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玄學民俗文化拾遺之福建民間“五營兵將“祕法”

中華傳統玄學民俗文化拾遺之福建民間“五營兵將“秘法”

1.何謂「五營」?

2.內、外營的形式與構件各有哪些?

3.五營與聚落領域的關係為何?

天界的行政系統和人間是一樣的,因此文武眾神巡視天、地、人三界之外,也統帥天兵、地兵執行軍事及警察任務。另外還有附屬於各廟主神或王爺的神兵。這些神兵神將分成東、西、南、北、中五處,每營都有一名元帥負責調度和指揮,此稱為「五營」。受法師所支配的軍隊,稱為五營將軍,祂們在超自然世界中的位階最低稱為陰兵,駐紮在五營之中,由中壇元帥李哪吒負責統轄。「空間」是具有神聖性或屬於全體居民的生活範圍,如道壇、法壇、祠堂、廟宇與整個聚落,但也有民宅安置五營的狀況。

五營元帥又稱「五營元帥」、「五大將軍」、「五神將軍」。其組織系統如下:

東營 南營 西營 北營 中營

旗色 青 紅 白 黑 黃

將帥 溫 康 馬 趙 李哪吒

軍隊(兵馬) 9仟9萬兵 8仟8萬兵 6仟6萬兵 5仟5萬兵 3仟3萬兵

中華傳統玄學民俗文化拾遺之福建民間“五營兵將“秘法”

法師執行儀式的法場有五營兵馬負責把守。所有的法師儀式都是以「召營」(或稱招兵)為起始,以「犒軍」(或稱賞兵)與「放營」(或稱放兵)為結束。這兩個開啟與結束法場的儀式,是所有的法師儀式中共同的部分,而且都是由法師親自執行的。五營神軍依其守護地點的不同,可以分為「內營」與「外營」兩種。內營即是祀奉於宮廟中的「五營首」、「五營旗」或「三十六官將頭」,為隸屬於主神的近衛軍,外營為設於聚落外圍與宮廟附近的厭勝物,為主神派遣的聚落防衛軍。但就曾光隸在澎湖地區的研究認為,「內營」是駐紮在廟宇、祠堂或民宅的內、外,其通常僅以書有五營將領的竹符與紙符作為象徵物;「外營」則是駐紮在村莊的四周,具有明顯的外在形式,其具體象徵物為聚落外圍的厭勝物。

在形式上,內營的象徵物,多為竹符與紙符兩種,其上以墨汁書寫「敕令□方□元帥安鎮」或「敕令□方□□大神君」之類的符文。其上符文所書之內容,分別象徵不同的內營神軍。而外營形式則不一,甚至同一座廟宇外營形式也有差異,大體分為六種:「一為露天式,二為圈圍式,三為土丘式,四為磚龕式,五為小祠式,六為寶塔式」。各地五營構件甚多,然均具有數量不等的竹符,類別有下列數種:

1.竹符:內、外營均有。以高約兩尺的竹節剖開而成,其上以硃筆書寫營稱、將領和兵馬數,或僅畫上符文;符頭上包有金紙、紅布或五色布。

2.令牌或石牌:僅外營。為削尖之長形木牌,多立於木架上,其上書有營稱、將領與兵馬數。

3.三十六官將:其形式多是「人首鎗身」,上身為木材雕刻製成的頭部,臉部表情各異,其餘部分為銅枝,分3排或2排,插在特製的木架上,並置放在廟宇的神龕或中案上。

4.紙像:為外營的具象構件,依五方色糊成神像祀之,除了紙像之外,亦有紙馬、紙旗、或紙製涼傘;此類構件多出現在小祠式外營內。

5.五營令旗:通常五營令旗被放置在宮廟中案上的方形小木架中,依照「四隅」的觀念插放。五營令旗均為三角形,旗面上有些會繡圖案與文字,有些則不具圖文。

6.五營首:造型與三十六官將相似,也是「人首鎗身」,面部顏色皆為金色,分別代表張、蕭、劉、連、李五位將領。

7.壺、碗、烘爐、冬菜甕與瓷燒:僅外營有。居民將日常用品作為外營的構件,通常都是做為祭煞用的。

另外還有剪刀、尺、鏡符與五方安鎮符,紅瓦,轄營令牌與黃旗等數種。

中華傳統玄學民俗文化拾遺之福建民間“五營兵將“秘法”

