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努爾哈赤

先有請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後金政權,清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先生登場~劃重點啊各位,“清朝的奠基者”瞅見沒?他沒有創立清朝,是他那擁有土豪金名字的兒子“皇太極”建立的清朝。他就是給兒子鋪鋪路,所以這個“皇太極”不僅名字土豪,本身也就是豪二代。

我們要講“八旗兵”,八旗這個模式制度呢是”愛努“先生一手始創的。(也有說是皇太極)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八旗軍服

來吧,廢話少說。翠花~上圖!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我們先了解一下滿族八旗兵的來源族群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咱一圖整清楚八旗兵出處

女真族的部落集體組織方式為牛錄製,總領稱為“牛錄額真“額真是滿語的音譯,意為”主“。上一級為”甲喇額真“,一個甲喇額真管轄5個牛錄。而”固山額真”就管理著5個甲喇。固山設一個正職“額真”兩個副職,名為“左右梅勒額真”(後改為梅勒章京)。甲喇和牛錄就只有一個正職“額真”。固山是滿語“旗”的意思,後來就成了最初的四旗,也就是“正四旗”

順治十七年(1660年),從襲漢語稱謂模式,把固山額真改為都統,梅勒章京是為副都統。管理一旗的戶籍行政、教養禮法、官爵承襲、軍事訓練等事宜。京師滿蒙漢八旗各有都統1人,(也就是24位都統)官職為從一品,共設都統衙門24處。在各省地方又有駐防八旗,轄管兵員2000名以上的,任命將軍導領。全國設將軍衙門13處,官職均為從一品,以滿洲王公或親信大臣兼任。各駐防低以將軍或都統為長官。一般將軍與都統不併設,凡設將軍處,下面置設一位副都統。在某些地區,因為重要與否和地區行政級別高低差異,副都統即為一地駐防旗長官。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八旗兵的制服

上面這種顏色鮮明的制服只是”閱禮“時穿著的,打仗時是另外一套。不要被電視劇電影誤導嘍~

八旗的區別最初只有顏色上的區別,所以地位是平等的。後來因為由皇太極親自領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所以這三旗的地位高於其他五旗。上三旗等於就是皇帝的親兵。

(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貝子掌管,駐守各地。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將自己所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此後未再變動。多爾袞病逝後,順治皇帝接管正白旗的統領權。)

這裡我們插播一個小故事,曾經有不太瞭解歷史的主兒說北京“西三旗”那個地方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清朝有三個旗在這兒駐防。這個說法呢,不全錯,對了一小半兒。是有三個旗在這兒,但是並不是在清朝,而是在上一屆創業者存在的大明朝時。西三旗之名起自明代,因此地歷來為交通要道,又是明代皇帝前往昌平天壽山謁陵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重要,所以從明永樂年間就派駐百戶所在此屯軍,以保衛皇室的安全。明朝也有“旗”的編制,以10人為一“旗”,是最小的屯軍單位。該百戶所轄東二旗(20人),西二旗(20人),東三旗(30人)、西三旗(30人),並由二名總旗軍官組成,共計102人。西三旗的名字就是這樣子來的。

簡單的來說八旗制度在前期是一種“行政、生產與作戰”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後期入主中原以後,安定下來不再打仗就變成了單純的“有行政職能和軍事能力的”部門機構。在之前只要是旗人,不打仗的時候就搞生產,過生活。一打仗就自己準備傢伙自帶乾糧上戰場。類似於“軍屯制”。建立了大清,稱了皇帝后。這種模式就不太需要了。所以之後的八旗軍,都是職業軍人。(不過還有部分地區是“生產建設型”的)

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的總稱,有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為朗衛,且必須是出身正黃,鑲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荊城內午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等由上三旗守衛。其他駐防在地方的就是剩下的下五旗。

八旗將官分類

【都統】

清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最高長官。清入關前,滿語稱固山額真,設1人;設左右梅勒額真(後改為梅勒章京)各1人。順治十七年(1660年),從漢語,改固山額真為都統,梅勒章京為副都統。執掌一旗之戶口、教養、官爵承襲、軍事訓練等。京師滿蒙漢八旗各有都統1人,從一品,共設都統衙門24處。在各省置駐防八旗,轄兵2000名以上者,以將軍領之。全國設將軍衙門13處均從一品,以滿洲王公或親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將軍或都統為長官。一般將軍與都統不併設,凡設將軍處,下置副都統。在某些地區,副都統即為一地駐防旗長官。

【協領】

清代駐防八旗各旗所設職務,正三品。位在副都統之下,佐領之上。負責駐防旗之一旗軍政諸務。在東北地區,協領有獨處一城領駐防者,如吉林琿春、三姓、拉林等處。

【參領】

清代八旗甲喇額真(甲喇章京)職官的漢譯名。正三品。副參領為正四品。又為組織名。京旗每旗下分5參領。每參領下轄佐領若干。

【城守尉】

清代八旗駐防將領官名,正三品,負責重要府州防衛,其與副都統等。全國共設城守尉衙門16個。城守尉所領兵一般為數百人,少者百餘人,個別地方也有超過千人的。

【佐領】

即牛錄額真,牛錄章京。早期滿旗社會,出兵或狩錯時,按家族村寨行動,每10人選1人為首領,稱牛錄額真(箭主之意)。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定300人為1牛錄,作為基本的戶口軍事編制單位。

【領催】

清代滿語撥什庫('催促人'之意)的漢譯名。低總軍職。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各佐領下皆有設置,由馬甲、閒散內優秀者禮之,每佐領下5人,專司登記檔案及支領俸餉諸務。滿洲之領催兼於本佐領下識字擴軍內挑禮。

