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本來要打的,可張之洞等不聽命令搞東南互保,對此你怎麼看?你認為誰做得對?

如風往事1999


東南互保是辛亥革命的預演。

你看武昌起義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基層兵變,大清朝怎麼一下就垮了呢?因為南方各省的實力派支持,其中就包括當年東南互保的這些省(除了山東袁世凱,辛亥革命時他在清廷那邊裡應外合)。

東南互保的各實力派實際上已經準備進行革命了,連大總統都推選好了,就是那個李鴻章。而且列強也都通了氣了,列強都支持他們。

只要這個時候慈禧太后有一點要追究的意思,革命早十年就發生了。

你要是從法理上看,坐擁東南蓋不逢詔,那就是叛國。但是明明這個國家再讓那個糊塗老太太領導下去顯然是不行了,那叛國就叛國,把這個老太太揪下來再說。

何況叛國不是目的,他們的目的仍然是救國。老太太跑了,千里迢迢赴北京給她擦屁股的是誰呀?不還是那個李鴻章。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慈禧已經打了,不是本來要打沒打成。

慈禧以積貧積弱之滿清,一口氣對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八個帝國宣戰。這聽起來很猛很熱血,但你冷靜想一下,以中國北方大軍及團練、義軍對陣八國聯軍,慘敗到如此地步,加上南方的兵,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張之洞:顧全南方大局,方能接濟京師

慈禧當然是要求全國都要參與到對八國聯軍的作戰中的,奈何她對當時的局面預估不足。西方列強很早就已經要瓜分中國了,只是缺少一個時機。列強對中國官方、民間,凌辱百般,義和團運動興起,這就有了藉口。張之洞和慈禧考慮的不一樣,慈禧是想來個大會戰。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則考慮的是地方和整個國家的整體安全。因此提出了防內、拒外、避戰三個大的戰略方針。

防內:防止團民鬧事,也防有人藉機生事;

拒外:防止洋人(船艦)趁機佔據長江沿途;

避戰:保全東南經濟、產業。<strong>

總之,張之洞的態度和行為,可以理解為:在不招惹洋人前來撕咬的情況下,保全整個東南。

慈禧:本想在戰局開始就解散義和團並議和,但聽說洋人要讓光緒復位,憤而下令繼續作戰

作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慈禧丟了北京,連夜脫逃,一路跑到了西安。同洋人簽訂了條約,要賠給洋人四億五千萬兩白銀。

可知,如果慈禧叫上張之洞一起打,張之洞還同意了,事情至多是這樣的:清廷依然戰敗,賠款數額更多,各地,包括東南,就連一點自主權都沒有了。慈禧退位,光緒登基。光緒不再是慈禧的傀儡,而成為列強傀儡。需知,槍桿子下出政權。


慈禧逃難一二事

晚清的敗局,是早已註定。不是說張之洞也上去打,慈禧領著全國的軍隊打,就能反敗為勝的。人家慈禧從北京逃難到懷來,懷來經歷敗兵騷亂(二十多萬潰兵從這條路逃跑)已經被搶掠一空,百姓也都跑了,縣裡什麼都沒有,連個窩窩都難找到。

這時候傳來個紙條,要求縣令準備皇帝、太后滿漢全席一桌,慶王等十五位朝廷大員,各一品鍋一套。結果縣令尋遍可以吃的東西,就找到幾個雞蛋,慈禧三個,光緒兩個。後沿路有縣令因為籌備不出他們要的東西和禮物,上吊自殺了。

聞:初逃難時,李蓮英僅有一包行李;等從西安回京城,光李蓮英自己的就變成了三百車(多為官、商賄賂)。其他王公大臣的行李,就更不用說了。車根本走不動,又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門第高地位高,非要搶路,導致“隨扈諸人,鹹喜疾馳爭先,乃至數十百輛銜尾接軸,莫能進退”。幾百幾千輛滿載禮物的車,堵在了回京的路上,進不能,退不得。


親愛的你,請告訴我,大清為什麼亡啊?


