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從算命先生到專業寫信作家,香港許多精通街頭的傳統企業家將他們的一生都獻給了古老而日益被遺忘的習俗。

這些頑強的商人和女性 - 無論如何秘密反對這座城市瘋狂的城市背景 - 都是香港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由於幾乎沒有任何願意接班人,暴漲的租金以及與大公司競爭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幾乎不可能倖存下來。與攝影師加里·瓊斯一起,我瞥見了那些努力爭鬥並且今天繼續經營其業務的少數人。

Mak Ping Lam,傳統印章製造商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麥炳林從他的姐夫那裡學習了封印藝術,並將他的交易轉交給與他合作的兒子。圖片來源:Gary Jones

儘管已經進行了半個世紀的印章製作業務,但麥炳林保持他的工具簡單:一些生鏽的刀,一個小的木製副,一片砂紙和一個汽水罐的下半部分,他用作墨水托盤。

中國印章或“印章”被用作法律文件,銀行轉賬和需要作者身份的文件的識別形式。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它們仍用於支票代替簽名,但不在香港。

為了製作印章,Mak繪製了一個2平方釐米(0.6平方英寸)的設計,並將其鏡像映射到密封的底部。只有這樣,他才能開始將它蝕刻成石頭。

他說:“一些算命先生告訴人們來這裡,拿一張印章放在他們的桌子上,他們會好運。” “我不知道它是否有效。”

Au-yeung Ping-chi,紙質肖像製造商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Au-yung Ping-chi手工製作紙質肖像,這些肖像作為祭品獻給死者。圖片來源:Gary Jones

焚燒紙質肖像作為死者的祭品是香港常見的宗教活動。藝術家小心地將細條狀的竹條彎曲成各種形狀,然後用香紙和油漆塗上。

每天十個小時,肖像製作人Au-yeung Ping-chi手工製作一些在香港發現的最詳細,最奇怪的紙張設計。從食物,衣服和房屋,到筆記本電腦,甚至是全尺寸的按摩椅,他都會製作物品的複製品,客戶希望這些物品能夠在來世加入他們的親人。

多年來,Au-yeung已經看到人們的要求發生了變化,從簡單的鞋子樂趣到更現代的物品,如Nintendo Gameboys。

“過去的人更簡單 - 即使他們活著也不需要太多,”他說。

“當我死的時候,我想要一些汽車,房屋和高保真系統......超級豪華的7英尺長的梅賽德斯 - 奔馳和保時捷將會做到。”

Luk Shu Choi和Luk Keung Choi,銅器工匠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Luk兄弟是已故的陸兵的兒子,他在20世紀40年代建立了Bing Kee銅器。該商店仍為餐館,家庭,茶葉店和酒店生產銅製品。圖片來源:Gary Jones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大多數香港家庭使用銅製鍋,平底鍋和水壺。但是這種材料逐漸被不鏽鋼取代,不鏽鋼更容易清潔,對酸的反應性也更低。

中國涼茶店仍然選擇銅而不是鋼 - 一些廚師也是如此,因為它能夠快速均勻地加熱。但是,香港很少有地方繼續生產這些產品。

Luk兄弟從他們的父親那裡學到了這筆交易,他們仍然在這個家庭的老店裡工作。完成一個鍋需要一整天,他們賣出約700港幣(89美元)。他們的商店充滿了手工製作的廚具,骨灰​​盒,門環和其他小飾品。

“我用銅器做飯,”哥哥Luk Shu Choi說。“但我也喜歡使用電子電飯煲,因為它非常方便。你不能只堅持舊事物;我們還必須關注趨勢和世界的發展。”

Chan Lok Hoi,竹鳥籠製造商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Chan Lok Choi從13歲起就開始製作籠子。他仍然在元寶街鳥園的一間小店經營。圖片來源:Gary Jones

Chan Lok Choi從13歲起就開始製作鳥籠。在他的叔叔和另一個著名的籠子製造者的指導下,陳的工藝看到他將竹竿彎曲到位,在它們上面雕刻圖案或經文,然後畫上籠子。

早上把籠中的鳥類帶到公園曾經是香港的常見做法。您經常會看到樹上掛著的籠子,而業主則會看報紙或打麻將。

今天仍然可以找到少數這些鳥類愛好者,無論是在城市的公園還是在Chan的商店所在的Yuen Po Bird Market。但是,動物權利團體的批評以及2012年禽流感的到來 - 導致籠養的鳥類被禁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 已經挫敗了這一傳統。

“我希望有一個學徒,”陳說。“但是沒有一個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似乎對學習這些手工技藝感興趣了。”

威廉·金,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算命先生William Kan在Temple Street經營一個攤位,這裡是香港占卜者的家。圖片來源:Gary Jones

