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明明在西部部署139個師的,也構築了防禦,但為何還說蘇聯沒有防備德國的進攻呢?

御史三大人


蘇聯在幾個西部軍區一共部署了170個師,其中,103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40個坦克師,20個摩托化師。

不過,這些紙面上看著非常強大的師,卻都處於一個嚴重缺編的狀態,蘇軍方式,編制一個步兵師應該有1.4萬人,而這170個蘇軍的師中,沒有一個師達到編制人數,144個師能有8000-9000人,19個師有5000-6000人,17個騎兵師平均每個師6000人。而且就是在這些人員中,也是有80萬人是是在1941年5月到10月中徵召的。
這些蘇軍用的時svt40,一支不錯的半自動步槍。

蘇軍的坦克情況好一點,從1939年到1941年6月戰爭爆發,蘇軍收到了7000多輛坦克,其中KV和T-34一共有1861輛,而按照蘇軍自己的編組計劃要在一年內收到32000輛,KV和T-34要有16600輛,但是這是蘇聯坦克廠無論如何達不到產能。

當時的蘇軍處於一種大規模的擴編中,可以說是非常混亂,一方面是大清洗損失了大約4萬軍官,而且軍隊的規模急劇擴大,也造成大量被突擊提拔的軍官還沒有辦法達到職務的要求,所以蘇軍本身是出於一種混亂的狀態。

二戰爆發已經有了大約2年的時間,蘇聯為了防備萬一,開始擴編軍隊,但是擴編這條路上的確是非常困難,而且經過蘇芬戰爭,蘇聯人發現,自己的紅軍還不會打仗,而這都需要時間來彌補,所以當時蘇聯對於德國是小心伺候,生怕德國動手。應該說蘇軍的確是為應付德軍的進攻做了準備,但是這種準備工作是有一些混亂的,而就在這種混亂中,戰爭爆發了。

應該說如果蘇聯的擴軍備戰能夠完成,那麼蘇德戰爭就不會爆發,按照蘇軍的計劃,完成擴軍備戰的蘇軍,步兵用半自動,坦克用T34,飛機是米格,雅克這種新式飛機,在裝備的質量上要好於德軍,就像斯大林後來說的如果到了1942年我們就能準備的更好了。其實二戰前的美軍和蘇軍有點類似都是處於一種叫做爬入戰爭的狀態,美軍比蘇聯佔便宜的地方在於,有兩大洋作為屏障,同時蘇聯和中國消耗了德日的力量,所以美國是平穩的完成了軍隊和國家從平時到戰時的轉換,但是蘇聯是沒有完成。


蘇聯人為了爭取時間完成自己的擴軍計劃,小心的伺候德國,不敢給德國任何藉口進攻蘇聯,所以在各種場合都是採取一種粉飾蘇德友好的論調,甚至在6月初塔斯社還發表社論說蘇德友好關係不容挑釁之類的話,應該說這種論調只是麻痺了自己人,讓自己人在戰爭爆發時處於一種十分茫然的狀況。而德軍方面十分明白,在法國戰役結束以後,德軍開始東調,德軍內部就明白了,要對蘇聯動手了,這個時候德軍內部也是對真實的戰略意圖嚴格保密,但是德軍的將領都明白是怎麼回事。

而蘇聯方面則是隻有斯大林才明白自己的底牌,其他人都不清楚。而且自身還是一個擴編後的混亂局面,所以被德國人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至於那些駐壘地域,在30年代的歐洲國家在自己的邊境都是深溝高壘,最著名的是法國的馬其諾防線,蘇聯也有,不過蘇聯的駐壘地域在1939年蘇聯向西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後被放棄了,上邊的武器裝備都被拆走了,直到戰爭打響,發現自己頂不住德軍的攻勢時才發現要重新收拾一下這些堡壘。


有痰


如果單純從紙面上看,蘇聯在蘇德邊境確實防禦做的不錯,足足部署了139個師,還修建了13個築壘地域,然而這一切僅僅是紙面上的數字而已,實際上蘇軍的戰備可以說一塌糊塗。

應該說斯大林對於德國還是比較警惕的,雖然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依然開始擴充軍備。然而他在擴充軍備時,更注重製造了多少武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蘇聯的軍工生產完全傾向於武器製造,而對於彈藥、配件、後勤車輛等方面則完全忽視。

