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

西米168008538


哪有那麼多樹木可燒呢?

當時前線有上百萬德軍,如果每人每天燒0.1立方米的木材取暖,整個莫斯科會戰期間就需要消耗上千萬立方米木材。這幾乎等於俄羅斯2018年1月到7月全年木材出口額,莫斯科周圍可沒那麼多木材。

要知道,全世界森林每公頃的木材量為110立方米,1000萬立方米的木材需要9.1萬公頃森林提供,約等於910平方公里,莫斯科附近也沒這麼大面積的森林。

而且,蘇聯人和德國人打的可是焦土抗戰,別說樹木,連柴禾棍都被清理了。

蘇德戰場是二戰期間戰鬥最慘烈的戰場之一。

這種慘烈不僅體現在雙方人員的損失上,物資的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而且這些物資不僅有敵人摧毀的,還有很多因為帶不走而被自己摧毀的。

當時,為了打敗德國軍隊,蘇聯執行了焦土抗戰的戰略。這個戰略的核心是:不給敵人留下任何可以利用的物資。

(人們燒燬了自己的家園)

單單這幾個字就可以看出當時蘇德戰場上是多麼慘烈!

而這一切,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的一週內就開始執行了。

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蘇聯就成立了戰時疏散委員會,並且在一週內製定對人員和設備的疏散計劃,以便將大批物資和人員運輸到大後方。為此,在戰爭開始後的3個月之內,共計有超過1300家工廠被疏散到大後方,數千個集體農場的設備被移走。同時,數百萬熟練工和技術人員也隨設備一起轉移了。

當然,蘇聯能夠如此高效的執行轉移任務,和他們戰前充分的準備是分不開的。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鐵路系統就被要求必須在一夜之間轉化為戰時狀態。既不能給敵人留下火車頭和車廂,又要依靠鐵路系統將西部工業區的設備和人員儘可能快速的送到烏拉爾山附近。所以,戰爭雖然爆發的極為突然,由於有應急預案的存在,以鐵路為主的蘇聯運輸系統,還能夠幾乎不受影響的高效運轉。

遺憾的是,德軍的攻擊太過突然,在閃電般的攻擊下,前線蘇軍往往還沒做好應戰準備就被消滅了。德軍迅速向蘇聯國土縱深推進,讓很多工廠沒辦法及時遷走。

於是蘇聯決定主動破壞掉那些遷不走的工廠,與破壞基礎設施同時進行,不把它們留給德國人使用。

當時蘇聯的撤退計劃是這樣的:在蘇軍撤走的前10天,必須開始拆除設備,撤離人員。在蘇軍撤走前的24小時,爆破小組已經安放好炸藥準備隨時對工廠進行爆破。在蘇軍撤退的同時,當地開始執行爆破任務。

就這樣,蘇軍每撤出一地,就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然後一座座建築物被夷為平地。

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以電力為例,在德戰區內有超過80%的電力設施在蘇軍撤走後被毀壞,以至於這一地區的發電能力由戰前的257萬千瓦下降為30萬千瓦。

就這樣,蘇聯西部地區的電力設施、通信、鐵路、公路、工廠等被一一摧毀。等德國人打過來的時候發現,這些從來沒有被炮火波及的地方也已經滿目瘡痍了。而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依靠當地的資源實現補給,只好千里迢迢從大後方把物資運過來,這給德軍的持續攻擊造成了很大困難。

而蘇軍為了能在莫斯科地區成功抵禦德軍,早在入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行堅壁清野。周圍樹木被砍伐一空,即便有遺漏的也不能解決德國人的取暖問題。

