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邏輯器件:結合了光、電、化學!

導讀

史上首次,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採用電場與紫外線,通過化學器件執行邏輯運算。

背景

從智能手錶到數據中心,所有的計算機都具備相似的元器件:處理器與存儲器。這些半導體芯片由“硅”基晶體管組成。根據摩爾定律,隨著半導體技術不斷進步,晶體管尺寸將不斷縮小,單顆芯片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不斷增加,如今最先進的芯片上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已經過百億。

然而,當晶體管尺寸小到接近量子尺度時,瓶頸就出現了。此時,一些奇特的量子效應就會產生,例如“隧道效應”。簡單解釋一下,隧道效應是由微觀粒子波動性所確定的量子效應,又稱勢壘貫穿。

經典物理學認為,閾值能量決定物體能否越過勢壘。粒子能量小於閾值能量則不能越過,大於閾值能量則可以越過。與經典物理學不同,量子力學則認為,即使粒子能量小於閾值能量時,它們仍有一定概率可以穿越勢壘。打個比方,它們好像並不是費力地“爬過”勢壘,而是毫不費力地通過“隧道”穿越勢壘。

隧道效應在微電子學、光電子學以及納米技術中都是很重要的,也帶來了很多用途。但由於隧道效應,電子將不再受制於歐姆定律,穿越了本來無法穿越的勢壘。這樣會引起集成電路的漏電現象,晶體管變得不再可靠。

在後摩爾時代,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求各式新方法(例如自旋電子學)以及新材料(例如二維材料、鈣鈦礦等)來實現邏輯與存儲功能,實現性能更佳、能耗更低、發熱更少的新一代計算機器件。


新型邏輯器件:結合了光、電、化學!

基於石墨烯納米帶和碳納米管的全碳自旋邏輯器件(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新型邏輯器件:結合了光、電、化學!


創新

近日,日本東京大學生物技術與化學系教授 Takuzo Aida、講師 Yoshimitsu Itoh、博士生 Keiichi Yano 以及他們的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計算機邏輯器件。


新型邏輯器件:結合了光、電、化學!


技術

傳統計算機採用“電荷”來代表二進制數字(“1”和“0”),但是東京大學的工程師們設計的器件採用的卻是“電場”與“紫外線”,從而開啟功耗更低的運算,比基於“電荷”的邏輯器件發熱更少。

這種器件也與目前的半導體芯片大不相同,因為它本質上是化學的。這種化學特性,使它有望應用於未來的計算器件。這種器件不僅好在功耗低與發熱少,而且製造起來也便宜、簡單。該器件具有碟與棒形狀的分子。在適當條件下,這些分子自組裝成“螺旋梯”般的形狀,也稱為“柱狀液晶(CLC)”。


新型邏輯器件:結合了光、電、化學!

柱狀液晶與現代晶體管的尺寸差不多(圖片來源:Aida Group)


Itoh 表示:“對於採用化學方法創造這種器件而言,讓我喜歡的一點是,它不太像‘構建’某個東西,卻更像‘生長’某個東西。我們利用這些成分構成了具有各種功能的各種形狀,好像利用化學來編程一樣。”

在邏輯運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將CLC 樣本放在兩個用電極覆蓋的玻璃板之間。偏振光(總是在單個平面中振動)通過樣本,達到另外一側的探測器。

在樣本的默認狀態下,CLC 處於一種隨機定向狀態,允許光線到達探測器。當電場或紫外線被“單獨”地打開,然後再關閉,檢測到的輸出保持不變。但是當磁場和紫外線被“一起”打開,約一秒之後再關閉,CLC 會以一種方式對齊,阻礙探測器接收到光線。


新型邏輯器件:結合了光、電、化學!

CLC 樣本在一秒內改變其狀態,但卻可以保持數小時。(圖片來源:Aida Group)


如果,明與暗的“輸出”狀態、電場與紫外線的“輸入”狀態,都用二進制數來表示。那麼,上述過程有效地執行邏輯“與(AND)”功能,即所有輸入必須是“1”,輸出才是“1”。

價值

這種邏輯器件以及開創性方法,將為包括低功耗、高性能計算機芯片在內的一系列研究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未來

Yano 解釋道:“‘與’功能是幾種基本邏輯功能中的一種,但是對於計算來說,最重要的邏輯功能是‘與非(NAND)’。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幾個領域之一。我們也希望提升CLC 的速度與密度,使之更實用。讓我著迷的是,這些自組裝分子,例如我們用於製造CLC的那些分子,是如何產生邏輯功能的。”

關鍵字

半導體、晶體管、化學、邏輯、紫外線

【1】https://www.u-tokyo.ac.jp/focus/en/press/z0508_00025.html

【2】Joseph S. Friedman et al, Cascaded spintronic logic with low-dimensional carb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DOI: 10.1038/ncomms15635

【3】https://www.mram-info.com/stt-mram

【4】Keiichi Yano, Yoshimitsu Itoh, Fumito Araoka, Go Watanabe, Takaaki Hikima, Takuzo Aida. Nematic-to-columnar mesophase transition by in situ 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Science, 2019; 363 (6423): 161 DOI: 10.1126/science.aan1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