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國策,蜀漢政權的未來會怎樣?

陳康喜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只是待在成都,這隻能加重諸葛亮和劉禪的矛盾。因為諸葛亮出於責任必然會管著劉禪,劉禪被管得煩了,必然心生不滿,到時東州集團或者本土集團就會趁虛而入,輕則加重蜀漢各陣營之間的矛盾,重則一個不小心,諸葛亮就被廢了。問題是除了東州和本土,荊州集團也會對諸葛亮心生不滿。因為,荊州集團加入的初衷,就是因為他有皇室身份,有匡扶漢室的責任。



如果不北伐,單單魏延和楊儀的恩怨將會更早的爆發,這點連孫權都看出來了。《三國志》注引裴松之補充的《董恢傳》就提到,孫權問費禕:“楊儀,魏延乃是牧豎小人,有一天諸葛亮不在,必為禍亂。”費禕竟然不知怎麼回答,旁邊的董恢提醒說,楊儀和魏延只是私憤,並無反心,如果廢了這兩個有才能的人,豈不是怕風浪而毀舟船?(大意如此)為什麼說諸葛亮不在就不行了呢?就是因為諸葛亮有資格,能力駕馭魏,楊外,最關鍵就是用北伐來凝聚人心,轉移各種集團矛盾和人才關係矛盾。



如果荊州集團出現矛盾,其他集團有野心的大臣,必會趁虛而入。比如誰呢?就是夷陵之戰後,東州集團的代表,副託孤大臣,都督內外軍事的李嚴。《諸葛亮集》就有李嚴寫給諸葛亮的書信,信中勸諸葛亮加九錫,進爵稱王。二把手勸一把手如王莽,曹操故事,這不是居心叵測嗎?若不是諸葛亮北伐,把李嚴的追逐名利的野心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暴露出來,很難想象李嚴會幹出什麼事來。這裡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東州集團本來就不是因為“匡扶漢室”主動加入的,而是躲避戰亂,本土集團也是一樣,被動加入蜀漢。



所以,北伐有利整合蜀漢的各集團人才,淘汰了馬謖,李嚴等人,重用了吳壹,馬忠,張翼等本土將領,提拔了王平,費禕等才幹之士,還收穫了姜維這個傳人。如果不北伐,就連曹魏的司馬懿都不能做大,談何日後篡位?蜀漢的北伐嚴重威脅了曹魏在西北雍,涼二州的統治,消耗了曹魏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蜀漢不北伐,吳蜀聯盟失去意義,吳國壓力劇增,最終只能導致兩種結果,一個是東吳被打殘,一個是趁蜀漢內亂,吳魏聯手攻蜀。無論哪種結果,將會讓蜀漢滅亡的時間表,大為提前。


大飛熊騎士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會提前15-20年滅亡。

自古以來,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北伐耗費國力,加速了蜀漢的滅亡。歷史沒有假設,但是,歷史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

國力,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讓我們通過歷史的細節,看看假如諸葛亮不北伐,三國的局勢會如何演變。


諸葛亮時期,魏國對蜀國、吳國的並沒有壓倒性優勢

我們從三國地圖看起來,魏國確實比吳蜀兩國強太多了。可是,這只是一個表象。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魏國的兵力為50萬,東吳20萬左右,西蜀大約10萬多。

這個對比看起來懸殊,但實際上問題並非如此。

魏國獨自承擔了中華帝國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防禦任務,使得可用於前線兵力並無優勢

我們不要忘記,中華帝國在古代,面臨的最大的國防威脅,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而三國時期,這個威脅是由魏國一家獨自承擔的。

以第一次北伐時魏國的配置為例。魏國的淮南和荊州兩個戰區大約駐有20萬兵力。在北方防禦公孫淵和遊牧勢力的,大約10多萬兵力。實際派出與諸葛亮前線對峙的,大約只有10多萬兵力。可以說,此時,蜀國在前線的兵力並沒有劣勢!

此時,如果吳國蜀國的北伐時機控制得當,多面受敵的魏國,根本抽不出兵力用於進攻。

尤其是遼東的公孫淵。

公孫淵割據遼東,串聯了大量的遊牧民族軍隊。魏國為防範他所配置的兵力,並不比防禦吳蜀要少。甚至,在山東的青州,都需要配兵防禦。

而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國一直都抽不出力氣來平定他們。即使公孫淵和孫權眉來眼去期間,魏國也只能”乾瞪眼“,有心無力!


