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17 年中國出生人口 1723 萬人,比 16 年減少 63 萬人?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784168/answer/34994544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人口問題一直是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無他,一切社會政治經濟問題本質都是由人口問題引發的。以前中國人口底子厚,有足夠的年輕人,並且不在乎“美好生活”,那麼可以使勁造擼起袖子加油幹活,但現在沒那麼容易了,美好生活迫在眉睫,生一個孩子幾乎能破壞當前全部的生活質量。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先從歷史上分析。

===中國人口出生死亡那些事兒===

一個帕累托最優的國家是,每年死亡人數和出生人數相當,保持整體人口結構均衡穩定。對於中國而言,每年出生1200萬人和死亡1200萬人是最合適的,由大頭24-60(36年工齡)的“工作階層”贍養60-78(18年工齡)的“養老階級”。這樣既能保持競爭優勢維持新鮮血液的流入,也能長期通過以時間換空間的形式,解決兩個年輕人養一個老年人的問題。

如果隨著醫療進步人活得越來越長,那麼延長退休時間便是。

但是中國由於種種因素,造成人口的大起大幅,這就造成以上這種帕累托最優失衡,導致前松後緊的經濟發展態勢:你能享受多少年的繁榮,就該忍受多少年的衰退。這當然忽視了科技的進步因素,但平穩的科技進步仍然無法彌補這種長期造成的人口鴻溝,除非科技有爆發式的跳躍。

新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生育高潮:1954 年(戰爭的需要),1963 年(自然災後後的補償),1987 年(改革開放中的超生游擊隊,1963那波嬰兒潮成人)。新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生育高潮:1954 年,1963 年,1987 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第一輪人口生育高峰出現在 1954 年,2232 萬人,此後逐漸減少,在三年自然災害的 1961年,出生人口只有 1193 萬人,比高峰時少了 1000 萬人。第一輪人口出生高峰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出現在改革開放後的 1978 年-1982 年。1985 年前後,經濟增長略放緩。

我國第二輪人口生育高峰出現在 1962-1973 年。1962 年出生人口 2437 萬,1963 年達到頂峰 2919 萬。但 1964-1973 年,每年都維持著 2400 萬-2700 萬的生育人口。這 12 年,中國出生人口 3.14 億人,可以說是人口爆炸。這 3 億人出生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上小學、中學、大學時,也正值中國經濟逐漸加速的階段,但全社會積累仍然不足。

1962 年起出生的人群從 1984 年開始陸續進入結婚生育期,而其頂峰出現在 1987 年。那一年,中國出生人口 2549 萬,比 24 年前的人口頂峰時期減少了 400 萬人。不過,也正是 “嬰兒潮”一代的生育,才造成中國第三輪人口出生高峰,1985-1993 年,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 2100 萬。

<img class="lazy" src="//p2.ttnews.xyz/loading.gif"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08c73f99e273e0c445191cb675f896b_hd.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91" data-rawheight="6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1" src="//p2.ttnews.xyz/loading.gif"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08c73f99e273e0c445191cb675f896b_r.jpg">

如何看待 17 年中國出生人口 1723 萬人,比 16 年減少 63 萬人?

2017年補償式二孩其實是第三次中國嬰兒潮(1987年)的遺蛻,這輪嬰兒潮基本在1997年結束。這就意味著,從2017年開始,補償式二孩還能狗延殘犬10年。呵呵,這是理想狀況。現實狀況是,目前能再拖5年已經是中國當代人口最大的努力了。因為這波嬰兒潮的主力是在1984-1991之間,80後已經盡力,但90後未必可以發力,按照當前的態勢,90後的結婚率能不能保持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2017年一孩佔新增長人口的42%比重說明了很大問題,即將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90後連一孩都未必願意生,更別談什麼二孩了。

除此還有一個壞消息,1962年嬰兒潮的那批人,即將在2022年(+60)進入全面退休行列。這就造成在2022年以後,增量孩子很少,增量老人很大。人口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2017年是一個開始,中國已經將生育政策調成中性(即不干擾人口),要不了多久,大概率會調為積極的生育政策(鼓勵生育)。

如果實在嚴峻,計劃多生可能也可能浮現在歷史舞臺,以期在本屆政府任內避免人口危機。但這只是飲鴆止渴,把鍋甩給20年後的政府,於全體國人無益,到20年後還是一樣會碰到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肯定是越早解決越好,越拖到後面,解決的成本和解決的意志力就越低。

===養老的問題===

養老的問題實在太大了,我就摘取各位知乎朋友利益最相關的部分講吧。目前知乎的大部分用戶為80,90,00後,這部分人將在2050年前後面臨退休,將會面臨史無前例的退休養老問題。

對,史無前例,2050年後沒人可以給你養老!

對,史無前例,2050年後只能自力養老!

對,史無前例,2050年後的90後生存態勢非常嚴峻,00後的生存更嚴峻!