William Kam是一位自稱為100%準確的面部和手掌閱讀器。位於香港著名的廟街夜市的盡頭,Kam的燈火通明的攤位自豪地展示了他的認證和25年的經驗。

占卜者首先在20世紀70年代在廟街開設商店,提供從棕櫚和塔羅牌閱讀到“鳥類算命”的所有東西,其中一隻小翼夾鳥將從一副牌中啄出你的未來。

Kam對他的交易的未來表示樂觀 - 也許他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二十二年前,我的大多數客戶都是當地人或來自(中國大陸)的人,但現在這條街很有名,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遊客喜歡這裡。希望這有助於保護這個地方。 “

“我根據我的看法告訴人們全部真相,即使這是個壞消息。”

長順金,麻將牌製造商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張順景從家裡的父親和祖父那裡學到了他的交易,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畫瓷磚。圖片來源:Gary Jones

麻將是一個四人技巧和戰略遊戲,在香港流行了數百年。它涉及繪製和丟棄瓷磚,每個瓷磚上都有不同的字符,以形成獲勝的手。

今天,大多數人選擇工廠製作的瓷磚,但長順金繼續從他的家庭商店雕刻並出售。他主要是替換丟失或損壞的瓷磚,儘管他偶爾會從頭開始雕刻和塗抹整套瓷磚。這些套裝花費約4,000港元(510美元),需要數月才能完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之間,張從未學過這個遊戲。“我寧願休息,也不願學習如何打麻將,”他說。“但我的孩子們喜歡玩。”

“我們無法做任何事情來幫助這個行業,因為機械生產正在取代我們,”他補充說。“我預計香港的所有麻將店都將在十年內消失。”

Kan Hon Wing,裁縫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當qipaos在香港廣泛穿著時,量身定製的Kan Hon Wing家族商店Mei Wah Fashion將每週銷售數百件服裝。圖片來源:Gary Jones

Mei Wah Fashion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是同類中最古老,最後的裁縫,專門生產傳統的旗袍和旗袍。大師裁縫Kan Hon Wing在商店長大,最初由他的祖父開業。

旗袍,或“普通話禮服”,曾經是香港的日常著裝。無論社會階層如何,幾乎所有女性都穿著它們,因此裁縫需求量很大。但如今,這件衣服被保留用於更正式的場合,如宴會或婚禮。

每件作品都必須符合菅直人嚴格的標準,所以製作一個旗袍需要一個多星期的時間。但隨著貿易的萎縮帶來排他性:雖然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成本只有1港幣(13美分),今天的菅直人服裝售價高達2萬港元(2,549美元)。

“每個旗袍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說。“裁縫需要非常注重細節。如果'夢想旗袍'過於醜陋,我會給人們一些建議。”

Leong Lo Yik(陳九),信函作家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Chen Kau來自越南,近40年來一直是香港的一位信函作家。圖片來源:Gary Jones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當香港的識字率低至60%時,寫信在香港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專業信函作者將幫助人們聯繫海外親屬,撰寫法律文件並填寫表格或申請表。

但隨著義務教育的引入和技術的迅速發展,需求已經下降。現在這個城市的專業信函作者可能不到10個。

其中之一,Chen Kau,有一些常客,他幫助提供稅務表格,福利申請或簽證。大多數時候,他根本沒有,所以坐在看報紙或聊天。

“智能手機和電腦等技術的發展是我們行業的最大敵人,”他說。“但與此同時,一個城市或任何社會必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善。必須有一些工作被替換甚至消除。”

吳丁強,模具製造商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像吳鼎強這樣的模板製造商首先將漢字畫在薄鐵皮上,然後用錘子和鑿子仔細切割出來。圖片來源:Gary Jones

模板製作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行業之一,曾經是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精緻的過程需要敏銳的眼光,穩定的手和專業的書法技巧。

工匠們首先將漢字畫在薄鐵片上,然後用錘子和鑿子將它們小心地剪掉。這些手工切割的模板用於廣告,牆壁通知和商店標誌,儘管它們已被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數字或激光切割的替代品。

吳鼎強是香港最後一位模板製造商之一。這個82歲的老人只用一把錘子和一把鑿子在一張小桌子上彎腰,可以連續幾天沒有看到一個顧客,但他繼續努力讓自己忙碌起來。

“我忘記了我在這裡工作了多久,但我知道我是在香港迴歸之前開始的,”吳說。

“我曾幫助一對夫婦為他們的婚禮制作模板。我很喜歡。”

羅賽強,照相洗印廠

算命先生,信件作者和香港傳統行業的最後一筆

Lo Sai Keung的商店Sunrise Professional Photofinishing包含新的和二手相機,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圖片來源:Gary Jones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約有1,000家商店在香港發展電影。現在,只有不到50個。大多數店主通過改用數碼相機,鏡頭,照片處理或打印來回應電影的消亡,但一些耐用的商店仍然向熱情的愛好者出售電影和模擬相機設備。

Lo Sai Keung的商店Sunrise Professional Photofinishing包含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的新型和二手相機。

如今,他每天開發約20至30卷膠捲; 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他每天將處理大約200個。Lo的大多數顧客都是年輕,好奇的攝影學生,他們希望嘗試模擬攝影。

“香港人喜歡自拍,”他說。“你仍然可以用膠捲相機來製作它們,雖然它更難,你可能需要一面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