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為打通“絲綢之路”作出哪些努力?

liudongxiao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都長安城。


絲綢之路的開創者是西漢時偉大的探險家張騫,他向西漢政府提出出使西域,歷經13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


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其偶然性。當時間迴歸到西漢武帝時期,當時的西漢政府正在準備著一場對抗匈奴的戰爭。偶然間,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獲知匈奴國還有一個死敵大月氏。


原來大月氏的國王被匈奴單于殺死了,兩國結下深仇大恨。漢武帝由此聯想到一個抗擊匈奴的辦法,那就是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以其“斷匈右臂”。於是,漢武帝決定派遣使者出使大月氏。


張騫得知消息後,毛遂自薦,成功獲得出使西域的機會。然而張騫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大月氏時,大月氏早已放下舊恨,過起安穩的生活,不願再捲入戰爭當中。無奈,張騫只得返回西漢。


雖然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計劃失敗,但多年來在西域的所見所聞張騫都記在心中,他為西漢政府帶來第一手的西域資料,彌足珍貴。張騫的目光不僅僅侷限於對匈奴的問題,他建議漢武帝同時開拓西南,打通前往印度的通道,為西漢全面打開通往西方的大門。


就這樣,從長安到費爾干納,到藥殺水,到鹹海,到印度,甚至一直遠到伊朗和羅馬,都曾留下張騫的足跡,他為漢武帝描繪了一份壯美的藍圖。“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


公元前121年,西漢軍隊同匈奴在河西地區發生戰爭,西漢獲得重大勝利,這場戰爭後,西漢完全佔據了河西走廊地區,徹底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兩年後,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出使標誌著西漢同西域各國正式確立了外交關係,絲綢之路正式開通。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將張騫出使西域稱之為“鑿空西域”,鑿空即開通大道之意,足以見西漢在絲綢之路的發展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此之後,得益於西漢政府開放的外交政策,成千上萬的漢朝人民沿著張騫的道路蜂擁而至,前往西域。


但是,西域各國並未完全擺脫匈奴的控制,樓蘭、車師等國在匈奴的策動下,經常劫掠西漢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隊。為保證西域通道的安全,西漢政府派精兵良將,先後擊破樓蘭、車師,攻破大宛都城,為此,西漢政府付出巨大代價。


雖然,在漢武帝晚期的執政時期,因為連年的戰爭,加之經營西域需要巨大開支,漢武帝中止了繼續開拓西域的偉大戰略,但絲綢之路並沒有因此中斷。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眾投降,西漢政府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最終勝利,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從此新疆地區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常駐官員,派士卒屯田,設校尉統領保護,使漢族同新疆少數民族交往更加密切。經過西漢政府的不懈努力,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時代。


陝西曆史


絲綢之路的開闢應當是一個意外的成果,因為西漢政府的初衷是聯合在西方的大月氏等部落對抗強大的匈奴,張騫並沒有完成這一戰略任務,但卻無意中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在一個傳統保守的的農耕民族中,張騫的出使可謂是在東西方交流史上開闢了新紀元,被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稱譽為"鑿空"之行動。

附圖,絲綢之路。

出使西域

公元前139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候,整個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西域也受到匈奴的影響,在這之前的小規模交流也變成了傳說。當時張騫從隴西(今甘肅)出發,結果在祁連山附近被匈奴人俘虜,整整10年後才逃脫。隨後張騫一行經過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沿塔里木河西行,經龜茲國、疏勒國(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蔥嶺,到達大宛,最後到達了月氏人所在地。張騫雖沒能說服月氏人對抗匈奴,但獲得了關於西域諸國的大量資料。

附圖,張騫出使西域。

控制河西走廊

如果沒有漢武帝的雄心壯志,那麼中原和西域的交流可能要晚上許多,他抱有“廣地萬里,重九譯,威德遍於四海”的強烈願望。為了打擊匈奴和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霍去病發動兩次對匈奴的河西戰役,大勝而回;根據《西河舊事》記載,當時的匈奴人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在經過兩次河西戰役之後,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成功切斷了匈奴和羌之間的聯合。佔領河西之後,漢武帝派遣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

附圖,霍去病墓。

控制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對西域的政策由最早的聯合變成了控制。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漢武帝“列四郡”即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前108年,漢將王恢率騎兵擊破樓蘭,趙破奴率軍擊破車師;前105年,西漢與烏孫王和親,夾擊匈奴;前104年—前102年,李廣利徵大宛並最終獲勝;為了徹底控制西域,前60年,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

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後,“絲綢之路”日漸繁榮。

此為個人淺見,歡迎交流討論!!!!!!


