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初不是劉邦帶兵去打匈奴,而派韓信去打,還會有平城之敗嗎?

空間設計9



梅里一了


個人覺得不會,我們將當時討伐匈奴的統帥劉邦換為韓信,率領三十二萬兵馬去迎擊匈奴的四十萬兵馬(其中部分兵馬為韓王信統領),儘管在兩軍的兵馬數量上,漢軍不及匈奴軍隊,可是,有時候,一個好的將領勝過千軍萬馬。

白登之圍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劉邦在節節勝利之後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麻痺,認為自己率領的漢軍多麼的厲害,將匈奴人打的潰不成軍,其實當時這也是匈奴人的一種戰略。



當時匈奴的冒頓將其精銳士兵、肥壯牛馬等隱藏起來,只顯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而劉邦也派出了劉敬去打探情況,劉敬回來報告說:“兩國交兵,這時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現在我去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當時劉邦已然被之前的節節勝利衝昏了頭腦,就罵劉敬道:“齊國孬種!憑著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然後他不聽阻勸的率領軍隊進入了白登山,跳入了匈奴人之前挖好了的坑,這便造成了白登之圍。



如果將此時的劉邦換為韓信,我認為作為一名具有多年戰鬥經驗的軍事家,韓信深知驕兵必敗的道理,並且韓信對於埋伏具有超強的敏感度,所以他能夠很快的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被圍困的危局。


妙齡老翁談歷史


如果韓信為將,應該不會發生平城慘敗,但事實是,劉邦絕不可能派韓信為將取攻打匈奴,所以平城之敗依舊無法避免,甚至此次戰役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韓信的死亡。

一:韓信讓劉邦了感到威脅

自始至終,劉邦對韓信都是有所防備的,再加上韓信自己作死,所以垓下之戰剛剛結束,韓信的兵權就被劉邦剝奪了。並將他遷出民風剽悍健斗的三齊之地,改封到相對孱弱的楚國,但即便如此,在得知韓信在封地之內編練軍隊的消息後,憂心忡忡的劉邦打著巡遊雲夢的幌子,趁勢將韓信擄了回來,將他貶為淮陰侯並留在京城。也許只有唯有如此,劉邦才能踏踏實實的睡個安穩覺。畢竟沒有兵權的韓信就是紙老虎。縱然虎威猶存但卻不堪一擊。

二:平城之役不可能讓韓信掛帥

漢高祖劉邦向來以善用人著稱,面對氣勢洶洶的匈奴單于,劉邦怎會不知誰最適合領軍作戰,但卻依舊親歷親為,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天下已定,皇權一統,軍政大權只有捏在自己手裡才是最安全的。所以歷觀漢朝的數次評判,無一例外都是劉邦親自掛帥,甚至於在英布造反的時候,已經身染沉痾的劉邦還是勉強啟程。

話說好不容易才把韓信關進籠子裡的劉邦,又怎麼會輕易將其放出?再說,此時的劉邦年事已高,太子又過於仁弱,而功臣之中又沒有韓信的三合之將。如此一來,年富力強且野心勃勃,才略超拔的韓信就更不可能成為掛帥的人選了。因為劉邦深知,把軍權交給韓信就像肉包子打狗,註定了有去無回。國士無雙的韓信在經過這幾年的磨礪之後,一旦躍入深淵,很可能做出養寇自重的事情,屆時的大漢王朝,很可能就是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應接不暇了~有鑑於此,智略深沉的劉邦決是不可能讓韓信掛帥出征的。

三:平城之戰是劉邦和韓信的一場賭博

在我看來,平城之戰一定程度上堅定了劉邦要幹掉韓信的決心。在此戰之前,劉邦和韓信就幾乎已經決裂了。彼此不過是心照不宣而已,此次劉邦率軍北伐匈奴,實際上是其真正意義組織大規模的兵團作戰,而且對手還是驍悍善戰的匈奴。此戰若勝,那麼他心中對韓信的忌憚可能會因之削減。此戰若敗,就是再次證明自己確實沒有超越韓信的實力,深知韓信能力的劉邦也就更能夠清晰的認知韓信存在的隱患和危險。所以為了鞏固漢帝國的統治,剪除韓信及其他異姓諸侯王也就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所以劉邦才會在得知韓信被誅殺後,露出既高興又傷心的神情。

四:平城之戰本可以是韓信的春天

如果打從一開始,韓信就能韜光養晦,唯劉邦之命是從,從而最大限度的取得劉邦的信任的話。那麼平城之戰很可能就是韓信翻身為天下主的大好時機。槍桿子裡出政權,只要兵權在握,再加上這幾年的磨礪,率軍遠征的韓信完全可以趁勢孵化自己的勢力,藉著大勝匈奴的威勢,聯合已經被劉邦搞的人心惶惶的異姓諸侯,起兵內顧,天下之大誰又能阻礙他的步伐呢?

