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策》中的戰略奇策,是諸葛亮一個人的智慧嗎?

maggie潘


《隆中對》當然肯定是諸葛亮一人所策劃的,雖然有徐庶,司馬徽的先後推薦,但是,諸葛亮又不是未卜先知,他哪裡知道誰會來請他出山?又如何提前為劉備,量身定做一套戰略計劃《隆中對》呢?舉個例子,如果是三顧諸葛亮於茅廬的是曹操或者孫權,而非劉備,那還是從荊州益州兩路出擊中原的事嗎?無論是先奪取荊州或者益州,都得重新規劃了。所以,諸葛亮必定是根據平時對形勢的掌握,在劉備找來時的幾天,一氣呵成定下的《隆中對》。



但是,要說《隆中對》都是出自諸葛亮的智慧,也不對。因為,要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策劃,必須通過交流,瞭解當前的形勢和參考前人成功的案例。古代資訊不發達,諸葛亮也必須和四個好友崔州平,石廣元等人,以及親朋的交流中,互通有無,也許對他的助益也不少。而前人的案例中,劉秀從河北發跡,當時袁紹已亡,不合適。因此,只能從劉邦的案例來參考了,連《隆中對》自己都說了“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所以,《隆中對》不止諸葛亮一人智慧,也帶著前人的成功經驗,而諸葛亮在平時的治學,研磨韜晦的過程中,也是熟讀史書,才有“管仲,樂毅”之比。



只是,光有《隆中對》戰略策劃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是如何施行的問題。當時,劉備寄寓荊州劉表,駐紮在新野,資本有限,又年事已高,卻一事無成,要鹹魚翻身,談何容易。所以,劉備要達到《隆中對》提到的佔據荊州,益州,兩路北伐的基本條件,還有很大的距離,更何況,曹操當時已經逼近荊州了。可惜,劉備不聽諸葛亮之言,沒有趁劉表去世,攻入襄陽拒守,提前控制荊州。結果,劉備連江陵都不得入,失去控制荊州的最佳機會。搞得日後還要向孫權借地,並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拖慢了下一步奪取巴蜀,漢中,關中的時間表。



但是,諸葛亮最後還是讓劉備翻身了,並且初步實現了《隆中對》計劃開啟的基本條件,即控制益州和荊州五郡。這裡最關鍵就是,諸葛亮下了一步棋,讓劉琦,關羽駐守夏口重地,並讓被曹操追擊得一敗塗地的劉備,依靠這塊小小的地盤和區區二萬軍隊為資本,和孫權達成了聯盟,合作了赤壁之戰,這也是劉備發跡的開始。所以,單從結果論,《隆中對》至少讓劉備不再寄人籬下,並指導蜀漢建立了基業,這是諸葛亮的智慧。在施行過程中,利用劉琦,關羽佔領了關鍵節點,更是諸葛亮的智慧。


大飛熊騎士


《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直到第三“顧”時,諸葛亮為之感動,並向劉備謀劃了三分天下、再圖中原、復興漢室的“隆中對策”。

“隆中對策”出自諸葛亮之口,但不能說是他一人的智慧。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戰亂頻仍,而荊州未遭其害。因此,中原名士為避戰亂,大量流寓荊州,史稱“士之避難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加之荊州本身人才輩出,荊襄之地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名士大家和地主階級中青年知識分子為骨幹的政治集團。其中像龐德公、司馬德操、黃承彥、徐庶、龐統、諸葛亮等,都是雲集荊州名士中出類拔萃的人物。這些人時常聚會,縱論天下大事。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則是荊襄集團集體智慧的結晶。比如龐統就曾為劉備獻策:當今天下,東有吳孫,北有曹氏,只有先得益州,方可權定“鼎足之計”。