在諸葛亮北伐停止到姜維北伐之間的3年,魏國的國力得到了爆發式增長!

在諸葛亮逝世和姜維第一次北伐之間,北伐停了3年。

這3年,魏國的國力得到了爆炸式增長!

諸葛亮234年去世,236年,司馬懿被召回京城,準備對公孫淵的討伐。238年,在姜維第一次北伐(小規模北伐)期間,司馬懿就平定了公孫淵。

平定公孫淵,極大的緩解了魏國的北方國防局面。使得魏國可以抽出大量兵力用於壓制蜀國和吳國。


也正是在平定公孫淵後,司馬懿發出了”肅清萬里,整齊八荒“的口號。

這可以看成是司馬懿發出的進行統一戰爭的宣言。

這顯示出,在解決了北方問題後,魏國已經建立起了絕對優勢,可以開始考慮統一問題了!

此後,即使在魏國內部政治混亂期間,魏國也能輕輕鬆鬆拿出20多萬兵力來壓制東吳的進犯。這和當年曹操時,”張八百大戰孫十萬“的時代比起來,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此時的魏國,已經不再需要”八百破十萬“的壯舉來防守,憑藉實力,絕對壓制東吳


諸葛亮不北伐,今後不論何人來組織戰役,恐怕再無生氣。

如題所說,如果諸葛亮一直不北伐,他確實可以在本國休養生息,培養人才。蜀國的經濟會得到進一步恢復。

不過,在古代農業社會,經濟再怎麼恢復也玩不出花來。本來就沒有經過太多戰亂的西川之地經濟恢復的速度,如何和一個百廢待興的中原之地相比呢?除非,諸葛亮他老人家在家裡攀科技樹,提前1000多年發起工業革命!


而且,自古有”少莫入川“的說法。四川很養人,如果沒有銳意進取的調動,統治者很可能安逸下去。

川中氣候怡人,美女如雲,人很容易安逸

在兩漢交際之期。公孫述在割據西川以後,就沒有及時組織擴張。直到他認為有時機了,要調兵之時,所有人全部強烈反對,以至於當時的進軍根本組織不起來!

可以想見,如果諸葛亮不及時組織北伐。偏安於西川的蜀漢政權,可能頹廢的速度比魏國、吳國都要快。


物質上增長比別人慢,精神上頹廢得比別人快,在別人在解決後顧之憂後,勝負就已經決出了。


我認為魏國會提前15-20年滅蜀。僅僅是因為諸葛亮尚在,我認為他應該有辦法自守。否則,蜀國的滅亡時間可能會更快!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如果諸葛亮放棄對曹魏的北伐,而是在蜀漢境內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那麼蜀漢政權的最終命運將會是怎麼樣?
首先,這個假設根本不可能存在。魏、漢(蜀)、吳三國的統治階級,至少是其最高統治者和實權掌握者,都是以統一中華為己任的。他們之間的差異,僅僅只是看到底是以曹魏為首的統治集團,還是以蜀漢為首的統治集團,或者是以孫吳為首的統治集團,最後是誰來定鼎中華而已。所謂的“樹欲靜而風不止,”都要想定鼎中華的魏、蜀、吳三方,任何一方想靜下心來搞發展,那可是萬萬不可能的事!

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和曹魏本來就勢不兩立的蜀漢政權,能夠埋下頭安心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國策嗎?不可能!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說:“方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此誠存亡危急之秋也。”險惡的“國際局勢”,促使以諸葛亮為首的蜀漢統治集團,採取了對曹魏“以攻為守”的戰略對策,延緩蜀漢的覆亡時間。諸葛亮的“以攻為守”之策,還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面對著蜀漢凌厲的攻勢,曹魏只能是採取步步為營的防禦對策,並必須抽調出它的一部分力量,防禦孫吳和北方的高句麗、公孫家族,以及西北遊牧民族的襲擾。諸葛亮和繼任的姜維的對魏北伐,延長了蜀漢和孫吳的覆亡時間,堪稱一著“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妙棋。
而如果蜀漢採取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國策,老實說,曹魏就會立馬向它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而孫吳也會見風使舵,向蜀漢發動落井下石式的進攻。在魏吳雙方的凌厲攻勢下,蜀漢將會很快的滅亡。戰國後期的齊國,不也是採取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嗎?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五國既滅,齊國的覆亡,就進入倒計時了。


孤獨的人209381559


憑一州二十二郡之地,能和佔據北方九州八十七郡的曹魏,割據東南三州四十五郡的東吳拼消耗,蜀漢能耗多久?