但韓信終究只是將才,他沒有王者的心機城府,更不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他只會像個受盡委屈急於傾述的小姑娘一樣,不分對象, 不論場合的述說自己的悲憤與憂傷。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所以最後迎接他的只能是——死。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秦漢之際匈奴達到了一個頂峰,當時冒頓單于在位,有控弦之人幾十萬,漢高祖建立漢朝時剛經歷了戰亂,缺少騎兵。如果韓信率軍與匈奴戰鬥,還會有平城之敗嗎?我認為如果由韓信指揮軍隊,大概率是不主張主動出擊匈奴,因為韓信打仗會搞清對方軍隊特點,實戰中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當時匈奴騎兵眾多,士氣正旺,韓信當然知道沒有勝匈奴的可能。固守的可能性很大,通過固守消耗匈奴的鋒芒,同時尋找匈奴的弱點,找機會戰而勝之,後續的準備是慢慢發展騎兵。只要讓韓信專注對付匈奴,總一天韓信會找到對付匈奴的辦法。

所以韓信指揮漢軍不會有平城之敗,因為他不會輕易匈奴交戰。


羽書遲


古代帝王用人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不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是嘴上脫口而出的說詞,古代帝王只會用自己信任的人,而不是本事最大的那一個人,因為就本事來說,韓信自然是反擊匈奴的不二人選,但是劉邦不信任他啊,這就沒有讓韓王信去打匈奴的基礎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再說了劉邦為什麼要去打匈奴,一肯定是自秦末漢初匈奴慢慢強大了起來,也就幾次三番的到漢地搞事情,劉邦是個要面子的人,自然氣不過,但是還有二,那不就是韓王信與匈奴勾勾搭搭惹惱了劉邦。

韓王信和韓信就差一個字,劉邦要是讓韓信去打韓王信,估計心裡也得膈應的慌,就怕韓信光喊口號不掏力,而且劉邦親自為主將,本來他就對韓信在軍事上太冒頭有點不感冒,也想著有機會在軍事上顯擺顯擺,打擊打擊韓信的氣焰。


讓韓信知道他劉邦離了韓信照樣玩得開,再說了劉邦好不容易把韓信的兵權擼了下來,雙方在心底已經互生罅隙,韓信已經表露出了無所適從的跡象,劉邦欲除之而後快的決心也越來越強,這時候要是把兵權還給了韓信,分分鐘反叛的可能不是沒有!

其實這時候韓信算是看笑話的了,劉邦要是在攻打匈奴的時候翻了船,實際上的確是翻船了,那就證明韓信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韓信生存的壓力就會小一些,處境反而會好一些。

也就是說到了劉邦打匈奴的時候,韓信反而是最不希望劉邦勝利的人,兩人在政治上已經達不到利益的平衡,分歧已經到了不可癒合的地步,翻臉只是一層窗戶紙的事情,在這種毫無信任基礎的對峙中,其實沒有勝利者,劉邦不是遭遇了白登之圍嗎?


歷史三日談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其實,答案就在“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中。也就是說,統領千軍萬馬,決勝兩軍陣前,是韓信的優勢;任賢用能,使其各展所長,是劉邦的優勢。

所以,劉邦以己之短,統領大軍,對決戰場,勝的希望自然就非常渺茫了,更別說是其初次面對匈奴騎兵進行大兵團作戰了。能不大敗已是萬幸,這還要得益於漢軍裝備的精良、軍士作戰的勇猛、上下一心的團結。反之,如果由韓信這個軍事專家,軍神統兵,最基本的敵我優劣之勢,還是分得非常清楚的。特別是韓信在楚漢爭霸戰期間的一場場智珠對決,一幕幕血性爭鋒,其汲取的作戰經驗是何其豐富,奈何之後再無展現之機。

因此,外行人做內行人的事,結果不言自明。

其實,只要我們回顧一下當時的戰爭經過,就不難發現劉邦既不知己,又不識敵,更不懂兵,這又如何能勝。而兵家則講究的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一、不懂兵

