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任性,聰明的父母都用這4招

前一段時間,我家孩子過2歲生日,我給他買了噴水槍作為生日禮物。剛到手的玩具總是讓小孩愛不釋手。每天出去玩就要揹著水槍出去“狂戰”一番。

昨天,吃完晚飯領著他出去溜達,照例又背起了他的水槍。

我家娃正玩得起勁,忽然,旁邊一個比他小一點的小女孩對她媽媽說:“媽媽,我要,要水槍……”

小女孩的媽媽說:“妞妞,咱不要玩水槍,容易弄溼衣服……”

可小小年齡的孩子,哪聽得進去媽媽的“正確的大道理”?那個小女孩就在那哭著吼:“我要…我要水槍…”媽媽也情緒比較激動:“說過了,不能要,你還哭。你怎麼這麼任性,你以為你哭就能得到水槍了嗎?別在這哭了,跟我回家……”? 在小女孩的哭聲中,媽媽把她強行抱走了。

每一個當媽的人,說起孩子任性的表現,足以拍成一部情節豐富的電視劇,諸如哭鬧,哀告,賭氣噘嘴,死纏爛打……沒有經歷過孩子任性的媽媽,不足以談人生。孩子任性愛哭鬧是爸爸媽媽最頭疼的事情,打不得罵不得,卻時時刻刻被孩子的任性與哭鬧折磨。

孩子任性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父母怎樣做才能巧妙應對孩子的任性? 以下4個方法,或許能讓你從“孩子任性,媽媽抓狂”的噩夢中解脫出來。

一. 攻心為上,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快樂媽媽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治.赫伯特說過“一個好媽媽抵得上一百個老師。一個快樂幸福的媽媽,傳遞給孩子的正能量絕對超過物質層面帶給他的滿足和歡喜。”

面對任性的孩子,媽媽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的任性點燃自己脾氣的炸藥包。

父母總認為孩子無理取鬧,不聽話,但是父母從來沒有從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行為,寶寶為什麼總是這樣哭呢?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寶寶當然有他的幼稚行為和不成熟性,不能像大人一般理性。父母有時候應該進行換位思考,從寶寶的角度看待寶寶的行為,千萬不要對孩子的要求武斷拒絕。在面對任性哭鬧的孩子,對寶寶進行嚴厲的批評是毫無意義可言的,大人應當把精力放在弄清孩子的哭鬧原因當中,想象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到寶寶。

媽媽要語氣溫和地安撫孩子,千萬不要大發雷霆。比如文章開頭的例子中,當孩子想要一個不能給她的東西時,小女孩的媽媽完全可以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

媽媽可以買一個水槍,對女兒說:“這是媽媽的,媽媽可以先借給你玩一下,不過明天就得還給媽媽。”然後以退為進——第二天提醒孩子:“寶寶,把東西還給媽媽,以後想要的時候再跟媽媽說。”

讀懂孩子任性行為裡面隱藏的心理語言,採取與之相對應的策略,快樂化解孩子任性哭鬧的局面。一個情緒平和的媽媽,是一個孩子的幸運。

二.體驗後果,讓孩子試著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小豬佩奇》對於每一個幼兒的媽媽來說,應該是無比熟悉的一部動畫片。或許很多媽媽,已經陪著娃娃刷了2,3遍了。我也不例外,作為一個2歲孩子的媽媽,我也因為孩子的著迷,成了《小豬佩奇》的粉絲。

《小豬佩奇》動畫片中,有一集講述了下著雨,任性地佩奇和喬治還要跑出去玩兒他們最愛的遊戲-跳泥坑。豬媽媽並沒有阻止,而是讓他們穿好雨衣帶好雨帽就可以了。

可任性的喬治不想帶雨帽,媽媽告訴了他不帶帽子會生病,於是就回到房間做事了。可是喬治玩兒著玩兒著,就把討厭的帽子摘下來了,沒想到就這樣感冒了。

佩奇媽媽沒有阻止孩子在自然中玩兒的又髒又溼,但是她是讓孩子穿好裝備才去玩兒。媽媽告訴喬治要帶帽子,雖然喬治不聽話,但是她也沒有步步緊逼,讓喬治自己嘗試。生病後的喬治,在雨天裡再也不敢不帶帽子了。