我沒忘記home


絲綢之路的出現,是西漢王朝經營西域,尤其是打擊突厥的連帶成果。其重要的努力主要體現在一系列的戰爭(以及輔之進行的出使西域活動),大致上可以梳理出一個脈絡,僅供參考:

(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像)

1、漢武帝時代,隨著國力的增強,對待長期騷擾中國西北的突厥開始採取強力壓制政策。公元前133年,漢軍在馬邑附近準備誘擊匈奴,雖然後來因為情報洩露而未果,但是從此開啟了漢王朝征討匈奴的歷史。

2、在漢王朝征討匈奴的多次戰爭中,最主要的有三場大戰役。第一次發生於公元前127年,衛青率漢軍由雲中迂迴進攻,擊敗匈奴白羊王、樓煩王,收復河南失地,建立朔方郡。

3、第二次發生於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兵出隴西,斬殺匈奴逾萬人。同年匈奴內亂,渾邪王殺休屠王,率眾歸降。此後,漢王朝置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張掖、敦煌),開闢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

4、第三次,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軍深入漠北,大破匈奴,匈奴從此元氣大傷。

5、公元前108年,漢軍擊敗依附匈奴的樓蘭、姑師。

6、公元前104年,李廣利率軍擊敗大宛。

至此,匈奴在西域無從立足,而漢王朝牢牢控制了通往西方的通道,東西方物產、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絲綢之路就此呈現。


海研會


首先絲綢之路,應該說即便西漢沒有發動打通河西走廊的戰爭,在東西方文明的交往中,也會發生絲綢貿易,因為絲綢交易漢朝人不做,烏孫人和大月氏人也會做,這是純粹的經濟利益驅動,因為在漢朝和匈奴敵對時,漢朝人仍然和匈奴人有貿易往來,在河西走廊漢朝人同樣會和烏孫人或者更遠一點的大月氏人發生貿易。

絲綢之路之所以如此出名,因為他更多的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雙方貿易的物品不光是絲綢,還應該包括雙方所需要的其他物品,這條通過河西走廊輻射整個中亞最終抵達歐洲的貿易通道之所以冠以絲綢之路,是因為絲綢代表了西漢文明當時的最高水平,代表了絲綢貿易的活躍程度,更是這條貿易通道能夠途徑萬里抵達世界各地的原生動力,而這個原生動力就是由西漢所創造,這條文明之路的關鍵節點河西走廊,是由西漢王朝自己打通創造的,這就是西漢王朝在絲綢之路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歷史刻錄機


西漢的存在,就是為絲綢之路做出的最大努力。

絲綢之路的實質,是東西方之間的互聯互通,不僅僅是絲綢買賣,也不僅僅是商旅使節和宗教人士的迎來送往,也不僅僅是一條連接沿途各個據點的物理道路,而是一種國際秩序,一種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秩序。在這種秩序下,沿途各國為絲綢之路的運營提供了安全、穩定、有保障的大環境。於是,走在這條路上的粟特商人能夠有利可圖,走在這條路上的中外和尚能夠有人可騙,走在這條路上的各國使者能夠不辱使命。於是,東西方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交流起來了。於是,東方的絲綢、鐵器、銅器、漆器等各種手工業產成品被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西方,而西方的農牧產品、礦石珠寶、珍禽異獸、歌姬舞女也被成規模的輸送到東方。

可以看到,在絲綢之路上,中國出口的以工業產成品為主,而進口的多半是科技含量比較有限的產品。因此,由於東西方技術生命週期的差異,這條絲綢之路的興衰,取決於中國的興衰。在開通絲綢之路後,西漢維持較長時間的強盛,就是對絲綢之路最大的貢獻,西漢一旦衰落乃至滅亡,絲綢之路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枯竭。