豆子人民藝術家


大清國建立,其採取的就是中央集權“一滿”專政的政權形式。直到太平天國起事,滿族軍隊已經蛻化,對內對外都已經失去了戰鬥能力。再加上太平天國發展於東南一代,因戰亂國家無法在東南正常稅收,拿不出錢來鎮壓內亂,於是允許地方漢族勢力建立武裝力量,對付太平天國,其實這也是滿清政權以漢治漢的策略。但是同時也將“滿”指揮槍的領導權讓出一部分給地方漢族官員及實力派,地方於是建立起“湘軍”“淮軍”,這些地方武裝大多數都是依靠東南各省不用上交中央的財政養活的,這就是造成事實上的東南各省自治現象發生。大清建國以來實行的“一滿”專政的中央集權體制,自此被打破,大清的中央權威以及慈禧的個人威權事實上在東南各省被弱化。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大清國被國際列強外力施壓,內部為了保證“一滿”專政穩固不得不進行必要的改革,實行了門戶開放政策,中央主導改革開放的是滿皇族開明人士奕忻,地方則大多數是漢族大臣為主,尤其是以東南各省起來發展實業更張制度為主要。因此東南各省在改革開放中率先取得了成績,建立了近現代工業體系及較完善的市場經濟水平。這也為增強東南各省地方自治打下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就相應的形成了自治政治基礎。

義和團在大清國開始只是被視為“邪教”組織,政府極力打壓下,義和團原名義和拳只有地下民間活動的份。“一滿專政”中央集權統治是不允許這種義和拳民間組織出現的,但是任何多麼有力的集權統治,都做不到肅清一切民間組織的,民間組織在地下一直存在,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會爆發出來,在夾縫中尋求或者參與國家政治行為。義和拳後來更名義和團,成為較正規的組織,一盤散沙的各壇也在帶頭大哥的號召下,形成了聯盟成為團,統一號令,人員勢力極大。有了人有了組織,就有了政治訴求,所以義和團一直想得到大清國的認可。

慈禧經過對戊戌變法的處理和打壓後,她開始想換掉光緒這個傀儡不聽話的皇帝,端王載漪的兒子被慈禧看上了。但是國際列強都已經看好光緒,一致不認可慈禧換掉光緒,端王為了能讓自己兒子坐上皇帝,自己也好當上太上皇,對外國列強幹涉大清國關於接班人的內政問題,非常敏感和牴觸,於是炮製了世界列強要求慈禧下臺的照會。這一下觸動了慈禧獨裁統治的權力,她索性向世界列強宣戰,但是她與世界為敵的自信從哪裡來呢?那就是義和團。端王一心為自己兒子謀求上位,作為滿清皇族核心成員,他是希望大清江山永不變色,他對漢族官員是極力排斥的,對外國列強更是仇視。看到義和團裝神弄鬼,刀槍不入,而且裹挾大量民眾形成了龐大的勢力,就有利用他們的企圖。他首先私自接見義和團首領,口頭上支持義和團愛清國行為,並找合適機會讓他們給慈禧表演刀槍不入的把戲,慈禧當然上當,就有意藉助義和團勢力打擊外國列強。然後端王又允許義和團進京,想讓義和團趁亂滅了光緒,雖然後來被慈禧發現制止,但是義和團已經登上政治舞臺,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也成為大清國際外交事件的起源力量。義和團順應國家的號召,提出“扶清滅洋”的反帝愛國政治綱領,在國內對教堂洋人以及信教百姓進行燒殺搶掠。殺中國的假洋鬼子也就罷了,關鍵是殺外國人,並且大清官兵還配合義和團攻打外國駐中國領事館,這是嚴重的外交事件。當慈禧下詔對列強全員宣戰的時候,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東南地方大員為了他們已經通過多年經營的市場經濟成果不被破壞,也就是說作為改革開發既得利益者的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果實,聯合起來不奉詔,並簽訂了東南各省自保協議。實際上也間接使了東南各省百姓免遭生靈塗炭。

由於上面所說的東南各省因各種歷史機遇,已經事實上形成了自治,已經不完全與大清中央保持一致,因此慈禧對東南各省自保也是無可奈何。八國聯軍進軍北京後,慈禧徹底看清了世界列強的實力,也終於看到了大清自不量力落後的國力,也就認可了東南自保的行為,同時也讓奕框作為總理衙門大臣,開始組織實行真正的改革開放政策,實行憲政,各省建諮議局,實際上就是議會,適應世界潮流,讓大清走向國際。雖然後來發生事實證明,此時政府主導的改革開放有些晚矣,但也算是代表中華民族開啟了現代政治文明的先河。東南各省自保也為以後辛亥革命的勝利打下了伏筆。