到2050年,中國人口呈現下滑態勢。60歲以上的人已經佔總人口的30%以上,老年人口總量超過4億,其中還有9500萬的80歲以上高齡老人。與此同時,生育率持續走低,供養老人將變得十分困難。這有點像傳銷組織的末期,根本沒辦法拉進新會員割韭菜了,傳銷組織的頭目卻有非常多,那這樣只能犧牲傳銷組織頭目的利益或者讓傳銷組織崩盤了。

於地產而言,到了2050年很多90-00年代修建的房屋也會出現各種質量問題,二三線城市房二代房三代根本無力為繼。要知道,歷史上政府就不允許食利階級的大量存在。或許一線城市的房二代還能勉強苟延。

掙錢的人越來越少,要花錢的人卻越來越多,2009年開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開始試點後,新農保養老金待遇領取人數從1044萬增加到8921.8萬人,中國社科院2018年發佈《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指出,養老金的收入增速已經下降到10%以內,但支出增速卻在高位運行,目前累計結餘增速已經下滑到5%的水平,基金備付能力相比過去5年下降1/3。今天個人帳戶的絕大多數錢款事實上已用於其他目的,個人賬戶的不足估計高達90%,這就是“空賬戶”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到2023年,中國的養老金盈餘將變成赤字。到2050年,預計累積赤字將達到118萬億美元,除非有重大的政策變化。

實際上,現在的僱主和他們的僱員被要求支付兩項退休金:他們自己的福利和退休老人的福利。一個稅前月薪8000的上班族,養老金就要交上8%,加上各種保險和稅,拿到手才6000出頭,而企業為養老金繳納的錢則佔到了整個支出成本的20%。很多僱員和僱主都試圖避免或儘量減少參與城市企業養老金,常見的做法就是不購買五險一金,提高實際拿到的工資。雖然在制度設計上中國養老金費率佔工資的28%,但實際繳費率只有百分之十七八,對於工資本身就不高的小職員來說,不繳納五險一金成了他們跟企業老闆們少見的共識。

中國應對老齡化的其他準備也沒有完成,未來可能變成養老服務一床難求。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94110個,床位577.8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27.2張,想要住進養老院已經不是一個靠錢就能解決的事情了。這些床位的數量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但這個增幅顯然比不過在龐大基數面前的老齡化人口的增長。

===房地產問題===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是有購買能力的居民才是買房的主力,剛需才是房價上漲的主力。(不要談投資性的炒房,炒房也需要剛需來最終接盤。)

這裡不提M2,不提外資,不提匯率,四萬億,信貸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對房地產的影響。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我們只從人口來分析,講錯了請多指正。

根據這三個高潮期,再結合中國經濟。 從 2001 年開始,中國經濟逐漸加速。第二批嬰兒潮(1962年後) 出生的人口進入了 28-39 歲的年齡段,他們結婚生子之後,沒有再生孩子的壓力,逐漸開始改善自己的生活,對購房買車的需求逐漸提高。換言之,他們是中國最有消費能力的一群人,他們帶來的,就是眾所周知的“人口紅利”。但他們這一輪的消費浪潮將在孩子結婚的時候達到頂峰。而他們的孩子,出生高峰點是第三批嬰兒潮(1987年),結婚的高峰將出現在 2011-2017年。也就是說,24 歲到 30歲是這批年輕人結婚的主要年齡段。所以,為什麼市場上這麼講“剛需”“剛需”“剛需”!

因為剛需出現了,帶動了自2011年以來至2017年的一二三四五線城市的繁榮暴漲,這是大勢,你看看你周圍的親戚朋友做一下草根調研就知道,大部分結婚生子的80後都是在這短時間買的房子。

那房價何時下跌?2017年的最近3年將成為剛需的力量中空時段,沒人知道90後在想什麼,市場的分歧很大。一派認為90後的結婚將繼續延續剛需,90後的生子又將引爆新的剛需。但這要建立在房價不貴的前提上,可是90後哪裡有錢去買目前北上廣深6萬一平的房子?

剛需被抑制了,更可況是①沒有購買力的剛需,②衰減的剛需(90後人越來越少))。這就導致房價已經到達一個拐點,這個拐點將在2018-2022年之間結束,在拐點中市場分歧會很大。但是整體的上漲已經結束,這也是大勢。這也是國家越來越把炒房當成一個嚴峻的問題來把控。

因為按照當前的房屋持有量,足夠讓年輕人住了,但又為何他們住不了。只能政府補貼住租賃住房了,以期通過時間換空間的方式,平穩過度數十年讓房價迴歸理性。

用不了多久,各個城市就會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吸引人才了。21世紀最寶貴的財富不是房子,而是人才。沒有剛需了,誰來保持你的房價平盤。跌,政府不願意。漲是斷無可能,那會讓更多人才出走,屆時暴跌將會更嚴重。

我只能說2017年的去庫存和居民信貸爆表,說明了很大問題,就是大部分的剛需和投機都在2017年前上車了,庫存也去的差不多,基本上是全民接盤全民吃了一個水飽。居民水飽就造成畸形的房價透支了一家兩代前後20年的消費能力,這在CPI上也能看得出來,信貸都去地產了,自然無錢消費,這對中國經濟影響很不好。

但是放鬆房價也有現實的問題。舉個例子,深圳300萬的房子,100萬首付,200萬抵押貸款,月供13000左右吧。如果房價跌20%,銀行抵押貸款縮水40萬,銀行要求補充抵押品。這時一個剛需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吃力的補上40萬以求房子不被銀行收走,但是有100萬個剛需呢,去哪來補充這個40萬呢。這會釀成系統性風險,到時候銀行一堆爛賬不說,也會造成群體性社會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