燒煤就更別想了,蘇軍撤走前幾乎炸塌了所有煤礦,導致整個德佔區的煤炭產量下降了97.9%,德國人妄圖使用煤炭來取暖的想法也破滅了。

公路、鐵路、橋樑盡數被毀,德軍的後勤物資運輸都難以為繼,更不要說從大後方運輸取暖材料了。甚至,蘇聯人在撤走的時候把莊稼都燒了,德國人哪怕想使用柴禾都沒地方拾去。

所以,那個冬天莫斯科附近的德軍註定被凍成狗了。


歷史風暴


要樹沒樹,要房子沒房子,要衣服沒衣服。零下30~40度的天氣,就算人是鐵打的,也完全扛不下來。


錯誤的戰略部署,延誤了戰機。

德國在攻打莫斯科之前,先是向南進攻的基輔地區。德國集結500多萬的兵力,準備兵分三路進攻蘇聯。北方集團軍對準聖彼得堡,南方集團軍對準烏克蘭,中路軍團對準莫斯科。

本來在北路和中路的集團,一直是勢如破竹,取得了很不錯的結果。但是由於蘇軍在南方佈置的軍力比較多,一時間南路集團軍有些吃力。

曾經有士官建議在雨季沒有來臨之前,先行攻打莫斯科,畢竟這裡才是重中之重。雖然烏克蘭地區是資源重地,但是隻要莫斯科敗了,烏克蘭也撐不了多久。

可惜這個建議並沒有採納,一場規模極其宏大的圍殲戰就此展開,西南方面軍將近60萬人被捕。不過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莫斯科附近集結了110萬的兵力,蘇聯也進入了雨季當中,眼看冬季就要來臨。

其實這也不能怪當時的德國高層,畢竟戰爭打到那樣的程度,德國內部的資源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而烏克蘭作為資源重地,搶奪下來會佔據很大的主動權。就算繞過不去攻打,囤積在這裡的70萬蘇軍,也不可能讓德軍完全放鬆。


而德軍一支引以為傲的閃電戰,在蘇聯地區卻失去了作用。長時間沒能攻打下來烏克蘭地區,也把戰事拖得越來越遠長。再加上蘇聯地廣物博,在戰略縱深上面,德軍也是欠考慮。

蘇聯戰略恰當,逼迫德軍敗退。

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閃電戰,它是由德國著名將軍古德里安創建的一種作戰方式。充分的利用了飛機、坦克高機動性,高破壞性的特點,對敵方重點地區特殊照顧。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破壞敵方陣營的目的。

之前在歐洲地區一直是屢試不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還不是因為歐洲這些地區基本上都是小國。甚至一個小時,飛機就能穿越整個國家。然而整個歐洲面積加起來,可能都沒有蘇聯的大。

因此閃電戰到了這裡,自然而然的失去了效果。再加上蘇聯的反抗,戰爭也被越拖越長。無獨有偶,希特勒也曾經誇下三個月攻下蘇聯的海口,因此就沒帶這麼多冬季裝備。

可惜熬過了漫長的雨季,等到蘇聯極度寒冷的冬季到來的時候,戰況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好轉。然而這些士兵帶的最厚的衣服,也只不過是秋裝。莫斯科零下30多度的天氣,讓這些士兵完全傻了眼。


其實蘇聯早就做了最壞的打算,把所有的兵力全部蜷縮在莫斯科附近,準備和德軍來一個破釜沉舟。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堅壁清野,把莫斯科周圍能毀的都毀了。

當時在莫斯科周圍的所有樹木、房屋,全都被燒光砍光。當時打出的口號是:不留下一口水,不留下任何牲口。能搬得動的全部被搬到了莫斯科城內,如果有不願意的,直接用軍隊採取強硬措施。

所以等到德軍趕來的時候,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就算是想搶東西都找不到地方去搶。至於所說的為什麼不燒樹木,因為完全被砍光了,能燒的都沒有了。

就算是這些樹木都留著,對於上百萬大軍來說是杯水車薪。就算是燒火取暖,總不能一直燒吧?有人說為什麼希特勒沒有補救?不是沒有救,只不過實在是杯水車薪。

後方在得知情況之後,曾經加急趕製出了170萬套的棉衣。但是要運到莫斯科,又是一個大問題。因為莫斯科領土這麼大,從德國運到莫斯科已經很費勁了,再去定點投放,下面白茫茫一片,也不知道去哪裡找。
就算是投放下來了,讓德軍去找估計還沒有走出去莫斯科範圍,也就凍死在了外面。德軍的失敗來看,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佔據。


