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中,有誰是勤政甚至勵精圖治的?為什麼會無力迴天?

tmmldjh18


帝王不是比節儉的,不是比聰明的,不是比威武的,就像一個老闆,企業的存活是第一位,發展是第二位,其他都是浮雲。歷來開國皇帝大致相同,亡國皇帝各不一樣,因為成功大致是一樣的,失敗的人各有問題,有人剛愎自用,有人猶豫不決,有人貪玩,有人貪杯,有的自暴自棄,有的志大才疏,但這都不是問題,最終問題還是出在不能審時度勢在困境中發展。崇禎繼位不一定比朱元璋起兵困難,靖康二貨也不見得一定比趙匡胤兄弟少多少部隊,慈禧也不見得比努爾哈赤難過。


千機8


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因為自身的昏庸無能或者荒淫殘暴導致了政權滅亡。但也有亡國之君比較勵精圖治,但由於在位期間前任皇帝留下的痺症太多,導致自己無力迴天,成為了末代國君。

最出名的當屬崇禎皇帝,他的故事也是盡人皆知,成為最委屈的亡國之君,我們在這裡就不多談了,下面小編來分享另一位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秦王子嬰

子嬰是秦二世被趙高殺死以後被擁立的“秦三世”。當年秦始皇死在出遊的路上,李斯與趙高密謀立幼子胡亥為帝,秦二世一上臺就受趙高的蠱惑,殺了鎮守北疆的蒙恬兄弟,子嬰苦苦哀勸,可惜秦二世一意孤行。

後來秦二世又相繼誅殺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趙高指鹿為馬之後,趙高已經實際控制了秦朝的政權。子嬰有幸躲過了屠殺,從此隱忍不言,可能他也是看出了秦朝的窮途末路。


秦二世被趙高殺死後,本想自立為帝,可惜眾臣都反對,不得已立子嬰為君。子嬰上臺僅僅五天,就成功將趙高誅殺,顯露了自己的鋒芒。

又把自己皇帝的稱號廢掉,改成秦王,以此來避免秦國成為眾矢之的,想默默的發展,保留國號,再在將來圖謀崛起。

可惜,經過秦二世的折騰,秦朝已經病入膏肓,子嬰在位四十六天就被劉邦兵臨城下,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出城投降,又被後來的項羽無情的誅殺。


子嬰作為亡國之君,雖勵精圖治,但擋不住歷史車輪的滾動,讓人唏噓。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如果認為我說得還有些道理,煩請動動小手,點波關注不迷路。


亮仔學史


帝辛,王莽,苻堅,楊廣,元順帝,崇禎差不多這幾個吧。

這幾位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國內政事失調,內部各勢力階層矛盾尖銳,而他們作為君主處理失當導致亡國。

其中,因為戰爭戰術運用失誤直接導致亡國的有帝辛,苻堅。

帝辛因為討伐東夷和南蠻,將主力都派到了東方和南方,而忽視了西周的威脅。結果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帝辛倉促之間用奴隸囚犯等湊出七十萬(一說十七萬)大軍應戰。結果軍心不穩,奴隸倒戈,帝辛戰敗自殺,身死國滅。

苻堅在國內個各族勢力仍處於蠢蠢欲動的情況下,不聽王猛勸阻,悍然發動淝水之戰,妄圖以鮮卑等族軍隊為前驅炮灰,率領百萬大軍消滅東晉一統天下。結果和帝辛結果差不多,自己的主力被前驅敗兵衝散,遭遇慘敗,後來被鮮卑等族消滅。

其餘四位則純粹是因為內政處理水平太差導致的亡國。

王莽和楊廣一樣,他二人可以說是豪情萬丈,壯懷激烈,一心想改革天下,把幾代人才能做完的事一下子給做完。可惜改革進度太猛,把天下士族門閥都給得罪了,老百姓也是怨聲載道,天下皆反,最後身死國滅。

元順帝和崇禎一樣,沒什麼本事也就罷了,偏偏愛窮折騰。元順帝處死了脫脫,崇禎處死了魏忠賢,他們以為把幫他們管理天下的卿相處死了,自己管理國家就會天下太平,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脫脫和魏忠賢那兩下子,國內矛盾更加難以調和,最後都被農民起義軍弄死了。








牧羊人223585603


這個還真有!