加上生產中的混亂,當時蘇聯坦克、大炮等數量雖然看著不少,但是戰備情況堪憂,T-26和BT缺乏備件,一點小故障就不能修復,KV系列坦克和T-34則沒炮彈,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有不少回憶到KV坦克不開炮,只能衝過來碾壓,生產的45毫米穿甲彈因為質量問題不得不召回……

這樣的部隊也只是紙面數字看著好看了。在蘇芬戰爭裡,蘇軍就暴露了不少問題,當時蘇軍的後勤完備率只有4%,缺乏彈藥、食物、燃料和補給,所以大批蘇軍完全是因為後勤不足凍餓而死。

另外大清洗造成了蘇軍軍官短缺,當時很多部隊的基層軍官都是剛參軍不久,沒有實際經驗,加上部隊大量缺編,這139個師的編制是嚴重不足的。

至於築壘地域問題更多,以基輔築壘地域為例,可以說是徹底的豆腐渣工程,沒有探照燈、沒有潛望鏡、沒有彈藥和給養倉庫、沒有給機動部隊準備的防護掩體,電話線埋的太淺,很容易被炮彈打斷,工事內部大量使用易燃材料,絕大部分工事因為選址不好,受到地形限制基本沒有射界可言。而更糟糕的是基輔周圍的交通樞紐基本都不在築壘地域保護範圍之內,而築壘地域距離基輔也太近,不用攻克築壘地域,敵方軍隊就可直接攻擊到基輔城內。

以這樣的戰備情況,加上戰爭爆發前蘇軍又沒有想到德軍會突然發起進攻,在戰爭初期一敗塗地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看似十分複雜,其實非常簡單,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斯大林身上。雖然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兩國的關係卻十分微妙。希特勒並不信任這個布爾什維克國家,同樣斯大林也並沒有完全相信希特勒這個瘋子。《互不侵犯條約》在一定程度上講,其實就是雙方的緩兵之計,希特勒和斯大林都不願意與對方提前發生衝突,所以兩國的關係也是貌合神離。

希特勒計劃徹底消滅英國後,在轉過頭來對付蘇聯,而斯大林的計劃,則是趁德國激戰正酣的時候,敲詐希特勒,將勢力擴展到中歐。1940年,在德國正與英法聯軍作戰時,蘇聯卻趁機佔領了立陶宛,而雙方的秘密協議中,立陶宛本是屬於德國的勢力範圍。同年,蘇聯還曾勒索羅馬尼亞,逼迫對方割讓薩拉比亞,而這再次損害了德國人的利益。希特勒不得不調兵進入羅馬尼亞,以保證他的安全。為了方便日後行事(或許也有進攻德國的打算),也為了防備德國,斯大林才在西部領土布下重兵。

斯大林在西部地區不僅部署了470萬人的兵力,還配備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僅在白俄羅斯,蘇聯就部署了6000架飛機。針對未來可能爆發的戰爭,蘇軍不僅進行了戰爭動員,甚至還曾專門進行過軍事演習,但為何蘇軍還是被德國人打蒙了呢?是因為德軍的進攻太突然了麼?

雖然希特勒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但是蘇聯人還是憑著優秀的間諜網,獲知了德軍的意圖。德國發動進攻的消息遠遠不斷地湧入了莫斯科,甚至連德軍的兵力部署以及具體進攻時間都一分不差的放在了斯大林的辦公桌上。儘管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希特勒有意發動戰爭,但斯大林仍然堅信這只是西方國家的陰謀。德國在徹底解決英國之前,根本可能與蘇聯撕破臉,希特勒的調兵行為只是為了迷惑英國人,好為德軍進攻英倫三島做準備。

為了避免落入西方國家的陰謀,同時也為了避免刺激希特勒,斯大林一再拒絕總參謀部向邊防部隊發出警報的請求。然而在內地,斯大林卻意外地允許蘇聯將軍們按照自己的判斷行事。於是在蘇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在蘇德邊境地區根本感受不到戰爭來臨前的緊張與壓抑,而在內地蘇軍卻在緊鑼密鼓地做著戰前準備。

斯大林的固執己見讓蘇聯一再錯失良機,邊防部隊也因為沒有接到警報而沒有備戰,於是當德軍的炮火突然響起時,蘇軍邊防部隊立刻陷入了混亂。這種混亂直接導致了蘇軍的大潰敗,而斯大林前期的準備也因此泡湯!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戰情解碼