喜歡廣泛的


這是理智與不理智的較量。

從慈禧固執己見,對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等十一國同時宣戰來看,可見慈禧以一己私慾不顧中國疲弱的現狀,這件事充分表現了慈禧不是一個理智的政治家,甚至她都算不上政治家。

以中國的實力,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應對十一國的聯合進攻的,中國壓根就沒有以一對十一的資本。

“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

從這個角度來說,張之洞、李鴻章等人不聽北京命令,實行“東南互保”無疑是理智的,它使得南方免於戰火,也避免列強更大程度地入侵中國。

慈禧的輕率行為,讓胡廣張之洞是極為不滿的,當時有人建議用“臣罪侍東南,不敢奉詔”來回復朝廷,聽到這個建議“南皮(張之洞)奮然擲煙槍而起曰:‘這老寡婦要駭她一下,改: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這是當時的一個記錄,從中可見張之洞對慈禧的無腦宣戰十一國是多麼的氣憤,不但私下用“老寡婦”稱呼她,更將“罪侍東南”改成“坐擁東南”,顯示出地方政權的強硬態度。

不但張之洞是如此,兩廣總督李鴻章也是如此,他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除了張之洞、李鴻章外,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郵政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都參與此事,是為“東南互保”,還有不少重臣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是對此表示支持,對慈禧的宣戰十一國無法認同。

東南互保,是這些東南封疆大吏主動聯繫列強以保障東南局勢的行為,這與列強不想進一步損害自身在華利益的訴求也是一致的,所以兩方很快就達成協議。

從結果上看,東南互保使中國最富庶繁華之地局面大體平靜,免於戰火破壞,人民生命財產得以保全,同時也阻止了列強勢力在長江流域更迅速、更強烈的深入,“使風雨飄搖的中國,倖免瓜分之禍。糜爛僅限於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

東南互保,於清政府來說,顯示了中央政權的衰落,無力掌控地方政權。於民族來說,是各地實力派漢族人物首次公然反抗滿人朝廷。他們甚至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測”,則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以支撐局面。

失去了地方的支持,列強很快佔據北京,慈禧太后狼狽逃跑,最終不得不“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事後慈禧也不敢把這些公然違抗她旨意的大臣怎麼樣,慈禧還不得不予以嘉獎,稱他們“老成謀國”, 充分顯示了清廷的衰弱。

從理智角度來看,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的東南互保無疑是明智的,“庚子之亂”本就是慈禧的無腦舉動,是一次極為荒唐的行為。

東南互保後,漢人勢力再一次顯示出左右政局的能量,為之後辛亥革命的勝利及清帝退位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預演。


微史春秋


慈禧想要開打是因為聽信了外國列強準備強迫慈禧還政給光緒帝的謠言,作為對權力有著病態慾望的慈禧當然不幹了,趁著義和團排外勢力的泛濫,誤以為民心可用,於是公開對外國人宣戰。作為外國人來說,當然沒有強迫慈禧還政給光緒帝的想法,反而因為在中國乃至亞洲的權益問題彼此爭鬥不休。當慈禧的宣戰詔書一下,清軍和義和團開始圍攻各國在北京和天津的使館後,各國紛紛放下暫時的成見,開始組織軍隊向北京開進。實際上八國聯軍雖然號稱是八個國家組建,但實際上大多是一些殖民地軍隊,本土軍除了俄國和日本以外都是象徵性的派了一部分,其中德國軍隊還是在聯軍已經佔領北京後才急匆匆趕來。

由此可知,外國人之前雖然在中國領土上搞了一些類似殖民地舉動的事情引發了巨大的民憤,但絕不至於說是威脅到了清朝皇權的地步,戰爭完全是慈禧小事化大、大事化惡的舉動。

對於東南各省的總督搞“東南互保”,這不能說是張之洞等人的錯,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特點和趨勢。

歷代大一統王朝的滅亡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從版圖分裂開始,往往版圖分裂又是南北分裂。

清王朝版圖的南北分裂早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時就已經埋下隱患。當年清王朝苦於沒有鎮壓太平軍的精銳部隊,於是下詔給江南各地辦團練。團練之所以戰鬥力強於八旗軍、綠營兵,就是因為一開始在組建時的人事權和財政權是獨立的,換句話說遊離於已經腐敗透頂的清朝體制以外。從鎮壓太平天國並行的還有一項就是引進外資和外企的洋務運動,都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南方進行。在洋務運動中,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首的東南士大夫集團獲得了財富,同時和西方列強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利益交集,具備與朝廷分庭抗禮的資本。並且所有洋務運動的中搞起來的工業企業都位於缺乏戰略縱深的東南地區,一旦引發戰火勢必全盤崩潰。