我國王朝歷史悠久,出現了諸多大一統的王朝,如創造歷史的秦朝,強大的漢唐和富裕的大宋,作為家天下的君主王朝,皇帝的決定國家的政策,進而影響歷史的走向。

英明之君,帶領國家開疆拓土,反之昏庸之君就是人民的災難。

也有另類的君主,王朝大廈將傾之時,想力挽狂瀾,恢復祖先的榮耀。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

熟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一句話“明之亡,實亡於萬曆朝。”而而隨後繼位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也不是好鳥,整天沉迷於木匠活計,樂此不疲,而魏忠賢得到寵信,把持朝政,宦官勢力和東林黨人水火不容,互相傾軋,整個大明烏煙瘴氣。

可這天啟皇帝命短,遊湖時溺水,著了風寒,一命嗚呼。

當時還是信王的朱由檢和天啟帝互為兄弟,嫂夫人張皇后有極力支持,信王一步登天,成為崇禎皇帝。

朱由檢繼位之初,首先剷除魏忠賢為代表的宦官勢力,一紙詔書剝奪魏忠賢的權力,官民拍手稱快,朝廷風氣為之一新。

雖然,大明在李自成和滿清的雙重壓力下還是滅亡了,崇禎皇帝在梅山上吊,成為亡國之君,但卻值得人們同情。


唐東星說歷史


崇禎算一個吧,少年天子,剛剛繼位就一舉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雖然很想成為中興之主,這個從剛開始繼位就平臺召見袁崇煥就可以看出來了,問他有什麼良策,他直接就來一句五年全遼可復。在當時那個政局變幻莫端,遼東大部分領土相繼淪陷的情況下說出這個話看出來有點吹牛的成分在這裡,後面他自己也意識到了五年的話可能完不成所以一而再再而三推脫不去。後面還是崇禎逼著他去的。這個看百家講壇崇禎那些年就可以看出來的。但是崇禎二年十月皇太極繞道蒙古突破長城直接進攻北京城,崇禎下令各地起兵進京勤王。袁崇煥接到命令士不傳餐,帶著9000關寧鐵騎,拋下所有輜重兵終於在皇太極前一天到達北京城,雙方在廣渠門外展開激戰,最終殺的八旗勁旅直退三十里,取得歷史性大捷。後面據說皇太極以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但別忘了明史是清朝人修飾的。崇禎並不傻,他完全知道如果他想造反完全可以圍魏救趙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無疑是最好的辦法,袁崇煥肯定也想到了,所以在有的歷史記載說是以為朋黨勾結,和當時一個著名的內閣大臣錢龍錫勾結,當皇帝的都怕這個。特別是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為當時進內閣的有一個人叫溫體仁,為了自己能當上內閣首輔,所以就誣陷他們有勾結,你想,一個邊關大帥,一個朝廷重臣如果相互勾結,那還得了!殺袁崇煥成為崇禎皇帝最大的一個錯誤,也奠定了明亡清興的基礎。另外對內沒徹底消滅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軍,為後面的悲劇奠定了基礎。對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對外有皇太極為首的八旗勁旅。想不滅亡都不難。多少邊關之禍早在他爺爺萬曆皇帝的時候就開始了,幾十年不上朝後果很嚴重。讓滿洲女真崛起,遼東土地相繼淪陷。所以明朝的滅亡不能只怪崇禎,從萬曆開始就奠定了滅亡的基礎啦!


奇少說電視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中,有誰是勤政甚至勵精圖治的?為什麼會無力迴天?

在中國幾千年的王朝歷史中還是有幾位希圖

勵精圖治,使國家中興,但卻走向了反面,這裡邊最典型的是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這裡就說說這崇禎皇帝吧!