蘇聯不是沒有防備德國的進攻,只是防備的手段簡單一些,斯大林及高級將領對德國的入侵,也是早有準備。在德國入侵捷克、比利時、荷蘭等國家之後,斯大林就加強同英法等國的聯繫,並提出同英法形成聯盟,來應對德國。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通過“東方戰線”,將國境線向西推進了300到400公里,並且在國境線附近修築了大量的堡壘與防禦工事,部署了139個師,雖然佈置了139個師,但只是在一線,沒有形成戰略縱深。

斯大林過於自信和蘇聯高層一再誤判形勢。斯大林的自信來源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使蘇聯放鬆了戒備,同時也受到了德國的“迷惑”,德國空軍持續對英倫三島的轟炸,並運輸大量船隻到英吉利海峽,編造出徹底解決英國,無意對蘇進攻的假象。另外斯大林對蘇軍戰鬥力的過高估計和信任。不得不說,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確實很高,也很頑強,這是毋庸置疑的,從後來的一些列戰役中,蘇軍不死於軍前,就死於軍法,決不後退一步的舉動就可以看出。一系列的舉措,蘇聯高層認為,只要蘇聯不主動挑釁進攻德國,德國是不會進攻蘇聯的。


這種自信造成的後果就是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巴巴羅沙”計劃,閃電般的進攻蘇聯。蘇聯的西部是一馬平川的大草原,非常適合機械化兵團作戰,西部的防守被德軍勢如破竹的態勢所攻破,明斯克戰役,德軍俘虜蘇軍約32.4萬人,繳獲坦克3332輛、火炮1809門。之後又是基輔之戰,基輔戰役以德軍完勝告終。此戰役蘇軍損失可怕,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大部,第40、第38集團軍大部被殲滅,近20萬人死亡,65萬人被俘,僅有1.5萬人突圍成功。整個強大的西南方面軍幾乎名存實亡。

蘇聯對德國的進攻有所防備,但疏於認真對待,以致德國已經進攻蘇聯兩天了,斯大林和蘇聯高層還不相信德國入侵蘇聯,對蘇宣戰了。

【本文系原創,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在評論中發表不同看法】

關注軍情,關注風雨!


風雨兼程170983658


不是矛盾,而是當時斯大林對於是否進攻德國一種糾結心理的表現。

斯大林自然清楚納粹德國雖然說跟前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條約跟一隻廢紙差不多,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一山不容二虎,英國人被逼到不列顛島那地方只能做困獸之鬥。此時此刻,歐洲大陸上面只剩下兩個強權,一個納粹德國,一個前蘇聯,這不是明擺的事情嗎?

所以網絡上面流傳的斯大林的雷陣雨計劃,這一點確實是真的。斯大林也想過進攻納粹德國這139個師就是用來進攻納粹德國的主力力量。

但是怎麼說呢,一個人過於追求完美,總會造成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個人做事情最好能夠仔細的計劃,但是要從容的應對計劃之中出現的任何變化,否則計劃中間出現一個小小的變化都能讓你大呼小叫的話,你這個計劃還不如不做。

斯大林的意思還是想讓英國人和納粹德國在消耗一會兒,畢竟自己手裡面,很多軍事力量,尤其是工業沒有發展到他理想中的水平,跟納粹德國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德國人的實力也不弱,所以必須要做好精心的準備,起碼前蘇聯這個拳頭打上去能讓納粹德國迅速倒閉,否則的話,一旦納粹德國殺紅了眼,跟前蘇聯不死不休,便宜的是英國人和美國人。

所以對於斯大林來講,他更多的是希望英國和納粹德國能夠繼續的玩兒命的打,好是納粹德國把戰車開到不列顛島上面去英國人和納粹德國死磕,等到兩個國家消耗的差不多了,他在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真的,這個劇本是不是聽的有點耳熟?