公元前201年,匈奴大單于冒頓率領40萬大軍包圍了漢朝邊疆要塞馬邑。守將韓王信在久等無援的情況下,開城降賊、叛國投敵。接著,匈奴大軍長驅直入,鐵騎踏破雁門關,直逼重鎮太原。

戰報傳到西漢都城長安後,漢高祖劉邦聞信龍顏大怒。毅然於公元前200年冬,親率32萬大軍進行征伐。一為征伐匈奴侵略大漢領地;二為平定韓王信叛亂。

開拔不久,大軍便在銅鞮和韓王信的軍隊發生了遭遇戰。面對實力極其懸殊的兩軍對決,韓王信的軍隊很快便被漢軍剿滅,韓王信僅以身免。隨後,大軍一路所向披靡,接連克復晉陽、離石等六城,之後又攻克了樓煩等漠北之地。

眼看漢軍鋒銳正盛、氣勢兇猛,單于冒頓思得一條誘敵深入之計,欲破漢軍。這時,冒頓率領匈奴大軍以老弱病殘為誘餌,佯裝兵敗,並且連敗數百里之地,讓主力精兵躲開了漢軍的偵騎。

由於連續不斷的勝利,劉邦此時如同許多失敗的梟雄一樣,犯起了驕傲自大的毛病。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小小匈奴根本不配作對手。

就在這時,負責偵查匈奴敵情的大將劉敬前來報告,說匈奴故意示之以弱,必有精兵埋伏,當先行站穩腳跟,等待後續大軍到來後,再行追擊比較妥當。

但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漢高祖劉邦不但不聽其諫,反而大罵劉敬吃裡扒外,長敵軍士氣,滅自家威風。並以動搖軍心之罪,將劉敬囚禁於廣武城內。

這和漢未梟雄袁紹囚禁田豐時的情景何其相似。

這樣明顯的誘敵之計,以韓信之能會冒進嗎?顯然不會,或許還會來個將計就計之類的計謀也說不定。

所以說,劉邦不懂兵。前期之所以能勝,主要依靠強大的軍隊實力進行碾壓,並不需要太多的謀略。

二、不知己、不識敵

之後,劉邦餘怒未消,命令大軍迅速追擊。大軍接令,頂風冒雪,一步一腳向前邁進,先頭部隊最終來到了平城。

這時,單于冒頓眼見劉邦大軍中計,心下大喜,立即命令匈奴主力大軍前往平城東側白登山一帶設伏。

此刻,劉邦依然堅信兵貴神速的理念,不等後續大軍跟進,便在先鋒部隊的護衛下,根據匈奴的“敗退”線索,追到了白登山,一腳闖進了匈奴大軍的包圍圈。

誰知,就在劉邦興奮的臉色還未平復,以為膽小的匈奴大軍又逃掉的當口,突然四面旌旗招展,大軍湧動。這下,劉邦的臉色瞬間由紅潤變成了慘白,心情如同此刻的寒冬般哇涼哇涼的。因為,漢軍駐紮的白登山已被冒頓指揮的四十萬匈奴大軍團團包圍。

這下,劉邦立即明白自己已中匈奴大軍的誘敵深入之計,但為時已晚。

自己的兵馬多為步兵,硬要用自己的雙腿去追騎在四隻腳上的敵人,不是傻嗎?因為敵人隨時都可以攻擊你,而你卻連對方主力的影子都不一定能見到,這還怎麼打。兵法雲:“先慮敗,而後慮勝。”而劉邦則一心幻想著勝利,根本不去考慮會失敗,此做派明顯同兵法所講背道而馳,又怎能取勝。

雖然,陳平通過實施離間計,最終閼氏和冒頓單于“中計”,令匈奴大軍打開包圍缺口,劉邦才得以脫身。其實,並沒有表面那麼簡單,眼看就能消滅大漢皇帝這樣的功績,單于冒頓和閼氏皆非無能之輩,即將佔領大漢,如此機遇,怕傻子都知道輕重吧。實則是匈奴偵騎已探得漢軍的後續部隊和援軍即將抵達,這才不想和漢軍主力對決,造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更何況其側還有月氏國一直對匈奴虎視眈眈,那裡經受得起主力大損,為此才“網開一面”放漢軍撤離,並從後追擊漢軍,收繳軍資物品,以壯實力。