絲綢之路,實際上可以分成東西兩半,西半部和東半部。這兩半,其實很早就各自獨立存在。東半部就是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內部各地就基本互聯互通了,隨著秦漢時期大一統的大帝國的建立,這種聯繫更加完備了。而西半部也早就獨立存在了,與春秋戰國基本同一時期的波斯帝國,其領土就跨亞歐非三洲,包括粟特、吐火羅在內的中亞主要地理單元,都在波斯帝國轄下。波斯帝國也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將中西亞聯通起來。而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從希臘一直打到印度,更是徹底打通了西半部絲綢之路。亞歷山大死後,整個中西亞都是希臘化時代,互聯互通也十分完備。現在要做的,就是將這兩半連接起來,這一歷史使命是由漢朝完成的。

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漢武帝登基的第三個年頭,為打倒匈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前去尋找被匈奴擊敗的大月氏。歷經千難萬險,張騫終於在公元前129年在吐火羅盆地找到了大月氏。過程中,張騫從匈奴出發,穿過塔里木盆地,翻越帕米爾高原,來到費爾幹納盆地,找打大宛,後又來到被康居控制的河中粟特地區,最後來到阿姆河上游的大夏,也就是吐火羅,找到了西遷的大月氏,然後返回新疆,沿崑崙山北麓,經青海回到長安,此時已是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這一路走來,張騫鑿空西域,初步打通了前往西方的道路。

但是,這條路仍然走不通,因為河西走廊仍在匈奴手中。於是,漢武帝派出霍去病發動河西之戰,吞併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及陽關、玉門關二關。於是,到了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他率領龐大的使團,威風八面的出河西走廊,進入西域,前往烏孫,並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于闐等國,然後又帶著各國使者回漢朝參觀。這次參觀,亮瞎了西方各國的狗眼,於是“始通於漢矣”,絲綢之路終於被打開了。

但是,這條路仍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主要障礙有兩個,一是匈奴的阻撓,二是西域各國還不清楚漢朝的決心,不太服,總之就是以漢朝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尚未建立。此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朝將主要矛盾確定為匈奴問題,極力瓦解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將次要矛盾確立為西域各國,對西域恩威並施。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西漢實施了以下措施:

(1)全力打擊匈奴。從公元前99年開始,漢武帝結束了對匈奴的休戰,開始出動大軍入侵匈奴,直搗匈奴老巢,其中兩度派大軍出酒泉,與匈奴在天山一帶決戰,匈奴被重創。到了漢宣帝時代,匈奴分裂,呼韓邪單于歸漢,而漢朝則出兵幹掉郅支單于。郅支單于逃到西域康居國,西域都護甘延壽、陳湯追到康居,攻破康居,殺了郅支單于,還留下一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這樣,一舉兩得,既解決了郅支單于,又威震西域。從此,匈奴對漢朝稱臣,匈奴在西域的障礙基本清除了。

(2)在打擊匈奴的同時,漢朝也對西域各國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逐漸控制了西域各國。漢朝的這些行動,一言以蔽之,曰恩威並施。威是主要的。西漢多次對西域各國發動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漢武帝對大宛國的戰爭,殺大宛王,並且迫使大宛接受了漢朝嚴苛的貿易條件。此戰威震西域,基本確立了漢朝在西域各國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從此西域各國積極投身於漢朝主導下的國際秩序,甚至與強大的安息帝國也與漢朝往來密切。除了這場戰爭外,西漢還對多個國家發動過戰爭,包括樓蘭、車師、龜茲、莎車、康居等主要國家,特別是“五徵車師”。除了戰爭,還有恐怖主義手段,即派刺客行刺敵對勢力,比如漢昭帝時期著名的傅介子刺殺樓蘭王事件,這起恐怖主義事件成為後世浪漫主義文學的常用典故“斬樓蘭”一詞的來歷。在這些戰爭中,漢朝的打擊重點是車師和樓蘭兩國,為什麼呢?因為它們處在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出了河西走廊,就是這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長期受制於匈奴,對漢朝的態度比較惡劣。車師在北,受匈奴影響很大,爭取的難度較大,所以,絲綢之路最初都是走樓蘭國。從敦煌西行,出陽關或者玉門關,度過可怕的莫賀延磧(庫姆塔格沙漠),來到羅布泊沿岸的樓蘭,然後通過一個個綠洲,就到西域各國了。但樓蘭也不太老實,所以漢朝多次對樓蘭動手,包括趙破奴對樓蘭的戰爭、傅介子刺殺樓蘭王等。征服樓蘭的同時,漢朝在西域的力量也多次北上解決車師問題,與匈奴和車師敵對勢力之間多次爆發戰爭,史稱“五徵車師”,最終控制了吐魯番,設立戊己校尉。通過控制樓蘭/鄯善和屯田車師,西漢控制了出敦煌後前往西域的交通要道。除了威,還有恩,主要是貿易與和親,特別是和親,重點是對烏孫的和親,相對比較成功。烏孫是西域的超級大國,位於伊犁河谷,這裡雖然不是絲綢之路的幹線,但卻是西域的核心,誰控制伊犁河谷,誰就能控制新疆和中亞,所以西漢全力經略烏孫。烏孫本是匈奴的盟友,漢朝對烏孫的和親政策,成功將烏孫爭取過來,此後烏孫多次與漢朝並肩作戰,一起對匈奴或者西域國家動手。烏孫是與匈奴同種的遊牧民族,都有內亂頻仍的優秀傳統,這些層出不窮的內亂耗費了漢朝巨大的精力,但漢朝一直不惜代價參與其中,就是為了穩定烏孫,穩定西域。

