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一位美國的醫生來到中國目的居然是為了這個

沈義揚,一個略微有點奇怪的名字。

高鼻深目、一頭褐發,土生土長的美國人Timothy Noel Stephens,有一箇中國味兒很濃的名字——“沈義揚”。而在他所工作的海口市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中國同事都喜歡把這位37歲的外國主任叫“Tim哥”。

感動!一位美國的醫生來到中國目的居然是為了這個

他名字的由來呢,是為了把公益讚揚(發揚)到更大的一個範圍,讓它更有影響力

他原本的計劃是做一名支援全世界最貧困地區的無國界醫生,後來隨著愛情來到中國,成為這裡的一名全科大夫,即家庭醫生,然後紮根在了中國。

全科醫生是處理常見病、多發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

在美國,一般小病小災的不用去醫院,可直接去找自己的全科醫生,只有危及生命的病情,才被建議轉走至大醫院,而無論病情如何的中國患者,則更喜歡扎堆專業科室,就是有任何疾病,都要去找專門的醫生來看,但是每一個症狀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有很多小病,全科醫生也能夠自己處理。得病先找全科醫生,再徵詢是否可分診、轉診的建議,可讓患者少跑腿,少花錢。

感動!一位美國的醫生來到中國目的居然是為了這個

沈義揚想解決的是那些一到醫院就拿藥,拍CD的這種不合理的看病方式。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是不對的。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大多數患者覺得:這個醫生為什麼給我這個建議呀,這個醫生是不是想要開最貴的藥或者最貴的檢查給我,然後拿提成呢?有這種擔心的人,不是個例,國內國外都有這種擔憂。所以需要和病人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這個選擇是最好的。

醫患關信息上的不對稱加重了患者的焦慮感,比如一些通過運動調理就能治好的病總是演變成如何吃到最好的藥,享受最先進的醫療,遇到最好的醫生的大動干戈,求生本能驅使下,患者走了許多彎路。

多數患者到醫院看病,往往都是找年齡最大,有白頭髮的那些醫生,一開始可能都在年輕的醫生哪裡看病,假如來了一個老醫生,所有的病人都會跑過去。因為是發自內心的對於老醫生的這種認同感再加上從眾心理的緣故。

感動!一位美國的醫生來到中國目的居然是為了這個

相對於老醫生,年輕的醫生能快速習得全面且先進的醫療知識,加上充滿人情味的交流,年輕醫生也能夠逐漸贏得患者的信賴。

沈義揚,不論是在他與患者之間,還是與學員之間,他一直強調要尊重患者的極易被忽視的權利,還格外強調要保護患者脆弱的隱私權,他注重一醫一患一室交流的這種方式保護患者的隱私權,並且保護病人的信息不洩露,這樣患者能更信任醫療團隊,也會更好的配合治療。

感動!一位美國的醫生來到中國目的居然是為了這個

據統計到2016年年底,全國的全科醫生人數為20.9萬人,佔全部臨床醫生的6.6%,這個數據和每千人中有一名合格家庭醫生的目標尚存距離,缺口近10萬人,就是直到現在這個缺口還是很大。沈義揚除了日常的診療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按照國家相關法規以三年的學制給中國培養全科醫生,那些學習生在醫院每個科室學習,然後輪轉直到學完所有的科室。

醫院會定期評估學員的學習水平並幫助他們提高專業水平,以更快達到規範的水平。

沈義揚說:守護他人的健康,就是守護自己的夢想。

在治癒病人的身體的時候,還要想辦法治癒病人的內心,釋放他們的不安和焦慮,不是每個人都能被治癒,這時安慰就顯得格外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