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流入中國後有哪些派系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 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漢傳佛教有“八宗十派”的說法,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可謂是派系林立、山頭並起。

如同其他思想、宗教,漢傳佛教的受眾也分為兩類:上層精英,和中下層普羅大眾。

近世以來的漢傳佛教,無非是:精英的禪宗與大眾的淨土(宗)。而今日所見到的佛寺,也大多秉持“禪淨雙修”的原則,既宗禪法,又不廢淨土。

禪宗與淨土(宗),目的都是一樣——覺悟成佛,但面向的人群差別卻很大。禪宗發軔於南北朝中後期,據說始自達摩祖師;而淨土宗(又稱蓮宗)發端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東晉。

在隋唐時期,佛教興盛,真正是派系林立,特別是初唐時期,簡直是“高僧遍地走,宗派多如狗”。可以說,當時佛教興盛,不同宗派之間良性競爭的氛圍很好,大有任君挑選的態勢。

不過,自由競爭是沒法持久的,到最後,就只剩下禪宗和淨土兩宗,有足夠的能量去影響社會了。

禪宗的興起,與魏晉玄學等思想有關(說來弔詭,淨土宗的祖師廬山慧遠法師,開以道家解佛經之先河,於禪宗貢獻實在不小),帶著相當的貴族氣息。

魏晉風流,說白了,都是一群吃飽了沒事幹的貴族玩的東西,這種風氣,後來對禪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禪宗同樣具有貴族氣息,並不是一種很平民化的東西。

禪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就是需要天分的玩法,好像真正的素質教育,基本上是一對一的VIP教育——不像義務教育那樣,大家有同一個標準,以同一套規範來操作。這也難怪,六祖惠能找到五祖弘忍的時候,弘忍會有“葛獠”之問,而要不是六祖天賦異稟,恐怕五祖都不會收這個不識字的農家子弟,也就沒有後來的《壇經》和南宗法脈了。

不過,唐代以後的中國,完全成為一種平民化、非貴族的社會,禪宗也就轉而成為上層精英們的佛學玩法,你看唐宋時候的文人,有幾個不會打機鋒、寫禪詩的,這便是明證。

佛教流入中國後有哪些派系

至於淨土宗,最為人熟悉的便是“持名唸佛”,即口誦“阿彌陀佛”的法門。淨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著彌陀本願的他力,往生於西方極樂淨土,所以又稱為念佛宗。中國淨土宗從廬山慧遠大師倡導淨土思想,歷經北魏曇鸞、唐朝道綽、慈愍等大師的大力推弘,隨著時代的遷移,愈為後代人所奉行,是影響中國佛教民間信仰最為深遠的宗門。

禪宗這種玩法,讓你整天參悟,一門心思去想諸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種無厘頭的話頭,肯定不適合普羅大眾玩兒。對大眾來說,要有一種標準的、規範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來操作,更重要的是,投入與產出都要看得見。

佛教流入中國後有哪些派系

於是乎,淨土宗應運而生,在中唐以後一下子佔據了主流地位。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尾大不掉,而唐代社會,也由完全的貴族社會逐漸轉變為平民化的社會,中下層民眾也需要自己的佛學玩法,而淨土宗剛好符合幾個條件——標準規範(大家都念同樣的“阿彌陀佛”)、簡單易行(唸佛誰不會啊)、預期收益明確(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所以,這種玩法一下子就成了主流的玩法。

漢傳佛教在宋代以後,雖有發展變化,但和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一日千里比起來,幾乎是停滯的。主要原因無非是“禪淨雙修”的模式已經十分完善,是精英就去玩屬於自己的禪宗,是大眾就去玩屬於自己的淨土,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所,還要再發展作甚?

所以直到近代唯識宗復興之前,幾百年時間裡漢傳佛教的玩法,大同小異,也就是精英的禪宗,和大眾的淨土這兩派而已。

佛教流入中國後有哪些派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