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甲骨文是商朝才出現的,那為什麼有人說夏朝歷史會知道?夏朝有甲骨文嗎?

老羅講歷史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早周也有甲骨文,比如陝西周原和周公廟遺址都發掘有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發現最古老的漢字,也是世界上最有傳承和延續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出現於商代晚期,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殷商時代,比甲骨文更早或者說更古老的漢字尚未發現(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文字必須是成體系並且能夠準確記錄語言)

從目前的研究情況或者國內外的主流觀點來看,夏暫時屬於傳說時代,其存在於兩週至魏晉人的追述與記憶之中。

一般認為考古學上的中原龍山文化和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屬於夏文化,但其實這個問題暫時還沒有定論。

不過二里頭遺址確實具有一種“皇城”氣象,可惜沒有文字實物出土,所以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的遺址或者夏都的說法也暫時沒有得到公認。


熊貓老師教識字


文字早就有了,只是苦於沒有好的記錄方式,靠口口相傳。到商朝時興起了祭祀文化和占卜,生產力發展了有了青銅,可以做成精細的刀具,用龜甲獸骨記錄才得以保存。

中國最早的文字出自伏羲女媧時代,伏羲女媧生活在今湖南會同連山鄉一帶,伏羲用八卦表達自然,就是創造文字的象徵。連山鄉有個叫“藥王洞”的小山洞,據我考證是女媧煉石的窯洞,煉石就是把石灰石燒成生石灰,然後加水成熟石灰漿拿去補漏水的連山洞的天花板,人稱“女媧補天”,在洞中用木頭支撐鬆動的天花板,並用烏龜墊腳防止柱子下陷,為防烏龜亂爬又砍掉它四足,這叫“斷鰲足以立四極”。在藥王洞的石壁上尚有文字殘留,依稀可辨一“媧”字,“媧”字左上方似一龜字,右上方似“斷”字。女媧部落崇拜蜥蜴善變色,以之為圖騰,後人訛傳女媧一日中七十變。蜥蜴在南方民間自古以來叫“狗皮蛇”,連山尚有狗皮城遺址,會同古稱“狗皮縣”。東漢文人創造出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形象是以訛傳訛。

女媧去世後,屬下負責取水的助手共工與負責打柴燒火的祝融(也有說是顓頊)爭帝位,共工是女性,祝融是男性,祝融破壞政治規矩,強迫共工讓位,共工放潑,女人嘛!她怒而撞斷了連山洞的天柱,山洞垮塌,人稱“共工怒觸不周山”。從此女媧族分裂成水火不相融兩派。祝融離開山洞,開啟了屋居時代、父系時代、權利爭奪時代,他就是炎帝。炎帝根據連山的地形地貌特徵,結合伏羲八卦和女媧的蜥蜴圖騰,寫了《連山易》,教人們適應自然變化,享受生活。當時的聖地連山洞位於連山盆地西北方,所以《連山易》以西北方艮卦為首,至今連山洞所在的山脈仍叫艮山,向南綿延到靖縣,當地叫艮山口鄉。炎帝部落和炎帝文化並且逐漸沿沅水向洞庭湖、長江下游、北方傳播,在距今5000年前,中華大地盡歸炎帝族。

在距今4600年時,草原文明南侵,為首的黃帝打敗炎帝,從此政治中心傳到北方,中華文明塌陷。黃帝族野蠻遊牧文明,無文字,又無所創造,混混沌沌傳到夏桀滅亡。取而代之的是炎帝族的商朝。

商朝人在北方,《連山易》不適合北方地理特徵,因而被商人改為《歸藏易》,用於占卜,文字一直在上層貴族中傳承,但苦於無記載工具。商朝中期,生產技術提高,有了青銅,製作了精細刀具,才可以將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得以保存。此時的文字經過幾千年發展,早已與女媧時代的文字大不相同了。商朝末,周文王將《歸藏易》按照人文發展改編為《周易》,成為中華文化之鼻祖,中國人思想的基因。