史之策


進入蘇聯的德軍有數百萬之多,且戰爭一直在進行,他們原計劃用閃電戰擊潰蘇軍,然後從蘇聯那裡取得戰略物資,因此過冬的禦寒衣物準備不足。蘇聯確實有很多原始森林,德軍也可以伐木取火,但是在前線是不能一直採用伐木取火的方式保暖的,因此很多士兵還是被凍死了。伐木取火只能滿足一時之需,不可能所有士兵都圍在火堆旁烤火,戰鬥時、防守時都會凍死人的,要知道蘇聯的冬天零下三十度左右,人一離開火堆很快就會被凍死的。冬季作戰還是要穿保暖服,這樣才能保證部隊的機動性,如果依靠伐木取火或者焚燒汽油取暖,都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德軍進攻蘇聯時,最開始進展很快,德軍擊潰了百萬蘇軍,但是蘇聯的地盤太大了,它的戰略縱深十分的深,德軍不得不孤軍深入,一旦深入蘇聯腹地,補給線就十分的長了。德國本來戰爭資源就不足,加上千裡運輸,更是力有不及,因此在莫斯科會戰時無數德國士兵被凍死凍傷,部隊戰鬥力大減。蘇聯採用了當年對抗拿破崙法軍的方法,也就是堅璧清野,將一切能帶走的物資都帶走,帶不走的就地焚燒掉,德軍在蘇聯腹地要人無人,要糧無糧,要物資無物資,因此十分的被動。派遣大軍去伐木,然後燒火取暖,這隻能是宿營或者防守時可行,一旦與蘇軍交上火,伐木取暖就不現實了,只能在戰鬥中戰死或者被凍死!

德軍要想獲得戰爭物資,只能是從本土獲得,這就需要千里運輸。蘇聯的冬天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汽車運輸不僅慢,還容易受到蘇軍的飛機轟炸。德軍的工業大部分都用來生產坦克了,因此德軍的飛機並不多,在極端天氣下采用飛機運輸保暖衣也是十分不方便。據說德軍大本營給前線生產了170萬套棉衣,但是受運輸的限制,很多都沒有運到前線;飛機空投的設備多數找不到了,因為那個時候全球定位系統還沒有,空投設備的風險十分大。可以說德軍的後勤保障不力導致了蘇聯的冬天大規模的殺傷了德軍士兵,而蘇聯也充分利用了冬天的優勢兩次擊敗了強敵,第一次是拿破崙的法軍,第二次則是希特勒的德軍。


大秦鐵鷹劍士


希特勒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蘇聯的冬季竟然有如此寒冷,雖說不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但造成德軍戰鬥力下降以及凍死凍傷的德軍也是非常多的。

有人說不能穿棉衣嗎?不能就地取材?

如果在東北待過的小夥伴就會知道,即使是穿著齊全,棉衣棉褲全穿在身上,如果半夜出去也很有可能被凍僵,如果是城市市內還好,周邊有房屋抵擋著冷風,但是如果是在野外,再遇上白毛風,那就聽天由命了,畢竟一整晚都在郊外,沒有禦寒的物資。

當時的德軍也曾用過飛機運送棉衣,但是因為數量有限,短時間又無法生產出大量冬裝,所以德軍的禦寒效果非常不理想,德軍缺的不止是棉衣,更多的是夜晚禦寒所用的棉被,況且在郊外又沒有足夠的帳篷以及禦寒的靴子。

不要說人,就連一些武器的攻擊力也大打折扣,都被凍住,其實德軍所有槍支彈藥準備齊全,唯獨沒有想到這寒冷的冬季,德軍自認為有信心在冬季來臨之前攻陷蘇聯。

然而被意大利拖了後腿,加上這年蘇聯的冬季比以往來的更早一些,最後導致節節敗退,很多人反問,自己沒有禦寒的冬裝,難道就不能燃燒樹木取暖嗎?