這樣一來,清王朝原本經過農民戰爭就已經嚴重弱化的中央集權在洋務運動後又進一步削弱。中央政權對地方政權已經從命令與被命令悄然演化成彼此商量著來的狀況。此時清王朝看似還是大一統王朝,實際上和春秋戰國、五代十國這些分裂的格局差不多。領導全國人民抵禦外敵侵略和救災的清朝中央政府,手裡的資源十分有限,國家財富大部分集中在以洋務派大臣為首的士大夫集團手中。因此,碰到救災,朝廷只能向士大夫集團索要銀子。抵禦外敵,更是隻能讓這些人去籌款籌糧上陣殺敵。於是梁啟超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個人和日本在打。”

甲午戰爭戰敗後,清王朝的中心地帶面臨列強同時從陸地和海上的嚴重地緣威脅,自身都十分難保,更談不上對東南各省的節制。

當數年之後慈禧再挑起反對全世界的戰爭,洋務派為首的東南各省更不願意為這個狂人出頭,搞東南互保與列強媾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大將軍威武K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根本沒有國際視野觀,所以在義和團的神漢們的推動下,下旨對西方列強11國宣戰。但是列強們很不給她面子,就只有八個國家組成了聯軍參與了對清戰爭。在這些國家裡面也就是日本和俄國出兵最多,其他的以德國和法國其次。都是有切身的利益考慮的,德國要租借青島,法國要租借廣州灣。俄國的目的是東北,日本也是東北。所謂的八國聯軍?實際上以這四個國家為主,聯軍的司令官是德國人。戰爭也是首先在青島打起來。向美國和意大利,奧匈帝國還有英國等國都沒有派出多少兵力幾百人而已。所以它們的訴求也不多,而在中國的南方大部分利益已經被英國獲取了。法國也拿到不少,所以在中國大陸的北方的利益就只有日俄最為看重。南方的督撫們不願意同列強開戰,果斷拒絕了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的聖旨。搞起《東南互保條約》,而慈禧太后完全沒有任何辦法。後來只能被動的接受了並且最終還要下旨表彰他們,後來日俄又因為中國東北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又打了一場日俄戰爭。戰爭的地點就在中國東北,關於南方督撫集體抗命?從本質上講?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又能什麼辦法呢?葉赫那拉對於大清朝廷的掌控力還有多少?


愛看愛思考


洋人入侵跟這些洋務派沒關係,他們害怕的是底層革命。



阮景東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此事就是賣國。清庭腐敗無能是毋容置疑的事情了,為啥不去推到清庭呢?而且還成為清庭的重要支柱。既然不敢推到清庭,對待外地入侵,一定要全體反擊的,東南自保,幾乎和分裂國家無疑。基本上就是幻想和西方列強合作,任人宰割,保住自己一方的利益。如此廣而推之,就沒有漢奸賣國賊的概念了。所以東南自保毫無意義的就是賣國行為。可恥。


hhw8631


以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三大總督牽頭的(東南互保)運動,抵消了部分滿族權貴的瘋狂,讓中華大地上的部分地區恢復到了理性,沒有跟著陷入戰亂貧困之中,為國家保留一份元氣。冷靜下來後的慈禧對東南互保運動是默許的,事態平息後,從陝西回京的慈禧非但沒有追究責任,反而下旨表彰了她下旨向十一國聯軍宣戰後,當時不聽聖旨招呼的這一批總督巡撫,對戰爭派應洋人的要求嚴懲嚴罰。慈禧雖說是因一己之私,向列強宣戰,但做為一個不合格的女政治家,她還是守住了底線,維持了大清王朝至她死後才倒臺,並非一無是處。


1027和達貨架製造


東南互保,是當時諸路封疆大吏做出的非常正確、富有遠見的政治抉擇。一方面為清廷留下後路,慈禧殺掉幾個當初鼓動、支持她宣戰的各懷鬼胎的大臣做替罪羊後,得以回京急需當政。另外一方面,清王朝中央權威被削弱,督撫們成功抗旨不遵,並被認為是正確的,顯示朝廷無能,根基不穩。這為武昌首義後各地敢於紛紛宣佈獨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終幾個月就令清帝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