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去年社融規模增量3599億元 增量不及上年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佈的各地區社融規模增量統計顯示,包括西北五省在內的全國部分省份去年社融規模增量同比有所減少。

西北五省社融規模增量均不及上年

據央行統計,去年全國社融規模增量累計為19.26萬億元,比上年減少了3.14萬億元。儘管全年人民幣貸款多增2.64萬億元,但社融表現仍不算特別理想。去年彙總的31個省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總額為18.35萬億元,比此前公佈的全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少了0.91萬億元。

華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東部地區省份以佔全國不到四成的人口擁有全國五成以上的社融資金;中、西部地區分別以約1/4的人口各自獲得約1/5的金融資源,佔全國人口8%的東北地區獲得的社融規模增量不足4%。

武漢科技大學證券與金融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市場主體的融資結果是由融資能力和融資意識決定。所以,近些年社融規模規模較大的省份一直集中在東部地區。從大環境來看,此前新老口徑的社融增速都有所減少,改善社融狀況正成為各地方的共識之一。

分地域來看,受表外融資規模下降影響,上海、河北、安徽等16個省份的社融規模增量不及上年同期,其中西北五省社融規模增量均出現減少。

陝西社融規模排位略低於GDP位次

陝西去年社融規模增量3599億元,在統計的31個省份中排在第19位。從目前已公佈的28個省份GDP排行看,陝西以24438.32億元暫排在第15位。尚未公佈的新疆、黑龍江和吉林在全國位次並不靠前,陝西社融規模增量在全國各省位次略低於GDP排位情況。

與2017年同期的5926億元相比,去年陝西社融規模增量減少了2327億元,同比降幅約39.27%。從社融結構來看,陝西社融增量多來源於人民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等出現了不同幅度減少。其中,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分別為-454億元和-533億元,而在上年這兩項分別達244億元和2198億元。本地一位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兩類融資規模減少主要與去槓桿進程有關,去年監管對委託和信託貸款來源有所限制,且這兩類資金有一部分來自於銀行理財,受銀行表內資金對錶外理財投資減弱影響。

企業債券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是陝西去年增量較明顯的社融項目。“地區社融規模增量與金融市場的變化關係密切,具有周期性特徵。”西北大學金融系主任王滿倉認為,考慮到地區社融規模與第三產業相關性較強,合理提高地區社融規模水平,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隨著企業效益改善和自有資金的重組,民間融資和外資等直接投資活躍,也會反映出實體經濟對社融規模依賴下降。 華商報記者 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