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怕藺相如的根源在那裡,是藺相如要和他拼命嗎?

國史春秋


作為一代雄主,秦昭襄王無論能力,還是抱負都勝於同時期的山東六國。按理說,這樣的人物的氣魄與膽識應該遠勝常人才是。但是,我們在其與趙國藺相如的多次會面中,都發現秦昭襄王佔據下風,拿藺相如毫無辦法,甚至給人一種怕藺相如的感覺。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可知,秦昭襄王根本不是怕藺相如這個個體。原因如下:

1.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重農業,獎軍功,建立耕戰制度,使秦人成為一直令六國膽寒的虎狼之師,秦國一躍成為最強國。昭襄王素有大志,他深知趙國是秦國東出的勁敵。而通過其對趙國的瞭解,他知道藺相如是趙國不可多得的大才,深受趙王器重。因此,當藺相如帶和氏璧來秦換15座城池時,藺相如以玉石俱焚的姿態逼迫秦昭襄王妥協,昭襄王表現出來的驚慌,實際是擔心作為外交使臣的藺相如如果在秦國受到傷害,勢必引起趙國的敵視和警惕,對其後續的戰略計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2. 秦昭襄王作為雄主,有強烈的自信,天下必將一統於秦,和氏璧也將歸秦所有。所以,一方面為維護強國君主的氣度,一方面也有表現出其外強中乾的形象以麻痺山東六國,因此,其表現出害怕藺相如也就不足為奇了。

畢竟,每個政治家都是出色的演員!



默默爬的蝸牛


從表面上看起來,秦昭襄王在視死如歸的藺相如面前做出了讓步,似乎印證了中國“光腳不怕穿鞋的”的一句俗語,其實真正讓秦國忌憚的還是趙國的實力。

秦昭襄王是秦國第33代國君,也是大名鼎鼎秦始皇的曾祖父,他對秦國的最大貢獻就是對趙國發動了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45萬大軍,從此趙國實力一蹶不振,從而為日後秦國統一六國掃除了最大的障礙。所以,但單從這點上看,秦昭襄王應該是對待問題大處著眼,而並不會在小事上意氣用事。


藺相如與昭襄王有過兩次交集,一次是獻和氏璧,一次是澠池之會,當時的趙國國君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完璧歸趙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講的秦國想得到趙國的和氏璧,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做交換,於是趙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可是,當秦昭襄王把和氏璧握在手裡的時候,卻對十五座城的事情隻字不提,所以藺相如騙昭襄王說玉上有瑕疵要指給秦昭襄王看,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將和氏璧還給了藺相如。於是藺相如逼迫秦昭襄王接受五天後獻玉的要求,而且要求秦王齋戒沐浴以示尊重,要不然藺相如就把和氏璧摔碎。秦昭襄王為了得到和氏璧向藺相如妥協。藺相如知道秦王並沒誠意,後來派人偷偷將和氏璧送回趙國。這樣一來,秦昭襄王竹籃打水一場空,卻也沒有殺藺相如,因為他本身就是想騙取和氏璧自覺理虧,再說殺藺相如也沒有多大意義,只會和趙國結怨。


澠池之會的故事講的是,秦昭襄王在宴會上讓趙惠文王彈瑟,有意羞辱趙惠文王。於是藺相如據理力爭、威脅殺死秦昭襄王,然後秦昭襄王被迫擊碗,藺相如趙惠文王挽回了面子。那麼秦昭襄王是真的怕藺相如嗎?其實不是。因為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一系列改革後,實力已經足矣和秦國抗衡,趙武靈王甚至還有了消滅秦國的打算。可惜趙武靈王為了成就兒子,錯走一步棋,自己隕命沙丘宮。所以秦昭襄王看到趙國的強大,不容小覷,心生敬畏,而不是怕藺相如。

其實,澠池之會是秦國給了趙國一次機會,因為當時秦國主力正在和楚國作戰,所以秦昭襄王故意提出會盟,目的是防備趙國趁勢攻打秦國而演的一出穩軍計。如果趙武靈王還在世,肯定會有兩種策略:一、不去會盟,直接發兵秦國。二、假意赴盟,順水推舟進攻秦國。可惜趙國大將廉頗數十萬大軍勞師動眾、陳兵邊境,只是為了保護趙惠文王,而庸庸碌碌的趙惠文王註定一事無成。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怕,這個詞,是個動詞

緊跟在後面的名詞,才是藺相如的秉持,秦昭王的顧忌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圍繞藺相如有三個事件,兩個人物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秦昭王、廉頗

現在有人問“秦昭王怕藺相如的根源在哪裡?”