當時除諸葛亮以外,其他名士也都在按照各自的處境和政治視野,觀察時局動態,探測發展前景,謀求自身出路。早在諸葛亮“隆中對策”之前,魯肅就向孫權獻策: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一時難以除滅,“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他還建議孫權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另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引資料:東漢末年,東吳的甘寧、周瑜,荊州的龐統,劉璋謀士法正等人都有過“三分天下”或“攻其一足”以圖天下之論。

可以這樣說:“隆中對策”不是諸葛亮一人的智慧,但也不能否認是諸葛亮第一次全面、系統、深刻地分析當時形勢,作出了“三分天下”的正確判斷。


一眼千年58


隆重對策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是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與諸葛亮之間的對話內容。此時戎馬半生、前途未卜的劉備,懷著忐忑的心情,問計於尚且年輕的諸葛亮,而諸葛亮的一番對答,打消了劉備全部的顧慮,讓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即使後世對“隆中對”質疑頗多,但是都無法抹平它的偉大,我們站在後世的角度,用結果反證它的錯誤,是不公平的。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已經基本蕩平北方,東吳經過三代經營坐穩江東,漢中、荊州和益州尚且穩定。諸葛亮足不出戶,就提早為天下劃定三分,並且有自信輔助寄人籬下的劉備完成這一壯舉,需要何等的眼界和魄力?

至於計策是否全部出自諸葛亮,這一點無從考證,只能推測一二,疑點在於是否抄襲他人,或者有他人幫忙。

是否抄襲?

其實早在隆中對提出七年以前,魯肅就曾像孫權提出過類似的戰略構想,名曰“榻上策”。魯肅指出,漢室難復,應當堅守江東,待天下有變,先取荊州,再奪益州,站穩長江以南,伺機圖取天下。可惜孫權當時並沒有那麼遠大的志向,最多隻是想行齊桓、晉文之事。魯肅見這一戰略構想難以實現,進而又改變策略,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並制定了“聯劉抗曹”的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曹操對此戰略極其忌憚,終其一生未敢再下東南。

那麼隆中對是否抄襲了“榻上策”?不見得,當時的“榻上策”屬於高層次對話,記錄於史冊,不會輕易被流傳出去。況且魯肅的這番言論並未被孫權採納,還被老臣張昭斥責,更沒有必要拿出來宣揚。


是否有人協助?

如果說協助,那自然就是諸葛亮的師承和朋友們。

關於師承,坊間傳言是司馬徽,對於師傅而言,如果弟子沒有過人之處,是不會推薦給別人的,司馬徽還不至於讓徒弟拿自己的作品去別人那裡獻寶。

關於朋友,史書記載是徐庶、崔州平等人,崔州平等人的沒有出仕,應該沒有閒心關心國家大事。至於徐庶,如果看好劉備的話,就不至於一去曹營而不回。只有諸葛亮,經過縝密的分析,不僅制定了天下大計,同時還選定了劉備。


26歲的諸葛亮,沒有資歷,沒有名氣,所謂的“臥龍”稱號,除了司馬徽和一眾好友,可還有其他人知道?即使是劉備,也是在進入荊州幾年後才從司馬徽口中聽到這麼個人物,聽說了也沒太在意,後來徐庶親自去推薦才引起劉備的注意。諸葛亮想要一鳴驚人,只能燒劉備這個冷灶,曹操和孫權都不需要一個年輕人指指點點,劉表劉璋都沒有野心對外擴張。

於是諸葛亮根據劉備當時的境遇,為其量身打造了“隆中對策”,果然深深吸引了劉備,兩人一拍即合人,共謀大業,諸葛亮也就此一躍成為劉備集團核心人物,不需要摸爬滾打的往上爬。

“隆中對策”,正是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的投名狀,在後續的發展中,諸葛亮也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踐行自己的對策。

因此,以諸葛亮的作為和智謀,完全有實力單獨制定“隆重對策”,無需他人協助。


尹禾


關於《隆中對》,歷史上是給予極高評價的,與諸葛亮的《出師表》不相上下,《隆中對》到底是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智慧,這到無法考證,因為孫權成為江東實際首領後,因為要面對北方實力雄厚的曹操,魯肅就曾提出相似建議,意思將荊州借予無處安身的所謂皇叔劉備,用劉備微薄之力去分化曹操的注意力!