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什麼?這就得從兩方面來說了,即諸葛亮為什麼不休養生息和諸葛亮為什麼執意北伐。

諸葛亮為什麼不休養生息?

諸葛亮此人性格是很謹慎的,輕易不動刀兵。在劉備攻漢中的危急關頭,他都在猶豫是否要派兵去支援;南中叛亂,隨意斬殺朝廷官員時,諸葛亮也要強忍幾年,等到萬無一失之時才一舉平定了南中。所以若無十足把握,諸葛亮是不可能隨意出兵北伐的。

那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五次北伐,並多次陷入缺糧、準備不足的境況之中呢?原因就是此時魏蜀的國力已經逐步拉大,若不北伐則遲早會被吞併。

早在曹丕時期,經過七年的休養,國力大增,國庫累計鉅萬。曹丕曾多次打敗北方鮮卑,三次大規模征伐東吳,隱隱具備了多線作戰的資本。到了曹叡時期,重臣孫資也表明了“只需令大將據守險要,威懾敵國,數年之後魏國日盛,則吳蜀二虜必不戰而敗”的觀點,得到了曹叡的認同。

這才是諸葛亮不敢休養生息的原因,若不以攻為守,消耗牽制曹魏的話,時間一長則雙方國力拉的更開,到時就真的只能不戰而降了。


諸葛亮為什麼執意北伐呢?原因有三

第一:轉移國內矛盾。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暗喻了“益州疲弊”,可是疲弊就不應該勞師動眾地北伐才對,所以“疲弊”只能是出現在國內,由於蜀漢不置史官,對當時的一些內情我們無法得知。

但從諸葛亮每次北伐時都要留下幾個心腹親信鎮守成都來看,“益州疲弊”的情況極有可能就出現在朝廷之上,諸葛亮留下人在成都,不止要保護後主,還要壓制住朝中的反對勢力。

第二:打響旗號,表明立場。“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是蜀漢的立國之本。不去履行的話則國本動搖、人心不安,遲早還是得亡國的。特別是諸葛亮明白:單打獨鬥是打不過曹魏的,必須爭取孫吳的援助。

在孫權稱帝的時候,吳蜀雙方就簽訂了《中分天下盟書》,約定平分曹魏天下,之後在第二次北伐時,諸葛亮大張旗鼓地出兵,並把出兵路線都寫成信告訴了遠在江東的哥哥諸葛瑾。這是諸葛亮對孫吳的“表白”,表明蜀漢的態度,拉攏孫吳。

第三:練兵。這一點很好理解,深居國內的軍隊是不堪一擊的,雖然能練出極強的防守型人才,卻無法培育出進攻型的選手,這對一個“坐困愁城”的政權是極度不利的。

諸葛亮北伐並不是和姜維一樣“以命換命,不顧一切”的戰鬥,而是“穩紮穩打,守住即得戰果”的打法,這一點十分適合當時的國情。從司馬孚給曹叡的奏表可以看出:曹魏每次應付諸葛亮北伐都需要出動中軍精銳,每出動一次都耗費巨大,又所得無幾,白白浪費了人力物力。諸葛亮不止為蜀漢培養了一大批軍事、內政人才,還消耗了曹魏國力,這才是他北伐的真正成果。

所以諸葛亮選擇北伐是有道理,符合當時國情的,如果他選擇了休養生息的話,那蜀漢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我不敢保證,但“坐以待斃”這四個字是肯定逃不了的。



狐史首丘


三國亂世,你不出手,別人也會乘機而入。在軍事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蜀國利用地勢進行軍事鬥爭,是正確的政治方向。因為分久必合,要從中探討統一的方針,諸葛亮也看到曹魏家族政權的毛病,才敢多次出手北伐。

如果蜀國處於休兵狀態,相信魏國的權力變更會加快,因為曹操死後,曹家再無靈魂人物。魏國如無外患,司馬氏會提早奪權,因為士族的發展非常快。司馬氏家族則是統一三國的中堅力量,會很快使蜀國滅亡。

所以說,諸葛亮的憂心忡忡是有道理的,不斷為魏國加壓,造成魏國內部分化加劇矛盾,為劉禪贏得三十年的統治時間。


閒適人家


既然是假如我就以假如為前提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北伐是無奈之舉,一是為了實現他的抱負,二也是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其實在諸葛亮的內心他比誰都清楚,北伐的成功性很小。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諸葛亮孤注一擲,最終魂斷五丈原!