【驍騎校】

清代八旗低級軍官名。滿族社會早期稱代子,滿語稱'分得撥什庫',代行者之意。設於佐領之下,正六品。

【馬甲】

即馬兵、騎兵。又稱驍騎。滿洲等旗人成丁後,其出路主要是桃禮馬甲,由本佐領下步甲,養育兵,匠役和閒散餘丁中桃禮,由馬甲再選為前鋒,擴軍等。京旗馬甲隸驍騎營,滿洲每佐領下20人,專轄於八旗都統。

八旗兵制差別


八旗兵制是清代軍隊的編制。清朝統一後,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拉了漢軍八旗和蒙八旗,各旗有擴軍、前鋒、驍騎、健銳,火器和步軍等營伍。

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清駐防京師的滿洲等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駐防指分鎮各省者為駐八旗。

八旗都統直接指揮是驍騎營,由總統或統領指擇有前鋒營、擴軍營、健銳營、火器營、步軍營。下五旗親軍屬於各王公,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十萬七千餘人分駐各省要衝。

【驍騎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起皇太極天聰年間所設的阿禮哈超哈營。順治時詳定製度,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均設驍騎營,為八旗都統的直屬部隊。滿洲驍騎營所轄有馬甲、領催、匠役,其人員從滿洲八旗每佐領下抽調。

【擴軍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於皇太極天總年間的巴牙喇營,上三旗守皇宮禁門,即午門,東西華門和神武門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門。雍正時,改為均司禁衛。從滿蒙 八旗中抽調,每旗設擴軍統領一人;雍正三年,增設了圓明園八旗擴軍營,駐於該園周圍,以司禁衛。

【前鋒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於皇太極天聰年間葛布什賢超哈營。挑選滿蒙八旗各佐領下的擴軍馬甲,養育兵等技藝優秀和身強力壯者銳部隊,獨立為營。清代大規模的巡活動很多,前鋒營負責皇帝巡幸時的前哨警衛。

【健銳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也稱雲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設立。駐紮在北京香山實勝寺旁,習攻堅之戰。營兵從八鋒中壯健者挑選,兵額2000,滿人居多。設總統大臣管理,下有翼長,參領等官。

【火器營】

清代京軍之一。康熙因平定三藩戰爭之需,非常重視火炮技術,於1691 年定全營均練習火炮,並掌皇帝的守衛擴從。營兵從滿蒙漢八旗中抽調,共轄官兵近八千人。火器營在平定三蕃,收復臺灣和抵禦沙俄侵略等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步軍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守衛京師,滿蒙漢八旗分駐京城,人類較多,康熙十三年,定製兵額21158人。

【神機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主要職責是守衛紫禁城禾海(中南海、北海、什剎海)並滬從皇帝巡行,神機營由滿蒙漢八旗及八旗前鋒、擴軍、步軍器、健銳等營伍中挑選的武藝高強和善騎射的營餘構成。

【虎槍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康熙二十三年設立,負責滬從圍獵,如在塞外皇家圍場的守獵,稱木蘭圍場(木蘭滿語。原為哨鹿,後為地名)各個善騎射,都是從八旗、前鋒、擴軍和火器等營伍挑選的,兵額約六百。

【相撲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康熙年間設立,營兵被稱為'少年大力士',協助康熙帝剷除了叛臣鰲拜,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黃旗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以旗色純黃而得名。由清代皇帝親自統領。正黃旗列為上三旗之一,由皇帝親自統領。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即牛錄)(1佐領編制100~300人)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清朝著名“作詞人”納蘭性德

對!他不是女的,很多同學可能把他跟李清照搞混了。來讓我們欣賞一下他的詞

《夢江南.昏鴉盡》

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幼總人口13萬人。很多清皇室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及朝廷的高級官員。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這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太后了吧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

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鉅貪大臣和珅也是正紅旗人。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偉大的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能文善武的和珅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義無反顧支持自己老公光緒帝的珍妃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珍妃井(真井被填住了,不要問咋塞進去的。)

正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人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時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清朝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清朝第一王爺攝政王多爾袞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鄰接河北。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著名錶演術家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郭德綱的師爺侯寶林

接下來給大家說說八旗兵的武器,女真滿族人和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一樣,自幼就是手握韁繩,駕馬征戰四方。所以在使用武器上,遠程武器甚得他們喜愛。所以弓箭是他們最常用也是用的最好的武器。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滿洲弓(亦稱清弓)

清弓整個弓的體型屬於較長形,用的弓箭一般是重型弓箭 ,雖說弓箭這種武器是遠距離武器,但是也分近距離類型和中遠距離類型。清弓更多的就是適於近距離,穿透力也很強大。類似於現在的衝鋒槍,適用於近距離作戰,用大口徑子彈,射速高。據有的武器研究專家說”訓練有素的弓箭手的射箭速度遠高於最初的火繩槍的射速。所以清朝的在移動站的戰鬥力還是挺強大的。

清朝“八旗兵”由來(一)

廣西提督蘇元春

清朝有名的邊將蘇元春,曾經在越南“中法戰爭”中斃敵2000餘名。不過不是用的弓箭哈,是步槍。嘿嘿

未完待續!!!!

下篇看點預告“清朝武器實力其實不弱~有德式武器~

文中資料來自書籍與網絡,若有不實錯誤之處,煩勞指正。

文中人物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不妥,望及時聯繫,予以改正。

(引自:《有關中國文化的600個趣味問題》姚遠 )

(引自:《數字百科知識大全》下 關慶禎)

(引自:《北洋軍閥史》來新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