接著,也就是劉邦被匈奴大軍包圍的七天七夜間後,漢軍主力便以抵達了平城,與劉邦部隊遙相呼應,一場真正的大戰也即將開始。

由此可見,劉邦明顯的不知己、不識敵,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嗎?熟讀兵書戰策,經歷無數戰陣的韓信會犯這樣低級的軍事錯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後來,當冒頓與呂后開玩笑的時候,呂后欲攻匈奴,遂問樊噲是否可行?樊噲回答:只要給他十萬大軍,便可橫掃匈奴。無論此話是否誇張,但以戰功赫赫的樊噲而言,當不至信口開河。由此可知,軍略強於樊噲的韓信,自然也會取得更大的勝利。

所以說,如果漢初不是劉邦帶兵去打匈奴,而派韓信去打,平城之戰絕對不會敗,也許韓信一戰,便可去除大漢西北匈奴大患。

對此,你怎麼看?


祥子談歷史


這個如果假設,要看韓信對劉邦是否還有忠心,如果韓信這個時候對劉邦起了反心,讓他帶兵去打匈奴,他有可能會和匈奴聯合起來,反回頭把劉邦給滅了。

正是劉邦對韓信不放心,所以才不讓他帶兵的,把三十二萬兵馬交給韓信,那可是劉邦的全部家底,以劉邦多疑的性格,是做不到的。因為劉邦對別人不放心,才親自帶兵出征,結果吃了敗仗。

如果劉邦對韓信有足夠的放心,韓信對劉邦也有足夠的忠心,讓韓信率兵來打這一仗,是不會有平城之敗,白登之圍的。韓信打仗有一個突出特點是喜歡出奇致勝,他很少與敵人正面對決,都是用奇招戰勝敵人。那怕與敵正面對決,也會埋伏一支奇兵,去突襲敵人後方。明修棧道是正,暗度陳倉是奇。背水列陣是正,突襲趙營是奇。十面埋伏是正,四面楚歌是奇。正面吸引,奇兵突襲,是韓信用兵的一貫風格。

匈奴冒頓怎麼與漢軍作戰呢?先是用老弱病殘誘敵深入,再用精兵猛將圍困,達到聚而殲之的目的。這個戰略是非常成功的,要不是網開一面放了劉邦,劉邦無生還的可能。

如果韓信與匈奴作戰他會用什麼戰略?首先冒頓在韓信面前玩誘敵深入,那是班門弄斧,韓信會一眼看穿!匈奴四十萬大軍,也是傾國而來,後方必然空虛。以韓信的作戰風格,先將計就計,正面與匈奴節節對抗。然後派出一支十萬或者五萬大軍的兵力,繞道遠距離奔襲,直插匈奴的後方老巢。等匈奴得到消息回救,正面的二十萬大軍追擊掩殺,匈奴必然大敗。這也是後來衛青和霍去病對匈奴的作戰方法。

衛青在正面吸引匈奴主力,霍去病作為一支奇兵,遠距離奔襲直搗匈奴老巢單于庭,結果匈奴的王后王子大臣都成了霍去病的俘虜,正面與衛青對戰的匈奴主力陣腳大亂,衛青趁機趕殺,匈奴大敗遠遁,跑到西伯利亞苦寒之地躲起來,不敢再與漢朝決戰。

後來,李廣利和李陵與匈奴打仗,因為缺乏一支奇兵去打擊匈奴的後方和側翼,只在正面用少數兵力與匈奴的優勢兵力對戰,寡不敵眾,導致兵敗被圍,最後投降。

如果韓信帶兵與匈奴決戰,匈奴將會提前七十年被趕到西伯利亞去吃雪。


小杜笑看風雲


如果派韓信去打匈奴,肯定是大不一樣。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

第一,劉邦為什麼不派韓信去打匈奴?劉邦稱帝后開始對功臣忌憚,尤其是韓信。這時侯,韓信己經有了封號和封地。如果派韓信出征,得勝歸來豈不更加功高震主?大家以為天下都是韓信打下的。想我劉邦能為帝王,自有天助,於是御駕親征,鎩羽而歸。

第二,即使劉邦信任韓信,韓信審時度勢,是否立馬出兵,要打問號。因為西漢剛剛立國,要對付強大的匈奴騎兵部隊,需積蓄力量,待機而動。

當然,如果劉邦強令韓信出戰,肯定不會有白登之圍的奇恥大辱。

韓信由兵痴成長為兵神,自有出奇制勝的法寶。

首先,他會重視大漠作戰的後勤補給,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軍隊都有足夠的糧草。手裡有糧,心中不慌,為持久戰作準備。