崇禎朱由檢(1611一1644)是明朝歷史令人同情的皇帝,他有遠大抱負,有學者認為崇禎如不是生在明朝未年,也許能做出一翻事業來。因為他想中興,勤政,工作起來不分晝夜。平時,白天在文華宮忙於批閱奏章,接見群臣,晚上在乾清宮看章奏,軍情緊急時他連續幾晝夜不休息。他吃穿用住概不講究。他妃子很少,且規定後宮不許問朝中之事,也就是不許干政。其實當一個皇上,問題也不是那麼簡單,有一百亇優點,若有一亇大缺點,也就可能把國家毀了,崇禎雖有雄心,但無太大治國之才,對許多事急於求成,在多事之秋,頻繁換人,不能按己心辦事者,即撤職換將,且無識人之能力,用人又疑心過重,也可謂性格決定命運!這些缺點是造成亡國和導致他走向自殺(上吊)道路的主要原因。

崇禎從他哥哥朱由校(明熹宗)手上接過皇位,這亇國家已是風雨飄搖,顯示出了衰敗之象,這都是由他的祖父明神宗(朱翊鈞)和熹宗(朱由校)搞成了這種局面,自然神宗(年號萬曆)負主要責任,他長期不上朝,後宮由客氏把持(她原是神宗的乳母后扮演了太后的位置)陷害其她嬪妃與奸臣魏忠賢勾結,裡應外合,把持朝政,大殺反對者,神宗晚年政治極端腐飯,神宗又揮霍無度,橫徵暴斂,加上水,旱,蝗蟲之災不斷,百姓窮困,民怨沸騰,農民反抗漸起,光宗朱常洛接位,一亇月病死,朱由校接位(熹宗)在位七年23歲死,他年幼登基,一切大權由客氏(假皇母)和魏忠賢拿權,魏忠賢即乎和明朝的皇帝一樣,滿朝文武都由他選拔,反對者殺或貶,崇禎就是在這種局面下登基的。崇禎登基時已存在以下問題:

一,客氏與魏忠賢把持朝政,從基層到高層大小官員都是魏忠賢的人。

二,國庫空虛

三,天災一一旱災,陝西等地為重;水災以黃河中下游(如河南等地)以及江淮等地。其次,江北,山東又出現了蝗蟲,

四,農民起義,以李自成(以北方為主)、張獻忠(以南方為主)南北各路勢力日漸強勁。

五,關外,東北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族各部落,形成滿族政權,不停在關外與明兵作戰,虎視眈眈,不斷南下衝擊。

崇禎, 登基 可謂是內憂外患,各種矛盾發展到了較嚴重的階段。

有人說崇禎一上臺,就先收拾了魏忠賢等奸臣,其實崇禎也沒有那麼傻,他知道魏忠賢此時勢力還很大,搞不好反把自已皇位搞掉

所以先把除魏忠賢的事放一邊。他卯足勁要做個好皇帝,他先罷除了為皇室服務的織造,燒造(宮中磁器之類),採辦等一切不急之役,停止皇宮的一切土木營造,削減自己和后妃們的吃用開支,嚴禁宦官干政,嚴禁官吏勾結太監,同時免徭薄賦,不與民爭利。在皇位得到初步鞏固後他才開始集中力量對付後宮的客氏和朝中的魏中賢集團。自然也費了很大功夫,並對被魏忠賢害死或削奪的官員,該平反的平反,該起用的起用,崇禎親自選拔給事中、御史等官員132人言路漸趨請明。

後邊就是頭疼的事,要救災,要與關外的強勁滿族政權衝擊南下打仗,北方催軍餉催得緊,明朝國庫一直沒錢,沒軍餉官兵就士氣低落,所以導致了對關外滿族努爾哈赤作戰的接連失利。