其實我們能想到的德軍早就已經想到,據說當時的氣溫已經達到零下三十多度,積雪厚度已經蓋過膝蓋,許多樹木已經被大雪壓垮,在當時的情況想要生火取暖,可能性極低,甚至可以說連樹木都沒有,溼淋淋的樹木怎麼燃燒?

為什麼說沒有樹木?

因為當時的蘇軍抵禦德軍的進攻意志非常強烈,甚至達到了魚死網破的地步,莫斯科居民在得到命令撤退時,將家中所有的禦寒物資全部燒燬,有的直接將房屋毀壞,不僅如此,斯大林下令將所有的樹木砍光,能運走的運走,不能運走的就燒光。

因為德軍閃電戰實在太快,如果不做好長久抵抗的話,很可能如希特勒所願,不到幾個月就會被德軍攻佔。因此蘇軍這一招實在太精,後因種種原因,德軍戰敗,最後也因為蘇聯寒冷的冬季造成數萬士兵被凍死凍傷。

蘇聯在清理戰場時更是派出了5000人,德軍士兵堆積如山,很多都被大雪掩埋。


羽評郡主


其實人在求生慾望很強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幹得出來的,德國軍人也是人,但是無奈條件不允許,只能是活活的被凍死,想想一眼望去都是綿綿不絕的大雪,周圍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連樹根都被士兵給刨出來吃掉了,樹木更是找都找不到,就算可以找到,在零下三十度的溫度下面,能不能燒著還真的是一個問題,除非用汽油,估計在那種溫度下汽油都已經凍住了。



關於蘇德之間的戰爭,很多人一直認為天氣是蘇聯最後勝利的主要原因,而不是蘇聯軍人的奮勇拼搏,很顯然這是錯誤的看法,首先德國因為戰略部署上巨大的失誤才會造成久戰攻不下蘇聯,這樣的失誤是致命的,其次蘇聯一直都在頑強的抵抗,這為蘇聯爭取到了太多的時間,不然根本不可能可以拖到那麼惡劣的天氣。



德國一直把自己的閃電戰當做招牌,但是在打蘇聯的時候,很顯然這樣的戰術沒有發揮的很出色,當初希特勒定下的計劃就是在入冬前拿下蘇聯,時間拖得越長對德國越是不利,但是大戰之初德國的重心似乎就錯了,德國不是先集中兵力直接打莫斯科,而是兵分三路,一路打聖彼得堡,一路打莫斯科,一路打烏克蘭,雖然在初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在烏克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處遇阻,就導致處處艱難。



曾經有人建議放棄烏克蘭,直接打莫斯科,但是德國並沒有採納這建議,最後就導致德國戰線太長,最後被拖死了,而蘇聯呢?更是舉全國的兵力去抵擋德國的進攻,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策略直接把德國人的後路都給斬斷了,蘇聯在大戰前把很多地區的居民都戰爭前線往後遷移,不給德軍留下一磚一瓦。



很多人就問,德國在打入蘇聯之後為啥不去燒殺搶掠呢?因為蘇聯對居民的遷移,導致德軍所到的地方一片淒涼,連個人影都看不到,更加不要說搶農民的食物了,而當時的德軍就算是抓到了蘇聯的俘虜也是直接放了,因為俘虜跟在後面還要給他吃的,自己人都不夠吃,哪裡還有多的給俘虜吃啊,當時的德軍屍橫遍野,連一個像樣的躲避大雪的房子都找不到,更不要說燒樹木取暖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蘇聯是個神奇的地方,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但,如果有別的國家膽敢來侵略,敢來搶佔資源,那將會敗得很難看。曾經的拿破崙倒在了這片土地上,二戰期間的德國也一樣倒在了這裡。

二戰期間,德國大軍在1941年來到了這裡後,在那個冬天被凍死了好幾萬人,為什麼德國人不燃燒樹木取暖?