五營營頭所分佈的位置與營頭「鎮符」儀式所經歷的路線,其所形構而成的領域空間,因此藉由改變鎮符路線、增加總營或小營、遷移營頭等重新詮釋五營信仰的方式,來滿足其慰藉心理的需求。

安五營-

「五營」是指設在村落或廟宇外圍

五個方位的兵營,每營旗色係按五行而來,分別是

「東營青旗九夷軍」、

「南營紅旗八蠻軍」、

「西營白旗六戎軍」、

「北營黑旗五狄軍」、

「中營黃旗三法軍」。

習慣上也將五營合祀一處,這五營乃是由外借調來的兵馬(傭兵營),但事實上五營尚有內外營之分,內營(也就是親兵、衛隊)須安奉在宮廟中,一般只在神案側邊上或於旁壁、廟門內側旁、或安置「五營旗」來代表,中央的中軍則須安主神令牌,以代表此為主神統率中軍的「內五營」,而內營的

「統帥」則分別由

「溫元帥」領「東營青龍軍」、

「康元帥」領「南營朱雀軍」、

「趙元帥」領「西營白虎軍」、

「馬元帥」領「北營玄武軍」、

「中軍」則一概由所祀「主神」為帥,此為「內五營」。

外五營」(傭兵營)則一般分別安放於廟外四隅,設營地點大多選在四方要道的出入口或制高點上,「中軍」則居於廟後正後方,或廟埕外側合祀一處,兵馬總數三十六萬,有總兵三十一萬及軍馬三萬一,「外營統帥」則由

「張元帥」領「東營青旗九夷軍」、

「蕭元帥」領「南營紅旗八蠻軍」、

「劉元帥」領「西營白旗六戎軍」、

「連元帥」領「北營黑旗五狄軍」、

「中軍」則習慣上一概由「中壇元帥李哪吒」督領「三法軍」。一般外營安奉只用五色紙紮的軍馬或「五色營旗」或以「五營頭」代表,更簡單的就以長約二尺半至三尺,約雞蛋粗至手腕粗的五枝青竹棍,上面覆綁「五色綢布」,青竹上書五位元帥名諱的符籙,插埋地上也可代表之。五營的設置並非都一定要有內外營,在正神廟宇中,若屬「帝君」以上神格者,通常是內外營均設,而一般的王爺、武神、私壇或非正神的陰神則只能設外營不能設內營。不過若廟宇位在都市繁榮地區,也可能受限於取地困難而不設外營,或僅在廟門外旁壁設之。五營安置則有一定位置,千萬不可擺錯,因為按東北〔艮方〕乃為聖位,屬「外鬼門」,一概由中軍鎮之,中軍之左內側則屬東營青旗、左外側(或左前方)則屬南營紅旗、右內側則屬北營黑旗、右外側(或右前方)則屬西營白旗,不管內外營均須如此正確設置。常見一些私人神壇因不清處緣由,除了中軍黃旗不會錯之外,其他四營胡亂安置、各彈各調、各種不同組合的安置均有之。也常見一些宮廟、神壇等,錯把外五營安置在內營位置,也要小心注意。五營的安法,不論宮廟、神壇中,或自稱有神靈降駕者,仍十之八九卻都安置錯誤了!俗話說:「要假也要假得像」,如果真是有神靈降駕,豈會連自己的兵將錯列也不知嗎?^^ 得罪了!

中華傳統玄學民俗文化拾遺之福建民間“五營兵將“秘法”

在此,教各位一些小常識,若諸位中是有開設宮廟、神壇者,若自己安五營有錯置的,請快更正,以免被「捉包」。若不是開設宮廟、神壇者,也多去觀察一下,增點常識與知識。一般上,五營的安置,有一橫列的五營安法,及五方的安營法。舉例而言:

橫列的五營安營正確位置:

西營(白) 北營(黑) 中營(黃) 東營(青) 南營(紅)

若按五方安五營的正確位置則是:

北營(黑) 中營(黃) 東營(青)

西營(白) 南營(紅)

或是

北營(黑) 東營(青)

中營(黃)

西營(白) 南營(紅)

五營位置不應該錯置。

因位在道教中,神明一定居於東北〔艮方〕,因「艮位」乃是神聖的方位(也是外鬼門) ,所以在法事科儀中,若有「禮拜十方天尊、十方聖真、十方真宰」時,也必由神案的左方(我們面對神明的右方)為東方。並非按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方安置。