在過去的2000多年的歷史裡,沒有人會問這個問題。

直到近些年,才逐漸有人問。

《晉書·劉毅傳》記載:“毅驕縱滋甚,每覽史籍,至藺相如降屈於廉頗,輒絕嘆以為不可能也。”

劉毅,魏晉時期名臣,每每看史書記載,讀到藺相如降身屈節於廉頗的記載的時候,就嘆氣說這是絕然不可能的事。

看明白了嗎,對於劉毅來說,藺相如如果屈服於廉頗,這是不可能事情。事實上,為了家國大義,藺相如曾降身屈節於廉頗,但最後是廉頗負荊請罪了。

藺相如是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人,劉毅是公元3時間左右的人,兩人相差600年。劉毅對當時,廉頗負荊請罪一事,依舊抱有認可的態度。

原因在於,藺相如,佔據了“家國大義”,而這一世廉頗認同的觀點,也同樣被當時各國謀士君主認可。

秦昭王怕的不是藺相如這個人,而是那個時代所孕育出來的“士風”和“世風”,以及我們前面說到的“家國大義”。

完璧歸趙,藺相如逼迫秦昭王答應了“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的要求

澠池之會,藺相如,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維護趙國的尊嚴

這兩件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藺相如“佔理”,迫於藺相如的玉石俱焚也好,蠻不講理也罷,秦昭王都曾許下了承諾。

秦昭王,可不可反悔!?

當然可以反悔,事實上,秦朝歷代國君和大臣在於鄰國的交往中,不止一次的反悔,甚至給其餘六國留下秦國不守承諾的印象,完璧歸趙中,藺相如就曾在秦國大殿,面對秦國君臣,耿直的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會發現,秦國的毀約,大多是有巨大的利益情況下才會發生,且是以國君作為毀約對象,很少破會與“士子,讀書人”的約定。

秦國曆代國君,重視賢臣謀士,不只是秦國,戰國時期的大多數國家都是如此。

讀書人,看重的是一個國君的秉性,而不是俸祿的多寡。

一個能夠吸引讀書人心甘情願為之謀劃的國君秉性

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什麼的秉性,是讀書人喜歡的

由於時間有限,喜歡我繼續往下說的朋友可以留言

多的話,我就在說點自己淺陋的觀點


應作如是觀


在秦昭襄王時期,唯獨有趙國在軍事可以和秦國平起平坐,真正相差不多, 藺相如假如能讓昭襄王害怕,也是因為昭襄王認為他是一個刺客


因為秦國一直志在統一六國,對於什麼寶物,昭襄王都會視為小事,當時昭襄王正在實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正面的敵人應該是韓國與魏國,對於如此對待趙國這個解釋應該很準確,從地圖上看在完璧歸趙這一段時間,秦國對於燕國 齊國 楚國都沒有大規模的騷擾,可見當時秦昭襄王的演技如何。

但是要說不怕也不可能,藺相如自己一個人就在昭襄王面前,還拿著一個石頭,萬一是派過來的刺客,大海跳了沒事,還是死在陰溝裡這樣不值得,說明昭襄王行事還是很小心的,要不然也不能安然當五十六年的秦國國君。


我們認識藺相如其實就是完璧歸趙與將相和,對於他出謀劃策的本事不是特別能讓人記住,從和秦國的一些列外交看出,也只是省級人才,沒有達到國家級人才行列,畢竟志不在遠而在近。

看完給個贊喲!


搞史小乖


弱國無外交。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在,這個是不變的鐵律。國家力量決定了外交的態度。藺相如之所以敢於和秦王硬碰硬,除了他個人的能力之外,最根本還在於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一系列變法尤其是胡服騎射之後國力大增。積聚了可以與秦國分庭抗禮的本錢。而且,從當時的形勢看,合眾之策一直在繼續,藺相如代表趙國以強硬的姿態對抗秦國,也可給其他六國鼓氣。表現出趙國的立場,讓其他國家看到趙國的實力。從秦王角度看,他根本不懼怕一個藺相如,甚至也不懼怕趙國。但是他必須考慮與趙國開戰之後所帶來一系列後果。他知道此時的秦國雖然佔據了絕對優勢,但是還不足以一統天下的資本。與趙國開戰也將會是慘勝,甚至會使其他國家捲土重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秦王是一個原則性與靈活性很強的君王。不會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失國家利益。這裡說一下,說秦王怕藺相如似乎有些不妥。秦王長期受制於外戚干政,受制於羋王太后。通過這次外交活動,既表現了他對太后的孝敬,又維護了秦國的大局利益。實際上秦昭襄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歡迎大家補充評論,或發表不同看法!