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加強蜀國的行政管理,把國內經濟搞上去,讓人民的生活過得舒適,任人唯賢,懲治腐敗,加上邊境的防守,諸葛亮把心事用在國家建設上,蜀國一定會非常富裕,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人心也就穩定。社會就不會動盪不安!魏國也沒有誰敢輕易去攻打蜀國,三足鼎立的局面會一直延續。

假如諸葛亮好好培養人才,選定好未來的棟樑之才,精心去培養,蜀國會一天比一天富強,但這些諸葛亮都沒有認真的去處理,而是匆匆的北伐,他常年在外征戰,朝政無能人好好打理,宦官把後主劉禪引入歧途,這是諸葛亮最大的失誤。所以在他死後,蜀國一天天的衰敗,直致滅亡!

我的觀點是假如諸葛亮不北伐,好好經營蜀國,三國鼎立至少會延續一百年,晉朝也許就不會在歷史上出現!


一本夏


放棄北伐,休養生息,不一定亡國,放棄北伐改為南征,北邊廣置要塞以守為主,但不是一味守,多置情報網,以獲信息,乘魏國出現昏君,民眾造反,可攻中原。一味固守益州,則兵懈士怠,官員腐敗易生,下層士民通往上層官員之路不通,則整個社會沒有生機,應在東和孫權的情況下南征,以擴大戰略縱深,修道路以聯繫鎮守四方,此也是練兵的一種途徑,官員晉升的途徑,這樣即能練兵,又能使官員有事做,創新兵制,即全國守備形成兵馬輪換制,年年五分之一兵力全國輪換,將領在一個地方不超四年,這樣全軍可到任何地方作戰,而將軍不能反抗中央。休養生息不是簡單坐守,而是變換方向以圖進取!


63234567351178


內亂叢生。蜀漢北伐,不得已而為之。內部先是千里分兵,地跨荊益,而荊州四戰之地,不進則退。丟了荊州之後,蜀漢偏居西南,內部三大政治集團,利不足分。劉備北方流浪集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還有兩股巴州,涼州降將小勢力。如無外患,內必不安。主政的又恰恰是內鬥不佔上風的劉備流浪集團和衰落的荊州集團。窮兵黷武,樹正統挑外患求內安是主政者必然的選擇。假如在這種局勢下,諸葛亮在漢中、甘隴與曹魏對而不戰,求穩不求進,可能堅持更久一些,但地理人心均難以讓諸葛亮採取守勢,因為曹魏孫吳均採取戰略守勢,發展生產的國策,蜀漢不攻則天下太平,外患無從談起,迫使諸葛亮對曹魏採取攻勢。


涵江66261669


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修養生息,那就沒有這個問題存在了。為什麼?個人見解:

第一 諸葛亮就不會成為千古一相,後面就沒有其它人的事了。他不會被當做偶像存在,歷史記載就很簡單了,僅僅一個生平簡介完事了。

第二 季漢有可能會喪失尚武之風,坐以待斃,諸葛亮負很大責任,歷史上會留下罵名。

第三 按諸葛亮的理想,這個問題不存在,或許晚上那麼三五年,一樣會北伐,季漢會延遲幾年滅國,或許還會早幾年滅國。

第四 按第三點來看,晚上幾年北伐,連先鋒都找不到人了。

我實在找不出理由,季漢休養生息為什麼不北伐?


一隻熊貓壓海棠8899


這個假設性問題可回答的空間很大,所以我也就來猜測一番。

假如諸葛亮不北伐,安心休養生息,積蓄國力,此時,魏國和吳國同樣在積蓄實力,而且人家地盤比你大,人口比你多,蜀國肯定是發展不過這兩個國家的,最後仍然難逃覆滅一局。

最初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佔據荊州和益州,保有人和的優勢,這樣就可以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日後也有資本跟魏國吳國一爭長短。可惜,關羽大意丟荊州,蜀國集團失去了進可攻退可守的跳板,從此只能侷限於益州一地,可謂是國小勢微。後來,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六十萬大軍敗亡,將蜀國本就不多的精壯人口消耗一空,可以說,自此蜀國成為三個國家中最弱的一個,要人沒人,要地沒地,敗亡的結局已經註定,諸葛亮縱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無法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