草包,想不到最後被別人連連算計。我算計別人是利用兵法尋找他們的疏漏,但別人算計我卻從來不安常理,詭計多端。


牛在看你


要說韓信有謀反之心,通過現有的史料好像還不能夠證明。但是在兩個特別時期韓信的一些行為確實讓人值得懷疑。

第一次就是楚漢相持階段,韓信的謀士蒯通曾說過:“望君之面,雖貴,但貴不過封侯。望君之背,則貴不可言!”意思就是說“你跟著劉邦幹最多也就封個侯爵,但如果你單幹前途就不可限量了”。這是後來韓信被捕時親口說出來的,可見當時他確實有過這樣的心思。否則一個謀士怎敢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

第二次是大漢建立之後,劉邦對異性諸侯王動刀,分食了彭越之後,韓信感到恐慌,正好鍾離昧在他那裡躲難,就勸他起兵造反,先下手為強。

但是兩次不穩定時期韓信都沒謀反,原因並不是人們想象的劉邦對他還不錯,這樣的理由太低級了。

本人分析他沒造反的原因是他不敢造反,為什麼不敢呢!

第一、韓信是三傑之一,還有二傑在劉邦陣營。論政治,韓信不如蕭何。論軍事,韓信與張良平分秋色。韓信對這二人心存忌憚。

第二、韓信親口說過“劉邦雖然不善帶兵,但善於馭將”,韓信一生為將,碰到劉邦算是遇到了剋星,說白了就是政治手腕掰不過劉邦。

韓信軍事判斷能力何等高超,這麼明顯的道理他會不懂嗎?所以他不敢造反。




寒江秀儒


坦白說,韓信並沒有反心。或者說韓信本無反心。後來他參與部下陳晞的叛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我們說,劉邦跟韓信的隔閡是早就種下的。最少有四件事。第一次。劉邦滎陽危機。期盼著韓信為首的三大軍團來救命。而以韓信為首的三大軍團長(韓信,彭越和英布),卻坐山觀虎鬥。一個個的坐地起價。彭越和英布,那是以韓信馬首是瞻。我不說不去,也不說去。反正就是韓信在前面擺著,你是哥仨裡面的老大,你咋辦,我們哥倆跟著你走。韓信不但不去救劉邦,反而派人找劉邦要官職。要說這韓信也挺虛偽的。就像劉邦說的那樣,男子漢,要當就當真王,何故自請假齊王?劉邦之所以這麼說,那是他急需要用韓信,顧不得多想。而韓信等人也是知道劉邦危急,自己在這個時候提出什麼要求,劉邦都會同意的。這是韓信跟老闆劉邦的第一次隔閡。

第二次,垓下大戰。劉邦擺了好大的一桌宴席,品嚐項羽。說的好好的,韓信彭越英布都要赴宴。結果這哥三一個都沒來。結果,劉邦一個人,被煮熟的鴨子給啄的屁滾尿流。顏面盡失。張良給劉邦出主意,垓下一戰,就是韓信等人撈取最後一桶金的時候。劉邦聽後,立即給韓信等人畫地封賞。韓信等人立即出兵,生生逼死項羽。這是劉邦跟韓信的第二次隔閡。

第三次,就是身為楚王的韓信收留項羽部下鍾離眜的事情。後來劉邦聽從陳平的謀略。在雲夢澤抓了韓信。這是他們之間的第三個隔閡。

第四次,陳晞在代地謀反。劉邦叫已經是淮陰侯的韓信去。韓信稱病不去。因為韓信心裡有鬼。他和陳晞說好的。陳晞在去代地前,看望過韓信。韓信告訴他,陳晞在外,韓信在內,兩人裡應外合。坦白說,這時候的韓信,對劉邦徹底絕望了。我們說,這個時候的韓信,的確是反了。但這個時候的韓信,可以說身無長物了。

我估計劉邦走的時候,肯定給呂雉嘮叨過對韓信的不滿的。要不然呂雉不會私自做主處死韓信的。坊間傳說了韓信的多種死法。說的有模有樣的。什麼這不死那不死的。全都被呂雉化解了。而且,呂雉殺韓信比較殘忍。比她後來殺戚姬也不多讓。

韓信一死,彭越和英布大驚失色。然而。彭越還沒來得及準備。就被呂雉給剁成肉醬了。根據明朝馮夢龍寫的三言兩拍中的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的說法。韓信死後。呂雉找茬收拾彭越。把彭越做成肉醬,送給英布品嚐。逼英布造反。呂雉之所以這麼做。因為她也怕在劉邦死後,這些手握兵權的老油條不把她兒子放在眼裡。所以,劉邦和呂雉的做法跟明朝朱元璋的削刺行動如出一轍。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