可燃燒的樹木並不多



德國希特勒的計劃是,要在三個月拿下蘇聯大地。但,事與願違,在1941年6月進入蘇聯大地後,就打得比較艱難,主要是進入了月季,道路泥濘不堪,德軍的戰力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儘管如此,德軍還是將戰線不斷地推進。可惜,雨季過後,冬天慢慢來了,而德國人過冬的保暖衣物並沒有帶夠。由於進入太深,補給線又太長,後勤支援根本跟不上。

除此之外,蘇聯實行了“焦土政策”,能帶走的全部帶走,能焚燒地絕對焚燒,留給德軍的物資實在有限,離莫斯科附近的樹林基本被砍完了,想要長時間燒樹木取暖,實在是不容易。

燃燒樹木取暖,並不是長久之計



蘇聯屬於絕對的北方,冬天的氣溫很多時候都在零下三十攝氏度以下,有時甚至達到零下四十攝氏度。

這種天氣下,德國人就近燒火取暖材料不夠,遠一點去燒火取暖,路途不近不說,一旦離開火堆,一樣面臨寒冷。在離莫斯科較遠的地方燒火取暖,那對戰爭的勝利沒有任何好處,畢竟是來打仗來的,不是大冬天找個地方來烤火的。

長期圍著火堆不離開,除了消耗更多的補給和人的意志,基本上沒有好處。難道一邊烤著火,一邊等著蘇聯大軍來收拾?

沒有什麼比一人一套棉大衣更好的了,但是運輸太難,德國造的170萬套棉衣過不來。

一直燃燒木材供暖,會將所有的行為暴露無遺,這會成為蘇聯精確打擊的依據



去打仗吧,蘇聯人民太頑強,實在難打;在莫斯科附近幾百裡就地燒火,材料不夠;跑遠點燒火取暖,已經取得的戰果不保,而且燃燒產生的煙火,會精確暴露目標。

可以說,德國和蘇聯開戰,戰略策劃完全不夠,特別是希特勒的盲目自信,讓“三個月打下來”,變成了“根本打不下來”。

也合著德國失敗,先是雨季拖住了德國人的腳步,讓“三個月打下來”變成了純純的笑話。好不容易度過了漫長的雨季,又迎來了讓德軍無法適應的冬季,曾經按三個月配備的物資,完全不包括冬季過冬的物資,德軍怎麼能不失敗呢?



德國人不是不想燒木材過冬,戰線附近材料較少,去遠一點的地方燒火取暖,又要放棄已經取得的戰果。德國侵略蘇聯,就是一個錯誤,除非物資準備實在充分,除非蘇聯人鬥爭意志非常薄弱,除非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否則失敗不可避免。


藍風破曉


俄羅斯的寒冬,可以說是在戰爭史上無解的存在。18世紀初期,瑞典和沙俄有過一次戰爭,當時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親自率軍攻打莫斯科。但不幸的是遇到了俄羅斯的冬天,軍隊因為嚴寒損失三分之一以上,這也導致了沙俄反攻,最終瑞典以失敗告終,瑞典國王被迫流浪。



有了瑞典人的教訓,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崙在進攻俄國時,仔細研究了瑞典人失敗的教訓。於是準備了充足的物資,準備在冬季來臨之前攻下俄國。但不幸的是,俄國人採取了迴避戰術,硬生生的把戰爭拖入了冬季,最終即便是拿破崙攻下了莫斯科也無濟於事,拿破崙也以失敗告終。

進入到近代之後,德國元首希特勒在海獅計劃受挫之後,選擇暫時放棄英國,轉而準備拿下蘇聯,並且為此制定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一個錯誤的時間發動的錯誤戰爭

1940年7月底的時候,納粹德國的重要高層已經開始制定進攻蘇聯的計劃,直到12月的時候,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出臺。

巴巴羅薩計劃初步擬定德軍將於1941年5月進攻蘇聯,這樣德軍就能在蘇聯嚴冬來臨之前拿下蘇聯。但進入到1941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豬隊友意大利請求希特勒出兵援助攻打希臘。