共工以及族人由於政治上被邊緣化,沒有隨炎帝北遷,留在會同生活,會同東北相鄰的洪江歷史上與會同是一家,地名就是共工之意。共工族人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水族,後來隨戰亂西遷入貴州,依然使用女媧時期的文字,人稱水書,老百姓看不懂,又常寫在巫師、道人的幡上,所以民間叫鬼書。有了紙以後,巫師將《連山易》記錄下來,代代相傳,書爛了重抄後將爛的燒掉,最後一本水書《連山易》保存在貴州荔波檔案館。現在水書文字甚至成了破譯甲骨文的一個法寶。







女媧故里會同新說


這個問題不嚴謹,不能說甲骨文是商朝出現的,是120年前的王懿榮發現了一種刻在骨頭上的符號,經過劉鶚,羅振玉,孫詒讓等人的考證,又經歷1928年董作賓等人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墟的發掘,以及後來郭沫若帶領的胡厚宣,臺灣的張秉權,以及日本的島邦男,高島謙一等等很多人的努力,建立了甲骨文字學。由於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數量大,品質高,所以成為甲骨文的主要研究對象,一般稱為殷墟甲骨文,由於歷史考證殷商中期遷都至安陽,所以殷墟甲骨文基本是殷商後半段,從輝煌的武丁到尾聲的帝乙,被董作賓分為五期,歷時約273年,商朝273年未遷都之前的甲骨文或其他文字零散分佈,迄今為止,沒有集中系統的被在某處發現,所以殷商初始是用什麼文字並沒有定論。另外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占卜記錄,並不代表當時社會的文字文化全貌,青銅器的圖形和金文,陶器上的文字符號,都有出土,但都不是全貌。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華梵安衲


夏朝的歷史主要來源於三處,一是西周的文獻,就是先秦的一些古籍,比如尚書,山海經竹書紀年等,還有文學作品比如詩經(雖然是文學,但寫實性很強,真實地反應了先民的生活)。二是史記,史記對於商朝的譜系記載符合甲骨文記載,很可信,這是司馬遷通過大量實地走訪以及遍覽先秦古籍所得來的,因此對夏朝的記載,至少在用料方面不是他自己虛構的。三是民間傳說。這個不用多說,只能說民間傳說是一種盪漾在水中的歷史,也許是真實事件的加工後的誇張的折射,也許是水中撈月般的杜撰,但就是想象也得有一丟丟的現實影子。說明一點,甲骨文當中對夏朝的記載幾乎沒有,也許是破譯的文字數量還不夠多,也許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商朝國家檔案館。

目前考古所能提供的證據,只是在相當於夏朝時期或以前,有一個萬邦時代,即使有夏朝,他也不是我們平常意義的朝代,很可能是一個影響比較大的方國。其是否存在,關鍵是考古實證。

目前,考古面臨兩大難題,第一,對有些遺址,如二里頭、陶寺、石卯、良渚等不能全域地、徹底地挖掘,也許很多有說服力的文物長眠於地下。第二,是古文獻記載,特別是位置太過簡略,況且山川地名有的與今天已經大不相同,有的地方本身就已經發生滄桑鉅變,這給尋找帶來很大困難。

最後,提個建議(自娛自樂),能否以基因學測定的智人大遷徙路線為參考,確定發覺區域,也許能拜託古文獻的對思維的束縛


tsl657


夏朝的「文字」和商朝的甲骨文沒有特別明顯的聯繫,至少商朝人未必能準確掌握夏朝的「文字」,所以夏朝的歷史應該是靠口頭相傳,通過商朝加工和流轉;

周朝滅商,掌握併發揚和演化了商朝的文字,因而也得以記載了一些夏朝及以前的歷史傳說,這些文字基本上都保存於西周王室和貴族;

西周東遷,文字進一步傳播,諸侯並起,各諸侯國瓜分了西周王權的同時,也瓜分了西周的王室文集和史料,經各國的高級知識分子修編,於是春秋時代出現了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代表的得以流傳後世的最早的文集,其中記載和反映了一部分上古的史料和風土人情;

戰國時代,各國進一步修編史書,由於各國政治立場不同,文化傳承不同,對上古和夏商周三代的評價定位不同,在史書的修編中加入了各自「政治正確」的歷史「私貨」,這是後世看到不同史料中對上古夏商周有不同描述和褒貶評價的起源;

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對六國的史書和古籍多有破壞,到西漢時,由司馬遷進行了大規模的收集和整理(可能有文學渲染和修飾)!

