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大明是怎樣痛打日本的?

L-鵬


在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日本頻繁的擾亂我國沿海地區,當時我國沿海到倭寇十分頻繁,再加上當時日本的野心十分大,他們企圖先征服朝鮮,在征服我們中國,於是就爆發了著名的平壤之戰。



當時開戰初期,明朝的軍隊使用的是弓箭,而日本軍隊使用的單發的火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火銃,開戰初期,明朝的軍隊進攻平壤時日本的防禦建築十分的堅固,所以開戰初期,明朝的軍隊損失慘重,因此明朝軍隊就拉來了大炮,這種火炮足可以摧毀城牆,明朝的軍隊開始了大反擊。


平壤戰爭結束以後,日本的軍隊在明朝的火炮之下幾乎全軍覆沒,可以說這場戰爭痛扁了日本的軍隊,大明朝獲得全勝。


歷史小呆呆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為了緩和國內矛盾,準備以朝鮮為跳板,攻打明朝。朝鮮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於是嚮明朝求援。明軍痛打了日本兩次,日軍傷亡大約十萬人。

第一次痛打日本

明朝抽調精兵跨過鴨綠江逐步進入朝鮮,大明一邊集結軍隊,一邊和日諉談判,麻痺日軍從而爭取時間。待軍隊集合完畢,總兵李如松調集四萬明軍精銳攻打平壤,平壤易守難攻,李如松圍三缺一,主攻南門的一路喬裝成朝鮮軍隊,麻痺日軍,果然在日軍大意之下,明軍輕鬆拿下南門,接著又攻下西門,日軍看大勢已去,於是帥軍撤退,明軍佔領平壤。

隨後李如松利用日軍大舉進攻平壤西北方的幸州山城的時機,奇襲了日軍後勤基地,焚燒了日軍糧倉糧食數十萬,日軍缺糧,被迫撤退。隨後日軍求和,大明撤軍。

第二次痛打日本

萬曆二十五年,豐臣秀吉發動第二次朝鮮戰爭,明軍以麻貴為總兵,帥軍援朝。麻貴分兵固守各個城池,互相呼應,並且積極伏擊日軍,為援軍入朝爭取時間。待援軍集合完畢,明軍兵分三路進攻日軍,麻貴各方策應,正好豐臣秀吉死亡,明軍攻勢愈盛,斬首眾多。日軍損失慘重,不得不從朝鮮退兵,萬曆朝鮮戰爭結束


華衣夏服


1597年的朝鮮王朝危機四伏,朝鮮海軍主力隨著大將李舜臣(崔岷植 飾)被貶而遭受巨大打擊,軍紀潰散,只剩少量軍艦。而倭寇伺機派出脅坂安治(趙震雄 飾),協同令人聞風喪膽的“海賊王”來島通總(柳承龍 飾)的海盜軍共同出擊,勢必攻克漢陽。危急關頭,李舜臣力排眾議,決定率領僅 剩的十幾艘軍艦前去鳴梁海峽迎戰倭寇。李舜臣先是派遣部下任俊永(晉久 飾)去敵方匯合臥底俊沙(大谷慶彥 飾),又重振軍心,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氣概,號召與倭寇決一死戰。 決戰開始,李舜臣身先士卒,死守血島,擊潰“海賊王”好幾撥先遣軍,關鍵時刻任俊永的啞妻(李貞賢 飾)讀懂他的唇語發揮作用,使得李舜臣將船成功獲救。最終軍民協力,重創了日本艦隊,創造了世界海戰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敘事緊湊,欲揚先抑,大戰之前鼓點密集,鋪排手法多樣,有種山雨欲來之勢;戰爭心理刻畫細膩,日軍戰船較多,軍力強大,朝鮮新近多敗,人人自危,不少主和派甚至害怕與日本開戰禍及妻兒,片中對於這些人物心態描寫相當到位;主帥李舜臣力挽狂瀾,利用鳴梁海峽迴流地利之勢來設計戰略,有勇有謀的形象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鳴梁海戰》優點在於英雄人物,並未一味迎合觀眾的民族情感,影片花重金砸出的61分鐘激烈海戰毫無尿點,尤其李舜臣身先士卒,以主艦單挑倭寇數艘艦船的場景,不僅打出了水軍的士氣,更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

1、此戰發生時,日軍正一步步將在朝鮮的軍隊撤出。其中小西行長處於最遠端。

2、露梁海戰中,被一頓暴扁的島津義弘的水軍正是去接小西行長回來的。

3、明朝水師聯軍正是在封鎖小西行長撤退港口時,聽到島津義弘來接人的消息,立刻離開封鎖區域,前去埋伏接敵。

4、在露梁海戰發生的同一時間,小西行長被藤堂高虎的水軍悄悄接走。

5、島津義弘戰敗後,貌似沒有聽到有大名或者有力家臣戰死,似乎全部全身而退。(這裡插個笑話,據說戰後大明水師謊稱島津義弘和另一個有名的大名被抓住,然後拉到北京斬首)

6、另有說法,說島津義弘的船隊都是運輸船,他的麾下,諸如立花宗茂,燁山久高都是九州系大名,在此之前從未在日軍水師戰鬥中出現過,也從沒有被列為水軍行列,一直都是作為陸軍使用。

7、戰後,滯留在朝鮮的日軍,諸如島津義弘,毛利吉成,加藤清正等都自釜山安然回國。撤退中,亦無一位大名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