原來意大利在1940年10月出兵50餘萬進攻希臘,結果第二年3月希臘以20餘萬兵力將意大利50餘萬軍隊圍困在了阿爾巴尼亞。無奈之下,墨索里尼厚著臉皮向德國求援。

希特勒為救意大利,於1941年4月6日派遣了德國第12集團軍進攻希臘。雖然在此期間,英國也有大量軍隊支援希臘,但德國還是在短短的24天之內,擊敗了希臘和英國的聯軍。

德國援助豬隊友意大利雖然取得勝利,但實際上這件事是一個策略上的失誤,導致了進攻蘇聯的計劃被推遲近兩個月。



1941年6月22日,德國550萬大軍,190個齊裝滿員的師,分三路進攻蘇聯。北方集團軍僅用兩個星期便深入蘇聯境內400多公里,徹底佔領波羅的海領域。南方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配合,在9月份殲滅蘇聯軍隊66萬人,生擒6萬餘名蘇聯軍官。

德國中央集團軍作為重點突擊集團,以閃電戰戰術快速推進,號稱鋼鐵洪流的裝甲部隊使得蘇聯防線迅速崩潰。同年9月德軍便佔領了烏克蘭基輔,並且準備集中兵力進攻莫斯科,



戰爭初期,蘇聯確實因為兵力不足,以及準備不充分被德軍打的兵敗如山倒。但經歷了過多的失敗之後,蘇聯人很快意識到了冬天即將到來,所有的物資都會成為維持生命的必須品,於是斯大林下令蘇聯軍隊堅壁清野,實行“焦土戰略”。

所謂焦土戰略就是蘇聯軍隊以大炮摧毀道路和周圍的居民點,並且組織軍隊放火焚燬村莊、城市和周圍的一切。因此德軍在進攻過程中,雖然不斷地佔領土地,但土地上已經沒有了任何資源。

即便是莫斯科保衛戰時,蘇聯也在斯大林的指示下,將莫斯科所有能夠轉移的設備和物資運往了其他地區,不能運走的物資隨時準備銷燬。因此即便是德軍有可能攻下莫斯科,也不可能得到任何補給。



結局到了冬天已經很明顯,希特勒重蹈拿破崙覆轍。因為自己準備不足,加上蘇聯的交通落後,而且在當地又得不到任何補給,最終在12月6日被蘇聯反攻,損失超過50萬軍隊,蘇德戰爭從此陷入僵局。

縱觀俄國曆史上的三次重大入侵事件。每一次到達絕境,俄國人以空間換時間的時候,都會選擇堅壁清野,實行焦土戰略,慢慢將對方拖入嚴寒的冬季。當然很多人也曾說,如果沒有豬隊友意大利的意外情況,德國很可能會按照原計劃進攻蘇聯,或許也不會敗的這麼慘。大家怎麼看呢?


我是越關


德軍在零下三十多度甚至四十多度的情況下,用燃燒樹木取暖你感覺效果怎麼樣?,他們能一直燒嗎?幾十萬大軍怎麼個燒發?燒完了以後開始打仗,一會不就又冷了,


所以說最主要的並不是燃燒樹木,而是要穿的厚才是當時的當務之急,當時的德軍也是冷到燃燒著寶貴的油料,沒有辦法,冬裝當時的德軍就沒有準備,就想著閃電戰快速消滅蘇聯,蘇聯2300萬平方千米的疆域,居然想在6月末開戰冬季前11結束,德軍高層對自己國家的軍隊、閃電戰太過自信,

蘇聯為了德軍可是下了血本,告訴自己國家的國民,吧所有房子都燒掉,所有用的帶不走都燒掉,所以德軍在進攻蘇聯的時候全靠後方補給,

所以燃燒樹木,燃燒寶貴的油料都只是一時,根本沒用。


世界歷史觀講解


由於德軍裝甲集群在法國等戰役中的輝煌表現,使得帝國大本營的高階軍官包括希特勒本人對德軍巴巴羅薩行動充滿了自信,開戰以後儘管德軍在列寧格勒遇到了一定的麻煩,但這並不影響統帥部拿下莫斯科,中央集團軍群官兵進城過聖誕節的信心。初戰時,蘇軍全線潰敗,德軍深入蘇聯腹地,短時期內竟然俘虜了300萬大軍,搞得德軍手忙腳亂,花大精力專門安置戰俘吃喝拉撒,佔據了德軍大量的兵力和寶貴的物資,事實上安置俘虜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德軍進攻的步伐,給了蘇軍以一定的喘息機會。