沒錯,這就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走的那個劇本斯大林想要重新再走一遍。

但是斯大林萬萬沒有想到的就是,希特勒竟然會這麼軸,希特勒清楚地明白,斯大林這個人的能力,也意識到斯大林走的國有計劃經濟到底是有多麼強悍。

所以在希特勒的眼裡,面對於他來說,斯大林和他手底下的前蘇聯的威脅肯定是要比丘吉爾來的威脅更大,所以希特勒哪怕是放著英國人,導致後來有菊花不保的危險,也必須得把前蘇聯率先幹趴下。

當然,一切的準備工作肯定是有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比如說假裝進攻英國,還有秘密的派遣部隊到達蘇德前線,同時還維持著跟前蘇聯大量的貿易和交往。

斯大林這邊也是自己鬧毛病,自己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一支強大的前蘇聯紅軍,偏偏搞了個大清洗,戰鬥力下降了,而且軍隊裡面可以說是離心離德。

所以最終結果大家都知道,這些部署在蘇德前線的作戰的預備師全部成了別人的盤中餐,在進攻的那一刻,前線的士兵打電話給後方說,敵人在進攻,後放的那些大佬卻說放心,這是德國人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逼迫我們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沒有後方的命令,堅決不能反擊……

愚蠢!


漩渦鳴人yy


蘇德戰爭的爆發的確打了蘇聯這個“措手不及”,在戰爭初期遭到了很大損失,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首先從戰爭的進程看蘇聯確實沒有做防禦德國進攻的準備,那麼蘇聯在西方部署139個師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很明顯,是用來進攻德國使用的,說說道理。

我們以馬奇諾防線為例,法國人真的想打一場防禦戰的,所以你看到沿法德邊境都是一個連一個的工事,隔一段就是一個屯兵所,後面的鐵路都是橫向連接以運輸補充兵使用的,這是標準的防禦戰。

反觀蘇德邊境,南北向的鐵路大動脈一條也沒有,一個一個的重兵集團程攻擊部署(防禦要把大部分兵力拆開堅守各個防禦支點,留足夠的預備隊即可,幾十萬幾十萬一堆是準備出發打人的。一旦被打,這種部署會導致兩翼被穿插包圍,明斯克戰役,西南方面軍被全部合圍一戰損失100萬人就是個例子)。

為什麼蘇聯沒先動手呢?因為蘇聯判斷德國沒做好戰爭準備(這是對的,蘇聯自己也沒做好戰爭準備),理由是德國在西線沒打贏英國,德國會吸取一戰的經驗,不會再雙線作戰了,所以英國沒打完不會攻擊蘇聯,德國也沒有在蘇聯嚴寒天氣下作戰的準備,士兵沒有配發羊皮大衣,武器沒有使用防凍槍油,坦克裝甲車也沒有更換防凍液等等。所以斯大林認為德國不會在短期內對蘇聯開戰。

這個判斷不能算全錯了,德國的確沒做好在嚴寒作戰的準備,可是希特勒就沒想打到冬天,他本來想著5月開打,10月就打完了,你看這事鬧的。結果兩個人都因為過度的自信搞錯了,最後的結果是運氣不在德國人那邊……


James6713


新的作戰方式、優秀的士兵、各種優秀的將領及良好的軍工體系,造就了一支所向無敵的裝甲之師。而蘇聯上層建築矛盾重重,國內形勢人人自危,各行業發展不良等等因素造就了,有心算無心的歷史巧合。惜花從當時時局、交戰國內部形式、各行業情況及軍事建設等情況進行淺談。

一、當時時局

德國用著一系列的行動,讓全世界的政治家們驚掉了一堆的下巴磕,出現各國內部政局不穩等情況。以英法為首組建的聯軍更是被打的找不道北,全歐洲都陷入了最為困難的時期。德國是最為強盛時期,而作為對手蘇聯雖然進行一定形式的準備。卻因為社會制度的問題一直被排斥在外,被以英法為首的大國所不認可。

二、交戰國內部形式

德國在以希特勒為首的領導集體下,在通過一系列的運作下。使得德國人民出現空前的團結,各行各業更是發揮出了非常大的熱情。可以說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而反觀蘇聯國內因為“大清洗”運動造成國內人人自危,各行業人員從生產為主體,變成了各類政治形勢鬥爭。工廠出現停工、而作為國家及軍隊的一些優秀將領、士兵等。卻遭受著不同程度的迫害。而軍隊建設更是出現了倒退的跡象。國內混亂,人人自危,雖然意識到了危險即將來臨。卻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快速的整合國家力量。

三、各行業情況

德國在快速的消化吸收佔領區後,對於軍事科研、作戰方式、工業生產等等都進行了再次的加強。對於武器進行快速的革新與升級,同時擴大產能。而反觀蘇聯各行業生產的各類產品非常混亂外,相關配套的各類彈藥更是少的可憐。軍事訓練、武器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看到的不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而是不斷的衰退的樣子。