所以說諸葛亮是否借鑑了魯肅之言也無實證!

其時的劉備,將不過關張,卒不超五千,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一支力量,可以說當時他借了關張兩位弟弟武藝高強的光!諾大的天地竟無立足之地,一會依附於曹操,一會投奔袁紹,一會投奔劉表……猶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

而此時的諸葛亮空有一身本領,卻無出道之機,像同時期的徐庶早就聞名於世,而他卻自詡管仲樂毅,美其名曰沒有遇到明主!直到徐庶離開劉備之際極力推薦所謂的“臥龍”,才引出了劉備“三顧茅廬”,以及“隆中對”的出世!諸葛亮此時縱論天下,指點江山!提及三分天下,以後圖謀匡扶漢室,一統天下,其實這只是諸葛亮個人的一廂情願,是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是絕不可能實現的!以劉備的性格與實力,是無法與當時雄霸長江以北的官三代曹操抗衡!也無法與經營盤踞了三代的官二代,富二代孫權相提並論!所以,劉備此時最大的願望能有一棲身之所,能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就足矣!關於恢復漢室,目前也只能停留在夢想階段!

諸葛亮此時適時的侃侃而談,富有獨特感染力的《隆中對》演講,無異於向處於人生低谷的劉備投了“投名狀”!劉備也同樣也感覺到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猶如自己的救命稻草!因此惺惺相惜!諸葛亮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步跨入三國期間高層CEO的行列!隨著諸葛亮的出山,波瀾壯闊的三國史詩開啟了影響後世的巨型畫卷……


曉雙侃歷史


這個必須是諸葛亮想出來的啊。

這是戰略層面的東西,一個國家必須要有一個戰略,而後國家才知道勁往哪裡使。所以劉備有了諸葛亮以後才能找到立足之地。

但是應該是有參考別人的意見,或者說是在和其他人溝通的時候突然想到的。這個其他人可能是徐庶,可能是他老丈人,等等。

至於其他人想到的,那隆中對的時候沒有他在場啊,並且他會跑到鄉下給一個年輕人講這個想法嗎?


朝夕五秋


南北朝的時候,射鵰都督斛律光感慨西魏的戰略優勢,通鑑說"關西前得巴蜀,又畛江陵,業建瓴而用武,成併吞之壯氣"。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實現的現實場景,而北周-隋正是依靠此形勢一統天下。

諸葛亮真的是偉大的戰略家,跨有荊州是為了將來壓服孫吳,奪取關中是為了擊敗曹魏,而關中是戰略的重點。承載這兩個方向的大後方,就是益州,漢中。只是先有關羽之冒進,劉備之喪師,後有諸葛亮之夭壽,天不假年。如果淮南三叛之際,諸葛亮還活著,隆中對說不定就實現了。


自強書院


提問題的小編是不是覺得諸葛亮的《隆中對》不是他本人的原創發啟人?你是不是覺得另有其人?諸葛亮是借用別人的筆墨和智慧偷襲或者弓用而來的?西漢未年公孫述手下的大謀荊邯向公孫述提出的,東出荊門,拿下襄陽,一路北上拿下關中的翻版吧!


人間正道陳德立


隆中對裡的策略完全是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設計出來的。他提出的三分天下給後世留下了很多禍患,徒耗了多少生命與財物。縱觀其一生,他也沒有制定出一個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的大戰略,基本上是為了轉移蜀國國內矛盾,維持蝸居一隅的現狀。三國時期的蜀國猶如現在的臺灣。只能維持現狀,並不能有更大作為。


漁岸踏歌


其實在當時的東吳也有魯迅版的《隆中對》


歷史人文之窗


現在遍地媒體,手機電腦,八層中國人還不知道南方北方究竟是怎麼回事,諸葛亮在那個年代,就能預到三分天下,這是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