荊人黑貓


首先,在這個事件中,秦昭襄王應該沒有怕藺相如。他最多隻是擔心。理由是——

一、從秦昭襄王向趙王提出用十五座城來交換和氏璧這個事兒看,他對和氏璧是非常喜歡,志在必得的。在這種心態下遇到藺相如這種玩法——東西是拿來了,也眼看就要到手了,卻在這個時候威脅要和和氏璧同歸於盡——秦王能不擔心嗎?要說他在乎藺相如的死活,那可能就是笑話。但藺相手裡隨時可能會毀於一旦的和氏璧可是她的心頭肉啊。他也許在想跟著二愣子叫什麼勁兒呢。只要和氏璧好著那到手也不過是是遲早的事兒。秦王是志在得璧。其他的自然都不是事兒。所以在藺相如威脅要毀掉和氏璧的時候,他應該是真著急,真擔心。

二、從趙王處理秦王用城換璧這個事兒看。趙王以及趙國參與這個事兒的所有人的判斷看,大家應該都明白這是一個兩難的事情——不給人家,怕人家找藉口打;給吧,又擔心肉包子打狗,璧沒了,城沒戲。趙國主子群臣的這種心態其實已經明明白白告訴大家,人家秦王根本就不存在怕趙國的問題,倒是趙國的這一幫子還真的怕人家。這不,藺相如已出發,邊境都派兵嚴守一待了,還不是怕打嗎。既然整個趙國都不怕,趙王怎麼可能怕你一個來送肉包子的使者呢。況且,你也沒有威脅人家趙王的安全,人家憑什麼怕?

不是怕,是擔心。那接著——秦王擔心什麼呢?以阿岔看,僅僅只是擔心和氏璧被毀。因為他想要和氏璧的願望還沒有打消,因為他相信(秦國當時的實力允許這樣自信)只要和氏璧還在,那得到也就只是時間問題。


阿岔視角


秦國作為七雄爭霸的最終勝利者,這說明什麼問題?秦王他是亂世梟雄,通俗一點講他是試探趙國有沒有能人,往往君王身邊如果聚集了賢人,有能力的德才兼備的人那麼作為一國之君他治理國家應該還是一套的。

如果趙王身邊聚集著一批烏合之眾的人,那麼趙國的君王也不是什麼好鳥,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文韜武略之人也是秦王眼中釘心頭肉。

七雄之戰秦國,猶如挖營拔寨,一個一個勢如破竹全部拿下,秦王是膽小怕事之人嗎?

秦王只是在尋找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嘴邊肉,最後給他們排好隊,然後找準機會一個一個的吃掉。

秦王隱忍只不過是一時的假象。不要被蠅頭小利來迷惑了,秦王最終成為中國千古第一皇。那可不是吹牛出來的。

親你們有好的觀點建議過來一起聊,我在等你。


春雨潤我土


怕的不是藺相如這個人,而是怕藺相如死在秦國朝堂會讓秦國淪為眾矢之的,會影響今後秦國東出,也會阻擋秦國今後統一六國的步伐。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況且兩國還沒有交戰,只是準備達成一項交易或者說是約定。如果讓藺相如死在大殿內,外面的六國會流言四起,畢竟人是死在秦國的,沒法解釋,事情嚴重的話還可能重複合縱攻秦的局面;現在的秦國需要等待時機,發展的更加壯大,才有希望統一,完成霸業。秦王是怕影響霸業的完成,而不是怕藺相如。


貪吃的粑粑巖


秦王不是怕藺相如,畢竟能當王的人膽子會小嗎?只是當時不知趙國實力如何,不好輕易得罪,從秦國和齊國結盟稱帝,抑制趙國,就可以看出當時趙國實力不容小覷,當時秦國,齊國都是霸主級別的,兩個聯手壓制趙國,足見趙國實力,趙國當時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趙奢等大將,胡服騎射,國力大大增強,如果藺相如在秦國受辱,則是趙國丟臉,秦王只好給他們面子,忍一時,以免和不知底細的對手開戰,足見秦王心計之高,城府之深。


尋痴


弱國無外交!

事實上,秦昭襄王並不怕藺相如,秦昭王怕的是藺相如背後強大的趙國!

弱國無外交,中國近代的外交屈辱更加說明了這一句話,同樣,藺相如的外交能力固然出色,但他能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上能這麼義正言辭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趙國的強大。要是換個弱小的國家,藺相如早不知道已經死了多少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