1941年10月18日,莫斯科周邊下了第一場大雪,氣溫驟然下降零度以下,真是天不滅蘇聯,竟然提前一個月進入了嚴寒的冬季,蘇聯的冬季那是極寒,特別是晚上都會將凍死行人。

前段時間,烏克蘭的美女學生,因為沒帶錢被公交司機趕下車,在晚上穿越森林不幸陷入坑內,而被活活凍死,引發了網民的憤怒,就是最好的例證。

嚴寒天氣的到來,徹底打亂了德軍的進攻部署,坦克發動不了,火炮的觀瞄鏡起霧,槍械拉不開槍栓,本已疲軟不堪的後勤保障更是雪上加霜,缺乏棉衣和糧彈的德軍,註定埋下了兵敗莫斯科城下的伏筆。

統帥部急令製作200萬套棉衣支援蘇德前線的官兵,但由於戰線拉得過長,這批軍用物資補給線路又出了問題,等真正到位時,莫斯科戰役都已結束了。由於得不到棉衣等過冬物資,德軍受凍傷、凍死的非戰鬥減員就有將近10萬人,一個齊裝滿員的集團軍規模的兵力就沒有了,這個損失是非常大的,也是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蘇聯軍民在撤退過程中,執行了堅清壁野的政策,能帶走的東西都帶走,帶不走的就一把火給燒了,所有的樹木都砍光、燒光,因此德軍在莫斯科附近找不到過冬所需的各類物資,又沒有木材等可以生火取暖,不僅身體遭受嚴寒,心靈也受到極大的創傷,戰鬥意志也被消磨乾淨,最終兵敗莫斯科城下。綜上,由於意大利在希臘等地吃了敗仗,希特勒派了將近百萬大軍進攻巴爾幹半島,從而推遲了“巴巴羅薩計劃”一個多月,倘若不是墨索里尼拖了希特勒的後腿,按正常計劃執行,那麼德軍完全有可能攻下莫斯科,中央集團軍群官兵進城過聖誕節,那麼二戰的歷史就要重新改寫了。


國平軍史


當時德軍在蘇聯的人數有百萬之多,他們本來打算的是用閃電戰直接擊潰蘇軍,奈何那個冬天來的有點太早了,德軍更是過於高估自己的實力,過冬的衣物明顯是不足的,戰場上凍死的德軍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德軍還穿著單衣在作戰,百萬大軍的棉衣可不是那麼容易造的,後勤完全是跟不上的。

那麼有人要問了,既然說凍死這麼多人,這些士兵怎麼不去伐木取火呢?我們都能想到的問題德軍怎麼可能想不到呢?在蘇聯可不缺原始森林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個問題,前線作戰怎麼可能一直靠伐木取火呢?這個也只能是滿足一時之需,不能讓所有的士兵都去圍著火堆在旁邊去烤火吧,當時的氣溫是零下三十度,這些士兵還是單衣。

這意味著他們只要離開火堆,隨時有可能凍死,在作戰的時候都會凍的受不了,總不可能說打仗的時候,還隨時換下來過去烤火吧,所以說想要在冬季作戰,唯一的辦法就是穿衣保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士兵的機動性,同時才能保證士兵不被凍死。

可惜的是,這個條件德軍並不滿足,且不說能不能造出來那麼多冬衣,就算是造出來,運輸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趣的是,蘇軍也比較聰明,他們當時實行焦土政策,一旦他們要撤離哪個城市,他們就會燒掉一切能取暖的東西。

德軍就算是想要搶冬衣都沒得搶,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戰場上,搶蘇軍死去士兵的衣服,可是這也是杯水車薪,數百萬的士兵呢,哪有那麼多衣服可以搶。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