這就是行為教育中的“體驗後果”方法,在心裡學中被稱為“試誤法。”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後果,使孩子知道,原來犯了這樣的錯誤,會出現這樣不好的結果,讓孩子想辦法去糾正這個結果,也有利於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

讓孩子試著為自己的“任性”買單,適當體驗後果,比對孩子進行一百遍說教更有效果。

三.巧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從心理學理論上來說,“由於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很短,分散注意力通常是有效的。”

<strong>

簡單的轉移注意力,對於2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確實有效。

上週末,我在家看著孩子,婆婆回老家了。小傢伙午休醒來,迷迷糊糊的喊“奶奶” 。聽到喊聲,我急忙跑進臥室,看著他正從床上站起來。他一看奶奶沒進來,就一直哭。我企圖抱起他,他掙扎著不讓我抱。我只好想辦法哄他。我說:“娃娃乖,奶奶出去了,一會回來,咱去玩積木”。

“好,好,積木……”小傢伙雀躍著去玩積木了,注意力成功轉移,奶奶被他拋在了腦後。

但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簡單的轉移注意力就沒有很好的效果了。簡單的轉移注意力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哄騙和分心,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的,孩子年齡越大,越不容易被糊弄。

而且,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單單轉移注意力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3歲之前,是立規矩並且執行規矩最好的時期,孩子也需要大人來告訴並幫助他們理解什麼是規則,從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最終將我們傳遞的期望和價值觀內化為他自己的準則。

在這種建立規則的最佳時期,簡單的轉移注意力,真的只是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而沒有幫助他們從中成長。

例如,小孩子都對電源很感興趣,總是想法去擺弄。因為電源有危險,所以父母經常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從電源上轉移到其他玩具上。

如果僅僅是簡單的轉移,對孩子說:“寶寶,咱們不碰電源,去玩積木吧”,對小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成功轉移了注意力,可孩子不知道電源有危險,是不能隨便碰的。

巧妙的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不是幫孩子逃避問題,而是讓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什麼是不可以,明確告訴孩子拒絕的東西(比如:電源是危險的,不能碰),然後通過主動的選擇其他活動(或事物)來學習如何面對這些“不可以”,以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緒。

《正面管教》中有這樣一段話:“父母正確的養育方式會將育兒中的種種挑戰轉換成孩子成功人生所需要的一些品格和技能”。

所以,面對孩子的任性,我們要正確巧妙的運用“轉移注意力”這一方法,幫助孩子理解規則,認識生活的界限,建立規則意識,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四.適當懲罰,讓好習慣的種子在孩子幼小心靈中紮根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美麗的花朵都由一顆小小的種子成長起來的”。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在《爸爸去哪兒3》中,夏天的公主形象深受觀眾喜愛:穿著公主裙,打扮漂亮卻一點兒不嬌氣;草原上沒挑到好房子,卻能笑著跟老爸夜宿在草堆裡;土樓裡做錯事被老爸嚴厲批評,也不發脾氣······可愛又懂禮貌,又萌又乖。

夏天的爸爸夏克立是一位加拿大籍節目主持人,媽媽黃嘉千是一位臺灣藝人。

在面對孩子的任性問題上,夏天的父母也有自己的方法。黃嘉千認為,家長得讓孩子知道,生氣任性根本沒用,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還可能會受罰。

“我的確對夏天很嚴格。”夏克立說,微博上很多網友給他留言說,不要對夏天那麼兇,她已經很乖了。甚至連導播也很不解:“每次夏天並沒有做很糟糕的事情,你幹嘛不開心,讓她罰站呢?”

對此,夏克立解釋說,讓夏天罰站是因為他講了3次她都沒有照做。雖然是很小的事情,他也不是真的生氣,但他想讓夏天知道她做錯了。讓孩子罰站並不是簡單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想要讓她懂得反思,讓她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父母只在嘴上說懲罰沒有用,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一定會有所懲罰,她才會聽話。

夏天的父母,深諳“壞習慣不加以抑制,就會變成生活的必需品,影響人生的走向”的道理,所以,面對孩子的任性哭鬧耍脾氣,必要時可以對孩子適當的懲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養成良好習慣,從而避免大的過錯在人生中上演。

沒有完美的孩子,只有完美的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場責任和智慧的遠行。所謂育兒育己,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本質上也是自我成長的一種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