此時崇禎的王朝腹背受敵,國內農民起義不斷,關外皇太極時不時騷擾,崇禎帝下令剿賊拒虜,首要任務就是用人。前邊已說過崇禎識人能力差,用人多不當,有時用上了好人,又疑心重重,隨意撤換,如兵部尚書閻鳴泰是崇禎帝用的第一人,這個人很有能力,可別人說他是魏忠賢餘黨,崇禎即撤去其兵部尚書之職而發配邊疆。崇禎帝用梁廷棟,當了一年多兵部尚書,農民起義越鬧越大,他讓崇禎除遼餉之外再徵收“剿餉”,激發了民變,後清軍破關後他自殺了。崇禎對於屢戰屢敗的王在晉卻是很喜歡,王在晉不但屢戰屢敗,判斷力有問題,忠誠度也值得推敲,他看到清軍入關,而不採取任何措施。崇禎對他卻不苛責,沒殺他,然而在遼東屢建奇功的袁崇煥卻被他殺了,這是中了清軍挑撥離間之計,而且死的很慘,用的是刑法中最殘忍的刑法(千刀萬刮,行刑三日才能結束)一一凌遲處死,後人說崇禎這是”自毀長城”。還有兩位重要的大將,孫傳庭為剿滅李自成農民軍立下大功,眼看就要勝利了,被以“恃嬌”之罪革職,下獄三年之久,李自成趁機坐大,成為明朝的真正的隱患。盧象升就更慘了,崇禎帝一直懷疑他,結果在重要關口等不到救援,戰死河北,明朝又折了一員大將。

崇禎在大敵當前,內外交困下進行整頓吏治。明朝官吏工資很低,銀子不夠一家人吃飯大家都想辦法貪汙,崇禎帝一上臺就大搞反腐,結果官員人心慌慌,只圖自保也不認真工作了,反腐是對的,但沒有把握住時機。

明朝的滅亡崇禎應負一定的責任,就拿用人來說,有時連慈禧太后都不如,鎮壓太平天國(勢力不亞於李自成)慈禧就敢用漢人曾國藩,在新疆作戰就敢用漢人左宗棠。崇禎殺掉和下獄的大將都是決勝關鍵的人物!明歷經16帝,276年的王朝終結於一亇努力想勵精圖治,欲求中興,而且勤勉的皇帝崇禎手裡,豈不悲哉!若將崇禎換成漢武帝,或唐太宗,大概不會是這樣的結局!不過歷史有時是不能假設的!


李伯禺


亡國之君不一定是昏君,有些只是生不逢時!

例如隋煬帝楊廣,他創立科舉制,使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有了進身之階!開通京杭大運河,促進了南北交流與融合。隨便拉出來哪一件,都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為什麼他就成了世人眼中的昏君暴君呢?為什麼最後成了亡國之君呢?

很簡單,生不逢時。如果把楊廣放在西漢,盛唐任何一個盛世,他都會是一名堪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千古一帝。但是很遺憾,他生在了隋朝,而且得位不正!

為了證明自己,他太過急功近利了!想在短時間內,幹完所有大事,嚴重透支了國家和百姓的承受能力,最後搞得群臣,百姓,軍隊.......所有人都對他不滿意,怨聲載道!

隋朝之亡,和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同,不是亡於經濟,也不是亡於腐敗,而是亡於人,楊廣高估了自己的國家和百姓的承受力,太過急功近利!

如果他能沉住性子,把所有的大事,緩緩的推進。自己沒有完成的交由下一代去完成。今天的中國,恐怕就又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無邪談史


亡國之君,雖然經歷的事情不一樣,但命運但大致相同!早期的如東漢末年皇帝劉協,雖說他是個傀儡但他是被歷史忽略的一個帝王,他沒有實權,還是很聰明的,但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的曹操幾次受險!曹操可是一代梟雄,和等英雄,也是無可奈何!雖說有其它成分但劉協的本事還是很突出的,以至於後來曹操,見劉協都是膽戰心驚的,曹操過後身上那是汗流浹背,後曹操就和漢獻帝分開,但仍然也逃不過命運!得以保命得以善忠!那時的政治環境還好比後來還是好的,後來亡國之君大多逃不過,國破身死!

另外一個不得不說的是,崇禎帝正值青春擔起大明江山,他雖勵精圖治,但他不是力往狂瀾之帝,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最終身死!

那真是身在帝王家,己命不由我啊!


王世亮14


帝辛,王莽,苻堅,楊廣,元順帝,崇禎差不多這幾個吧。制度積弊難返,單憑個人的力量無法逆勢而為。


大唐幅音


最有名的就是明朝最後一個君主崇禎皇帝。

主要原因是大明王朝的皇帝,都是昏庸無能。不想當皇帝的心事了。所以最後失去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