1. 天兵→三十六天罡

地兵→七十二地煞

及五營神兵

五營神兵屬自行招募之兵將

內營總兵馬三十六萬眾

其造像有「五營旗」及「五營頭」兩類

五營旗為三角旗幟 以青、紅、白、黑、黃五色區分

五營頭一般都是有頭無身

2. 簡介如下:

五營以神壇為中心 依五行方位而設兵營

東營九夷軍 青令旗 青面張將軍

南營八蠻軍 紅令旗 紅面蕭將軍

西營六戎軍 白令旗 白麵劉將軍

北營五狄軍 黑令旗 黑麵連將軍

中營三秦軍 黃令旗 黃面李將軍

3. 張將軍:張基清

蕭將軍:蕭其明(或蕭其良)

劉將軍:劉武秀

連將軍:連忠宮

李將軍:李哪吒溫元帥 溫瓊

馬元帥 馬元

康元帥 康妙威

趙元帥 趙公明

內五營的中軍主帥是該宮廟的主神自領中軍營

不是中壇元帥

張蕭劉連李是外五營的元帥

不是內營元帥

犒軍,(或稱為賞兵),犒軍儀式的內容與十分簡單:每逢初一、十五為神明的兵馬準備菜湯飯,然後在自家門前或者村廟前祭拜。

由村廟主祭者(稱為鄉老)提供三牲、草料與水酒作為神明與神馬的祭品,並且由一名代表軍隊總指揮以及五名代表五營元帥的孩童法師(稱為小法)手執五營令旗手舞足蹈地演練一段召調神兵神將前來受享美食的儀式劇。

於是把神將神兵配置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以便鎮壓散佈瘟疫的惡鬼和惡靈,這種部署神兵的儀式,稱為放軍儀式(或稱為放兵、安營)。內容是將五營神將的大名寫在竹符上,連同五方旗分別插在聚落邊陲的相關位置,將五營神兵部署好。放軍完畢後,家家戶戶要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準備菜飯水草抬到一定場所,以便犒勞五路的神軍,這個部份稱為犒軍儀式。有放軍儀式,自然也要有收軍儀式,有的地區到了歲末年終,在神明及其神兵神將回天庭繳旨時,不但要準備豐盛的菜餚答謝神軍的辛勞外,還要請儀式專家做法將神兵撤回,便是所謂「收軍」儀式。

中華傳統玄學民俗文化拾遺之福建民間“五營兵將“秘法”

犒軍儀式的展演過程如下:

1.請壇︰由幾位小法在殿內'主佛桌'前吟唱數段請神咒語,請諸神降臨,幫助小法召請五營兵馬。

2.安壇︰由鄉老或頭家以鑼聲伴隨捧出三十六神將與虎爺至殿外法壇,並擺好祭品。小法們換上法衣,手執令旗走出神殿,在法壇就位。

3.開壇、開鞭、淨壇︰'領令'用蛇鞭與符水將法壇及祭品洗淨。

4.召營:由領令及五名著青、紅、白、黑、黃服色代表五營元帥的小法手執令旗分別在法壇前'跳旗',召調五營兵馬至壇前,清點人數,以擲筊確認各營兵馬都到之後才算完成。

5.犒賞:由領令犒賞各營兵馬,確認來者身份無誤,點將一一犒賞,並下令不準驚擾村民六畜,保佑合境平安。

6.放營:小法們以與召營時相反的位置跳旗,分別在東南西北中央五個方位燒五營靈符,行'五營指',使五營兵馬確實回到各自崗位。

7.收壇︰儀式完畢,由鄉老或頭家隨鑼聲請回三十六神將及虎爺。

神軍:

所謂「神軍」,就是指負有軍事或警察任務的將士。天上有三十六天罡的天兵凶神,地上有七十二地煞的地兵惡煞,兩者都被稱為「神將」,而前者則稱三十六「軍將」。此外還有相當於雜兵的神兵,統統附屬於主神的王爺或城隍爺等。全軍分成東西南北與中央(五營),各營都有神將負責指揮。中央部隊的中營,有大將軍中壇元帥坐鎮,負責指揮全軍五營部隊。

小法:

法師的訓練由七~八歲的孩童開始,每次訓練人數以六人或六的倍數為準(有時會訓練一~二個候補者),六人分為東南西北中五營及掌中軍令者各一人;初步訓練完成後的小法僅擔任較簡單的祭儀,如每月初一、十五的犒軍。

進行所謂的「招軍」儀式。用以傳統宗教上的科儀,將無形界中,十方孤魂、陰兵、陰將、轉化昇華為神明麾下的神兵神將,藉此獲得最充足的兵馬糧草。不但具有綏靖地方的涵義,更藉由道教科儀的轉化,使得一般遊走的孤魂,轉化為協助神祇,守護地方,護衛轄境、為神明分憂解勞的天兵神將。

通常"招軍"是因為寺廟的神明覺得自己五營的兵力不足,或是任務責任加重的,需要更多兵馬來效力的.就會擇定日期進行招軍.在招軍日期的三天前,會在海邊或山上插上"招軍旗",向海上山裡的孤魂野鬼進行所謂的[募兵]活動.願意來當兵的,就自動來報到.

