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鎧甲是如何製作的?

明月清風詩有畫


日本鎧甲分為大鎧、腹卷、胴丸、當世具足、掛甲等,它是日本武士用來防身的衣飾,具有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盔甲製作很複雜,由胴、草折 、佩楯 、立挙 、臑當、甲懸 、袖、籠手、手甲、兜缽、腰巻、眉庇 、吹返 、錏(護頸) 、立物(水牛肋立)、立物(日輪前立)、面頰、垂 、襟回等19個組成部分,然後連成一體。

日本鎧甲形制非常獨特,主要是鐵製的,少量用牛皮的,也有竹製的。竹甲作為禮儀服的存在,並不廣泛使用,更不會用於實戰。

日本彌生時代做過木製短甲,是整塊的木頭,用來保護身體最重要的部分,稱為掛甲。後來用竹條、皮革、麻繩做材料,裝飾比較華麗,是上層武士擁有的奢侈品,不過實際防護力不怎麼樣,從外觀上看是很好的工藝品,類似西方的板甲。

日本缺乏資源,當然也缺鐵,還有日本人大多矮小,所以日本盔甲很有個性,許多盔甲面具都面目猙獰,挺嚇人的,其實是為了掩飾軟弱,增加殺氣。

645年日本大化革新學習中國大唐,吸取了一些中國元素,大鎧多用鐵製,並穿繩塗漆。

794年日本進入平安時代,大鎧的主要材質用鐵,防護性能好,一套完整的大鎧超過了30公斤。由於後來戰爭平民化,大鎧退出歷史舞臺,腹卷、胴丸替代了各階層的防具。

日本南北朝至室町時代,腹卷、胴丸大受武士們青睞,這些盔甲比較輕便,且實用性很強,得到廣泛的利用。南蠻胴的傳入,使胴丸堅固嚴耐用,成為實戰用品。

1185年鎌倉時代以後,盔甲基本是鐵皮混合,五花八門的盔甲逐漸發展起來。

1567年德川家康開創了幕府的太平盛世,降低了盔甲的實用性,更多的是用在裝飾和儀式方面。

1573年安土桃山時代以後,西洋盔甲開始傳入,南蠻胴已出現,南蠻胴能擋住鐵炮,其它胴丸都會被鐵炮穿透。伴隨火繩槍的使用,人們對盔甲的要求更高了。日本武士頭盔的前立很有特色,全世界獨此一家。

日本鎧甲的發展與中國有很大關係。日本留學生在中國學會三國時期的鎧甲設計,回國以後就做出日本武士鎧甲,所以日本武士鎧甲和三國時期鎧甲如出一轍。要是沒有大唐傳的冶煉工藝,也就沒有大名鼎鼎的東洋刀了。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民族,直至今天各處神社、博物館、私人收藏家等都藏有豐富的古代各個時期的鎧甲和武器,保存完好,數量多多。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這問題很大,日本歷史跟中國歷史一樣分為不同的時期,如日本奈良、平安、鎌倉、室町、戰國、江戶等時期,不同時期,戰士身上的盔甲樣式也會有所不同,製作方法也不同。

不過總體而言,日本甲冑只是樣式好看,比起中國古代甲冑實在相差太遠,也許是限於島國資源貧乏的原因,日本人喜歡用藤與竹子作為鎧甲的主要材料,直到幕府末年,受西洋人的影響,才在將士的鎧甲裡頭穿一件鋼鐵做的鎖子甲。要知道,早在公元525年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明光鎧,這種先進的防具。在大唐時期,更是被部隊大規模裝備。

日本用藤編制鎧甲,要是碰上中國的軍隊,情形就等同於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用火燒藤甲的方式結束戰爭,看著都不忍,這完全是先進對落後,文明對野蠻。

那麼到底是怎麼製作的,你可以看看家鄉的手工藝人是怎麼用藤與竹子去編織筐和籮的,無非是選用什麼樣的竹子如何在火上烤,方法簡單但需要經驗和時間。


民國不曉生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個島國,全國都被太平洋包圍著,並且分為幾個島嶼。在古代,日本是非常貧窮的地方,資源匱乏。但是日本人對戰爭又有著強烈的信仰。你看他們的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就是能打的打,不能打的就慫。所以日本是個要一下打疼他們才會對人尊敬的民族。

古代日本,戰亂紛飛,基本上沒有什麼大一統的王朝,各地軍閥割據。據說經常都有好幾千人的“中原大戰”,雖然放在我華夏,這只是村落之間的戰爭,但是這在當時的日本,那可是不得了的大戰。既然有戰爭,當然要有兵器,護甲之類的戰略物資。前面我們也提到了,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咋辦呢?其實大和民族也挺聰明的,他們用皮革,講竹子,木頭,還有金屬從外面進行包裝,然後在外面釘上鉚釘。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就這麼完成了,噢,不對,是鎧甲。雖然沒什麼防護的作用,但是穿上去看上去威風呀。有時候太認真的人,往往輸的更快不是?

我是術球,我為你解答歷史,分享歷史。 希望“術球”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術球”愛歷史


日本鎧甲的原材料是鐵、皮革、麻繩、裝飾華麗,是上層武士才能使用的奢侈品。

但是並沒有多強的防護力,除了最出名的幾件,都是竹片、麻繩和皮條做的。


426872674



月林6491


是用皮革包住竹,木,金屬片,再用鉚釘鉚在皮革上製成的,防護性很差,甲片的排列方式有點像中國的唐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