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形成及文化源流探索

一說到面子,中國人都能意會。但面子問題卻不是顯在臺面上的,然而在人情世事上似乎又無處不在,足以影響這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行為。

所以我覺這是個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文化問題,因此就儘自己之力來做嘗試性探討,也請大家多多指教。

為什麼提到面子這個問題,也是有感於對於這種面子文化的一種本能的反感,粗略來說在印象裡,面子幾乎是等於虛偽這個詞的含義。但是為什麼會形成面子文化這中社會普遍的禮俗?卻回答不了,於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尋。

所謂面子這種文化,在我看來,是文化在逐步失卻其本來精神,走向禮俗化加深後的副產品。其本質卻不是本來文化,而是反文化,是在與文化或者禮俗的反作用力下,披著相似的外衣實際卻相反的一種抗爭現象,面子文化由此演變而產生。

原創: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形成及文化源流探索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社會任何一種作用力之下,必然會產生反作用力,文化也是一樣。但這種演化之細微,實難通過客觀理性去探見,需從哲學見地之透入根本,而後抽絲剝繭,乃見其所以。因此就來說說,為何會如此。

要探尋面子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先明瞭它的特徵和表現,最直截的辦法,就是從日常生活中關於面子的應用開始。舉例來說:

比如相識的人中間在難決之事時,常有給個面子或者說賣個面子的說法。在陌生人中間卻難產生這種說法,即便是由於習俗說出了,似乎也有一些微小的效果。可面子並非是個物,有面子或者是沒面子又似乎完全取決於他人而非取決於自己。這究竟是一種怎麼樣的心理或者是文化狀態?

我在看梁漱溟先生著作的時候,似乎看是到了這種文化問題的發端之處。中國文化是從心而發的,推己而及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以他人為重,這體現的是禮的精神。我們千萬不要看輕這種以他人為重的精神,就是現今發達如歐美的經濟,人的精神也只是達到平等的境地,而未能超越到以他人為重的禮的境界。我們其實應該著實感嘆古人之不易,超越之深遠。也就能明白後面所提到的文化早成之害。

說到面子取決於他人,自然我們就看到了以他人為重的文化之傳承所暗中起的作用。不得不說面子的變現,就是以他人為重的禮俗的逆向實施,我以你為重,同樣的你也以我為重就是給面子,你不以我為重就是不給面子。這便道出了面子形成的文化源頭,面子起源於禮。

而讀到此處,我們明顯的看到,面子問題,似乎並非是發自於心,而是發自於交易。而是以自己積攢的人情去換取相應的東西。這便成了禮俗下的經濟學——儲蓄人情以用於交易。

中國文化早成之後,文化便代替了宗教,禮俗便代替了法治(參見梁溯溟《中國文化要義》在此不展開)。依現在眼光來看,中國文化自身的特點在沒有外力作用下,是不可能走上商品經濟這條道路的。然而在文化早成,偏偏又經濟發展不足的條件下,一些社會交易方面的經濟訴求通道又怎麼打通呢?這偏偏又是不容迴避的問題,一方面沒有形成公開交易的市場,一方面又存在交易需求。於是乎就在文化的河床上形成了新的通道,因為還是沒有公開市場,所以就逐漸形成了潛規則。

原創: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形成及文化源流探索

我們不妨再進一步觀察,一切潛規則的形成,從經濟角度看也不外乎,有強烈的需求,卻沒有公開或者公正的交易市場。也希望自己的這點觀察對於社會治理潛規則有所幫助。

而面子所代表的經濟問題,指向的是社會民眾大規模的交易通道,依託的又是文化禮俗的方式,因而自然就形成了一大條潛規則通道而社會化了。而為什麼沒有誕生其他通道?這自然是經濟發展不充分。為何經濟發展不充分?這源於生產力不能積累發展。為何生產力不能持續積累發展?這源於科技不能積累發展。為何舊時中國的科技不能積累發展?這源於我們文化從心出發而非從物出發的演化方向,社會的智力阻斷於修身修己,文化向內不斷向自己進攻,而向自然進攻的智力就不足,即使偶爾閃光,也因後續動力的不足而開不出持續發展的道路出來。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文化早成之害,心的發育太快,社會經濟發展跟不上,最後心的早熟又阻礙了經濟和身體的成長。

所以面子問題源於文化的作用,根植深遠。面子是文化禮俗的副產品一說,前已論述。而其是反文化而非是本來文化即也不難得見。

因為我們的文化發自於心,所以有慧眼的朋友們很快就能領悟到,非是發自真心的任何形式得中國文化,必不能得中國文化之精華神髓。仁義禮智信發乎真心者為聖,明理而行者為賢。其餘皆可不論。所以古來讀書為明理,做人追求成聖成賢。所以我們文化中的禮必是發乎真心的,也是無所求的。面子雖由禮俗之形式發端推及,卻全無禮的精神,本質是交易。因此而說面子是反文化的,是在文化的河床上形成的交易條款。因為其形成於文化河床之上,所以面子的經濟行為合乎禮俗,就與禮俗有了深度的相似性,但我們究其本質卻發現,其不過是藉助於禮俗而借道經濟的一種行為。因在禮俗框架下無法形成自己的通道,而在禮俗之內寄生,實際卻是禮俗的一種腐化和反動,所以說面子是文化和禮俗的一種抗爭現象由此便可見得。

同樣深化的禮俗一樣容易僵化和失卻其本來精神,這就是後來魯迅先生所提到的吃人的禮教問題。但我們要看明白一點,這是失卻其本來精神僵化而造成的問題,而非是它本來存在問題。

因此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其目的是源於社會交易的需要,其形成於建立於以他人為重的禮俗文化,其源流在於中國文化的禮。至此這個問題基本算是回答完整。


所以從大歷史的發展來看,我隱約覺得,後來的新文化運動,社會主義革命,階級鬥爭,集體主義等等都是對於中國文化的一種補充和修正,其注入的是我們特別缺失的文化要素,相當於進行了強行的注射,矯枉過正再所難免,但為了縮短變革時間,這種過激的方式或許卻是一種特效藥。在這種正反的思辨作用之下,我們的民族族在思想和文化上也更加成熟了,否則也不會在短短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在民族觸底的情況下實現大翻盤。

我們的文化只要能打破僵化,就會綻放無比的力量。所以在這種視野下,就會發現改革開放是多麼偉大的舉措。而同時也是時候該尋回我們民族的真正文化精神了,這是我們民族的偉大遺產,也必將會成為我們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基石。

原創: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形成及文化源流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