一般寺廟兵力了來源有五.1)向該分靈的祖廟撥冗.2)由天庭直接派遣.3)在海邊招軍.4)到山上招軍.5)在神明所屬管轄境內被收伏的好兄弟們.

中華傳統玄學民俗文化拾遺之福建民間“五營兵將“秘法”

招軍

通常是由神明發爐指示,以擲爻的方式問神,如是神明需要招軍則會請神明再次的發爐,等到下次發爐實在詢問詳細的有關後續動作。這段期間神明會不停的發爐來指示有關事項。通常一次並不會問的太多,會等到再次發爐時再次擲爻詢問,特別需要謹慎,要神明多次發爐一是防堵人為的作祟,一方面是考驗神明的威力,所以通常神明在到香期之前都會不停的發爐,有的甚至會一次發三到五個爐,以顯神力。

等一切都就緒了,在招軍的前三天到達現場,地點通常是深山或海邊空曠的地方,到達現場後便開始舉行豎招軍旗的儀式,招軍旗是由一塊黃色或紅色的長布寫成,掛於竹之上,內容跟香條一樣,但會在旁邊寫著招軍感應大天尊,有點像建醮時的燈篙一樣,上頭也會掛上斗笠和小燈以便招來更多兵馬,然後便開始以神轎請神降駕指示豎立招軍旗的地方,以及臨時神壇的位置,等神降於神轎指示之後,法師將旗豎起,並再旗下以及壇內擺上三天的香案,在臨時壇內並會請來神祈為臨時壇護法,有點像是為前來的兵馬做登記等事宜,等一切都佈置完後法師便開始實施安座及開五營的法事,等一切儀式結束之後,招軍旗下及神壇內便會劃為禁區,禁止任何不相干人士進入或靠近。招軍的儀式便就此展開。

三天之後的深夜施法者帶領神轎來到招軍的現場,等待時辰一到,主神降駕之後便會發輦,法師便會詢問是否馬上要恭請聖火,神轎便會帶領香擔和降神爐(降神爐是以壇香爐做成,內置檀香以及火藥以紅紙覆蓋封

住),並以厚厚的金紙覆蓋在上頭以防不小心點燃。)前往招軍旗所在地,當神轎到達招軍旗下時才會將旗拔起。拔起之後神轎會帶領招軍旗和降神爐前往恭請聖火的地點,如宮廟內有三位主神,則會請三個聖火,各神會各自輪流將招軍旗和自己的降神爐帶到指定地點。

等到了指定地點後,捧降神爐的人員跪下端起降神爐,並詢問神轎內之神尊是否可以點燃聖火,如神明答可便會以香觸及壇香爐引燃香爐內的火藥,引燃之後有如火焰般衝天,點燃之後的火藥會引燃壇香爐下頭的檀香,等火焰消失後便要有人以雨傘遮住香爐,然後將香爐請入香擔內以封條封起來,在過程中已將原本轉換的神聖力量以具體的香爐來替代。雨傘會一路跟隨香擔回到廟埕,一直覆蓋等到入廟,並且不能私自開啟廟門進入廟內。須等所有的神都請完聖火後,而香擔裡的檀香在神回到廟宇之前都必須保持,不可將香火中斷。等神轎繞境完回到廟宇厚便會過七星爐或過火【以赤腳扛神轎踩過炭火】的儀式後舉行入廟安座,此時過完火的神轎便會衝入廟內將貼有封條的廟們撞開,此舉表示神已回駕親自將廟門打開。 

入廟後將神轎內的神像取出安座。等所有神祈都安座之後,法師便會將香擔內的降神爐一一取出,將檀香爐內的香火倒入廟內各大小的香爐,表示神兵神將已請回廟內,正式納入主神麾下。之後法師焚香舉行安座誦經的儀式,儀式完成後便燃放炮竹表示招軍大典已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