《尚書》為孔子所編,孔子游歷列國有機會閱覽春秋各國收藏和保存的來自古老西周的王室和貴族文集,其中分散而零亂的記載了一些上古時候君王的號令和事蹟,將之重新修編成書,《尚書》中最早記載堯舜禹事蹟!


站不穩啊


很簡單的邏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

商朝的甲骨文難道是憑空出現的嗎?不會,就像電腦的windows操作系統,先有windows95、98、2000、XP等等,現在才有廣泛使用的10。甲骨文是經過了很久的發展才最終維持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

商朝骨片上的卜辭文字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六種構成要素,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可以說是一種成熟的文字系統,由此可得知,甲骨文之前肯定還有文字,或許就是夏朝的文字,畢竟原始人能都在岩石上寫寫畫畫了,進入新時代的夏朝難道還不能寫字嗎?

文字始終在變化發展中,就像下面的圖:

後世的文字來自甲骨文,那甲骨文肯定來自更早的文字系統,如果現在找到了那種文字,說不定就能將夏朝的輪廓描繪出來。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甲骨文,或說是華夏古文字,是成熟的文字,擁有統一的創造邏輯,一定是一次大規模的,有組織的造字活動。

同時,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其作用必然區別於拼音文字。有一點可以確定,語言一定早於文字,那麼如果一個人與人語言相通的種族,所建立的文字體系,必然是拼音文字。為何只有華夏建立的文字體系是象形文字呢?大概率是因為語言不相通,共同創建的通用書面語言。而建立這個通用書面文字體系的合理時間,自然是多種族聚集的時候,所以不可能是夏商,必然要更早。

如今只發現甲骨文,是因為文字載體得以保留。不能證明是最早。也不可能是最早,因為不可能跳過爬走,直接會跑。遺憾的是上古人們書面交流的載體,恐怕因為時間而消失了,我們只能通過推理來得出最接近的情況,進一步證明也只能通過考古碰運氣了。

最後,一個沒有走到盡頭的種族,是不會在石頭上留下文字,如同給自己刻下墓誌銘,這真的是一個笑話。


浸淫之辭


商代是中原文明第一個使用文字的朝代。

雖然現在並沒有夏朝的考古遺址記錄,而只能在時間的外延上與某個考古遺址的年代重疊,比如二里頭和龍山,但內涵卻不一致。

而在中華史上為什麼我們不能繞過夏朝,因為沒有夏文化,中原文明的開端和都市的興起又無從談起。

其實為什麼現在一定要談及夏朝,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夏朝是文獻記載最早的朝代,史記的開篇就是“夏本紀”。而縱談我國的歷史,史記記載的基本都一一考證了。


工頭的樂道齋


國外出現和承認文化出現的兩大證據,條件是出現大的部落,就是人多。二出現青銅器文化。但大哥我們從元謀人,北京人這些遺址可以看出我們的悠久,怎麼看的石器文化啊,結物記事,祭祀文化,人骨,生活遺蹟這些,再到兩河流域文化,陶器時代,出現了簡單圖案符號記載文化,還在祭祀文化中找到了硃砂這種代表原料使用的文化證據。再到三皇五帝木器時代,出現明確壁畫,初始文字符號記載,出現大的部落文化,明確了祭祀文化和各個部落圖騰文化,出現原料衣服記載。在進入青銅器時代,也就是有明確文字和祭祀傳統文化的記載,如史書記載的九鼎,大禹治水,你說沒甲骨文記載。那這些咋傳承下來,讓後人銘記的,大哥已經出現的話語了,還有個詞叫口口相傳,按照國外的出現條件那之前的文化不算數嗎?按你說的,連祖宗都不要嗎?還叫炎黃子孫嗎?因為環境關係,要證明這些是全方面的懂嗎?不是隻看單面,不然我都可以去考古了。多讀書才是正途


醉過了一片雲


歷史一是來自於文字的記載,二是來自於口頭相傳。相信你也看過不少歷史的書籍,也聽過不少的歷史故事。

當前,從文字記載來看,涉及夏的資料很少,但在史記,尚書等典籍中還是有一些記錄的。但這並不等於秦漢之前記載夏曆史的資料也很少。大家知道,在王朝更替的時候,勝利者往往會有意識的銷燬前朝留下的典籍,宗廟等,所以時間越長留下的東西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