其次,全面掌握匈奴的動向,熟悉大漠的山川草木,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怠"。

然後,揚長避短訓練軍隊,適應大漠作戰。

最後,根據戰場形勢,或打殲滅戰,或圍點打援,或十面埋伏,這些戰爭技巧是韓信的拿手好戲。

經此一戰,就算不消滅冒頓單于,至少元氣大傷,從此不敢南下牧馬。


生態漁農石峰


我只能說雖然韓信從來沒有面對過純騎兵的部隊戰鬥。但韓信每打的一場戰鬥對手都是新鮮的,他也從來沒有重複使用過以往的戰術。說明韓信這個人在每一個戰鬥之前都認真的研究過對手和當時天時和地理,他總能在不同的對手之間找到適合於戰勝對手的地理環境和戰術手段。背水一戰,那條河本來對一支進攻部隊來說是不利的,但他還是把這條河充分的利用到了他的戰術之中,使之把對自己不利的地理環境變成了對自己有利的地理環境。還有明修棧道暗渡陣倉,這都是對他的進攻戰術是不利的地理環境,但他就能把對自己的不利應用的對自己有利。他不僅是一個戰術大師,他還是一個戰略大師。像這樣的戰爭大師是不可能會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戰術的。這是他的天性使然,所以,如果是由韓信帶兵攻擊匈奴,他一樣能夠充分的利用當時當地的地理環境把對自己的不利而變為對自己的有利。他會充分的研究匈奴人的戰爭的特點,以找到他們的缺點並配合地理環境制定出戰勝匈奴騎兵的有效的戰術輕鬆的擊敗匈奴。


胸懷若谷73084494


公元前200年匈奴單于率三十萬騎兵內寇打到太原城下,漢高祖劉邦親率三十二萬人迎戰。劉邦輕敵冒進率先頭部隊七萬人在平成百登山被圍七天七夜才突圍出兵,如果是淮陰侯韓信掛帥出征就不會有白登山之敗。公元前三世紀亞洲大陸上發生兩件大事,漢高祖劉邦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與此同時北方草原上,匈奴人在英明神武的昌頓單于領導下東滅東胡,南並婁煩西征大宛並西域諸國,建立起疆域遼闊的匈奴帝國,控弦之士三十多萬。昌頓單于趁中原內亂之機重新奪回河套地區不斷入侵搶掠。漢高祖為了加強邊境防禦,把異姓王之一的韓王信(不是淮陰候韓信)改封到太原以北地區。當然韓王信不是冒頓單于的對手,韓王信一面向漢朝求援,一面同冒頓單于暗中交往。漢朝使節發現以後斥責了韓王信這種騎牆行為。韓王信害怕劉邦找藉口把他砍了,索興投降了匈奴與冒頓單于合兵一處打到太原城下。漢高祖劉邦聞之率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昌頓單于英明神武是天才的軍事家,他當然不認為自己的騎兵會打過地廣人多的漢王朝。他沒次出兵從來不敢和漢軍正面交鋒,每一次都是在邊境搶點財物和人口就敢緊走人。以後幾百年匈奴人也都是這個戰術。這次看劉邦玩真的了,決定用示敵以弱誘敵深入戰術,戰略後退用老弱之兵引誘漢軍追擊,拉長戰線找機會殲滅漢朝突出冒進的先頭部隊。劉邦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和軍事家,有著豐富的指揮經驗。但是劉邦沒有同匈奴騎兵交過手,不懂得匈奴人的套路,加上開始幾仗打得比較順不顧天寒大雪追擊。這時前哨探軍婁敬已發現匈奴人有詐,勸劉邦不要冒然出兵,等後邊步兵上來再追擊。此時劉邦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率七萬騎兵突進到平成白登山(大同馬鋪山),結果被匈奴三十萬大軍圍困七天七夜。陳平獻一計策賄賂匈奴單于閼氏(相當於皇后)撒圍,劉邦:君臣才回到長安。此後漢匈實行和親政策實現雙方和平。如果此次由韓信帶領漢軍出征就不會吃白登山被圍的虧。韓信是兵家四聖之一,兵權謀略家被後世稱作兵仙。韓信最善長的是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昌頓單于的小聰明逃不過韓信的火眼金晴。另人遺憾的是此時劉邦對韓信的忠心產生懷疑,韓信楚王爵位和兵權被一擼到底貶為淮陰侯在長安城反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