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提出向中國收取二維碼使用費,是恰如其分還是一廂情願?

近日,二維碼事件又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絕大部分中國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寶”在2018年全面登陸日本。但隨後即有聲音指出,二維碼功能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方擬重申二維碼的專利收益權,欲向中國人每人收取1分錢。環球網稱:“在巨大的市場使用量基礎上,這將意味著不可估量的專利使用費。”

“掃碼支付”與高鐵、共享單車和網購併列,一度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特別是手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使人們卸下錢包的包袱、不用再擔心錢包丟失帶來的麻煩,給大家生活帶來的巨大的便利。

不論是手機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都依託於二維碼。因此從某種角度說,無現金社會的便利與快捷,就是建立在二維碼技術的基礎上。

那麼二維碼到底是誰發明的呢?

接下來就由潤界小編帶你瞭解二維碼的前世今生。

二維碼的前身是條形碼。

1949年,條形碼支付橫空出世。條形碼可以看做是機器識別的符號,類似於人們要靠文字、數字等來識別信息。而對於機器來講,也需要一個讓它能夠識別的光學符號,這就是條形碼。

1974年6月26日,是一個值得永載史冊的日子,在美國俄亥俄州特洛伊城的一個超市,賣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印有條碼的商品——箭牌口香糖,這個商品目前還收藏在美國的國家博物館裡。

日本人提出向中國收取二維碼使用費,是恰如其分還是一廂情願?

二維碼就是條形碼的“升級版”。 二維碼相當於把很多條形碼一層層疊加起來,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上都可以存放信息,因此具有比條碼更多的信息容量。二維碼裡面有219個字符,但圖標很小,實現了在相對小的面積裡,存放更多信息的目標。

當二維碼剛剛推出的時候,並沒有得到日本的重視。雖然二維碼的發明者當時申請了專利,卻沒有找到二維碼裡面蘊藏的商機,所以就主動放棄了使用權。二維碼就這樣被擱置了起來。

沒想到,二維碼的巨大市場價值,卻被一箇中國人發現,這個人就是意銳新創公司的創始人王越。

2002年,王越創辦了意銳公司,並聯合一批北大、清華、哈工大畢業的優秀工程師,共同研發世界上第一款手機二維碼引擎;2003年就獲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碼快速識讀引擎”,並申報了條碼識讀方法和裝置的國家專利;2005年又參與了中國二維碼標準的建立,現已成為ISO的國際標準。

現如今,二維碼支付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的市場規模就已達5.5萬億美元;另據佛瑞斯特研究公司的數據,2016全年美國移動支付規模僅為1120億美元。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中國在新經濟和尖端技術上取得的成功讓中國人有理由感到驕傲”。

那二維碼是否真的要被日本人申請專利並且收費呢?

日本人提出向中國收取二維碼使用費,是恰如其分還是一廂情願?

環球網表示

但其實,這或許只是日方的一廂情願。

早在2011年,凌空網創始人徐蔚就已經申請“二維碼掃一掃”專利,並先後拿下了中國、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區域的二維碼掃碼技術專利權。也就是說,中國人在商品二維碼業務上不存在任何侵權行為。

此外,包括QR二維碼專利在內,2014年,日本已有大約2萬多個和二維碼相關的專利。在日本特許廳(專利局)相當嚴格的審查下,依然沒有找到一個對比文件:即與徐蔚先生的專利相近似的專利。這充分說明徐蔚先生的“二維碼掃一掃專利”與現有的日本QR碼等二維碼專利是不同維度的兩件事情。這也是“掃一掃”可以成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的基礎之一的重要原因,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共享經濟”的具體呈現。掃一掃功能是利用了二維碼的最大價值,也對二維碼最好的本地化。

那麼,你認為中國人需要對這項“日本專利”付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