(3)在西域屯田駐兵,羈縻新疆地區的各個城邦,最終發展為西域都護。從漢武帝時代開始,漢朝在天山南麓多地都有屯田和駐軍,漢宣帝派衛司馬或者使者管理絲綢之路南道,並對西域各國形成了極大的威懾。公元前60年,匈奴在西域的最高領導日逐王因為與握衍朐鞮單于有仇,日逐王投降漢朝,衛司馬鄭吉前往受降,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徹底瓦解,漢朝聲威震驚西域。於是,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駐烏壘(在今輪臺),鄭吉為首任都護,到了漢元帝時代,又設立戊己校尉,駐車師(在吐魯番)。西域都護負責對西域各國進行監督和領導,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於是,絲綢之路基本暢通無阻了。

以上,就是西漢為了絲綢之路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圖為張騫出使西域的壁畫、玉門關遺址、陽關遺址以及伊犁河谷風光。






龍豹雞


第一步,漢武帝先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連略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雖然目的沒有達到,但也讓漢朝瞭解了西域的情況,更加堅定漢武帝通使西域,與西域各國交好決心,第二步漢武帝發動河西之戰,派遣衛青霍去病攻佔河西走廊,剪斷匈奴與羌人的聯合,進一步削弱匈奴的勢力,也讓漢朝與西域接壤,為進一步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第四步同烏孫國和親,以宗室女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先後嫁於烏孫國王,與烏孫聯盟共同夾擊匈奴,同事漢朝也開始經營西域,如派軍駐紮西域,增強漢朝在西域的軍事力量。第五步設立西域都護府,使將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的疆土。


我覺得我認為


絲綢之路源於西漢時期,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原地區對西域的瞭解有限。

在漢武帝的時候,漢朝派出了張騫出使西域。但是漢武帝的目的不是為了西域地區做生意,而是出於戰爭的需要,想通過聯合大月氏共同夾擊北方匈奴。

大月氏原先居住在西域地區,這個西域是指狹義上的西域,也就是玉門關以西,蔥嶺(帕米爾高原)以東的這片區域。後來大月氏因為受到匈奴人的攻擊,西遷到中亞地區,也就是廣義上的西域。

可是張騫在出使西域的時候被匈奴人給抓去,關了十多年,等逃出來到達大月氏的時候,大月氏已經在中亞住習慣,不想回來了,自然也就沒有和漢朝合作打擊匈奴的意願。

後來漢朝又想聯合在甘肅的烏孫一起打擊匈奴。但是因為當時烏孫國內發生內亂,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還是沒有達成。可以說,純粹從政治目的的角度來看,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都是失敗的。但是從文化交流上,以及後來絲綢之路的開闢上看,張騫是功不可沒的,因為他出使的同時訪問了中亞的多個國家,促進了西域與中原彼此之間的瞭解。在他之後,這條路上的貿易就開始繁榮。

以後漢朝為了讓這條商路更加的安全,於是派飛將軍李廣打擊經常在這條路上掠奪財物的大宛國,並設置軍事行政機構和西域都護府。從此,西漢在西域的統治完全確定。

可以說西漢開啟絲綢之路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偶然,為了軍事需要。但正是這個偶然的機會,西漢和西域諸國促進了對彼此的瞭解,從而確立了商業往來的必要性,以後才有意地動用政治軍事力量,確保這條絲綢之路的暢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