四、軍事建設

就更加的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了,德軍不管從陸軍還是空軍都是一個個身經百戰的戰場老兵,而部署在蘇聯最前線的士兵不但是一幫新兵蛋子。而指揮官更加的是一幫靠著教科書武裝起來的菜鳥指揮官,戰略思維還停留在紙面上與曾經一戰的塹壕裡,面對當時德軍空地一體打擊下,更是在第一時間就被打蒙了。可以說是束手無策,方寸大亂。在交戰初期,被俘獲的戰俘多大百萬之眾,可想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其軍隊建設是多麼的糟糕與落後。甚者,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多民戰士使用一支步槍的情況,《兵臨城下》開始就有一段非常好的描述。

上層建築的混亂,各行業的混亂。都是兵家大忌,然而種種的巧合就是出現在了現實面前,在交戰前期不但淪陷大片國土,還白白葬送了無數的後備力量與軍事物資。也許,就是這些無盡的巧合成就了後來者居上的蘇聯紅軍。


惜花公子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使得蘇聯認為德國不會很快入侵,部署139個師,是有防備侵略的準備,但是不是真正的軍事對應。當時,蘇聯有遠動日本的威脅很大,東西夾擊的威脅使得蘇聯防禦不堪負重,所以蘇聯先考慮拿下日本,再利用美國做槍子在歐洲和德國拼個差不多的時候,出兵或者迎戰德國。

不過,由於德國鐵了心要佔領蘇聯,所以準備非常充分,蘇聯的139個師的裝備也和德國相差很遠,所以在戰爭開始後,很快就被德國人撕開了防線,向東長驅直入


風雨追太陽


有什麼矛盾呢?

一,蘇聯軍隊剛剛進行了大清洗,三分之二的將軍被處決,大量團師軍的軍官是倉促提拔起來的年輕人,毫無與職務對應的能力。

二,蘇聯裝備整體落後些,訓練不足。

三,傳言蘇聯正在準備執行大雷雨計劃,預備將在1941年10月之後進攻德國,所以當時呈現外部鬆弛態勢,一些精銳裝甲部隊正在向西部邊境集結,坦克大炮還在火車上,當然毫無反抗能力。

四,德軍準備充足,戰鬥力強悍。


四川達州


事實上在1938年歐洲風雲變幻之際,蘇聯就已經開始為即將可能的戰爭做準備了,從1939到1941年蘇聯的武裝力量開始極速的增長。紅軍的總兵力從1938年的150萬人增加到41年6月的500萬人。其軍隊結構中,步兵軍的數量從27個增加到62個,步兵師從106個增加到196個。此外還組建了31個摩托化師和61個坦克師、16個空降旅以及100多個築壘地域。



從1941年4月到6月22日這段時間,被蘇聯稱作“特別危險的軍事部署”,種種跡象表明德國即將對蘇聯發起軍事入侵,蘇軍也開始秘密實施軍隊的戰略展開。蘇軍總參謀部從外貝加爾軍區、遠東方面軍、烏拉爾軍區等內地軍區抽調了1個機械化軍、2個步兵軍、4個步兵師以及2個空降旅前往西部各邊境軍區。從5月13日開始,蘇軍內地軍區的4個集團軍奉命調往邊境軍區,在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一線集結,組成戰略第二梯隊。此後又有3個集團軍被動員起來,蘇軍總計在這一時間內動員了7個集團軍和1個機械化軍。



6月1日到10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以“大規模訓練演習”的名義,徵集了79萬名新兵入伍,優先充實到各作戰部隊中,這實質上就是開展了“局部的動員”,這表明蘇聯對於戰爭爆發的迫切性有著深刻的認識。不過奇怪的是,儘管蘇軍開始了局部的總動員,但是在邊境的戰備上卻沒能及時的展開。斯大林禁止邊境的部隊進入防禦陣地,只有在遭到敵人侵犯邊境的情況下,才能佔領防禦陣地。直到6月21日晚上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才發佈了預警的訓令,命令指出蘇軍邊境各軍區部隊立刻隱蔽進入沿線的各築壘地域,所有飛機做好偽裝工作,總之一句話,所有的部隊都要做好戰鬥準備。可惜命令已經太遲了,命令在傳達和解密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命令只傳達到了集團軍司令部一級時,德軍的進攻已經開始了。



所以說蘇軍沒有做好防備德軍進攻的說法也是正確的,他們雖然構築了大量的工事,卻沒能來得及及時進入這些陣地,展開防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